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坚硬煤岩体“钻-切-压”一体化释能减冲技术研究 被引量:16
1
作者 翁明月 郝英豪 解嘉豪 《煤炭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84-88,共5页
为解决葫芦素煤矿坚硬煤岩体的冲击地压问题,结合21103工作面冲击地压显现特征,详细分析了工作面冲击危险的全局影响因素与局部影响因素,得出了坚硬煤岩体的冲击地压发生机理。分析表明:坚硬煤层是21103工作面冲击启动的主要内部条件,... 为解决葫芦素煤矿坚硬煤岩体的冲击地压问题,结合21103工作面冲击地压显现特征,详细分析了工作面冲击危险的全局影响因素与局部影响因素,得出了坚硬煤岩体的冲击地压发生机理。分析表明:坚硬煤层是21103工作面冲击启动的主要内部条件,坚硬顶板是21103工作面冲击启动的主要外部条件,通过降低煤岩体系统内弹性能、增大系统破坏时所消耗的能量的方式,可破坏系统内外的蓄能条件,达到释能减冲的目的。设计了坚硬顶板水力压裂、顶板深孔预裂爆破、顶板水力切缝与坚硬煤体大直径钻孔卸压、煤体卸压爆破相结合的'钻-切-压'一体化释能减冲方案,采用水力压裂作为坚硬顶板的基础卸压措施,采用煤层大直径钻孔作为坚硬煤体的基础卸压措施,煤层卸压孔直径设为150 mm,钻孔间距设为1 m,采用煤体卸压爆破作为补充卸压措施,其实施原则包括:小孔径、高钻孔密度、小炸药线密度等。实践结果表明:该技术方案能够减弱强矿震的破坏力,有效减少冲击地压事故的发生,起到'释能减冲'的效果,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坚硬煤岩体 “钻-切-压”一体化 冲击地 水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油储层压裂-提采一体化研究进展与面临的挑战 被引量:11
2
作者 张衍君 王鲁瑀 +3 位作者 刘娅菲 张佳亮 周德胜 葛洪魁 《石油钻探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4-95,共12页
页岩油储层压裂开发中,以远超地层吸收能力的注入速率向储层注入包含各类添加剂的工作液,基本完成了压裂介质一次注入、油井开发全生命周期受益的使命。其中,2个问题尤为关键:1)如何形成均匀展布的裂缝网络,增大裂缝和储层的接触面积、... 页岩油储层压裂开发中,以远超地层吸收能力的注入速率向储层注入包含各类添加剂的工作液,基本完成了压裂介质一次注入、油井开发全生命周期受益的使命。其中,2个问题尤为关键:1)如何形成均匀展布的裂缝网络,增大裂缝和储层的接触面积、提高液体流动效率?2)在形成高效传压传质缝网的基础上,存地压裂液如何提高储层中原油的可动性?压裂和提采一体化是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思路。为此,阐述了页岩油储层压裂-提采一体化的内涵,归纳了实现压裂-提采一体化的模拟和试验技术;明确了页岩油储层压裂-提采一体化的科学问题:均衡应力压裂形成均匀展布的缝网,提高均布缝网中流体流动与传输的效率,强化基质孔隙中油气的动用。同时,指出了压裂-提采一体化面临的挑战:明确裂缝非均匀扩展导致的压裂井间干扰机理并建立控制方法,形成裂缝中高压流体高效作用于基质孔隙的途径,揭示压裂液-储层-原油相互作用提高原油可动性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形成均布的裂缝网络是控制裂缝-基质传压传质及流体流动的基础,通过强化压裂液-储层-原油之间的相互作用动用赋存于微-纳米孔隙中的原油是核心,将压裂-提采一体化应用于页岩油储层开发是实现经济最大化的有效途径。贯彻和落实压裂-提采一体化的理念,对页岩油储层的高效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提采一体化 均衡应力 原油可动性 流体流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气水两相流动的页岩气井压裂-生产一体化数值模拟 被引量:2
3
作者 唐慧莹 罗山贵 +4 位作者 梁海鹏 曾波 张烈辉 赵玉龙 宋毅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97-607,共11页
