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03篇文章
< 1 2 7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三级氢氧发动机系统 被引量:3
1
作者 袁耀章 《低温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8-21,共4页
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三级氢氧发动机是我国研制的第二台液氢液氧火箭发动机,该发动机由两台单机并联组成。发动机系统采用了一些新技术。
关键词 长征三号甲 运载火箭 氢氧发动机系统 涡轮泵 能源 液氢系统 冷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载火箭推力下降故障下的强化学习计算制导方法
2
作者 韩易博 何睿智 +1 位作者 汤国建 包为民 《宇航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66-377,共12页
针对运载火箭非入轨段发生推力下降故障导致任务失败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强化学习计算制导方法。结合强化学习的滚动优化思想,将运载火箭非入轨段制导问题转为马尔科夫决策过程,在每个制导周期调节程序角指令以完成轨迹重构,由神经网络拟... 针对运载火箭非入轨段发生推力下降故障导致任务失败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强化学习计算制导方法。结合强化学习的滚动优化思想,将运载火箭非入轨段制导问题转为马尔科夫决策过程,在每个制导周期调节程序角指令以完成轨迹重构,由神经网络拟合映射关系保证动态决策效率。离线训练阶段,利用智能体与环境实时交互模拟运载火箭推力下降故障下的轨迹重构过程,期间智能体迭代自身策略;在线应用阶段,策略网络依据状态量生成程序角调整量,无须人为干预和精确模型信息即可实现飞行时序自主决策。仿真结果表明,强化学习计算制导方法兼顾了求解精度和计算效率,鲁棒性强,适用于运载火箭非入轨段制导和在线轨迹重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载火箭 推力下降故障 计算制导 强化学习 轨迹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模型的运载火箭姿态控制系统故障检测与隔离
3
作者 谢昌霖 程玉强 +1 位作者 杨述明 宋立军 《国防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0-67,共8页
针对运载火箭姿态控制系统结构复杂、故障高发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多模型的故障检测与隔离算法。建立运载火箭小偏差姿态动力学模型,设计系统的卡尔曼滤波器;结合专用观测器思想,利用多个不同结构的卡尔曼滤波器组生成对应残差,使得单... 针对运载火箭姿态控制系统结构复杂、故障高发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多模型的故障检测与隔离算法。建立运载火箭小偏差姿态动力学模型,设计系统的卡尔曼滤波器;结合专用观测器思想,利用多个不同结构的卡尔曼滤波器组生成对应残差,使得单个残差仅对于传感器或执行机构的某一故障敏感,并通过理论推导了故障隔离策略,以实现运载火箭不同故障类型的检测和隔离。仿真分析表明,无故障时,残差结果均没有超出设定阈值,算法未出现报警;传感器或执行机构故障时,提出的隔离策略可以准确定位故障,从而验证了该算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载火箭 故障检测与隔离 卡尔曼滤波器 传感器 执行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对运载火箭上升段考虑大风区减载的智能姿态控制方法
4
作者 周首 杨豪 +2 位作者 张士峰 白锡斌 王峰 《国防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1-63,共13页
