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0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ECISM中沙盒主机的“非我”检测与分类 被引量:2
1
作者 李珍 王凤先 余晓雅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5期129-131,182,共4页
对仿生免疫系统GECISM(General Computer Immune System Model),沙盒主机是其中的一个主要代理。文章详细介绍了沙盒主机中“非我”检测与分类的结构。通过定义安全相关调用,对采集形成的安全相关调用短序列进行训练,生成序列库和规则库... 对仿生免疫系统GECISM(General Computer Immune System Model),沙盒主机是其中的一个主要代理。文章详细介绍了沙盒主机中“非我”检测与分类的结构。通过定义安全相关调用,对采集形成的安全相关调用短序列进行训练,生成序列库和规则库,从而对“非我”进行检测和分类,同时对测试程序“非我”类型的分布进行了讨论。实验证明了用此方法进行“非我”检测和分类的可行性和高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免疫系统 系统调用序列 “非我”检测 分类 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规则重组的“非我”特征序列抽取算法
2
作者 王凤先 刘振鹏 潘洪涛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4期146-148,共3页
抽取“非我”分类特征序列并依据它对“非我”进行准确分类是计算机免疫系统实现高效免疫应答的关键。基于规则重组的“非我”分类特征抽取算法(NFERR)以进程的系统调用序列为数据源,利用机器学习和数据挖掘方法抽取分类规则,并根据与... 抽取“非我”分类特征序列并依据它对“非我”进行准确分类是计算机免疫系统实现高效免疫应答的关键。基于规则重组的“非我”分类特征抽取算法(NFERR)以进程的系统调用序列为数据源,利用机器学习和数据挖掘方法抽取分类规则,并根据与原系统调用序列的匹配结果对这些规则进行重组得到“非我”特征序列。实验结果证明了此算法在“非我”分类特征抽取上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免疫 数据挖掘 “非我”分类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系统调用序列的“非我”分类
3
作者 李珍 王凤先 《计算机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1663-1665,共3页
针对仿生免疫系统模型(GECISM)中已识别出的“非我”入侵程序,介绍了基于系统调用序列根据入侵行为进行分类的方法。通过对训练集提取规则,建立“非我”类的特征库,从而判断出“非我”程序所属的“非我”类。实验验证了这一方法的可行... 针对仿生免疫系统模型(GECISM)中已识别出的“非我”入侵程序,介绍了基于系统调用序列根据入侵行为进行分类的方法。通过对训练集提取规则,建立“非我”类的特征库,从而判断出“非我”程序所属的“非我”类。实验验证了这一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免疫系统 “非我”分类 系统调用短序列 特征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抗战文学的非虚构传统
4
作者 王学振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7-36,227,228,共12页
抗战文学具有浓厚的非虚构色彩,形成了非虚构的传统,不仅报告文学(含特写、速写、通讯、报告)、散文等体现出纪实特点,而且部分小说、戏剧、诗歌作品也带有“亚纪实”的意味。抗战文学形成非虚构传统,是由时代的急剧变动决定的,这或许... 抗战文学具有浓厚的非虚构色彩,形成了非虚构的传统,不仅报告文学(含特写、速写、通讯、报告)、散文等体现出纪实特点,而且部分小说、戏剧、诗歌作品也带有“亚纪实”的意味。抗战文学形成非虚构传统,是由时代的急剧变动决定的,这或许对个别作品的艺术价值有所减损,但从总体而言却使抗战文学形成了记录民族苦难与新生、表现民族心灵蜕变的巨大历史文献价值,而且引发、伴随着报告文学勃兴、叙事诗兴起、跨界杂文体生成等文体新变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文学 “非虚构” 纪实 “亚纪实” 历史文献价值 文体新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的内梅罗综合指数法的浙江省典型“非粮化”土壤肥力质量评价
5
作者 高扬 张瑜昕 +5 位作者 卜爱爱 徐佳怡 马嘉伟 叶正钱 柳丹 方先芝 《浙江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755-1765,共11页
