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选》“难”体与先秦“语”体——兼及“对问”“设论”的文体溯源 被引量:1
1
作者 李佳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3-49,共7页
《文选》中的“难”“对问”“设论”,历来对其文体分类、特征及其文体来源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难蜀父老》“难”体具备先秦“语”体的特征,即对问的形式、有关国家政治的内容、强烈的议论说理目的,以及相对类型化的写作体制,其文体... 《文选》中的“难”“对问”“设论”,历来对其文体分类、特征及其文体来源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难蜀父老》“难”体具备先秦“语”体的特征,即对问的形式、有关国家政治的内容、强烈的议论说理目的,以及相对类型化的写作体制,其文体当来源自“语”体。同时,《难蜀父老》在对话双方人物的设置方面,较“语”体有所突破并具有重要意义。此外,通过比较分析《对楚王问》《答客难》《解嘲》《答宾戏》的文体特点,可以发现先秦“语”体与“对问”“设论”都有源流关系,并在汉魏六朝时期展现出的新文体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选》 “难”体 “语”体 对问 设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言”与“笔书”——论中古“难”体的原生态
2
作者 胡大雷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4-11,共8页
从作家创作活动的"口言"、"笔书"来考察"难"体,可以得到"难"体原生态的基本情况,大致有三:其一,"难"体的语境、情景、场景包括:"论难"要敢于坚持己见、"论难"... 从作家创作活动的"口言"、"笔书"来考察"难"体,可以得到"难"体原生态的基本情况,大致有三:其一,"难"体的语境、情景、场景包括:"论难"要敢于坚持己见、"论难"胜者能获赏赐、"论难"须求理论的本与逻辑的理、"论难"须有风度、"论难"须有"平议"或沟通、"答难"或为一家之言或"张数家之说"、"论难"须让对方"无以难之"、有时人们只欣赏"论难"本身而"不辩其理之所在"、"论难"主要凭口才等。其二,"难"自身具有的功能,如:或论辩、或责难诘问、或提出疑问疑难;而作家在运用"难"时又有其期望达到的功能,如:以"难"为测试、以"难"为调笑戏弄、设"难"以引发自己的解疑、设"难"以引发对方高见等。其三,"难"的内涵,有时则又能出现在"论"体、"赋"体、"箴"体、"牒"体、"策"体、"章句"体、"记"体、"设论"体、"表奏"体、"书"体、"倡优"体等文中;当"难"的内涵与"难"的外形式重合,这才是纯粹的"难"体;而"难"的内涵与"难"的外形式不重合,其文体探讨的意味更为广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难”体 原生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