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超剥带油气运聚特征与成藏模式 被引量:15
1
作者 沈扬 林会喜 +4 位作者 赵乐强 曾治平 宫亚军 郭瑞超 闵飞琼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05-509,共5页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超剥带地层超覆剥蚀频繁,远离油源,油气运聚过程复杂。结合地质研究、测试分析、盆地模拟认识,剖析了油气成藏要素及其时空匹配关系,揭示出准噶尔盆地西北缘超剥带具有"三源供烃、三期充注、断层-毯砂-淋滤层输导...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超剥带地层超覆剥蚀频繁,远离油源,油气运聚过程复杂。结合地质研究、测试分析、盆地模拟认识,剖析了油气成藏要素及其时空匹配关系,揭示出准噶尔盆地西北缘超剥带具有"三源供烃、三期充注、断层-毯砂-淋滤层输导、毯砂边缘-壳下聚集"的成藏特征。超剥带主要有"断层-毯砂"、"断层-淋滤层"、"淋滤层-毯砂"等3种油气输导样式。准噶尔盆地西北缘超剥带总体具有"远源供烃,断层-毯砂-淋滤层输导、输导效能主控成藏与富集"的成藏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西北缘 超剥带 断层-毯砂-淋滤层输导 油气 成藏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口—青化砭地区长2—长7油气运聚模式 被引量:4
2
作者 管红 王震亮 王晓梅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63-265,共3页
在分析鄂尔多斯盆地川口—青化砭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长2—长7油层组)油气基本成藏条件的基础上,利用盆地数值模拟技术恢复该地区地质历史时期中的成藏动力发育过程。结果发现,孔隙性砂岩体是该地区油气运移的主要输导体,砂体的展布样... 在分析鄂尔多斯盆地川口—青化砭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长2—长7油层组)油气基本成藏条件的基础上,利用盆地数值模拟技术恢复该地区地质历史时期中的成藏动力发育过程。结果发现,孔隙性砂岩体是该地区油气运移的主要输导体,砂体的展布样式直接控制该地区油气富集的部位。早白垩世期间,延长组内异常流体压力发育,砂体输导性能优越,成藏动力和输导体性能配置良好,是川口—青化砭地区主要的成藏期。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川口—青化砭地区3种主要的油气运聚模式:邻源就近聚集型,近源顺层聚集型和远源跨层聚集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青化砭油田 上三叠统 成藏条件 地质环境 川口-青化砭地区 油气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海域石臼坨凸起油气输导体系与运聚模式 被引量:28
3
作者 牛成民 杜晓峰 +3 位作者 邹华耀 张参 王飞龙 姚城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4-49,共6页
运用油气优势运移路径模拟、断面精细刻画及成藏综合分析等技术手段和方法,阐明了渤海海域石臼坨凸起油气输导体系与成藏模式。石臼坨凸起深层古近系油气输导体系由边界断层和古近系砂体组成,浅层新近系油气输导体系由馆陶组砂砾岩横向... 运用油气优势运移路径模拟、断面精细刻画及成藏综合分析等技术手段和方法,阐明了渤海海域石臼坨凸起油气输导体系与成藏模式。石臼坨凸起深层古近系油气输导体系由边界断层和古近系砂体组成,浅层新近系油气输导体系由馆陶组砂砾岩横向输导层和明化镇组断砂耦合组成;石臼坨凸起内部形成2种"Z"字形油气运移模式,即断层两侧砂-砂对接条件下的跨断层型及远离断层的砂-砂侧接型"Z"字形油气运移模式。结合典型油气田成藏特征解剖,建立了石臼坨凸起"运-分-聚"立体油气运聚模式,直接指导了石臼坨凸起秦皇岛33-1南亿吨级油田的发现,对渤海其他及类似地区的勘探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 石臼坨凸起 油气输导体系 “Z"字形油气模式 “运--"立体油气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西江主洼油气运聚主控因素及运聚模式 被引量:14
4
作者 朱文奇 梁建设 +3 位作者 郭刚 丁亮 郝建荣 于开平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4-20,共7页
