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自然主义文学叙事的“非个人化” 被引量:4
1
作者 曾繁亭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21-127,共7页
左拉明确提出了作家创作"非个人化"主张,要求作家叙事时应该像科学家那样保持客观冷静的态度和超然中立的立场。"非个人化",从根本上说乃是自然主义作家为了确保"真实感"而刻意实施的一种叙事策略。"... 左拉明确提出了作家创作"非个人化"主张,要求作家叙事时应该像科学家那样保持客观冷静的态度和超然中立的立场。"非个人化",从根本上说乃是自然主义作家为了确保"真实感"而刻意实施的一种叙事策略。"非个人化"与"个性表现"两者在"真实感"中得到了很好的统一。将叙事主体"隐匿"起来的企图为自然主义叙事技巧的革新提供了动力,他们所创造的"转换叙事角度"、"使用自由间接引语"等叙事手法均被现代主义作家所发扬光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拉 自然主义 “非个人化” “个性表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召回被放逐的抒情--从1940年代穆旦的两篇诗论翻译谈起 被引量:2
2
作者 王岫庐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4-51,共8页
20世纪40年代初,穆旦翻译了路易·麦克尼斯(Louis Macneice)的《诗的晦涩》("Obscurity")及麦可·罗勃兹(Michael Roberts)的《一个古典主义者的死去》("the Death of a Classicism")两篇诗论。穆旦在早年... 20世纪40年代初,穆旦翻译了路易·麦克尼斯(Louis Macneice)的《诗的晦涩》("Obscurity")及麦可·罗勃兹(Michael Roberts)的《一个古典主义者的死去》("the Death of a Classicism")两篇诗论。穆旦在早年全力投入创作的情形下主动发起的翻译活动,与后来作为翻译家查良铮所开展的翻译活动相比,所受政治语境的影响和制约相对较少,更多体现穆旦本人对于现代诗歌的理论反省,同时也反映出诗人立足自己的语境对诗歌理想的自我省察。从这两篇诗论翻译的选材、策略、观念以及与穆旦同期诗评的互文探究中可以看出:1940年代穆旦的诗学观中既有对叶慈个人主义和艾略特逃避诗学的扬弃,也有对奥登一代融入时代的政治态度之认可;既有对中国诗人智性写作的批评,也有对中国时局和诗学情境的反思。在这一基础上,穆旦呼唤"自我"从隐匿中现身,要求诗歌的理性担当,渴望诗歌能够传达光明、博大、深厚感情,多维度构建了诗人"新的抒情"之诗学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论翻译 “非个人化” 抒情主体 “新的抒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现代诗剧的意象艺术 被引量:4
3
作者 董卉川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6期59-68,共10页
诗剧是东、西方文学体裁中极为重要的一种文体形式,在西方尤其被评论家所看重,被誉为诗的最高发展阶断与艺术的冠冕。与诗歌类似,诗剧的意蕴主要是通过意象艺术这一表现技巧具体展现。对于中国现代诗剧来说,意象艺术同样是其艺术魅力和... 诗剧是东、西方文学体裁中极为重要的一种文体形式,在西方尤其被评论家所看重,被誉为诗的最高发展阶断与艺术的冠冕。与诗歌类似,诗剧的意蕴主要是通过意象艺术这一表现技巧具体展现。对于中国现代诗剧来说,意象艺术同样是其艺术魅力和艺术张力的重要来源。中国现代诗剧的意象艺术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意象的客观对应特质、意象的陌生化特质以及超现实意象的情感特质。以上的意象特质使中国现代诗剧的内蕴不是通过情绪倾泻和直白说教实现,而是将自我感情进行了戏剧化的冷处理。以理性节制感性,以具体、客观的"象"呈现抽象的"意",以陌生化、超现实的形象赋予作品深刻思想,从而避免了中国现代诗剧创作初期感性泛滥、题材同质化的倾向和弊端,赋予了中国现代诗剧新的生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诗剧 意象 “非个人化” “陌生化” “超现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是推动文学发展的根本动力——论新批评的文学史观
4
作者 温潘亚 《河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05-109,共5页
长期以来,理论界几乎形成了一种共识,即认为新批评仅擅长共时研究而欠缺历史观念,其实这是不符合实际的。新批评派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类是专注于对诗进行细读;另一类以艾略特和韦勒克为代表,具有较明显的文学史意识。艾略特认为传统是推... 长期以来,理论界几乎形成了一种共识,即认为新批评仅擅长共时研究而欠缺历史观念,其实这是不符合实际的。新批评派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类是专注于对诗进行细读;另一类以艾略特和韦勒克为代表,具有较明显的文学史意识。艾略特认为传统是推动文学发展的根本动力,文学史的评价标准是“外部权威”。韦勒克则主张文学批评、文学史与文学理论三者相结合。维姆萨特与比尔兹利的理论也间接地涉及文学史问题。但新批评文学史模式在竭力维护文本中心论的同时却不可避免地走向了另一种片面,殊为可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批评文学史观 艾略特 “非个人化” 韦勒克 “意图谬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卞之琳的诗歌创作 被引量:1
5
作者 蒋勤国 《中国文学研究》 1991年第2期76-82,46,共8页
“诗以人名,人尤以诗名”,极目古今中外的诗歌园地,莫不如此。作为一位致力于研究和探索我国新诗格律化的现代诗人,一向被人有意无意地忽视的卞之琳的诗作在海内外文坛上的声誉正日见其隆。诚然,文学时尚和欣赏习惯的演变常常会带来意... “诗以人名,人尤以诗名”,极目古今中外的诗歌园地,莫不如此。作为一位致力于研究和探索我国新诗格律化的现代诗人,一向被人有意无意地忽视的卞之琳的诗作在海内外文坛上的声誉正日见其隆。诚然,文学时尚和欣赏习惯的演变常常会带来意料之外的契机,但在这里,艺术本身的素质仍然是成功的最主要同时也最重要的内在依据。 卞之琳是一位律己甚严的诗人。他独具一种艺术家的“洁癖”——“喜爱淘洗,喜爱提炼,期待结晶,期待升华”,从不厌弃精致,绝不容忍粗滥甚或瑕疵,面对着历史的考验,卞之琳从不以“创作丰富”自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卞之琳 诗歌创作 “顿” 新诗格律化 阴韵 格律体 “非个人化” 音组 韵脚 小说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新认识艾略特传统
6
作者 孙友忠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1年第5期25-27,共3页
说到艾略特,人们不难想到他给自己所下的莫名其妙的定义——“文学上的古典主义者,政治上的保皇派,宗教上的英国国教徒”,进而还会想到“新批评派”、“学院派”以及“保守”、“封闭”、“形式主义”之类的令人望而生畏的词语。于是,... 说到艾略特,人们不难想到他给自己所下的莫名其妙的定义——“文学上的古典主义者,政治上的保皇派,宗教上的英国国教徒”,进而还会想到“新批评派”、“学院派”以及“保守”、“封闭”、“形式主义”之类的令人望而生畏的词语。于是,谈到现代派人们必捧出艾略特及其长篇杰作《荒原》;但另一方面,提起艾略特人们却又几乎是同声挞伐所谓“艾略特传统”,视之如异类。那么,所谓“艾略特传统”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传统?本文便试图从涉及诗歌创作的五个重要方面探讨艾氏传统的真实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略特 外国诗歌 新认识 “非个人化” 《荒原》 庞德 美国新诗 社会功能 创作实践 现代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