基于位移不连续法和离散裂缝统一管网模型,采用顺序迭代数值模拟方法,构建了考虑气水两相流动的页岩气井压裂-生产一体化数值模型。模型考虑了天然裂缝、基质物性对压裂过程的影响,且直接将压裂后地层压力及含水饱和度分布用于后续焖井... 基于位移不连续法和离散裂缝统一管网模型,采用顺序迭代数值模拟方法,构建了考虑气水两相流动的页岩气井压裂-生产一体化数值模型。模型考虑了天然裂缝、基质物性对压裂过程的影响,且直接将压裂后地层压力及含水饱和度分布用于后续焖井、生产模拟,可以更准确地实现压裂-生产一体化模拟。模拟结果表明:储层物性参数对裂缝扩展有较大影响,合理预测压裂结束后地层压力及储层流体分布是准确预测页岩气井产气量、产液量的关键;相较于常规方法,提出的模型同时考虑压裂对基质压力及含水饱和度的影响,可以更准确地模拟产水量、产气量。将建立的模型应用于实际页岩气压裂水平井的压裂-生产一体化模拟,模拟结果与实际生产数据吻合程度较好,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井 水力 裂缝网扩展 气水两相流动 -生产一体化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体化压裂液体系的构建及性能评价 被引量:1
4
作者 徐昆誉 杨晓倩 +3 位作者 牛奇奇 杨皓凌 杨子浩 董朝霞 《应用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7-61,67,共6页
基于胶束增稠和静电屏蔽作用,以1.4%的十八烷基三甲基溴化铵(OTAB)和0.6%的椰油酰胺丙基甜菜碱(CBA)复配作为主剂,0.7%水杨酸钠和0.5%氯化钾作为反离子助剂,0.05%疏水纳米二氧化硅作为增强剂,构建了压裂-采油一体化压裂液体系。该体系... 基于胶束增稠和静电屏蔽作用,以1.4%的十八烷基三甲基溴化铵(OTAB)和0.6%的椰油酰胺丙基甜菜碱(CBA)复配作为主剂,0.7%水杨酸钠和0.5%氯化钾作为反离子助剂,0.05%疏水纳米二氧化硅作为增强剂,构建了压裂-采油一体化压裂液体系。该体系由蠕虫状胶束构成的三维网络空间结构组成,在80℃、170 s^(-1)下表观黏度为57 mPa·s,剪切3000 s后,表观黏度保留率大于95%;80℃下携砂沉降速率为0.24 mm/s,滤失系数为1.6×10^(-4)m/min^(1/2),具有良好的压裂特性。岩心驱替实验表明,体系破胶液岩心伤害<10%,提高采收率效果达到16.1%。一体化压裂液体系为高效开发非常规油藏提供了一个潜在可行的技术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油一体化 黏弹性 界面张力 储层伤害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质-工程驱动的邻井辅助同井钻速预测与优化方法
5
作者 樊永东 金衍 +3 位作者 林伯韬 韩雪银 吴事难 张家豪 《石油钻探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1-40,共10页
渤海中部沙河街组储层主要为泥岩和深色砂泥岩,在钻遇该储层时机械钻速偏低,严重影响钻井周期与钻井成本。为解决上述问题,建立了基于地质-工程一体化的钻速预测与优化模型。该模型包括钻速预测与钻速优化2部分,基于地质与工程融合数据... 渤海中部沙河街组储层主要为泥岩和深色砂泥岩,在钻遇该储层时机械钻速偏低,严重影响钻井周期与钻井成本。为解决上述问题,建立了基于地质-工程一体化的钻速预测与优化模型。该模型包括钻速预测与钻速优化2部分,基于地质与工程融合数据建立了邻井辅助同井钻速预测模型;在完成钻速预测后,定义了特征贡献度系数,以量化不同特征参数对最终结果的影响程度,既可以基于特征贡献度系数对预测结果进行解释,也可以得到对钻速影响较大且可人为可控的参数。针对显著影响钻速且可人为可控的参数,钻速优化模型通过网格搜索优化算法寻找最优参数组合,从而实现钻井提速。基于该模型对钻速优化可知,测试井的钻速平均提高了6.34%,对预测结果贡献最大的3组参数分别是伽马值、钻压和钻头钻井时长。该模型综合考虑了地质与工程因素,实现了高精度钻速预测与钻速大幅度提高,在实际应用的2口开发井中为钻速提高提供了有效的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速预测 速优化 机器学习 地质-工程一体化 可解释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压驱一体化乳液稠化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6
作者 魏俊 戴秀兰 《现代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139-143,共5页
