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采-充-留”协调开采技术原理与应用 被引量:67
1
作者 戴华阳 郭俊廷 +2 位作者 阎跃观 李培现 刘义生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602-1610,共9页
我国岩层移动控制主要采用条带开采、充填开采和协调开采方法。针对条带开采采出率较低、全采全充成本较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采-充-留"相结合的部分开采、部分充填、部分煤柱的协调开采方法,给出了留设煤柱、充填开采工作面... 我国岩层移动控制主要采用条带开采、充填开采和协调开采方法。针对条带开采采出率较低、全采全充成本较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采-充-留"相结合的部分开采、部分充填、部分煤柱的协调开采方法,给出了留设煤柱、充填开采工作面、垮落法开采工作面的布置方式和采充留尺寸确定原则,分析了由充填体与小煤柱所构建的联合支撑体的作用原理和形成非充分开采的岩层移动控制实质。通过模型试验验证了该方法对地表下沉的良好控制作用,揭示了其控制覆岩及地表移动的机理。采用"采-充-留"协调开采技术,对某矿村庄下采煤试验区进行了方案设计,地表移动变形预测表明,该技术具有良好的减沉效果,建(构)筑物的损害等级可得到有效控制。该技术为提高滞压资源采出率、降低充填成本、减缓地表损害,提供了新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充-留”协调开采技术 联合支撑体 单元非开采 相似模型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山矿“充-留”协调开采覆岩及煤柱变形规律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黄宝柱 阎跃观 +4 位作者 马国平 田秀国 张婉秋 蒋子钰 李明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15-120,共6页
以唐山矿城镇下采煤为研究背景,基于矿井开采条件和生产实践,提出了"充-留"协调开采,采用数值模拟方法揭示了在不同充填率和采留比条件下覆岩和煤柱变化规律,模拟结果表明:研究区采用"充-留"协调开采技术,充填率不... 以唐山矿城镇下采煤为研究背景,基于矿井开采条件和生产实践,提出了"充-留"协调开采,采用数值模拟方法揭示了在不同充填率和采留比条件下覆岩和煤柱变化规律,模拟结果表明:研究区采用"充-留"协调开采技术,充填率不小于80%时,工作面顶板完整性较好,煤壁应力峰值降低,充填体阻止应力集中位置内移,能够满足地表房屋损害不超过Ⅰ级的控制要求;煤柱留宽不小于90m时,满足安全核区率85%的标准,煤柱垂直应力峰值较小,发生破坏的可能性较小。现场实施效果表明,该采区充填率80%、煤柱留宽90m时,支架压力分布平衡,村庄影响程度轻微,应用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调开采 覆岩与煤柱变形 填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筑物下“采-充-留”协调开采相似材料模拟对比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廖孟光 刘正佳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88-93,共6页
针对建筑物下压煤采出率低、采动损害等问题,对“采-充-留”协调开采法进行深入研究。以钱家营矿七采区为研究对象,以相似模型试验为研究手段,首先使用“采-充-留”方法模拟开采7煤层和12煤层,然后与全采进行对比分析。实验结果表明,7... 针对建筑物下压煤采出率低、采动损害等问题,对“采-充-留”协调开采法进行深入研究。以钱家营矿七采区为研究对象,以相似模型试验为研究手段,首先使用“采-充-留”方法模拟开采7煤层和12煤层,然后与全采进行对比分析。实验结果表明,7煤层和12煤层“采-充-留”协调开采后,覆岩导水裂缝带发育高度为17 m,垮落角为59°和64°,开采扰动后松散层压缩量为1.34 mm/m,地表下沉率为0.11,各指标均小于全采后的情况。研究结果表明,“采-充-留”协调开采法既提高了压煤的采出率,又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上覆岩层及地表的变形,能有效减少地表设施的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协调开采 相似材料模型 垮落角 下沉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充-留”协调开采地表移动预测方法 被引量:8
4
作者 郭俊廷 戴华阳 +2 位作者 李佳琦 郭思聪 王伟 《煤矿开采》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45-48,共4页
为了提高"采-充-留"协调开采地表移动预测的精度,通过多元非线性回归分析,建立了"采-充-留"协调开采地表最大下沉值与垮落法充分采动条件下地表最大下沉值之比与留宽、采宽及充填宽度之间的函数关系,并对关系式进... 为了提高"采-充-留"协调开采地表移动预测的精度,通过多元非线性回归分析,建立了"采-充-留"协调开采地表最大下沉值与垮落法充分采动条件下地表最大下沉值之比与留宽、采宽及充填宽度之间的函数关系,并对关系式进行可靠性验证。由数值模拟结果回归分析,得到了"采-充-留"协调开采与全部垮落法开采概率积分法参数间的关系式,为"采-充-留"协调开采影响预计和方案设计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协调开采 地表移动预测 回归分析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采-充-留”技术的岩层控制效果和机理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阎跃观 郭思聪 +2 位作者 刘吉波 张国光 王灏乐 《煤矿开采》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64-68,21,共6页
为进一步研究"采-充-留"协调开采对岩层破坏的控制作用,以开滦某矿中厚倾斜煤层9煤和12煤为研究对象,基于相似材料模型试验,针对协调式跳采全采技术和"采-充-留"协调开采技术对地表的移动变形和覆岩控制效果和机理... 为进一步研究"采-充-留"协调开采对岩层破坏的控制作用,以开滦某矿中厚倾斜煤层9煤和12煤为研究对象,基于相似材料模型试验,针对协调式跳采全采技术和"采-充-留"协调开采技术对地表的移动变形和覆岩控制效果和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9煤采用协调式跳采全采技术开采,地表下沉系数为0.64。在9煤开采的基础上,采用"采-充-留"协调式开采技术回采12煤,地表下沉系数仅为0.16。全采后岩层裂缝带法向发育高度是采厚的32.1倍,而"采-充-留"协调开采后岩层裂缝带法向高度是采厚的6.3倍,说明了充填体与煤柱形成的联合支撑体能够有效地抑制上覆岩层的垮落,阻隔了两侧采空区的联通,对上覆岩层移动起到良好的控制作用,达到了减小地表移动变形和岩层破坏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留”技术 岩层控制效果 下沉系数 裂缝带法向高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