针对运载火箭在上升段遭遇大风区的减载需求,提出自适应学习率的智能姿态控制方法。以运载火箭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其俯仰平面的动力学模型。基于柔性动作-评价构建了适用于运载火箭上升段飞行控制的深度强化学习框架,设计了一种综合考虑... 针对运载火箭在上升段遭遇大风区的减载需求,提出自适应学习率的智能姿态控制方法。以运载火箭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其俯仰平面的动力学模型。基于柔性动作-评价构建了适用于运载火箭上升段飞行控制的深度强化学习框架,设计了一种综合考虑姿态跟踪精度和稳定性以及减载效果的奖励函数。在此基础上,基于步长学习率调度器实现了学习率自适应迭代,以期在快速提升控制器收敛性的基础上找到最优解。并设计了一种早停机制实现了训练过程的自动停止,以提升训练效率。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法在保证姿态跟踪精度和稳定性的前提下能够有效实现运载火箭的减载效果,并且对随机阵风干扰具有较强的鲁棒性和适应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载火箭 减载 姿态控制 深度强化学习 自适应学习率 阵风干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机并联运载火箭任务成功可靠性分析
5
作者 崔朋 刘鹰 +4 位作者 刘阳 韩秋龙 朱雄峰 谭云涛 谷建光 《载人航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1-87,共7页
基于当前运载火箭采用数十台的多机并联方案,从可靠性角度开展多机并联方案的可行性研究。基于串联、并联和表决系统,建立了单台发动机发生单点失效情况的多机并联运载火箭任务成功可靠性计算模型,开展了芯级发动机台数、冗余方式、冗... 基于当前运载火箭采用数十台的多机并联方案,从可靠性角度开展多机并联方案的可行性研究。基于串联、并联和表决系统,建立了单台发动机发生单点失效情况的多机并联运载火箭任务成功可靠性计算模型,开展了芯级发动机台数、冗余方式、冗余系数、单台发动机成功概率和单台发动机爆炸概率等对任务成功可靠性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冗余台数随总台数线性变化的方式更适用于多机并联运载火箭,且采取向下取整或四舍五入的取整方式、冗余系数取值0.2较为合适;基于向下取整或四舍五入的线性变化冗余方式,由于冗余台数会出现间断,任务成功概率随芯级发动机台数变化会出现V型转折;基于线性变化冗余方式,运载火箭任务成功可靠性随芯级发动机台数增加基本上呈下降变化趋势,且随着单台发动机爆炸概率的增加,任务成功概率下降更加明显。因此,当芯级发动机台数达到一定程度时,任务成功可靠性可能无法满足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载火箭 多机并联 可靠性 线性冗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载火箭表面防护技术及其研究进展
6
作者 熊书强 王一名 +6 位作者 袁佳熙 王军 杨洋 卢鹉 张崇印 鞠鹏飞 朱新远 《表面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1-11,共11页
运载火箭是将人类制造的卫星、载人飞船、空间站、空间探测器等各种航天器推向太空的重要载具,其中运载火箭表面防护技术是其成功发射的重要保障。概述了运载火箭表面防护技术,主要包括烧蚀性热防护涂层技术、非烧蚀性热防护涂层技术、... 运载火箭是将人类制造的卫星、载人飞船、空间站、空间探测器等各种航天器推向太空的重要载具,其中运载火箭表面防护技术是其成功发射的重要保障。概述了运载火箭表面防护技术,主要包括烧蚀性热防护涂层技术、非烧蚀性热防护涂层技术、环境适用性表面涂层技术和低温绝热材料技术等。烧蚀性热防护涂层是通过质量损耗带走热量的一种有机涂层,可分为两类:环氧类烧蚀防热涂层和硅橡胶类烧蚀防热涂层,前者存在附着力好的优点,但是高温易开裂,涂层韧性差,适用于较低热流密度防护;后者耐温性好,但存在烧蚀易粉化的缺点。非烧蚀性热防护涂层是一类高红外辐射率的陶瓷无机涂层,国外已经发展了三代非烧蚀性热防护涂层材料体系,适用于可重复运载火箭关键部位的热防护,但国内研究基础与工程能力相对不足。环境适用性表面涂层主要用于应对运载火箭地面发射时面临高盐雾、高湿热、高辐射等环境工况,发展了防辐射、抗静电等防护涂层。低温绝热材料起到超低温液氧/液氢工况保温隔热的作用,主要有泡沫材料和气凝胶材料,前者较后者施工工艺更为灵活,满足复杂形状的高效隔热。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运载火箭表面防护技术的发展现状和趋势,介绍了运载火箭卫星整流罩、推进剂贮箱和舱体尾部等不同部位面临的不同防隔热需求,为相关的研究工作提供了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载火箭 表面防护 防热涂层 功能涂层 绝热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捷龙三号研制实践及固体运载火箭发展思考
7
作者 管洪仁 金鑫 +2 位作者 惠兴晨 佟明羲 张雯 《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5-92,共8页
