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92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智能化赋能社区治理的要素、原则与实现路径 被引量:2
1
作者 张艳国 陆嘉豪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4-86,共13页
从多元化智能途径进行赋能增效,把握赋能要素、原则,突出问题意识和目标导向,探寻社区治理有效路径,总结适用于中国的智能化治理之道,具有重要的学术与实践价值。智能化社区治理各要素整合共振,是现代化治理的最典型特征。实现智能化赋... 从多元化智能途径进行赋能增效,把握赋能要素、原则,突出问题意识和目标导向,探寻社区治理有效路径,总结适用于中国的智能化治理之道,具有重要的学术与实践价值。智能化社区治理各要素整合共振,是现代化治理的最典型特征。实现智能化赋能社区治理,应遵循便捷化社区智能技术工具赋能、法治化智能管理制度赋能、多元化社区智能参与社会赋能、精细化社区智能服务组织赋能和普惠化社区智能经济市场赋能等五项基本原则。我们不仅要从技术层面实现智能化充分赋能社区治理这一目标,而且还要从治理主体、权责划分、法律制度等多方面入手,综合施策,整合发力,确保治理成效。从智能化赋能社区治理发展前景来看,它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价值。随着科技不断进步,我国智能化社区治理发展必将更加高效化、精准化和人性化,必将成为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全人类社区治理现代化建设提供宝贵的中国经验、中国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化 社区治理 治理原则 治理要素 实现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污染治理与农业生态效率关系研究:基于经济门槛视角 被引量:1
2
作者 张玲玲 黎娜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8-178,共11页
【目的】农业面源污染尤其是种植业面源污染,成为水环境首要致污因素,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势必要重视水污染治理成效。研究经济门槛下水污染治理与农业生态效率的关系,有助于探索农业绿色发展的更优策略。【方法】首先构建三阶段非期望产出... 【目的】农业面源污染尤其是种植业面源污染,成为水环境首要致污因素,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势必要重视水污染治理成效。研究经济门槛下水污染治理与农业生态效率的关系,有助于探索农业绿色发展的更优策略。【方法】首先构建三阶段非期望产出SBM模型,核算剔除外部环境与随机误差干扰的农业生态效率,然后采用面板门槛效应模型估计水污染治理与农业生态效率的差异性关联关系,并计算出具体的经济门槛值。【结果】结果显示:不同的农村经济水平下,水污染治理与农业生态效率呈非线性关系,存在双重门槛效应,对应门槛值分别为8796元和12897元。【结论】结果表明:农村经济水平等外部环境因素干扰农业生态效率核算结果;农村经济富裕程度越高,水污染治理与农业生态效率关系越协调。因此,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根据农村经济所处具体阶段,灵活调整农业绿色发展策略优先级,确保水污染治理措施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环境 污染治理 农业生态效率 门槛效应模型 农村经济水平 三阶段SBM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的演进与展望
3
作者 侯朋福 赵旭 +1 位作者 薛利红 杨林章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955-1963,共9页
本文系统回顾了我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的演进历程,并结合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展望了未来治理的创新方向。回溯发现,1990年之前的相关研究主要为随着问题显现开展的理论及认识探讨;2011年提出面源污染治理的系统控制理论,填... 本文系统回顾了我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的演进历程,并结合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展望了未来治理的创新方向。回溯发现,1990年之前的相关研究主要为随着问题显现开展的理论及认识探讨;2011年提出面源污染治理的系统控制理论,填补了治理领域无理论指导的空白;2021年以来,模型决策和智能装备驱动的面源污染治理技术迭代更新明显加快。同时,1991-2010年期间开展了涉及农田养分管理、排水的拦截净化及水环境修复等多方面的大量研究,但文献关键词可视化知识图谱分析并未形成治理技术的领域聚类,凸显出该阶段理论指导的缺乏。据此,我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的演进历程可以划分为面源污染问题显现及认识探讨(1970-1990年)、面源污染发生理论与单一防控技术积累(1991-2010年)、系统治理思想与全局治理体系形成(2011-2020年)和模型决策及智能装备驱动的治理技术革新(2021年至今)4个阶段。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持续突破,今后应重点开展污染风险的实时预警溯源、污染治理的分层级决策、多类型污染物的立体协同防控、自主决策“面源机器人”开发等方面的跨学科攻关,实现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从“被动治理”到“主动防控”的转变,推动我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范式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面源污染 治理技术 智能决策 人工智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新污染物治理工作的进展、难点及对策分析