选取雷竹林、苗木园、果园3种典型“非粮化”耕地作为研究对象,在浙江省共采集117个土壤样本,测定土壤pH值,及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参照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分级标准评价样本土壤的养分水平,并采用改进的内梅罗(Nemerow)... 选取雷竹林、苗木园、果园3种典型“非粮化”耕地作为研究对象,在浙江省共采集117个土壤样本,测定土壤pH值,及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参照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分级标准评价样本土壤的养分水平,并采用改进的内梅罗(Nemerow)综合指数法对其土壤肥力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雷竹林和果园土壤样本的肥力综合指数平均值分别为1.32和1.15,属于Ⅱ级(一般水平);苗木园土壤样本的肥力综合指数平均值为0.87,属于Ⅲ级(低水平)。具体地:雷竹林土壤样本的pH值平均值为4.94,总体呈酸性,有机质含量平均值为36.20 g·kg^(-1),属于丰富水平,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平均值分别为153.28、170.56、235.09 mg·kg^(-1),均属于极丰富等级;苗木园土壤的pH值平均值为6.06,总体呈弱酸性,有机质和速效钾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16.96 g·kg^(-1)和73.50 mg·kg^(-1),均属于中等偏下等级,碱解氮和有效磷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122.87、34.42 mg·kg^(-1),均属于丰富等级;果园土壤的pH值平均值为5.13,总体呈酸性,有机质和碱解氮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22.48 g·kg^(-1)和117.81 mg·kg^(-1),均属于中等等级,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71.96、205.96 mg·kg^(-1),均属于极丰富等级。建议各地区因地制宜地制定土壤改良和施肥规划,适量使用氮肥、钾肥,降低磷肥使用,以保证“非粮化”复耕土壤资源的可持续高效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粮化”土壤 土壤肥力评价 肥力综合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省耕地“非粮化”时空分布特征及驱动因素研究
6
作者 薄贺飞 尚国琲 +3 位作者 张玉翠 张宇 高军科 郭晓楠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60-972,共13页
近年来,我国耕地“非粮化”现象日益突出,已成为影响粮食安全的重要因素。基于国家粮食安全视角,理清河北省耕地“非粮化”空间分异特征及其驱动因素,对河北省防治耕地“非粮化”和优化耕地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空间自相关、重... 近年来,我国耕地“非粮化”现象日益突出,已成为影响粮食安全的重要因素。基于国家粮食安全视角,理清河北省耕地“非粮化”空间分异特征及其驱动因素,对河北省防治耕地“非粮化”和优化耕地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空间自相关、重心迁移及标准差椭圆模型和地理探测器相结合的方式,综合分析2000—2020年河北省耕地“非粮化”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和2020年河北省耕地“非粮化”率平均值分别为0.23、0.24、0.27、0.26和0.20,耕地“非粮化”水平整体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2)“非粮化”率在空间上表现为河北省东南部(邢台和衡水)、东北部(唐山和秦皇岛)及西北部(承德和张家口)等地较高,全局Moran’sI指数呈先增加、后减小、再增加的趋势。3)河北省耕地“非粮化”聚类以“低-低”集聚和“高-高”集聚为主。4)河北省耕地“非粮化”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驱动的现象,而不是单一因素引发的。自然禀赋和生产条件因素对河北省耕地“非粮化”空间分异起主导作用,经济水平对耕地“非粮化”的影响程度不断加深,其中高程因素对西北部山区耕地“非粮化”解释程度最强,而东南部平原区耕地“非粮化”过程受到经济因素(如人均GDP、城乡收入差值)的影响加深。对河北省耕地“非粮化”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的分析,将进一步巩固耕地“非粮化”治理成果,为政府制定耕地“非粮化”精准防治措施提供决策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非粮化” 空间自相关 地理探测器 驱动因素 河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良田”变“粮田”:组织场域视角下耕地“非粮化”治理的内在逻辑与实现路径——基于宁波北仑区的案例研究
7
作者 丁学谦 汪立 +2 位作者 易家林 金军伟 谭永忠 《中国土地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0-90,共11页
