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国外“连续型”油气藏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1
作者 公言杰 邹才能 +3 位作者 袁选俊 陶士振 朱如凯 王岚 《岩性油气藏》 CSCD 2009年第4期130-134,共5页
国外非常规油气藏的勘探开发已经初具规模,部分非常规油气藏的地质特征具备连续性。对近年来国外"连续型"油气藏文献进行了大量调研与研究,总结了国外"连续型"油气藏的提出背景以及具体含义;概括了"连续型&qu... 国外非常规油气藏的勘探开发已经初具规模,部分非常规油气藏的地质特征具备连续性。对近年来国外"连续型"油气藏文献进行了大量调研与研究,总结了国外"连续型"油气藏的提出背景以及具体含义;概括了"连续型"油气藏的地质与开发特征,认为"连续型"油气藏圈闭界限不明确,大面积普遍连续含油气,浮力不是油气运聚主要动力,资源评价使用不同于常规油气藏评价方法的FORSPAN评价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型”油气藏 “连续型”油气藏评价 FORSPAN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续型”气藏及其大气区形成机制与分布--以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煤系大气区为例 被引量:137
2
作者 邹才能 陶士振 +9 位作者 朱如凯 袁选俊 李伟 张光亚 张响响 高晓辉 刘柳红 徐春春 宋家荣 李国辉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07-319,共13页
基于对四川盆地上三叠统油气地质背景、成藏条件、运聚机理和分布规律的综合分析,提出了须家河组天然气聚集是发育于含煤地层的"连续型"气藏、层状岩性大气区,煤系烃源岩大面积层状蒸发式排烃,盆缘造山带"幕式"冲... 基于对四川盆地上三叠统油气地质背景、成藏条件、运聚机理和分布规律的综合分析,提出了须家河组天然气聚集是发育于含煤地层的"连续型"气藏、层状岩性大气区,煤系烃源岩大面积层状蒸发式排烃,盆缘造山带"幕式"冲断挤压背景下多物源间断性快速注入形成大平原、小前缘的粗粒三角洲体系,平缓构造背景下低—特低渗透砂体内天然气运聚过程中浮力作用受限,达西和非达西渗流机制并存,形成气-水-干层共生的混相成藏系统等新认识。对成岩相进行了定量分类,确定了8种成岩亚相、20种成岩微相。运用压实率、胶结率、溶蚀率等指标定量表征成岩相,运用Ro值、地层水参数等定量剖析了成岩相的成因。"连续型"气藏形成的大气区主要发育于中国中部构造稳定的大型陆相坳陷、前陆平缓斜坡或海陆交互相环境,具有大面积层状展布、无明显的圈闭界限和直接盖层、连片砂体弥漫式含气并有"甜点"、资源规模大、储量丰度较低和开采技术要求高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系烃源岩 层状大气区 层状蒸发式排烃 差异分流汇聚 非常规圈闭 “连续型”油气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中地区侏罗系适合页岩油气藏开采的地质依据 被引量:8
3
作者 张闻林 周肖 +1 位作者 严玉霞 何绪全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17-124,138,共8页
四川盆地川中地区中、下侏罗统油气藏包括大安寨段、马鞍山段、珍珠冲组(段)、凉高山组、下沙溪庙组底部油气藏。对于大安寨段油气藏的储层类型,传统观点公认为是裂缝型,并且得到了井筒的相关资料证实,但是随着该区页岩气的开采成功,又... 四川盆地川中地区中、下侏罗统油气藏包括大安寨段、马鞍山段、珍珠冲组(段)、凉高山组、下沙溪庙组底部油气藏。对于大安寨段油气藏的储层类型,传统观点公认为是裂缝型,并且得到了井筒的相关资料证实,但是随着该区页岩气的开采成功,又开拓了新的认识起点:随着远离井筒,不少证据显示出大安寨段油气藏储集层具有裂缝—孔隙型特征,而这些孔隙似乎更可能是存在于页岩当中的,后续产出的油气很可能还有页岩当中游离油气的供给。