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7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道德形而上主义文学”:究竟要不要精神的底线?
1
作者 武善增 《河北学刊》 CSSCI 2004年第4期193-196,共4页
张光芒试图从时代的深层需求入手论证道德形而上主义存在的根据及价值,提出为道德而道德是文化根基的重建,为形而上而形而上是人性上升的路向,而为主义而主义是文化启蒙的终极,他希望道德形而上主义的精神要义及其感应时代深层需要的迫... 张光芒试图从时代的深层需求入手论证道德形而上主义存在的根据及价值,提出为道德而道德是文化根基的重建,为形而上而形而上是人性上升的路向,而为主义而主义是文化启蒙的终极,他希望道德形而上主义的精神要义及其感应时代深层需要的迫切性、艰难性由此引起同情的理解.熊元义则认为历史的进步与道德的进步这对矛盾在根本上是统一的,但它有时出现尖锐对立.因此必须在历史的发展中进行道德批判,而不是相反.任何形式的放弃道德批判都是不可取的.符杰祥试图以"同情的理解"作为批判道德形而上文学的前提,他一方面承认道德形而上主义所表露出来的问题意识是深刻而严肃的,另一方面也批判了它的问题限度与回归道德主义的危险.武善增的文章则对"道德形而上主义文学"精神底线的缺失及扭曲人性的可能后果进行了尖锐的批评,提出对人性的世俗幸福的呵护与捍卫,才是促进新世纪文学健康发展的基本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形而上主义文学” 文学理论 精神底线 人性 人文精神 理论资源 精神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德形而上主义与百年中国新文学 被引量:28
2
作者 张光芒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23-133,共11页
关键词 文学思潮 道德形而上 中国新文学 尘埃落定 启蒙文学 文学观念 五四 八十年 政治意识形态 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百年中国新文学的道德形而上与形而下问题争鸣(续二)——道德形而上主义的三重境界 被引量:10
3
作者 张光芒 《河北学刊》 CSSCI 2004年第4期181-185,共5页
张光芒试图从时代的深层需求入手论证道德形而上主义存在的根据及价值,提出为道德而道德是文化根基的重建,为形而上而形而上是人性上升的路向,而为主义而主义是文化启蒙的终极,他希望道德形而上主义的精神要义及其感应时代深层需要... 张光芒试图从时代的深层需求入手论证道德形而上主义存在的根据及价值,提出为道德而道德是文化根基的重建,为形而上而形而上是人性上升的路向,而为主义而主义是文化启蒙的终极,他希望道德形而上主义的精神要义及其感应时代深层需要的迫切性、艰难性由此引起同情的理解。熊元义则认为历史的进步与道德的进步这对矛盾在根本上是统一的.但它有时出现尖锐对立。因此必须在历史的发展中进行道德枇判,而不是相反。任何形式的放弃道德枇判都是不可取的。符杰祥试图以“同情的理解”作为枇判道德形而上文学的前提,他一方面承认道德形而上主义所表露出来的问题意识是深刻而严肃的.另一方面也枇判了它的问题限度与回归道德主义的危险。武善增的文章则对“道德形而上主义文学”精神底线的缺失及扭曲人性的可能后果进行了尖锐的枇评,提出对人性的世俗幸福的呵护与捍卫,才是促进新世纪文学健康发展的基本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形而上主义 历史枇判 道德枇判 启蒙 人性底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德形而上主义:反思百年文学“启蒙”问题的可能与限度
4
作者 符杰祥 《河北学刊》 CSSCI 2004年第4期189-193,共5页
张光芒试图从时代的深层需求入手论证道德形而上主义存在的根据及价值,提出为道德而道德是文化根基的重建,为形而上而形而上是人性上升的路向,而为主义而主义是文化启蒙的终极,他希望道德形而上主义的精神要义及其感应时代深层需要的迫... 张光芒试图从时代的深层需求入手论证道德形而上主义存在的根据及价值,提出为道德而道德是文化根基的重建,为形而上而形而上是人性上升的路向,而为主义而主义是文化启蒙的终极,他希望道德形而上主义的精神要义及其感应时代深层需要的迫切性、艰难性由此引起同情的理解.熊元义则认为历史的进步与道德的进步这对矛盾在根本上是统一的,但它有时出现尖锐对立.因此必须在历史的发展中进行道德批判,而不是相反.任何形式的放弃道德批判都是不可取的.符杰祥试图以"同情的理解"作为批判道德形而上文学的前提,他一方面承认道德形而上主义所表露出来的问题意识是深刻而严肃的,另一方面也批判了它的问题限度与回归道德主义的危险.武善增的文章则对"道德形而上主义文学"精神底线的缺失及扭曲人性的可能后果进行了尖锐的批评,提出对人性的世俗幸福的呵护与捍卫,才是促进新世纪文学健康发展的基本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形而上主义 启蒙文学 同情 实用主义 方法论 道德信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百年中国新文学的道德形而上与形而下问题争鸣(续一)——“道德形而上主义”之争与文学的两难选择