研究目的:探讨耕地“非粮化”治理多元主体的行为逻辑与政策实施路径,为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政策的高效落实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研究方法:案例研究法。研究结果:(1)组织场域理论为耕地“非粮化”治理提供了有效分析工具,北仑区通过... 研究目的:探讨耕地“非粮化”治理多元主体的行为逻辑与政策实施路径,为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政策的高效落实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研究方法:案例研究法。研究结果:(1)组织场域理论为耕地“非粮化”治理提供了有效分析工具,北仑区通过场域重构实现了从“非粮化”到规范化种粮的转变,有效扭转了此前粮食生产功能区“非粮化”率高达80.64%的局面。(2)多重制度逻辑在政府、村集体、农户三个层面协同作用,国家逻辑通过政策压力和资源配置重塑组织场域,社会逻辑依托花木产业农合联等平台构建执行网络,市场逻辑通过规模化种植提升资源配置效率。(3)北仑区构建了强制性、模仿性和规范性同构机制,形成了从外在强制到内在驱动的综合治理模式。研究结论:耕地“非粮化”治理的成效取决于多重制度逻辑的统筹协调和同构机制的综合运用。地方政府应优化资源配置路径、激活社会网络功能、培育生态发展理念,通过制度创新增强政策执行效果,实现粮食安全、土地保护与高效农业的协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场域理论 多重制度逻辑 同构机制 耕地“非粮化” 内在逻辑 实现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部地区农户经济收入与耕地“非粮化”的关系
8
作者 徐文杰 刘兆普 《湖北农业科学》 2025年第1期207-211,共5页
利用2005—2015年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调查数据,通过建立中国东部地区的向量自回归模型探究农户经济作物种植收入占总种植收入比重与农户将耕地用于非粮食作物种植之间的动态关系。结果表明,东部地区农户收入对耕地“非粮化”依赖程度较... 利用2005—2015年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调查数据,通过建立中国东部地区的向量自回归模型探究农户经济作物种植收入占总种植收入比重与农户将耕地用于非粮食作物种植之间的动态关系。结果表明,东部地区农户收入对耕地“非粮化”依赖程度较低;解决耕地“非粮化”问题不会过度影响农户的经济收入;东部地区农户种植经济作物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收入的增长。因此,需要将国家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愿景相结合,针对东部地区的情况制定符合地区实际的政策方针,为农业农村发展赋能助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非粮化” 农户经济收入 向量自回归模型 中国东部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抑制还是促进:村集体介入农地流转对农户耕地“非粮化”的影响
9
作者 张建 李鑫 《中国土地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9-38,共10页
研究目的:探析村集体介入农地流转对农户耕地“非粮化”的影响机制,为改革完善农地流转和农民种粮政策提供理论支撑。研究方法:面板Tobit模型,控制函数法和中介效应模型。研究结果:(1)村集体介入农地流转总体上提高了农户耕地“非粮化”... 研究目的:探析村集体介入农地流转对农户耕地“非粮化”的影响机制,为改革完善农地流转和农民种粮政策提供理论支撑。研究方法:面板Tobit模型,控制函数法和中介效应模型。研究结果:(1)村集体介入农地流转总体上提高了农户耕地“非粮化”率,其中,农户农业专业化和农地流转租金上涨起到正向促进作用,农地经营面积提高对“非粮化”起到负向抑制作用。(2)工商资本下乡正向影响村集体介入农地流转对农户耕地“非粮化”的提升作用。(3)村集体介入农地流转对耕地“非粮化”的提升在丘陵地区和村庄区位条件好的地区更为明显。研究结论:应加强村集体对流转规模、用途和租金水平的合理管控,改善转入户粮食生产条件,引导工商企业从事粮食生产和加工,提高农户种粮比较收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集体介入 农地流转 耕地“非粮化” 农地经营规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土地“非粮化”与“非农化”的影响机制及协调发展路径
10
作者 卫泽森 《农村科学实验》 2025年第13期193-195,共3页
该文以乡村振兴战略为背景,系统探讨了农村土地“非粮化”与“非农化”的协调发展问题。通过分析当前农村土地利用现状,结合“非粮化”、“非农化”现象的地域分布特征、经济驱动因素、政策调控导向与社会发展需求,指出其在推动农村经... 该文以乡村振兴战略为背景,系统探讨了农村土地“非粮化”与“非农化”的协调发展问题。通过分析当前农村土地利用现状,结合“非粮化”、“非农化”现象的地域分布特征、经济驱动因素、政策调控导向与社会发展需求,指出其在推动农村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生态破坏及农民权益受损等问题。基于此,该文提出了加强土地规划与监督、完善政策激励机制、提升农业科技水平、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等协调发展路径,以期促进土地资源合理配置,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土地 “非粮化” “非农化” 影响机制 协调发展 路径 乡村振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山区耕地“非粮化”空间分布特征及驱动机制研究——以黔南州为例