4
作者 卢萍 檀满枝 +2 位作者 倪妮 李书唱 王娜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10,共5页
系统梳理了我国新污染物治理工作进展,指出我国新污染物治理工作中尚存在法律体系不完善、部门协调机制不健全、科技支撑力度不够、资源配置不足等难点,提出了加快推动新污染物治理立法工作、建立跨部门跨区域协调管理机制、强化新污染... 系统梳理了我国新污染物治理工作进展,指出我国新污染物治理工作中尚存在法律体系不完善、部门协调机制不健全、科技支撑力度不够、资源配置不足等难点,提出了加快推动新污染物治理立法工作、建立跨部门跨区域协调管理机制、强化新污染物治理科技支撑、加强新污染物领域资源配置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 风险防控 污染治理 环境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新污染物治理策略与路径研究
5
作者 陈晓红 刘晓亮 +1 位作者 袁依格 安庆贤 《中国工程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52-163,共12页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不断涌现的新污染物给环境保护带来了全新挑战,也对人类健康构成了极大威胁。在此背景下,人工智能技术凭借高效、精准的优势,正逐步成为解决新污染物治理问题的关键工具。本文梳理了新污染物治理的现状及...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不断涌现的新污染物给环境保护带来了全新挑战,也对人类健康构成了极大威胁。在此背景下,人工智能技术凭借高效、精准的优势,正逐步成为解决新污染物治理问题的关键工具。本文梳理了新污染物治理的现状及面临的主要挑战,提出了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新污染物治理框架:在筛选环节,借助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从海量数据中挖掘潜在的新污染物,提高筛查速度与精度;在风险评估方面,运用机器学习模型对多维数据进行整合,构建动态评估体系,以实时量化污染物的环境行为和健康风险;在控制环节,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开展智能化监测、技术优选、动态调控,推动新污染物治理方案的持续优化与提升。进一步构建了新污染物大模型框架,用于融合多模态环境数据,支持新污染物的识别、风险评估、治理方案优化。研究建议,构建智能化新污染物识别与监测体系、开发数据驱动的风险评估与预测平台、优化污染治理技术与管理平台、构建知识驱动的大模型辅助决策系统,以精准推动并全面深化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新污染物治理,为相关领域科研、行业应用、政策制定等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 人工智能 大模型 环境保护 污染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技术与多层级治理模式的变迁:以空气污染治理为例
6
作者 陈靖 徐灿 洪伟 《公共行政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3-80,197,198,共20页
不同维度的控制权在各层级政府的分配组合,形成了我国多层级治理模式。研究基于对DM市2018年至2020年期间空气污染治理的田野调查发现,数字技术在空气污染治理中的广泛应用减少了各层级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降低了上级对下级的监管难度,压... 不同维度的控制权在各层级政府的分配组合,形成了我国多层级治理模式。研究基于对DM市2018年至2020年期间空气污染治理的田野调查发现,数字技术在空气污染治理中的广泛应用减少了各层级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降低了上级对下级的监管难度,压缩了上下级之间的谈判空间,使控制权在三个维度上集中上移。以往,这种高度关联型的治理模式通常伴随着高度动员的运动型治理机制。然而,数字技术的介入推动运动型治理机制走向“常规化”,使高度关联型治理模式的长期维持成为可能。由此,空气污染的治理模式由传统的行政发包制、松散关联型演变为高度关联型,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基层治理的灵活性。论文通过观察数字技术引入空气污染治理机制的过程,揭示了多层级治理模式由此产生的调适和变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级治理模式 控制权 数字技术 空气污染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财政环保支出、数字技术与区域污染治理——基于长三角样本的考察
7
作者 田时中 王鹏霖 《财经论丛(浙江财经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40-51,共12页