5
作者 潘正文 《河北学刊》 CSSCI 2004年第1期84-84,95-99,共6页
张光芒的《道德形而上主义与百年中国新文学》一文发表后,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论争。在此文中,张光芒从现象学角度出发,认为启蒙之所以至今仍是“未完成时”。是因为它一直未从事道德形而上的建设,超越性维度的缺失导致启蒙的根基只... 张光芒的《道德形而上主义与百年中国新文学》一文发表后,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论争。在此文中,张光芒从现象学角度出发,认为启蒙之所以至今仍是“未完成时”。是因为它一直未从事道德形而上的建设,超越性维度的缺失导致启蒙的根基只能建立在沙滩上,作为“反启蒙”文学的“红色经典”对于当下文学建设可资借鉴的地方恰好在于它具有道德形而上的超越性“形式”^[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新文学 道德形而上 启蒙 伦理革命 张光芒 道德形而上主义与百年中国新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百年中国新文学的道德形而上与形而下问题争鸣(续一)——道德形而上主义与人文精神的资源
6
作者 杨庆东 《河北学刊》 CSSCI 2004年第1期84-84,92-95,共5页
因张光芒的《道德形而上主义与百年中国新文学》^[1]一文而起,在当前学术界引发了一场关于道德形而上主义与百年中国新文学的争鸣。综观这些争鸣,焦点集聚在两个方面:其一,道德形而上与道德形而下关系之争;其二,道德与文学关系之... 因张光芒的《道德形而上主义与百年中国新文学》^[1]一文而起,在当前学术界引发了一场关于道德形而上主义与百年中国新文学的争鸣。综观这些争鸣,焦点集聚在两个方面:其一,道德形而上与道德形而下关系之争;其二,道德与文学关系之争。本文仅就前一个问题谈一些自己的见解。至于后一个问题,笔者将在另一篇文章中专门进行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新文学 道德形而上 启蒙 伦理革命 道德传统 文化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论下载(038-049)--再论道德形而上主义与百年中国新文学 被引量:1
7
作者 张光芒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58-159,共2页
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尤其是1949—1976年文学确实受到了“左”的政治的过多干扰,被政治统辖的“反启蒙”文学于是成为新时期批判人性践踏鼓吹思想解放的出发点。这种批判无疑是必要的,然而。
关键词 中国文学 人性 道德形而上主义 人文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五四”到“文革”:道德形而上主义的终结——对一个“启蒙”与“反启蒙”命题的破解 被引量:12
8
作者 张宝明 《河北学刊》 2003年第3期106-110,共5页
张光芒的《道德形而上主义与百年中国新文学》一文 ,将“蛊惑”人心的道德形而上的手段说成极大程度地发挥了“启蒙作用” ,将真正意义上的启蒙文学的作用的微薄则说成是不自量力的“盲区” ,无疑是放弃了启蒙学者“形而下”的担待 ,使... 张光芒的《道德形而上主义与百年中国新文学》一文 ,将“蛊惑”人心的道德形而上的手段说成极大程度地发挥了“启蒙作用” ,将真正意义上的启蒙文学的作用的微薄则说成是不自量力的“盲区” ,无疑是放弃了启蒙学者“形而下”的担待 ,使本该清晰的启蒙与反启蒙的边界不复存在 ;另一方面 ,它又时时散发着“道德形而上”必须和政治实用主义结合才有用武之地的气息。与此相反 ,笔者欣赏并奉行“形而下”的所作所为 ,而不欣赏固意“牢化”的“形而上”诉求。人文精神应该是具体的、看得见的、摸得着的和活生生的 ,而不是抽象的、观念的、僵死的和教条的 ,这才是文学生命的底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形而上 启蒙 20世纪中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百年中国新文学的道德形而上与形而下问题争鸣(续三)——启蒙、道德与文学——一种可能的解释 被引量:2