以丙烯酰胺、丙烯酸、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钠为聚合单体,向聚合反应中引入功能单体双键改性的纳米材料,以溶解速度、增黏能力和润湿性为评价指标对其部分聚合条件进行了优化,通过乳液聚合法合成了一种压驱一体化压裂用乳液稠化剂DW-... 以丙烯酰胺、丙烯酸、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钠为聚合单体,向聚合反应中引入功能单体双键改性的纳米材料,以溶解速度、增黏能力和润湿性为评价指标对其部分聚合条件进行了优化,通过乳液聚合法合成了一种压驱一体化压裂用乳液稠化剂DW-1。结果表明,该乳液稠化剂最佳的聚合条件为单体质量分数为25%、功能单体加量为0.2%、引发剂加量为0.12%、聚合温度为25℃、聚合反应3 h;通过红外光谱证明了其分子结构设计的合理性;该乳液稠化剂具有良好的溶解性能和增黏性能,1 min黏度即达到最大黏度的90%以上,可用于配制一体化压裂液;配制的压裂液具有良好的耐温耐剪切性能,降阻率大于70%;破胶液的驱油效率高达15.6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材料 条件优化 乳液稠化剂 -驱油一体化工作液 驱油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密储层水平井压裂-补能-驱油一体化重复改造技术 被引量:34
7
作者 白晓虎 齐银 +3 位作者 何善斌 朱西柱 侯正孝 张岩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63-67,共5页
受储层致密低压、长期注采条件下有效驱替系统难以建立等因素影响,鄂尔多斯盆地部分水平井产量递减大,采油速度和累计采出程度较低。为此,基于水平井压力场及应力场分布规律,集成体积改造、补充能量、渗吸驱油一体化重复改造技术优化设... 受储层致密低压、长期注采条件下有效驱替系统难以建立等因素影响,鄂尔多斯盆地部分水平井产量递减大,采油速度和累计采出程度较低。为此,基于水平井压力场及应力场分布规律,集成体积改造、补充能量、渗吸驱油一体化重复改造技术优化设计模式,配套实施了机械封隔与动态暂堵相结合的大排量高效分段复压工艺及管柱。测试分析表明,水平井重复压裂储层改造体积达到初次压裂的2倍以上,裂缝复杂指数达到新井压裂时的1.3倍,地层压力保持水平由75%提高至120%。试验井复压后单井产油量由2 t以下提高至10~15 t,自喷期达到3个月以上,生产1 a后平均产油量仍达到10~12 t/d,采油速度由0.22%提升至1.05%,预测最终累计产油量可提高1倍以上。该技术对其他非常规储层提高水平井老井产量及最终采出程度有一定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储层 水平井 -补能-驱油一体化设计 重复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非常规气藏地质-工程一体化压裂实践与认识 被引量:18
8
作者 王光付 李凤霞 +6 位作者 王海波 李军 张宏 周彤 商晓飞 潘林华 沈云琦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221-1237,共17页
地质-工程一体化理念和做法已广泛应用于非常规油气藏勘探开发,贯穿井位地质设计、钻井、完井、压裂投产全过程,但不同阶段和不同地质条件下侧重点有所差异。在涪陵页岩气田开发成功引进并完善了北美非常规地质-工程一体化压裂技术,但... 地质-工程一体化理念和做法已广泛应用于非常规油气藏勘探开发,贯穿井位地质设计、钻井、完井、压裂投产全过程,但不同阶段和不同地质条件下侧重点有所差异。在涪陵页岩气田开发成功引进并完善了北美非常规地质-工程一体化压裂技术,但这一技术在新区探井压裂中的推广存在局限性。由于四川盆地沉积和构造类型具多样性和复杂性,盆地内非常规气探井的压裂测试无法获得工业气流现象突出,相邻或同一区块探井或评价井压裂产量差异大,主要原因是甜点的裂缝和地应力等地质-工程关键参数三维定量表征及建模精度不够,针对性的分段分簇、压裂优化设计及布缝控缝定量模拟技术手段欠缺。系统总结了地质-工程一体化团队在四川盆地复杂致密气和页岩气探井及评价井压裂方面的实践经验,通过开展地质、测井、地震、工程等多专业联合研究,定量表征非常规储层空间展布、物性、含气性、岩石力学及矿物含量、地层压力、应力场、天然裂缝等关键参数,建立了区域气藏三维地质-工程模型,利用模型进行压裂裂缝空间扩展模拟,优化射孔、暂堵、压裂液、支撑剂、排量等工艺参数,及时跟踪分析和调整必要的现场施工参数,从而增加有效改造体积、提高单井产能,探索并形成了地质-工程一体化压裂技术体系及方法流程,在普光千佛崖组致密气和林滩场页岩气等探区应用效果显著,为类似油气藏地质-工程一体化勘探与开发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地质工程模型 裂优化 天然裂缝 地质-工程一体化 致密气 页岩气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EFFD参数化的风扇/压气机叶片-端壁一体化伴随优化设计