深入揭示财政环保支出和数字技术对长三角污染治理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有利于优化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路径,加快区域绿色低碳转型进程。本文利用长三角41个城市2008—2022年的面板数据,运用多元回归模型实证检验财政环保支出、数字... 深入揭示财政环保支出和数字技术对长三角污染治理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有利于优化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路径,加快区域绿色低碳转型进程。本文利用长三角41个城市2008—2022年的面板数据,运用多元回归模型实证检验财政环保支出、数字技术对区域污染治理的作用机理与效应。结果发现,财政环保支出将显著提升长三角区域污染治理水平,且数字技术发展从技术创新和政府关注两方面放大财政环保支出对长三角区域污染治理的促进作用。财政环保支出对长三角区域污染治理的影响会根据地区环境规制强度、财政自给率、城市圈层和示范区试点时间的不同而呈现显著差异。长三角区域污染治理存在显著的负向空间溢出效应,即本城市污染治理水平的提升将抑制空间关联城市污染治理水平的提升,存在“污染避难所”效应。本文为数字经济时代下有效发挥财政环保支出的环境与经济效应,加快长三角地区绿色低碳转型和减污降碳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政策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财政环保支出 数字技术 污染治理 长三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竞人工智能的数据污染风险与治理规则建构
8
作者 刘福元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5-133,共9页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其赋予电子竞技的辅助训练、辅助裁判、智能播报等多项功能在逐步增强。然而,人工智能在促进电子竞技运动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相应的数据污染风险,如无用的玩家数据可能会降低角色AI的有效性,过时的赛况数...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其赋予电子竞技的辅助训练、辅助裁判、智能播报等多项功能在逐步增强。然而,人工智能在促进电子竞技运动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相应的数据污染风险,如无用的玩家数据可能会降低角色AI的有效性,过时的赛况数据可能有损智能播报的时效性,伪造的执裁数据可能会影响智能裁判的公正性等。面对这些风险,最为主要的应对之策应是基于法律和政策构建数据治理规则,从数据结构化、数据筛选和建构数据治理体系3个阶段分别建立标注类型规制、数据筛选规则、前置标准布控等多项机制,使采集到的电竞数据具有可用性,并增强其通用性,以及可以从中提取出满足特定条件的数据子集,最终通过电竞数据治理规则实现数据污染风险的全方位防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竞技 人工智能 数据污染 风险检视 治理规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治理与绿色转型--多层次视角分析
9
作者 王江 王丽娟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8-68,共11页
基于多层次视角理论,结合Agent建模技术和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了绿色转型演进模型。运用该模型对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治理与绿色转型过程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产业结构调整作为新的主导机制替代传统工业源污染治理体制,与区域联防联控... 基于多层次视角理论,结合Agent建模技术和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了绿色转型演进模型。运用该模型对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治理与绿色转型过程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产业结构调整作为新的主导机制替代传统工业源污染治理体制,与区域联防联控、燃煤治理、机动车污染治理、扬尘治理等共同作用促进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治理和绿色转型。治理政策、治理成本,以及产业规模等因素对体制或利基等代理主体的支持度有不同的影响:治理政策与产业结构调整呈正相关性,与区域联防联控治理呈负相关性;治理成本与产业结构调整呈负相关性,与区域联防联控治理呈正相关;产业规模与产业结构调整呈正相关,与燃煤治理存在U型关系,与传统治理体制存在倒U型关系。SO2排放量、煤炭和汽油消费量等环境因素对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联防联控治理影响明显,更加绿色、生态友好的环境对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联防联控治理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转型 多层次视角 大气污染治理 京津冀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耕地面源污染治理的农户参与意愿研究
10
作者 张冬咏 林阳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58-368,共11页
【目的】系统探究农户参与耕地面源污染治理意愿的影响因素。【方法】针对化肥农药带来的耕地面源污染,利用624份河南农户样本信息,基于扩展的计划行为理论构建研究框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农户的耕地面源污染治理... 【目的】系统探究农户参与耕地面源污染治理意愿的影响因素。【方法】针对化肥农药带来的耕地面源污染,利用624份河南农户样本信息,基于扩展的计划行为理论构建研究框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农户的耕地面源污染治理参与意愿会受其道德规范、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知识、态度、风险感知的正向影响,并且影响程度依次减小;经济效益对农户的态度、主观规范和风险感知有显著影响,同时主观规范也会受农资销售商的显著影响。【结论】在耕地面源污染治理中,应切实增强农户参与化肥农药减量的主体意识,充分利用农资销售商对农户的重要影响,并且创新经济手段或激励政策以提升农户参与耕地面源污染治理意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面源污染治理 扩展的计划行为理论 影响因素 结构方程模型 农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植物中镉污染与治理技术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4