9
作者 何中华 《河北学刊》 CSSCI 2004年第6期78-82,共5页
何中华以"启蒙、道德与文学"为题,试图对三者之间的关系寻求一种新的可能的解释.他认为,只有超越理性的信仰和超越自然律约束的积极自由,才能为道德提供内在理由,从而使其成为可能.历史与道德的分裂既造成了文学选择永恒的两... 何中华以"启蒙、道德与文学"为题,试图对三者之间的关系寻求一种新的可能的解释.他认为,只有超越理性的信仰和超越自然律约束的积极自由,才能为道德提供内在理由,从而使其成为可能.历史与道德的分裂既造成了文学选择永恒的两难处境,也是文学成就自身伟大的根据之所在.徐仲佳认为,近来围绕着启蒙哲学中的道德形而上主义所展开的论争显示出两个焦点:一个是形式上的,即道德形而上学如何可能;一个是原则上的,即道德形而上学的原则是自律的还是他律的.这是启蒙哲学的基点,也是我们文化重建的坚实理论基础.张中锋则对这场论争的始作俑者所持的观点提出批评,认为张光芒对诸如启蒙、教育、形而上等概念的理解存在着偏差;并指出"启蒙"不等于"教育","道德"也不能"形而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形而上主义 文学 启蒙哲学 形式哲学 信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道德主义”问题——五四新文化(文学)运动中心的多重对话(一) 被引量:5
10
作者 陈方竞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3-18,共6页
关键词 文学 五四新文化 “五四” 自身 道德主义 对话 思想文化 西学东渐 近代 中国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百年中国新文学的道德形而上与形而下问题争鸣(续一)——道德形而上缺失与“五四”新文学创作的世俗化
11
作者 张全之 《河北学刊》 CSSCI 2004年第1期84-84,88-92,共6页
从道德形而上角度反思百年中国新文学,是一个富有建设性和开拓性的课题。它“过去是将来也永远都是考察文学史的一个重要参照系”^[1],而不是像有人说的那样是一个“伪命题”^[2]。张光芒关于道德形而上主义的研究思路至少给研究者提... 从道德形而上角度反思百年中国新文学,是一个富有建设性和开拓性的课题。它“过去是将来也永远都是考察文学史的一个重要参照系”^[1],而不是像有人说的那样是一个“伪命题”^[2]。张光芒关于道德形而上主义的研究思路至少给研究者提供了一个从观念领域切入新文学研究的一条重要通道,由此进入百年中国新文学的辉煌殿堂,我们会发现,由于道德形而上的缺失和道德实用主义的泛滥,新文学在发展途中出现了诸多偏差,有时甚至限制了新文学攀缘艺术顶峰的脚步。而这一切都是从“五四”开始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新文学 道德形而上 启蒙 伦理革命 文学 审美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德形而上视角对于文学的意义
12
作者 罗宗宇 《河北学刊》 2003年第5期181-183,共3页
王晓华认为,张光芒与张宝明在论战中对中国新文化与新文学进行系统反思时,触及了我们在建构中国文化时无法绕过的基本问题,即当下人文世界是否需要通过与超越性的不断对话而获得意义;由于对超越性的拒斥与中国当下文化及文学的欠缺有因... 王晓华认为,张光芒与张宝明在论战中对中国新文化与新文学进行系统反思时,触及了我们在建构中国文化时无法绕过的基本问题,即当下人文世界是否需要通过与超越性的不断对话而获得意义;由于对超越性的拒斥与中国当下文化及文学的欠缺有因果关系,因而包括张光芒在内的人文知识分子由"道德形而上主义"这一命名所显现的建构方向是完全合理的.姚新勇则认为张光芒的理论阐释从立论之始就走上了逻辑混乱的不归之路,包括对"启蒙"概念的含混移位、对不同范畴理论资源的严重混用等,甚至可以说,张光芒所"抽象"称赞的"反启蒙文学"不仅不纯粹,而且恰恰是"暴力实用主义".罗宗宇指出,张宝明的质疑文章激情有余但理性不足,而陈晓明从后现代立场出发的质疑则放弃了人文关怀,只有张光芒从现代人文立场出发的既不乏历史理性又不乏人文关怀的批评,为文学的自我救赎提供了可能.刘士林则从如何拯救学术本身的角度入手,指出论争各方都存在着缺乏规则和语境的"乱说"问题,他们必须首先能够证明这种不同观念、经验之间的混战在逻辑上的合法性,然后才能保证以下的言说与结论本身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光芒 道德形而上主义与百年中国新文学 文学 文学革命 人文主义 儒家伦理道德 启蒙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形式与原则:道德形而上主义论争的两个焦点