9
作者 李鑫 张韬 +2 位作者 李伟伟 周玲 季路成 《航空发动机》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4-60,共7页
为解决传统扰动参数化方法的设计能力不足等问题,以拓展自由变形技术为基础开发相应参数化方法以改进伴随优化系统,并对典型跨声速风扇/压气机转子Rotor 67进行叶片-端壁一体化伴随优化。结果表明:经过伴随优化,Rotor 67转子在流量、压... 为解决传统扰动参数化方法的设计能力不足等问题,以拓展自由变形技术为基础开发相应参数化方法以改进伴随优化系统,并对典型跨声速风扇/压气机转子Rotor 67进行叶片-端壁一体化伴随优化。结果表明:经过伴随优化,Rotor 67转子在流量、压比等工况约束变化较小的前提下效率提升了0.74%,且整体特性同样得到了大幅改进,而优化前后的几何与流动变化表明,端区几何调整及叶片吸力面变化引起的吸力面加速减弱、激波强度降低、角区分离涡结构改进等,均是性能提升的内在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伴随优化 拓展自由变形 风扇/气机 叶片-端壁一体化设计 航空发动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压裂-固化-预抽”一体化揭煤技术研究 被引量:8
10
作者 郝建国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2-16,共5页
基于盐井一矿K4煤层具有的高瓦斯、低透气性、松软破碎、严重突出危险等特性,针对石门揭煤施工时存在揭煤速度慢、穿过煤层时间过长、冒顶严重、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更大等问题,研究采用"压裂-固化-预抽"一体化揭煤新技术,分... 基于盐井一矿K4煤层具有的高瓦斯、低透气性、松软破碎、严重突出危险等特性,针对石门揭煤施工时存在揭煤速度慢、穿过煤层时间过长、冒顶严重、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更大等问题,研究采用"压裂-固化-预抽"一体化揭煤新技术,分步有序实施高压水力压裂、石门固化、预抽瓦斯等"三位一体"的综合防突措施,从根本上防止煤与瓦斯突出事故发生,有效缩短石门揭煤周期,提高石门揭煤效率,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快速安全揭开石门,从而形成一套安全、高效、实用性强的石门揭煤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化-预抽”一体化 石门揭煤 低透气性 松软破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细控压钻井技术在磨溪-高石梯海相地层应用可行性分析 被引量:23
11
作者 左星 杨玻 海显贵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5-17,6,共3页
四川磨溪-高石梯区块储层埋藏较深、钻井速度慢、钻井周期长、井漏复杂多、作业成本高是该区块油气勘探开发的难点。针对磨溪-高石梯海相地层裂缝发育、安全密度窗口窄、压力系统多等特点进行了精细控压钻井可行性分析,并验证了该技术... 四川磨溪-高石梯区块储层埋藏较深、钻井速度慢、钻井周期长、井漏复杂多、作业成本高是该区块油气勘探开发的难点。针对磨溪-高石梯海相地层裂缝发育、安全密度窗口窄、压力系统多等特点进行了精细控压钻井可行性分析,并验证了该技术对于解决该类地层钻井难、钻井慢等难题的可行性,对于提速、增效具有显著效果,建议在该区块海相地层推广应用精细控压钻井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磨溪-高石梯 井漏 精细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松动圈围岩沿空留巷切顶卸压-恒阻补强分区支护技术 被引量:34
12
作者 孙广建 张洋 +1 位作者 常晓亮 辛亚军 《采矿与岩层控制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9-51,共13页