固体运载火箭作为航天运输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整箭贮存、海陆通用、快速响应和发射保障要求低等优点。捷龙三号火箭作为商业固体运载火箭的代表,具有“高性价比、高可靠、快履约、快发射”等特点。通过介绍捷龙三号固体运载火箭研... 固体运载火箭作为航天运输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整箭贮存、海陆通用、快速响应和发射保障要求低等优点。捷龙三号火箭作为商业固体运载火箭的代表,具有“高性价比、高可靠、快履约、快发射”等特点。通过介绍捷龙三号固体运载火箭研制历程及总体技术方案,总结了固体运载火箭的研制实践经验,基于对未来固体运载火箭发展定位的分析,提出对固体运载火箭系列化发展的思考。为快速抢占未来中低轨卫星发射市场,应进一步拓展中型固体运载火箭运载能力,通过研制创新和规模提升,持续优化综合成本,充分利用可实施海上无依托发射的天然优势,满足不同轨道任务发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运载火箭 捷龙三号 研制经验 技术特点 发展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回收着陆装置研究进展
8
作者 牛枞 王宸 +2 位作者 陈金宝 洪炎 马嘉 《宇航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25-837,共13页
对运载火箭进行回收并重复使用,可大幅降低运载火箭的发射成本、避免助推器与芯级坠落危及内陆落区的人员与财产安全。回收着陆装置是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回收任务中的最后一步、决定任务成败的核心装置,面临回收质量大、造成火箭运力损... 对运载火箭进行回收并重复使用,可大幅降低运载火箭的发射成本、避免助推器与芯级坠落危及内陆落区的人员与财产安全。回收着陆装置是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回收任务中的最后一步、决定任务成败的核心装置,面临回收质量大、造成火箭运力损失小、缓冲降载能力强等多种工程与技术约束。梳理总结了现有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回收装置的相关技术,重点介绍了伞式回收、腿式着陆机构回收和地表平台设备回收3种回收着陆装置。从3种回收着陆装置的核心思想、原理样机试验与工程应用情况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对其优缺点和适用情况进行了总结分析。最后,结合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回收着陆装置的研究需求,对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回收着陆装置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趋势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 着陆装置 航天器机构设计 动力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首座商业液体运载火箭发射工位论证建设
9
作者 朱雄峰 刘鹰 +2 位作者 崔展鹏 王一杉 雍子豪 《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2-68,共7页
贯彻中国商业航天发展战略,分析了国内外商业航天发展态势及中国商业航天发展对发射工位的建设需求,提出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建设商业液氧甲烷发射工位的设想,涵盖商业液氧甲烷运载火箭动力系统试车、测试和发射等。提出商业液氧甲烷发... 贯彻中国商业航天发展战略,分析了国内外商业航天发展态势及中国商业航天发展对发射工位的建设需求,提出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建设商业液氧甲烷发射工位的设想,涵盖商业液氧甲烷运载火箭动力系统试车、测试和发射等。提出商业液氧甲烷发射工位的总体设计方案,包括运载火箭的配套、总体技术指标、基本测发模式、发射工位选址、发射工位定点、发射综合安全和主要建设内容等。论证表明商业液氧甲烷发射工位总体方案符合任务实际、方案规模适度,可满足中国目前计划研发的商业液氧甲烷运载火箭的发射任务要求,可为同类商业发射工位的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载火箭 发射场 发射工位 卫星 液氧甲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空探索技术公司运载火箭机构技术发展路线分析及启示