13
作者 徐仲佳 《河北学刊》 CSSCI 2004年第6期82-85,共4页
从现有关于道德形而上主义的论争来看,焦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道德形而上学如何可能?道德形而上学的原则是他律的还是自律的?前者属于形式问题,后者则属于道德形而上学的原则问题。这两个问题也是启蒙哲学和文化重建的基本问题。对... 从现有关于道德形而上主义的论争来看,焦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道德形而上学如何可能?道德形而上学的原则是他律的还是自律的?前者属于形式问题,后者则属于道德形而上学的原则问题。这两个问题也是启蒙哲学和文化重建的基本问题。对这两个问题的清理,是启蒙研究的深入和文化重建的开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哲学 形而上主义 形式 原则 意识形态 自律 他律 人道主义 争论焦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德文学的现实主义时代张力——20世纪陕西地缘文学的价值体系
14
作者 冯肖华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59-162,共4页
对于共和国文学格局而言,20世纪陕西地缘文学因其独特的地缘风貌所生发的独有文学景观,在这一格局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位置。体现在地缘文学生态、柳青及前代作家和路遥等后代作家主流、多元与放阔的现实主义文学魅力的价值取向,与共和国... 对于共和国文学格局而言,20世纪陕西地缘文学因其独特的地缘风貌所生发的独有文学景观,在这一格局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位置。体现在地缘文学生态、柳青及前代作家和路遥等后代作家主流、多元与放阔的现实主义文学魅力的价值取向,与共和国文学进程核心价值体系相映成辉,构成了特定历史境域下道德文学的应有时代张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地道德文学 现实主义魅力 价值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消费主义的形而上之殇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胜清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24-129,172,共7页
作为一种代表世俗价值的审美思潮,文学消费主义具有一定的历史合理性,但因为某种片面化的发展,导致自身合法化的危机,形而上之殇即为其中的一种现实表现。具体而言,它主要表现为犬儒主义的人生态度、庸俗主义的日常生活观以及对文学经... 作为一种代表世俗价值的审美思潮,文学消费主义具有一定的历史合理性,但因为某种片面化的发展,导致自身合法化的危机,形而上之殇即为其中的一种现实表现。具体而言,它主要表现为犬儒主义的人生态度、庸俗主义的日常生活观以及对文学经典的娱乐化解构。检视文学消费主义形而上之殇的目的是为了重构其诗意之维与道德之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消费主义 形而上 犬儒主义 日常生活 文学经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对功利主义原则的“求助”及其实质论析
16
作者 曹宝睿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8-23,共6页