珠江口盆地西江主洼是一个典型的古近纪"北断南超"箕状断陷,具有"下断上坳"的二元结构。西江主洼古近纪经历了两幕裂陷作用,形成了2个完整的沉积旋回,其中裂陷I幕(文昌组沉积期)发育了洼陷内最重要的烃源岩,裂陷II... 珠江口盆地西江主洼是一个典型的古近纪"北断南超"箕状断陷,具有"下断上坳"的二元结构。西江主洼古近纪经历了两幕裂陷作用,形成了2个完整的沉积旋回,其中裂陷I幕(文昌组沉积期)发育了洼陷内最重要的烃源岩,裂陷II幕(恩平组沉积期)发育了洼陷深层关键的地区性泥岩盖层。受"势"、"路"、"梯"三大主控因素的控制,西江主洼生成的油气主要向洼陷长轴以南运聚。三大主控因素的空间配置关系不同,导致该洼陷发育3种油气运聚模式,即"势-路"二元主控模式——中央隆起模式、"势-路-梯"三元主控模式——东南隆起模式和"势-梯"二元主控模式——南部隆起模式。综合分析认为,西江主洼中央隆起的深层、东南隆起的中—深层以及南部隆起的中层均具有很好的油气勘探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沉积特征 主控因素 油气 油气模式 西江主洼 珠江口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拉尔盆地乌东斜坡带优质烃源岩识别及油气运聚特征再认识 被引量:9
5
作者 王伟明 卢双舫 +2 位作者 曹瑞成 尚教辉 陈国辉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92-697,709,共7页
利用测井资料纵向分辨率高的特点,采用△lgR法识别海拉尔盆地乌东斜坡带优质烃源岩,探讨其与油气成藏的关系。研究表明,在乌东油藏附近测井识别出的优质烃源岩,呈条带状分布于乌东斜坡带的乌31至乌108-112井区。该区块附近的原油可划分... 利用测井资料纵向分辨率高的特点,采用△lgR法识别海拉尔盆地乌东斜坡带优质烃源岩,探讨其与油气成藏的关系。研究表明,在乌东油藏附近测井识别出的优质烃源岩,呈条带状分布于乌东斜坡带的乌31至乌108-112井区。该区块附近的原油可划分两类,第一类原油与乌东油藏下倾方向乌南次洼的优质烃源岩具有较好的亲缘关系,均具有Ts大于Tm、低伽马蜡烷的明显特征;第二类原油与乌东斜坡带发育的优质烃源岩具有较好的亲缘关系,均具有Ts小于Tm、高伽马蜡烷的明显特征。重新分析油源认为,以乌东油藏内部两条大断裂为界,油藏下倾方向油气来自乌南次洼,以构造岩性油气藏为主;油藏上倾方向油气来自乌东斜坡带本地优质烃源岩,以断层岩性油气藏为主;油藏断裂带内部油气由乌南次洼及乌东斜坡带两个生烃中心供烃,以断块油气藏为主。油源对比结果扩展了乌东斜坡带的勘探思路,优质烃源岩的发育与分布规律应给予高度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质烃源岩 -源对比 油气模式 乌东斜坡带 海拉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埕岛东斜坡馆上段断-砂输导能力定量评价 被引量:3
6
作者 潘中华 吴笑荷 +2 位作者 孙耀庭 程付启 伊慧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38-45,共8页
以埕岛东斜坡馆上段断-砂输导体系为研究对象,从断-砂配置类型分析入手,分别对影响砂体和断层油气成藏动力的地质要素进行归类计算,确立断-砂输导体系油气运聚方式判识方法。研究表明:埕岛东斜坡发育反向正断层、顺向正断层和“屋脊式... 以埕岛东斜坡馆上段断-砂输导体系为研究对象,从断-砂配置类型分析入手,分别对影响砂体和断层油气成藏动力的地质要素进行归类计算,确立断-砂输导体系油气运聚方式判识方法。研究表明:埕岛东斜坡发育反向正断层、顺向正断层和“屋脊式”正断层3种断-砂配置类型。其中,反向断-砂垂向运移输导体系分布最广,其上盘砂体是有利的侧向运移介质。只有当砂体物性显著好于断层物性时,在油气初始运移阶段才存在砂层运移区和砂层运移优势区,其余情况均为断层运移占主导地位。决定断-砂输导体系运移方式的地质要素包含砂岩倾角α、断层倾角β、砂岩泥质体积分数V_(sh)和断裂带内泥质体积分数S_(GR)。以sinβ/sinα为纵坐标、以V_(sh)/(S_(GR)·cosβ)为横坐标建立断-砂输导体系油气运聚方式定量判识模版,选取与反向正断层上盘相交的65个砂体断-砂输导体系运移方向进行判别,与实际钻探结果吻合效果较好,说明利用断-砂输导体系油气运聚方式定量判识模版判别埕岛东斜坡馆上段断-砂配置油气运移路径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模式识别 -砂配置 -砂输导体系 馆上段 埕岛东斜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