高应力大松动圈围岩运动特征复杂,沿空留巷极易失稳,严重影响工作面推进速度。以顺和煤矿2401工作面运输巷沿空留巷为工程背景,通过对高应力大松动圈巷道围岩破坏特征与失稳原因分析,探究了厚泥岩顶板软岩巷道力学变形机制,对沿空留巷... 高应力大松动圈围岩运动特征复杂,沿空留巷极易失稳,严重影响工作面推进速度。以顺和煤矿2401工作面运输巷沿空留巷为工程背景,通过对高应力大松动圈巷道围岩破坏特征与失稳原因分析,探究了厚泥岩顶板软岩巷道力学变形机制,对沿空留巷不同段进行了分区划定,提出了基于力学变形机制的围岩控制对策,并进行了工业性试验。结果表明:高应力厚层软岩大松动圈巷道围岩变形破坏主要表现为顶板斜切大面积下沉、两帮非均匀巷内挤出、底臌剪切性错动凸出。高应力环境、厚泥岩顶板大松动圈塑性围岩、巷道围岩非均匀受力与支护体作用失效是巷道围岩失稳的主要原因;顺和煤矿2401工作面沿空留巷为膨胀性-高应力-节理化(HJS型)厚层大松动圈软岩巷道,控制对策力学转化机制为Ⅰ_(C)Ⅱ_(BD)Ⅲ_(BCD)→Ⅱ_(BD)Ⅲ_(BCD)→Ⅱ_(B);将沿空留巷分为超前支护、架后临时支护、成巷稳定3个区域,沿空留巷采用“切顶卸压+恒阻大变形锚索及普通锚索+36U型钢棚”支护方案,分区在方案基础上进行差异化支护;采用新的设计方案后,围岩应力得到释放与切断,补强恒阻锚索与单体支柱控制了巷道围岩变形,U型棚柱腿侧控明显,围岩收敛率小于10%,巷道围岩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厚泥岩顶板 大松动圈围岩 力学变形机制 顶卸-恒阻补强 分区差异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控压钻井气-钻井液两相压力衰减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兴忠 孔祥伟 +3 位作者 王梅 沈建文 范西连 王旭东 《应用力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624-629,共6页
考虑虚拟质量力、相间阻力、气相溶解度和滑脱速度等因素,在双流体模型基础上,建立了控压钻井气-钻井液两相流动中的压力衰减模型,借助小扰动理论和半隐式差分等数学方法,对其进行编程求解。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增大,压力衰减系数呈线... 考虑虚拟质量力、相间阻力、气相溶解度和滑脱速度等因素,在双流体模型基础上,建立了控压钻井气-钻井液两相流动中的压力衰减模型,借助小扰动理论和半隐式差分等数学方法,对其进行编程求解。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增大,压力衰减系数呈线性增大趋势;随着压力的增大,压力衰减系数与压力呈反比例函数趋势;随着空隙率增大,压力衰减系数呈先增大后减小的抛物线趋势。当φg≈21%时,压力衰减系数达到最大值,当p=0.1MPa时,最大压力衰减系数可达2.32dB·m^(-1)。在低频段(w≤50Hz),压力衰减系数随频率逐渐增大;在高频段(w>500Hz),压力波的色散性基本不存在,压力衰减系数趋于恒定值。不考虑虚拟质量力的压力衰减系数最大误差达3.09dB·m^(-1),不考虑拖拽力的压力衰减系数最大误差达1.13dB·m^(-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液两相 力衰减 力波速 频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部煤层气水平井测-定-录一体化地质导向技术 被引量:18
14
作者 申鹏磊 白建平 +2 位作者 李贵山 吕帅锋 贾晋生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2491-2499,共9页
我国深部煤层气资源丰富,目前已逐步进入勘探开发阶段,但经济高效的煤层气井数量偏少。钻井工程导向技术是制约煤层气水平井产能的首要因素:一方面,要求着陆井段轨迹平滑,使着陆层位和角度与地层参数相互匹配,以免造成后期排采设备故障... 我国深部煤层气资源丰富,目前已逐步进入勘探开发阶段,但经济高效的煤层气井数量偏少。钻井工程导向技术是制约煤层气水平井产能的首要因素:一方面,要求着陆井段轨迹平滑,使着陆层位和角度与地层参数相互匹配,以免造成后期排采设备故障率高、排采不连续的现象;另一方面,水平段煤层钻遇率尽可能高,以保障供气充足。基于此,在总结前期深部煤层气水平井地质导向经验基础上,提出集测井、定向、录井技术于一体的地质导向技术,最大限度优化井眼轨迹,提高靶点着陆准确度和水平段煤层钻遇率。该技术主要流程为:根据前期有限的钻探、地震等资料建立目的层地质模型,钻井工程实施过程中通过垂直井段获取钻遇地层的测井参数响应值,水平段钻进时实时对比定向和录井参数,及时校正随钻伽玛,利用GeoWorks软件进行层位对比和划分,并建立动态地质模型,进而调整和预测后续井眼轨迹。