10
作者 张毅博 吴会强 +3 位作者 张宏剑 于兵 王辰 乐晨 《宇航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31-640,共10页
近年来,重复使用运载火箭的高速化发展和航天运输的商业化趋势对运载火箭机构技术的发展提出了迫切需求。美国太空探索技术(SpaceX)公司的机构技术经历了“猎鹰”系列运载火箭和超重-星舰运输系统的演进与验证,已获得了具有重要价值的... 近年来,重复使用运载火箭的高速化发展和航天运输的商业化趋势对运载火箭机构技术的发展提出了迫切需求。美国太空探索技术(SpaceX)公司的机构技术经历了“猎鹰”系列运载火箭和超重-星舰运输系统的演进与验证,已获得了具有重要价值的实证结果。通过剖析SpaceX公司运载火箭机构技术的演化历程、发展路线及未来方向,揭示运载火箭重复使用需求下机构技术发展的关键要素。面向中国运载火箭复用化、商业化的发展,提出面向新功能需求的机构正向设计、面向新性能需求的机构系统优化、面向新产能需求的机构货架建设等的发展路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构技术 猎鹰-9 超重-星舰 重复使用运载火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载火箭发射过程中的最大气动载荷预测方法
11
作者 程胡华 武帅 +1 位作者 姜祝辉 张入财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04-1312,共9页
火箭发射前3 h的最大气动载荷是决定能否按计划发射的重要指标之一,该值与发射时刻的最大气动载荷差异特征研究极少。通过对2014年12月—2019年12月的时间间隔3.5 h内最大气动载荷差异特征进行分析,发现6.29%样本数的最大气动载荷绝对... 火箭发射前3 h的最大气动载荷是决定能否按计划发射的重要指标之一,该值与发射时刻的最大气动载荷差异特征研究极少。通过对2014年12月—2019年12月的时间间隔3.5 h内最大气动载荷差异特征进行分析,发现6.29%样本数的最大气动载荷绝对差超过了500 Pa·rad,主要是由于3.5 h内高空风出现异常增大、异常减小导致的,若未提前发现该变化特征,则可能会影响火箭的飞行安全。针对绝对差超过500 Pa·rad的样本,通过建模订正可得到更接近发射后0.5 h最大气动载荷值,绝对差由713.08Pa·rad减小到398.22Pa·rad,相对误差由29.02%减小到16.32%,相关系数由0.27增大到0.71,表明该建模方法有一定的改进作用,有利于提高火箭安全飞行的保障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载火箭发射 最大气动载荷偏差 最大气动载荷预测 建模精度 安全飞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发射嫦娥一号卫星获圆满成功
12
《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4-54,共1页
2007年10月24日,北京时间18时05分,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的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携带嫦娥一号卫星从西昌航天发射中心三号发射架顺利升空,此次发射做到了“准时发射,准确入轨”,获得了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对月球探测迈出了实... 2007年10月24日,北京时间18时05分,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的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携带嫦娥一号卫星从西昌航天发射中心三号发射架顺利升空,此次发射做到了“准时发射,准确入轨”,获得了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对月球探测迈出了实质性步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 火箭发射 嫦娥一号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卫星 航天发射中心 北京时间 月球探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 被引量:10
13
作者 李聃 《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8,共6页
