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新世纪“非虚构”写作的乡村女性形象建构 被引量:2
1
作者 刘阳扬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207-215,共9页
“非虚构”写作以田野调查和访谈为主要形式,强调“真实性”和“在场感”,以悲悯情怀和批判眼光关注社会变局中的城乡冲突,反映现代化进程中的诸多问题。以乡村女性为叙述对象的新世纪“非虚构”文本,从“乡村文化”、“欲望叙事”和“... “非虚构”写作以田野调查和访谈为主要形式,强调“真实性”和“在场感”,以悲悯情怀和批判眼光关注社会变局中的城乡冲突,反映现代化进程中的诸多问题。以乡村女性为叙述对象的新世纪“非虚构”文本,从“乡村文化”、“欲望叙事”和“第三性”等视角,表现女性所负担的高强度的劳动和被束缚的天性,揭示现代城乡结构中女性的生存困境和心理创伤,并探讨其背后的经济、文化和意识形态内涵,体现出作者对个体生存境遇的深切思考。通过对女性形象的不同呈现,新世纪“非虚构”写作勾连起女性声音与历史叙事,以个体话语缝合乡村经验,补充和重塑了文学版图中的乡村女性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虚构”写作 乡村女性 《中国在梁庄》 第三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抗战时期中国文学的“非虚构”书写
2
作者 赵学勇 魏欣怡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94-106,共13页
作为引领抗战时期文学潮流的“非虚构”书写,在展现中国革命与抗战思想文化的价值体系、精神指向及时代情绪诸方面均产生了重要影响。从文学内部而言,战时“非虚构”书写以多样的文体类别、情感方式及表达技巧,拓宽了文学真实反映社会... 作为引领抗战时期文学潮流的“非虚构”书写,在展现中国革命与抗战思想文化的价值体系、精神指向及时代情绪诸方面均产生了重要影响。从文学内部而言,战时“非虚构”书写以多样的文体类别、情感方式及表达技巧,拓宽了文学真实反映社会生活和革命的表现领域,进一步发挥了其国家/民族叙事的功能。从文学外部而言,“非虚构”书写打破了文学本身最关键的以虚构为核心的“文学”的界限,拉近了文学与民众生活的距离,形成了一套极富大众化特质的民族形式,其文学史价值也正体现在这一书写潮流与现实及历史的密切联系之中,表征着文学所具有的强烈的“现代性”时代特征。战时“非虚构”书写的思想精神资源并没有随着时代发展而成为被封存的历史,它于文学自身的价值观念、生产机制、审美标准、文本形式等方面的一系列深层变化及创造性实践,都具有鲜明的当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文学 “非虚构”书写 精神表征 文学史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虚构”的兴起与当代散文的新变 被引量:6
3
作者 彭恬静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2020年第6期72-80,共9页
纵观近年来非虚构作品,这样一种文学风向也给散文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收获了不少可读可感可传的散文作品,因而考察“非虚构的兴起与当代散文的新变”,至少有两重意义:其一,借此来考察散文的美学流变,“非虚构”吁求来自面对社会现实和... 纵观近年来非虚构作品,这样一种文学风向也给散文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收获了不少可读可感可传的散文作品,因而考察“非虚构的兴起与当代散文的新变”,至少有两重意义:其一,借此来考察散文的美学流变,“非虚构”吁求来自面对社会现实和人类心灵的真实力量,在拓宽写作题材的同时,也在影响着散文的美学风貌,它有可能成就一种厚重感、悲剧感的散文美学形式,而与此前轻盈随意灵动的散文美学区分开来。其二,对散文创作艺术的探讨,我们在“非虚构”文学作品中所发现的种种散文创作的新特质,应该是可以把它们看作当代散文的新变化,或者说因为“非虚构”的兴起,在保留文体本身的品质之外,散文的创作有了新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虚构” 当代散文 写作伦理 美学原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抗战文学的非虚构传统
4
作者 王学振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7-36,227,228,共12页
抗战文学具有浓厚的非虚构色彩,形成了非虚构的传统,不仅报告文学(含特写、速写、通讯、报告)、散文等体现出纪实特点,而且部分小说、戏剧、诗歌作品也带有“亚纪实”的意味。抗战文学形成非虚构传统,是由时代的急剧变动决定的,这或许... 抗战文学具有浓厚的非虚构色彩,形成了非虚构的传统,不仅报告文学(含特写、速写、通讯、报告)、散文等体现出纪实特点,而且部分小说、戏剧、诗歌作品也带有“亚纪实”的意味。抗战文学形成非虚构传统,是由时代的急剧变动决定的,这或许对个别作品的艺术价值有所减损,但从总体而言却使抗战文学形成了记录民族苦难与新生、表现民族心灵蜕变的巨大历史文献价值,而且引发、伴随着报告文学勃兴、叙事诗兴起、跨界杂文体生成等文体新变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文学 “非虚构” 纪实 “亚纪实” 历史文献价值 文体新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民文学》与底层叙事潮流 被引量:1
5
作者 杨会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5-49,共5页
《人民文学》一直对现实性文学作品保持着浓厚兴趣。新世纪以来,文坛上出现的底层叙事既符合《人民文学》的办刊取向,又使刊物可以引领文学潮流。在《人民文学》等文学期刊的宽容和赞誉中成长起来的底层叙事近年来暴露出颇多问题,引起... 《人民文学》一直对现实性文学作品保持着浓厚兴趣。新世纪以来,文坛上出现的底层叙事既符合《人民文学》的办刊取向,又使刊物可以引领文学潮流。在《人民文学》等文学期刊的宽容和赞誉中成长起来的底层叙事近年来暴露出颇多问题,引起评论家和读者关注。对底层叙事出现的问题表示警醒的《人民文学》很快进行自我修正,转而倡导"非虚构"写作,以此继续发掘文学新资源并引领中国文学潮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民文学》 底层叙事 “非虚构”写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