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大后方”戏曲景观:抗战时期西安社会变革与剧坛文艺生态(1931—1945)
1
作者
李有军
张雯
《艺术百家》
2025年第4期64-75,共12页
抗战时期,西安作为“大后方”,戏曲班社林立。随着沦陷区人口流入西安,外来避难的评剧、豫剧、蒲剧班社与西安本土的秦腔班社进行艺术交流与竞演,形成了战时特殊背景下西安剧坛的“另类繁荣”。国民政府推进“陪都西京”建设,一定程度...
抗战时期,西安作为“大后方”,戏曲班社林立。随着沦陷区人口流入西安,外来避难的评剧、豫剧、蒲剧班社与西安本土的秦腔班社进行艺术交流与竞演,形成了战时特殊背景下西安剧坛的“另类繁荣”。国民政府推进“陪都西京”建设,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包括戏曲在内的西安文化教育发展。西安当局通过设立戏曲审查机构、创立行业协会,有效加强了对戏曲班社的组织管理。自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西安城在长达七年的时间里,屡遭日军轰炸,当地戏曲班社因此出现分化。部分演艺团体被迫辗转迁徙,以易俗社、三意社为代表的戏班选择坚守演出阵地。这种坚守远非“职业操守”所能涵盖,它是艺人群体用戏曲鼓舞民众的重要体现,还是战时中国西北地区文化生态的重要见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时期
西安剧坛
人口内迁
“陪都西京”
改良与竞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大后方”戏曲景观:抗战时期西安社会变革与剧坛文艺生态(1931—1945)
1
作者
李有军
张雯
机构
西北大学文学院
出处
《艺术百家》
2025年第4期64-75,共12页
基金
2024年度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西安三意社百年秦腔演艺活动研究(1895—2023)”(项目编号:2024J016)阶段性成果
2023年度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项目“抗战时期西安剧社戏曲生产及其救亡演剧活动研究(1931—1945)”(项目编号:2021QNYC121)阶段性成果之一。
文摘
抗战时期,西安作为“大后方”,戏曲班社林立。随着沦陷区人口流入西安,外来避难的评剧、豫剧、蒲剧班社与西安本土的秦腔班社进行艺术交流与竞演,形成了战时特殊背景下西安剧坛的“另类繁荣”。国民政府推进“陪都西京”建设,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包括戏曲在内的西安文化教育发展。西安当局通过设立戏曲审查机构、创立行业协会,有效加强了对戏曲班社的组织管理。自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西安城在长达七年的时间里,屡遭日军轰炸,当地戏曲班社因此出现分化。部分演艺团体被迫辗转迁徙,以易俗社、三意社为代表的戏班选择坚守演出阵地。这种坚守远非“职业操守”所能涵盖,它是艺人群体用戏曲鼓舞民众的重要体现,还是战时中国西北地区文化生态的重要见证。
关键词
抗战时期
西安剧坛
人口内迁
“陪都西京”
改良与竞演
Keywords
the Period of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ese Aggression
The Xi'an Theatrical Scene
Population Migration
“The Secondary Capital Xijing"
Improvement and Competition
分类号
J826 [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大后方”戏曲景观:抗战时期西安社会变革与剧坛文艺生态(1931—1945)
李有军
张雯
《艺术百家》
202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