11
作者 张慧 陈洋 +1 位作者 王斌 刘义祥 《湖北农业科学》 2025年第6期65-71,共7页
基于黔南州2013年耕地数据和2023年土地利用数据,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分析耕地“非粮化”的分布特征,建立耕地非粮化率计算模型,研究耕地坡度、耕地质量、道路距离、居民点距离、水源距离5个驱动因子对黔南州耕地“非粮化”的驱动作用... 基于黔南州2013年耕地数据和2023年土地利用数据,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分析耕地“非粮化”的分布特征,建立耕地非粮化率计算模型,研究耕地坡度、耕地质量、道路距离、居民点距离、水源距离5个驱动因子对黔南州耕地“非粮化”的驱动作用。结果表明,黔南州2013—2023年耕地非粮化面积为167210.34 hm^(2),耕地非粮化率为31.89%;耕地“非粮化”主要表现为耕地转为林地和园地,二者占耕地非粮化总面积的98.52%;随着耕地质量降低,耕地坡度增加,耕地与道路、居民点、水源距离增加,耕地非粮化率均呈上升趋势,且上升明显,这5个因子对耕地“非粮化”的影响权重分别为0.31、0.25、0.19、0.15、0.10。其中,自然条件因素(耕地质量和耕地坡度)对耕地“非粮化”的影响权重达0.5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非粮化” 空间分布 驱动因素 喀斯特山区 黔南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2-2022年我国耕地“非粮化”时空演变分析
12
作者 邹留文 肖智 韦冬露 《绿色科技》 2025年第1期201-208,共8页
耕地过度“非粮化”将不利于粮食生产,甚至威胁粮食安全,通过探究耕地“非粮化”的时空演变有利于进行科学管控。本文基于2002-2022年统计数据,利用空间自相关、重心迁移模型分析耕地“非粮化”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变化特征及转移路径,以... 耕地过度“非粮化”将不利于粮食生产,甚至威胁粮食安全,通过探究耕地“非粮化”的时空演变有利于进行科学管控。本文基于2002-2022年统计数据,利用空间自相关、重心迁移模型分析耕地“非粮化”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变化特征及转移路径,以及时掌握我国耕地“非粮化”的演变情况,为耕地“非粮化”管控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近20年来,我国耕地“非粮化”面积与“非粮化”率均为先升后降,然后缓慢上升,期间耕地“非粮化”总面积增长1.8%,“非粮化”率下降2.43%。耕地“非粮化”空间特征以“H-H”“L-L”聚集为主,高比例“非粮化”呈现“西北-东南”对角式地理分布格局,低比例耕地“非粮化”主要聚集在我国东北地区,耕地“非粮化”重心具有从中部地区迁移至南部,并向西北部地区扩散的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非粮化” 粮食安全 时空演变 空间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耕地“非粮化”政策背景下山地果园发展技术探讨
13
作者 邱雅林 左红玉 +1 位作者 刘维洲 赵海婷 《现代园艺》 2025年第23期95-98,共4页
在我国耕地“非粮化”政策背景下,山地现代苹果产业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综述了如何在严格保护耕地的同时,合理利用山地资源,推动苹果产业现代化。通过分析政策导向、市场需求、技术创新等,提出加强山地苹果产业规划、优化品种结... 在我国耕地“非粮化”政策背景下,山地现代苹果产业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综述了如何在严格保护耕地的同时,合理利用山地资源,推动苹果产业现代化。通过分析政策导向、市场需求、技术创新等,提出加强山地苹果产业规划、优化品种结构、推广绿色防控技术、提升产业链水平等策略,以促进山地现代苹果产业可持续发展,助力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非粮化” 山地现代苹果产业 发展方向 技术趋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省耕地“非粮化”空间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
14
作者 廖艳梅 尹林江 +3 位作者 蒙友波 韩敏 张慧 罗洁琼 《湖北农业科学》 2025年第6期72-80,共9页