11
作者 杜俊 鲁先科 +7 位作者 蔡奎 闫丽娜 栾文楼 宋泽峰 赵志瑞 栾卓然 阎秀兰 杨潇 《中国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1-158,共28页
【研究目的】土壤镉污染已经成为国内外关注的重要环境问题。本文聚焦土壤、植物中镉污染与治理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发展方向,试图为镉污染与治理技术的理论研究和生产实践提供帮助。【研究方法】通过查阅大量土壤、植物中镉污染与治理技... 【研究目的】土壤镉污染已经成为国内外关注的重要环境问题。本文聚焦土壤、植物中镉污染与治理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发展方向,试图为镉污染与治理技术的理论研究和生产实践提供帮助。【研究方法】通过查阅大量土壤、植物中镉污染与治理技术的相关文献,对镉的危害、土壤镉污染现状、镉对植物的影响机制、镉在土壤-植物系统中的迁移转化机理以及土壤镉污染治理修复技术等进行系统介绍和客观评述。【研究结果】中国土壤镉污染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耕地、林地、草地、园地以及未利用地都存在镉污染,尤其耕地是镉污染的重灾区;镉对植物生长发育、抗氧化酶活性、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均有显著影响;镉从土壤向植物系统的迁移主要以镉离子和络合物形式,与界面过程有关,另外需要借助载体和通道实现;土壤镉污染治理技术可以分为化学类和生物类,主要包括生物炭、矿物材料、有机肥料、微生物、植物、动物以及联合修复技术。【结论】镉具有较大的危害性,镉污染仍然是中国农田土壤面临的严重问题,镉对植物的影响以及在土壤植物系统中的迁移转化涉及多个机制,镉污染治理技术有其各自的原理和优势,联合修复技术在农田土壤镉污染治理方面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土壤、植物中镉污染与治理技术仍须在理论研究和技术研发上持续发力,方能构建行之有效的镉污染防控技术体系,以确保粮食的安全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植物 污染 迁移转化 治理修复技术 农业地质调查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韧性理论视阈下新污染物韧性治理构思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程 李春雷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87-297,共11页
新污染物独特的持久性、生物累积性以及毒性给生态治理带来了全新挑战。构建一个针对新污染物的治理体系,可以有效推动生态治理现代化,对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本研究从韧性理论的视角出发,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深入剖析... 新污染物独特的持久性、生物累积性以及毒性给生态治理带来了全新挑战。构建一个针对新污染物的治理体系,可以有效推动生态治理现代化,对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本研究从韧性理论的视角出发,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深入剖析了新污染物的生态安全风险以及当前治理的双重脆弱性,并在此基础之上,结合韧性理论,从新污染物治理制度、科技、经济以及文化韧性四个维度出发,系统地描述了我国新污染物韧性治理的构建思路及路径,以期为我国新污染物的韧性治理工作提供科学的指导和新的发展方向,同时也为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新污染物治理决策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 韧性理论 韧性治理 脆弱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块链嵌入农业面源污染多中心协同治理:机理、挑战与应对 被引量:1
13
作者 唐烁 李艳 《改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7-158,共12页
农业面源污染的长期性和复杂性使得农业面源污染问题难以快速、完全解决,需要相关利益主体共同参与治理。区块链作为新兴互联网技术为农业面源污染多中心协同治理提供了技术保障。区块链嵌入农业面源污染多中心协同治理对于提高信息收... 农业面源污染的长期性和复杂性使得农业面源污染问题难以快速、完全解决,需要相关利益主体共同参与治理。区块链作为新兴互联网技术为农业面源污染多中心协同治理提供了技术保障。区块链嵌入农业面源污染多中心协同治理对于提高信息收集和传递能力、提升多中心协同治理效能、实现可持续治理具有重要作用。在明确区块链技术优势的同时也要看到,区块链嵌入农业面源污染多中心协同治理也会存在区块链落地的高成本投入、新的环境风险、主体认知不足和形成区块链伪链等问题。为此,应加强区块链基础设施和人才队伍建设、强化区块链技术风险管理、加大宣传与政策激励以提升主体认知水平、强化监管以实现区块链“去伪存真”,从而提高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块链 农业面源污染 协同治理 信任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溶地下水六价铬污染治理方法的探索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克三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8-254,共7页