介绍了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CZ-3B)总体性能和分系统组成。CZ-3B火箭是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的一枚大型三级液体运载火箭,它采用了多项成熟技术,如大推力氢氧发动机技术、四轴平台技术、冷氦加温增压技术、氢能源气动机伺服机构等... 介绍了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CZ-3B)总体性能和分系统组成。CZ-3B火箭是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的一枚大型三级液体运载火箭,它采用了多项成熟技术,如大推力氢氧发动机技术、四轴平台技术、冷氦加温增压技术、氢能源气动机伺服机构等,与长征三号甲(CZ-3A)和长征三号丙(CZ-3C)运载火箭构成了CZ-3A系列运载火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Z-3B运载火箭 总体性能 大型运载火箭 氢氧发动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征三号系列运载火箭 被引量:4
14
作者 龙乐豪 《中国工程科学》 1999年第1期11-18,共8页
论述了长征三号系列运载火箭诞生的背景、设计思路、总体技术方案、应用发射结果及其在技术与研制工作方面的特点,展望了其发展前景,指出该系列运载火箭是我国目前性能先进的大型主力商业应用发射火箭群体。
关键词 大型运载火箭 长征三号 运载能力 设计 技术特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面向运载火箭电气系统的模块化分级供配电体制 被引量:1
15
作者 周虎 王辉 +2 位作者 李刚 屈辰 余力凡 《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3-99,共7页
针对运载火箭电气系统供电电缆规模偏大、拓扑复杂、易引发跨级供电潜通路等问题,提出了一种电气系统模块化分级供配电方案。将运载火箭各级分别规划为一个独立的供配电单元,供配电单元内采用通用化设计,实现对内部负载的一体化供电;供... 针对运载火箭电气系统供电电缆规模偏大、拓扑复杂、易引发跨级供电潜通路等问题,提出了一种电气系统模块化分级供配电方案。将运载火箭各级分别规划为一个独立的供配电单元,供配电单元内采用通用化设计,实现对内部负载的一体化供电;供配电单元间、电气系统箭地间、供电母线间电气隔离,以避免供配电单元间的电气耦合,彻底消除级间潜通路,降低设计难度,最终使得运载火箭电气系统供配电体制具备系统层级模块化特征和供配电单元即插即用能力,为未来电气系统供配电架构的标准化设计和运载火箭分级测试提供技术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载火箭 电气系统 供配电 模块化 分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载火箭段间连接螺栓组设计方法 被引量:1
16
作者 郭祖华 《机械设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14,共6页
运载火箭形体非常大,为了制造、存储和运输的方便,往往需要将火箭箭体沿特定的面分割开来,分段制造,然后安装使用。各段之间的连接采用螺栓组,但现有螺栓组设计方法大多考虑机器底座的安装和法兰连接,对运载火箭段间连接设计并不方便。... 运载火箭形体非常大,为了制造、存储和运输的方便,往往需要将火箭箭体沿特定的面分割开来,分段制造,然后安装使用。各段之间的连接采用螺栓组,但现有螺栓组设计方法大多考虑机器底座的安装和法兰连接,对运载火箭段间连接设计并不方便。文中详细推导了火箭箭体在受弯和轴向拉/压载荷作用时,螺栓最大拉力计算公式和预紧力计算公式,并详细分析了压溃条件,最后,通过实例对文中提出的设计方法进行了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载火箭 螺栓组设计 螺栓预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燃压中型运载火箭发射地面低高度排导技术 被引量:1
17
作者 陈劲松 张国栋 +2 位作者 王帅 葛立新 宋征宇 《宇航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20,共9页