以市州、县域为研究单元,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贵州省2020年耕地“非粮化”空间分异特征,并借助普通最小二乘法、地理加权回归方法探讨其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20年贵州省耕地“非粮化”面积达9331.88 km^(2)。贵阳市、铜仁市... 以市州、县域为研究单元,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贵州省2020年耕地“非粮化”空间分异特征,并借助普通最小二乘法、地理加权回归方法探讨其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20年贵州省耕地“非粮化”面积达9331.88 km^(2)。贵阳市、铜仁市、遵义市、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和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耕地“非粮化”率较高,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最低;从耕地“非粮化”面积看,各市州整体呈北高南低的趋势。县域耕地“非粮化”率的热点区主要分布在贵州省中部县域,冷点区主要分布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和榕江县;耕地“非粮化”面积的热点区主要分布在贵州省东北部、西部县域,冷点区主要分布在贵州省中部、东部县域。人均GDP、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乡村从业人员数量、喀斯特面积占比的抑制效应以及交通用地占比、海拔的正向驱动效应在空间上均呈现梯度变化的特征。受农户主体属性、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因素影响,贵州省耕地“非粮化”空间分异明显,影响因子空间异质性显著,可根据各地差异性,因地制宜采取措施抑制耕地“非粮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 “非粮化” 空间分异特征 影响因素 贵州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滨州市耕地“非粮化”空间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15
作者 游智睿 李金娥 《农业工程技术》 2025年第16期51-53,共3页
该文以滨州市为研究区,通过构建SPSS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以及利用GIS空间分析工具,分析滨州市耕地“非粮化”空间分异特征,进而探究其影响因素,以期控制耕地“非粮化”。结果显示,滨州市耕地“非粮化”水平为11.312%,主要受灌溉保证率、距... 该文以滨州市为研究区,通过构建SPSS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以及利用GIS空间分析工具,分析滨州市耕地“非粮化”空间分异特征,进而探究其影响因素,以期控制耕地“非粮化”。结果显示,滨州市耕地“非粮化”水平为11.312%,主要受灌溉保证率、距道路距离和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差的影响。建议通过完善土地流转监管机制等措施,改善耕地“非粮化”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非粮化” 多元线性回归 GIS空间分析 种植结构 滨州市 粮食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耕地“非粮化”驱动因素及防治对策研究
16
作者 杨璧丞 《黑龙江粮食》 2025年第6期117-119,共3页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近年来,耕地资源“非粮化”趋势加剧,对粮食生产能力构成潜在威胁。本文以N市为研究对象,从政府决策主体、耕地承包主体、新型经营主体及工商资本主体等多维度切入,系统分析耕地“非粮化”的驱动机制,并...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近年来,耕地资源“非粮化”趋势加剧,对粮食生产能力构成潜在威胁。本文以N市为研究对象,从政府决策主体、耕地承包主体、新型经营主体及工商资本主体等多维度切入,系统分析耕地“非粮化”的驱动机制,并提出差异化管控、精准化补贴、动态化监测等防治对策,以期为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政策优化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安全 耕地“非粮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标准农田建设能遏制耕地“非粮化”吗? 被引量:1
17
作者 田红宇 付玮琼 祝志勇 《经济经纬》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6-68,共13页
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构建连续型双重差分模型,基于省级面板数据考察高标准农田建设对耕地“非粮化”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相较于控制组,高标准农田建设使实验组耕地“非粮化”程度下降了3.64%,表明高标准农田建... 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构建连续型双重差分模型,基于省级面板数据考察高标准农田建设对耕地“非粮化”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相较于控制组,高标准农田建设使实验组耕地“非粮化”程度下降了3.64%,表明高标准农田建设对耕地“非粮化”具有显著且持续强化的抑制效应,经过模型适用性和多重稳健性检验后结果依然可信;该政策效应因区域粮食功能定位、粮食熟制、粮食作物种类和地形条件不同而表现出明显差异,粮食主产区、高熟制地区、水稻主种植区和非平原地区高标准农田建设对耕地“非粮化”的抑制效应更明显;地块规模扩张、种植模式变革和比较成本优势是高标准农田建设抑制耕地“非粮化”的三条重要途径。研究结论的政策启示为:在建设农业强国过程中,应加快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尽快补齐耕地质量短板;同时严格落实高标准农田利用优先序,彻底扭转耕地“非粮化”势头,为实现“藏粮于地”战略目标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安全 “藏粮于地” 高标准农田建设 耕地“非粮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加里东期“非典型”造山特征及关键科学问题 被引量:1