通过对油气显示、储层特征以及生产动态等资料的分析,认为该区大安寨段油气藏由页岩中的油气补给而形成目前的生产状况更为合理;裂缝更多起的是一种疏导通道作用——当然并不排除介壳灰岩中可能存在孔隙的可能性,只是认为石灰岩中的孔隙不应该是唯一的储集空间,甚至可能不是其最为重要的储集空间;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在元坝区块已经做出了有关尝试,并取得成效。结论认为:如果页岩中的油气是该区侏罗系油气藏重要的补给源,那么,应用页岩油气(致密油)的开采思路和技术将有可能是更为有效的手段和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川中地区 早-中侏罗世 储集层类型 页岩油气 致密油 “连续型”油气藏 地质依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油气勘探领域地质特征、重大发现及非常规石油地质 被引量:275
4
作者 邹才能 张光亚 +14 位作者 陶士振 胡素云 李小地 李建忠 董大忠 朱如凯 袁选俊 侯连华 瞿辉 赵霞 贾进华 高晓辉 郭秋麟 王岚 李新景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29-145,共17页
全球常规类大型、特大型油气田主要分布在特提斯域、被动陆缘、前陆冲断带和克拉通等盆地中。非常规类油气田主要分布于前渊斜坡、盆地(坳陷)中心、克拉通向斜区和冻土带等。21世纪以来全球油气勘探重大发现主要集中在被动陆缘深水区、... 全球常规类大型、特大型油气田主要分布在特提斯域、被动陆缘、前陆冲断带和克拉通等盆地中。非常规类油气田主要分布于前渊斜坡、盆地(坳陷)中心、克拉通向斜区和冻土带等。21世纪以来全球油气勘探重大发现主要集中在被动陆缘深水区、碳酸盐岩、岩性-地层、前陆冲断带、成熟探区、新地区新盆地及非常规油气藏(场)等7大领域。这些重大发现涉及油气勘探中的常规与非常规2类油气资源。常规石油地质强调在单一明确圈闭中的油气运聚和成藏规律;非常规石油地质重点研究非常规资源、非常规储集层、非常规成藏与非常规技术等。非常规油气藏(场)在地质特征、分类方案、研究内容、评价方法和勘探阶段等方面与常规油气藏有明显不同,需要加强非常规石油地质研究,发展非常规石油地质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勘探发现领域 地质特征 非常规石油地质理论 “连续型”油气藏(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大油(气)区形成条件与勘探方向研究 被引量:141
5
作者 雷德文 陈刚强 +4 位作者 刘海磊 李啸 阿布力米提 陶柯宇 曹剑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604-1619,共16页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玛湖凹陷是全球著名的湖相富烃凹陷,最新勘探成果展示出大油(气)区特征。为及时总结,丰富发展当代中国特色叠合盆地油气地质理论与勘探实践,本文主要分析了这一大油(气)区的基本形成条件与勘探领域。结果表明,玛湖凹陷...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玛湖凹陷是全球著名的湖相富烃凹陷,最新勘探成果展示出大油(气)区特征。为及时总结,丰富发展当代中国特色叠合盆地油气地质理论与勘探实践,本文主要分析了这一大油(气)区的基本形成条件与勘探领域。结果表明,玛湖凹陷大油(气)区得以形成主要缘于三大有利基础条件:前陆碱湖优质高效烃源岩、立体输导体系、三类规模有效储层与储盖组合,由此造就油气在充足的烃源条件下,沿立体的输导体系,被三套区域性盖层有效封盖,向着三类规模有效储层,在有利圈闭中运聚成藏,因此油气富集规律可归纳为"源-输控烃、储-盖控藏"。相应,按目的层和圈闭类型形成了三大有利油气成藏领域,由浅至深依次为三叠系下统百口泉组岩性油(气)藏群、二叠系下统风城组致密油、石炭系—下二叠统大构造油气藏群。玛湖凹陷大油(气)区的勘探突破缘于勘探理念创新,具有巨大勘探潜力和基础科学研究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油(气)区 “连续型”油气藏 致密油 油气成藏 油气富集 玛湖凹陷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