通过沁水盆地横岭区块HL-U-04井实例应用,该技术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施工周期缩短了30%,煤层钻遇率提高了24.47%。该井完钻后连续油管压裂套管压力在5.7 m^3/min的排量下稳定维持在35 MPa,达到了储层改造效果,投产后该井排采初期日产气量稳定在1000 m^3左右。因此,测-定-录一体化地质导向技术提高了水平井钻井技术的精确性和高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煤层气 --一体化 地质导向 井眼轨迹 煤层遇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随钻测压工具Geo-Tap在渤中25-1油田E3S井的应用 被引量:18
15
作者 刘鹏飞 刘良跃 +3 位作者 司念亭 赵景芳 黄毓祥 左存海 《石油钻探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2-44,共3页
为了获得渤中25-1油田目前的地层压力数据,验证该油田储层的压力衰竭情况,在E3井侧钻过程中使用哈利伯顿随钻测压工具Geo-Tap在打开油藏的同时测量了地层压力。为获得真实的压力数据,在钻井液等外来液体尚未渗入地层的情况下,吸取地层... 为了获得渤中25-1油田目前的地层压力数据,验证该油田储层的压力衰竭情况,在E3井侧钻过程中使用哈利伯顿随钻测压工具Geo-Tap在打开油藏的同时测量了地层压力。为获得真实的压力数据,在钻井液等外来液体尚未渗入地层的情况下,吸取地层原始液体进行测量。根据测量所获得的数据,可确定地层压力及其地层相关物性参数,这些数据对后续的采油作业具有指导作用。简要介绍了随钻测压工具Geo-Tap的工作原理、测试流程及在E3S井中的测试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井 地层 工具 渤中25-1油田 E3S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随钻测压工具在崖城13-1气田A9井的应用 被引量:4
16
作者 吴旭东 方满宗 +2 位作者 卲诗军 管申 牛雪 《石油钻探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24-126,共3页
为获得崖城13-1气田目前的地层压力数据,验证该区块陵水组3段储层动用程度,规避常规电缆测井风险,该气田A9井在完钻后,使用StethoScope 675型随钻测压工具进行了压力测试。根据测试所获得的数据,可确定地层压力及地层物性参数,增加对气... 为获得崖城13-1气田目前的地层压力数据,验证该区块陵水组3段储层动用程度,规避常规电缆测井风险,该气田A9井在完钻后,使用StethoScope 675型随钻测压工具进行了压力测试。根据测试所获得的数据,可确定地层压力及地层物性参数,增加对气藏的了解,对后续的生产作业有指导作用。简要介绍了StethoScope 675型随钻测压工具的原理、技术特点、测试流程及A9井测试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井 地层 工具 崖城13-1气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切顶卸压自成巷的连续-非连续方法模拟及切缝倾角的影响 被引量:3
17
作者 刘天成 王学滨 +2 位作者 岑子豪 杜轩 薛承宇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85-91,共7页
为克服利用连续方法或非连续方法模拟切顶卸压自成巷过程的不足,采用自主研发的适于模拟连续介质向非连续介质转化或非连续介质进一步演化的拉格朗日元与离散元耦合连续-非连续方法,提出基于高斯求积公式的势接触力计算方法以提高计算效... 为克服利用连续方法或非连续方法模拟切顶卸压自成巷过程的不足,采用自主研发的适于模拟连续介质向非连续介质转化或非连续介质进一步演化的拉格朗日元与离散元耦合连续-非连续方法,提出基于高斯求积公式的势接触力计算方法以提高计算效率,通过考察剪裂纹和拉裂纹的时空分布和煤层支承压力的演化规律,研究不同切缝倾角时切顶卸压自成巷过程,并考虑右巷(胶运巷)的锚杆原始支护、锚索补强支护和液压元件的临时支护。研究结果表明:切缝倾角越大,右巷顶板完整性越好,这是由于当倾角较大时切缝尖端发展出的裂纹促进采空区顶板冒落,从而阻隔采场压力向右巷顶板传递;左巷顶板的冒落越严重;切缝倾角以10°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顶卸自成巷 连续-非连续方法 高斯求积公式 数值模拟 缝倾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裂缝性致密油藏地质-工程一体化开发 被引量:5