18
作者 侯明才 齐靓 +6 位作者 李夔洲 黎乐 任强 赵子霖 胡生平 胡佳驹 王铸炜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3503-3529,共27页
典型加里东运动指的是晚志留纪时期亚匹特斯洋关闭导致现今大西洋两侧出现的一系列区域不整合、强烈变质-变形和花岗岩侵位事件的大陆碰撞和远程推覆作用。华南在该时期也发生了明显的造山作用,但却与经典的加里东运动相去甚远。本文在... 典型加里东运动指的是晚志留纪时期亚匹特斯洋关闭导致现今大西洋两侧出现的一系列区域不整合、强烈变质-变形和花岗岩侵位事件的大陆碰撞和远程推覆作用。华南在该时期也发生了明显的造山作用,但却与经典的加里东运动相去甚远。本文在系统总结了华南加里东期造山表现的基础上,通过对比典型加里东造山带,明确提出了华南加里东期“非典型”造山的概念及特征:空间上自东向西逐渐变新大规模面状花岗岩、非线状花岗岩且缺乏典型火山岛弧属性基性岩及大洋残余物,区域性角闪岩相—绿片岩相变质,缺乏典型的高温麻粒岩及线状高压—超高压变质岩带,存在多期次多阶段的空间分异但同一期次华南板块内部沉积建造连续过渡—不存在截然的空间分界线。另一方面,从探讨“非典型”造山形成的地球动力方向、来源与动力学机制的角度,提出了需要进一步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以雪峰山—九岭山一线为界,泥盆系与前泥盆系接触关系自东向西表现为高角度不整合、低/微角度不整合向平行不整合的过渡,前泥盆系变形主要表现为从南到北由轴迹近E-W向为主转变为轴迹近NE-SW向为主的不同形态的褶皱,但仍需有效手段排除印支期或燕山期构造运动对加里东期褶皱变形的影响,对动力学机制的进一步探讨也需在此基础上进行;华南板块在早古生代“非典型”造山过程中与其他板块之间的位置关系是如何,华南板块尺度的沉积响应如何与全球尺度的构造古地理格局耦合;这一种“非典型”造山的动力学过程究竟是华南内部俯冲-碰撞/斜向碰撞-走滑造山模式,华南板块内部的板内造山,华南板块与东冈瓦纳板块俯冲-碰撞造山模式,还是东、西华夏地块之间的洋-陆碰撞造山。通过回答上述问题,可为探讨华南早古生代造山的地质过程提供重要依据,同时为理解全球不同“非典型”造山提供典型示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 早古生代 加里东 “非典型”造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非升即走”聘任制的制度逻辑、现实弊病与本土化调试
19
作者 徐小容 孙敏 《黑龙江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36-42,共7页
“非升即走”聘任制是制度变迁的必然产物。从制度变迁理论视角审视“非升即走”聘任制的演化发展路径,基于制度供求分析其走向均衡并真正确立的机制。“非升即走”聘任制本身受路径依赖问题影响存在“先天不足”,在移植我国的过程中更... “非升即走”聘任制是制度变迁的必然产物。从制度变迁理论视角审视“非升即走”聘任制的演化发展路径,基于制度供求分析其走向均衡并真正确立的机制。“非升即走”聘任制本身受路径依赖问题影响存在“先天不足”,在移植我国的过程中更衍生出评价标准单一、管理缺乏情感关怀、教育资源配置不均和工具理性蔓延等弊端。要使“非升即走”聘任制适应我国本土环境,需建立健全多元评审体系和激励保障机制,加强立法规范制度实施并在资源配置时统筹兼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升即走” 制度变迁 异化 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三国“非交战状态”的法律性质——从俄乌冲突说起
20
作者 孙世彦 姜居正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5-76,共12页
在俄乌冲突中,除了俄乌两国之外,还有大量的第三国以某种方式卷入其中,这些方式包括向交战国提供各类军事援助。部分第三国声称自己处于“非交战状态”。传统立法中不存在“非交战状态”,这一概念产生于一战后的国家实践,与有关战争的... 在俄乌冲突中,除了俄乌两国之外,还有大量的第三国以某种方式卷入其中,这些方式包括向交战国提供各类军事援助。部分第三国声称自己处于“非交战状态”。传统立法中不存在“非交战状态”,这一概念产生于一战后的国家实践,与有关战争的国际法规则的变化密切相关。梳理有关国家实践后可以发现,“非交战状态”并不为实在国际法所接受,而只是一种委婉的说法,涵盖了各种违反中立法的行为。声称处于“非交战状态”的国家实际上是违反中立义务的中立国。中立法在现代国际法体系中处于边缘地位为“非交战状态”之说的流行提供了契机。有必要在当今的国际法体系中思考如何重新编纂中立法,以适应时代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乌冲突 中立法 “非交战状态” 禁止使用武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