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什克洛夫斯基“陌生化”理论的二重性 被引量:4
1
作者 张琼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69-173,共5页
产生于20世纪初的俄国形式主义是20世纪第一个具有现代主义色彩的文论,俄国形式主义领袖什克洛夫斯基"陌生化"理论的形成与柏格森的现代非理性主义"生命哲学"有着直接密切的联系,但其隐含的罔顾人的主体性存在的倾... 产生于20世纪初的俄国形式主义是20世纪第一个具有现代主义色彩的文论,俄国形式主义领袖什克洛夫斯基"陌生化"理论的形成与柏格森的现代非理性主义"生命哲学"有着直接密切的联系,但其隐含的罔顾人的主体性存在的倾向,又预言了后现代主义的即将到来。本文将重新审视"陌生化"理论的两个关键词:"陌生化"手法和"陌生化"感受,以揭示"陌生化"理论的二重性的本质内涵——现代非理性的人本主义倾向和后现代主义倾向的双重烙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什克洛夫斯基 “陌生化”理论 二重性 柏格森 “生命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陌生化,一个永恒的学习动力——陌生化理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被引量:7
2
作者 刘祥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23-26,共4页
“陌生化”理论源自俄国形式主义评论家什克洛夫斯基。该理论认为,文学艺术创作在内容与形式上违反人们习见的常情、常理、常事,同时在艺术上超越常境,才能给读者以感官的刺激或情感的震动。将该理论应用于中学语文教学,
关键词 陌生化理论 语文阅读教学 学习动力 文学艺术创作 “陌生化”理论 什克洛夫斯基 俄国形式主义 中学语文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陌生化”与狄金森诗歌审美距离创造 被引量:1
3
作者 王锦丽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70-174,共5页
"陌生化"是以艺术作品受众为指向,以期待视域为参照,创造审美距离以延长审美体验,将日常审美提升为艺术审美的艺术创作过程。在美国现代派先驱艾米莉·狄金森(Emily Dickinson)的诗作中,"陌生化"这一概念是具有... "陌生化"是以艺术作品受众为指向,以期待视域为参照,创造审美距离以延长审美体验,将日常审美提升为艺术审美的艺术创作过程。在美国现代派先驱艾米莉·狄金森(Emily Dickinson)的诗作中,"陌生化"这一概念是具有"距离指向"的,其作品的陌生化审美距离是作者与世俗社会、物质现实之间的距离复合叠加在艺术创作中的显现,其作品中"陌生化"手法的运用,使狄金森在对抽象的、人们缺乏感性认知的事物进行艺术创作的时候,能够把握审美距离,以塑造既经验可感又不平庸无味的富含审美意蕴的诗歌意象。狄金森所创造出的审美差异的张力并不囿于文本本身,其陌生化的存在和身份赋予她的诗歌作品一个陌生的灵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文学 艾米莉·狄金森 “陌生化”理论 审美距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