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华南加里东期“非典型”造山特征及关键科学问题 被引量:1
1
作者 侯明才 齐靓 +6 位作者 李夔洲 黎乐 任强 赵子霖 胡生平 胡佳驹 王铸炜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3503-3529,共27页
典型加里东运动指的是晚志留纪时期亚匹特斯洋关闭导致现今大西洋两侧出现的一系列区域不整合、强烈变质-变形和花岗岩侵位事件的大陆碰撞和远程推覆作用。华南在该时期也发生了明显的造山作用,但却与经典的加里东运动相去甚远。本文在... 典型加里东运动指的是晚志留纪时期亚匹特斯洋关闭导致现今大西洋两侧出现的一系列区域不整合、强烈变质-变形和花岗岩侵位事件的大陆碰撞和远程推覆作用。华南在该时期也发生了明显的造山作用,但却与经典的加里东运动相去甚远。本文在系统总结了华南加里东期造山表现的基础上,通过对比典型加里东造山带,明确提出了华南加里东期“非典型”造山的概念及特征:空间上自东向西逐渐变新大规模面状花岗岩、非线状花岗岩且缺乏典型火山岛弧属性基性岩及大洋残余物,区域性角闪岩相—绿片岩相变质,缺乏典型的高温麻粒岩及线状高压—超高压变质岩带,存在多期次多阶段的空间分异但同一期次华南板块内部沉积建造连续过渡—不存在截然的空间分界线。另一方面,从探讨“非典型”造山形成的地球动力方向、来源与动力学机制的角度,提出了需要进一步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以雪峰山—九岭山一线为界,泥盆系与前泥盆系接触关系自东向西表现为高角度不整合、低/微角度不整合向平行不整合的过渡,前泥盆系变形主要表现为从南到北由轴迹近E-W向为主转变为轴迹近NE-SW向为主的不同形态的褶皱,但仍需有效手段排除印支期或燕山期构造运动对加里东期褶皱变形的影响,对动力学机制的进一步探讨也需在此基础上进行;华南板块在早古生代“非典型”造山过程中与其他板块之间的位置关系是如何,华南板块尺度的沉积响应如何与全球尺度的构造古地理格局耦合;这一种“非典型”造山的动力学过程究竟是华南内部俯冲-碰撞/斜向碰撞-走滑造山模式,华南板块内部的板内造山,华南板块与东冈瓦纳板块俯冲-碰撞造山模式,还是东、西华夏地块之间的洋-陆碰撞造山。通过回答上述问题,可为探讨华南早古生代造山的地质过程提供重要依据,同时为理解全球不同“非典型”造山提供典型示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 早古生代 加里东 “非典型”造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