18
作者 侯冰 刘庆 +1 位作者 耿智 盛世锋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79-483,共5页
以克拉玛依油田克80井区风城组裂缝性致密火成岩油藏为例,为提高单井产能,提出了地质-工程一体化开发技术。在有效识别储集层天然裂缝潜在发育区域的基础上,准确预测区域地应力和三维储集层岩石力学强度,建立区域可压裂性评价方法,优选... 以克拉玛依油田克80井区风城组裂缝性致密火成岩油藏为例,为提高单井产能,提出了地质-工程一体化开发技术。在有效识别储集层天然裂缝潜在发育区域的基础上,准确预测区域地应力和三维储集层岩石力学强度,建立区域可压裂性评价方法,优选压裂"甜点",在压裂"甜点"上对目标井位进行产能模拟和压裂方案优化,并最终确定工程方案。钻井结果表明,地质-工程一体化开发有效提高了储集层缝网沟通规模,增大了泄流面积,从而提高了增产效率,单井产量提高显著。同时,可对甜点区域进行二次工程改造,通过增加压裂液液量提高施工规模,进一步提高单井产能。上述应用效果证明了地质-工程一体化开发技术的有效性和推广价值,对裂缝性致密油藏的高效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工程一体化 裂缝性致密储集层 单井产能 天然裂缝 裂规模 泄流面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气地质工程一体化导向钻井技术 被引量:24
19
作者 陈颖杰 刘阳 +2 位作者 徐婧源 邓传光 袁和义 《石油钻探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6-62,共7页
为最大限度地挖掘页岩储层潜力,提高水平井勘探开发效果,研究应用了页岩气地质工程一体化导向钻井技术,包括:在深化页岩储层认识和准确预测"甜点"的基础上,建立了精细三维地质模型;根据三维地质模型提取的地层参数进行井眼轨... 为最大限度地挖掘页岩储层潜力,提高水平井勘探开发效果,研究应用了页岩气地质工程一体化导向钻井技术,包括:在深化页岩储层认识和准确预测"甜点"的基础上,建立了精细三维地质模型;根据三维地质模型提取的地层参数进行井眼轨道优化设计;采用储层预测技术,落实目的层微构造变化,从而为水平段井眼轨迹预测提供地质依据;采用地质目标跟踪及轨迹调整技术,准确预测井底钻头位置,估算真实地层倾角并实时修正地质模型,确保井眼在储层中合理位置延伸。地质工程一体化技术在四川盆地NH2-4井进行了应用,确定水平段位置距优质页岩底界35.00m,校正真实地层倾角为6.48°,实时修正地质模型并调整井眼轨道设计参数,实现优质储层钻遇率94.5%。研究结果表明,页岩气地质工程一体化导向钻井技术,为页岩气开发提供了实用可行的集成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储集层 地质模型 井眼轨迹 导向 一体化 NH2-4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北1-1井欠平衡钻井技术应用与分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王果 范红康 +2 位作者 白彬珍 张建龙 刘建华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1-35,共5页
玉北1-1井是在新疆玉北地区部署的第2口欠平衡井,钻探目的是评价奥陶系中-下统鹰山组含油气特性,为研究该区油气成藏条件提供依据。介绍了该井的钻井液密度、欠压值及水力参数等关键参数设计,并结合实钻过程论述了井底欠压值、井口压力... 玉北1-1井是在新疆玉北地区部署的第2口欠平衡井,钻探目的是评价奥陶系中-下统鹰山组含油气特性,为研究该区油气成藏条件提供依据。介绍了该井的钻井液密度、欠压值及水力参数等关键参数设计,并结合实钻过程论述了井底欠压值、井口压力控制技术。该井钻探过程中,选择合理的欠压值和井控技术进行欠平衡钻进,有效防止了该区奥陶系中-下统鹰山组裂缝、溶洞型储层的漏失问题,保护了储层,提高了深井钻井速度。最后针对新疆巴麦地区低压储层段的欠平衡钻井技术应用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北1-1井 欠平衡 井底ECD 力控制技术 井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