综合高燃压中型运载火箭高密度发射燃气流地面排导需求及烧蚀风险分析,提出基于地面双面导流装置与高位挡流墙结合的地面低高度排导技术方案。利用火箭发射燃气动力学研究总结的燃气流膨胀特性以及导流型面设计方法,解决了地面低高度排... 综合高燃压中型运载火箭高密度发射燃气流地面排导需求及烧蚀风险分析,提出基于地面双面导流装置与高位挡流墙结合的地面低高度排导技术方案。利用火箭发射燃气动力学研究总结的燃气流膨胀特性以及导流型面设计方法,解决了地面低高度排导技术涉及的地面导流装置导流型面气动设计以及尺度控制两个关键问题。地面低高度排导技术方案设计与燃气流场瞬态仿真多轮叠代,实现了燃气流排导烧蚀范围合理控制,避免了燃气流低高度排导烧蚀反溅影响箭体。地面低高度排导技术采用专利支撑的喷水冷却防护方案实现高燃压中型运载火箭发射燃气流强烧蚀环境发射系统、发射设施综合防护。基于喷流缩比试验相似性控制方法研制了1∶10比例喷流缩比试验系统,通过喷流缩比试验验证确认高燃压中型运载火箭发射燃气流能够实现地面低高度安全、顺畅排导,同时与发射台、导流装置结构融合的阵列喷水方案能够行之有效解决高燃压中型运载火箭地面低高度排导强烧蚀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燃压运载火箭 地面排导 低高度排导 燃气流场 喷水防护 喷流缩比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空中回收的运载火箭尾舱挂取方案设计及仿真分析
18
作者 郑正路 汪小卫 +2 位作者 吴琼 隋毅 徐振亮 《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16,共6页
运载火箭空中回收的挂取过程是整个回收过程中最关键的环节之一。针对运载火箭尾舱空中挂取的全流程,开展了将直升机作为回收平台的钩取装置设计,主要包括拉力传感器、过载保护装置、减载装置以及末端的执行机构。翼伞和减速伞从火箭尾... 运载火箭空中回收的挂取过程是整个回收过程中最关键的环节之一。针对运载火箭尾舱空中挂取的全流程,开展了将直升机作为回收平台的钩取装置设计,主要包括拉力传感器、过载保护装置、减载装置以及末端的执行机构。翼伞和减速伞从火箭尾舱的底部弹出,挂取装置可通过挂取翼伞顶部的牵顶伞实现对回收体的挂取操作。通过对挂取过程的仿真分析可以看出,回收体的质量增大时,过载显著增加,而当翼伞的收伞时间增加时,减载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载火箭 空中回收 挂钩装置 翼伞 减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体运载火箭铁路运输侧翻吸能系统技术研究
19
作者 邵健帅 姚曙光 +1 位作者 梁平路 孔令香 《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5-72,92,共9页
对固体运载火箭在铁路运输过程中出现侧翻异常工况下的安全性进行研究,在调研、分析多种减振吸能方案的基础上,提出了缓冲气囊和蜂窝金属组合的侧翻吸能系统技术方案。采用Hypermesh和LS-DYNA软件进行侧翻仿真计算,结果表明:该方案可将... 对固体运载火箭在铁路运输过程中出现侧翻异常工况下的安全性进行研究,在调研、分析多种减振吸能方案的基础上,提出了缓冲气囊和蜂窝金属组合的侧翻吸能系统技术方案。采用Hypermesh和LS-DYNA软件进行侧翻仿真计算,结果表明:该方案可将火箭侧翻跌落的加速度由27g降为8.91g,发射筒与车厢的接触碰撞力由382.59kN降为无接触,可明显提高固体运载火箭在铁路运输侧翻等异常工况下的生存能力,为后续固体运载火箭专用铁路车的设计提供重要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运载火箭 侧翻过程 减振吸能系统 仿真分析 碰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运载火箭第一子级回收方案设计方法
20
作者 郭祖华 郭皓 董长虹 《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13,24,共7页
针对可回收火箭的总体设计,提出了一种用于运载火箭第一子级回收方案的设计方法。首先,建立火箭子级运动模型,为便于确定回收推力大小和调节范围,在模型中引入了推力比例因子和推力调节因子。然后,探讨回收推力和推进剂剩余量的对应关系... 针对可回收火箭的总体设计,提出了一种用于运载火箭第一子级回收方案的设计方法。首先,建立火箭子级运动模型,为便于确定回收推力大小和调节范围,在模型中引入了推力比例因子和推力调节因子。然后,探讨回收推力和推进剂剩余量的对应关系,并通过飞行时间给出剩余推进剂的约束条件。最后,从设计的角度确定回收基本过程,并通过仿真算例制定火箭子级的回收方案。所提方法详细给出了回收过程中火箭发动机的推力大小、推力调整范围、工作时间、落点位置、最大速度以及着陆段的起始速度和高度的估计。算例表明所提方法可以实现回收过程的关键参数确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 火箭子级回收 火箭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