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通过对"幸福"概念的批判,否定了以获得幸福为目的的功利主义思想确立的道德准则及其确立根据,并强调了基于义务论立场的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但诸多伦理学家却认为,康德在论述其道德形而上学过程中是借助了... 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通过对"幸福"概念的批判,否定了以获得幸福为目的的功利主义思想确立的道德准则及其确立根据,并强调了基于义务论立场的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但诸多伦理学家却认为,康德在论述其道德形而上学过程中是借助了功利主义的一些基本原则,因此,他们对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义务论立场提出了质疑,并由此为康德所否定的功利主义思想的合理性进行辩护。通过对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分析,我们认为,这实际上是对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一种误解。康德尽管并不排斥幸福,但却坚定地反对将幸福作为道德的根据。康德是将道德准则建立在理性存在者的自由意志基础之上的。我们认为,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是义务论的,是义务论中最具典型性的道德哲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道德形而上 功利主义 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实践理性批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论下载(038-049)--从“五四”到“文革”:道德形而上主义的终结
17
作者 张宝明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59-159,共1页
张光芒《道德形而上主义与百年中国新文学》一文将我们的“启蒙”命题给彻底模糊并搅浑了。它将“蛊惑”人心的道德形而上的手段说成极大程度地发挥了“启蒙作用”,将真正意义上的启蒙文学的作用的微薄说成是不自量力的“盲区”。
关键词 道德形而上主义 中国文学 人文精神 政治实用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德形而上主义?——一场关于启蒙研究的深入论争
18
作者 徐仲佳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56-157,共2页
这次论争是由于张光芒的一篇文章——《道德形而上主义与百年中国新文学》(《当代作家评论》2002年第3期)引起的。张光芒的《道德形而上主义与百年中国新?文学》(以下简称《道德》)是“道德形而上主义”启蒙研究论争的导火索。
关键词 道德形而上主义与百年中国新文学 张光芒 启蒙文学 人文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传统形而上学的反叛——解构主义文学批评一瞥
19
作者 张小元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22-28,35,共8页
张隆溪在《二十世纪西方文论述评》那本书中,认为解构主义不容易讲清楚,其原因在于它本身就不清楚,或者说它“强调的恰好是不可能有什么清清楚楚”。此说一出,在解构主义文学批评之上就仿佛笼罩上层层魔瘴妖雾,令人望而怯步。即便后来... 张隆溪在《二十世纪西方文论述评》那本书中,认为解构主义不容易讲清楚,其原因在于它本身就不清楚,或者说它“强调的恰好是不可能有什么清清楚楚”。此说一出,在解构主义文学批评之上就仿佛笼罩上层层魔瘴妖雾,令人望而怯步。即便后来国内偶有人谈及,也都离不开“晦奥艰深”、“文风艰涩”、“繁琐枯燥”等字眼。有人干脆直截了当地说:“解构文本对不惯此道的一般读者,几乎无异于天书。”看来,解构主义确实是书难读、理难明,西方学者也有类似的看法。美国文学批评家大卫·诺维兹就认为:“要想阐明解构主义的实质是非常困难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构主义 结构主义文学批评 德里达 解构批评 “误读” 传统形而上 “耶鲁学派” 布鲁姆 索绪尔 二项对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现代主义与文学本质言说之可能 被引量:40
20
作者 杨春时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1-16,共6页
关键词 后现代主义 文学本质 言说 文学理论教材 解构主义理论 反本质主义 形而上 文学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