通过调查研究污染物在地下水系统中迁移转化产生的现象,对污染物在自然状态下迁移转化的水动力方式,即水力梯度或浓度梯度作出判断。在此基础上,选择适宜部位人为地为地下水中铬污染物提供水动力条件,迫使污染物有组织地从地下水系统中... 通过调查研究污染物在地下水系统中迁移转化产生的现象,对污染物在自然状态下迁移转化的水动力方式,即水力梯度或浓度梯度作出判断。在此基础上,选择适宜部位人为地为地下水中铬污染物提供水动力条件,迫使污染物有组织地从地下水系统中迁移出来,并进行处理或就地转化。根据重点污染部位的污染现象,研究形成了6种污染治理方法。其中5种方法进行了现场实施和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 水力梯度 浓度梯度 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水环境污染空间格局与跨域协同治理影响因素 被引量:2
15
作者 申庆元 朱九龙 +1 位作者 马锐锋 陶晓燕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7-103,共7页
明确黄河流域水环境污染空间格局与跨域协同治理影响因素,是提升协同治理能力的基础。采用综合污染指数评价黄河流域水环境污染现状,借助空间自相关模型分析黄河流域水环境污染空间相关性,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从政府协同治理行为、治污... 明确黄河流域水环境污染空间格局与跨域协同治理影响因素,是提升协同治理能力的基础。采用综合污染指数评价黄河流域水环境污染现状,借助空间自相关模型分析黄河流域水环境污染空间相关性,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从政府协同治理行为、治污企业协同治理行为、社会主体协同治理行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一体化角度解析协同治理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黄河流域水环境状况呈现“上游清洁与轻度污染并存、中游污染较重、下游污染严重”的局面,且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现象;政府协同治理行为、社会主体协同治理行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一体化3个潜变量对水环境污染跨域协同治理效果产生显著正向促进作用,治污企业协同治理行为对水环境污染跨域协同治理效果产生负向影响,但并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环境污染 跨域协同治理 影响因素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欧盟多举措加强空气污染治理
16
作者 侯晓丽 杨英法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4,共4页
欧盟近年来在治理空气污染方面持续推进系统性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自2005年以来,欧盟主要污染物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非甲烷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和PM2.5的排放量显著下降,整体空气质量有所改善。但欧盟对来源自农业的氨气和甲烷排放控... 欧盟近年来在治理空气污染方面持续推进系统性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自2005年以来,欧盟主要污染物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非甲烷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和PM2.5的排放量显著下降,整体空气质量有所改善。但欧盟对来源自农业的氨气和甲烷排放控制乏力,跨境污染问题依然突出,空气污染仍是欧盟重大环境健康风险之一。为应对挑战,欧盟通过完善政策体系、强化法律与监测机制、推广减排技术以及推动跨国协同治理构建综合应对框架。欧盟的“零污染行动计划”框架提出了到2030年显著降低污染排放、2050年实现“几乎无污染”的环境愿景,但在农业减排、城市治理、法律执行及跨领域协同等方面仍面临不小阻力,未来治理成效也有赖于各成员国履责能力与治理机制的进一步整合和强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污染治理 欧盟 农业减排 氨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政府与边界地区污染治理
17
作者 张文文 景维民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8-111,共14页
由于地理偏远和行政分割,行政边界地区面临污染治理难度增加和治理意愿减弱的双重阻碍,导致其一直是环境治理的薄弱点,但数字政府为边界地区污染治理创造了条件。本文以省级大数据管理机构改革为数字政府建设的政策冲击,利用2012—2022... 由于地理偏远和行政分割,行政边界地区面临污染治理难度增加和治理意愿减弱的双重阻碍,导致其一直是环境治理的薄弱点,但数字政府为边界地区污染治理创造了条件。本文以省级大数据管理机构改革为数字政府建设的政策冲击,利用2012—2022年地级市空气污染和边界属性数据进行三重差分估计,考察了数字政府对边界地区污染治理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相比非边界地区,数字政府对省份边界地区起到显著的污染治理效果,明确监管责任和施加舆论压力是重要的影响机制。进一步分析发现,数字政府更多通过事前预防达到治理目的,并且对相邻城市具有溢出效应。此外,本地城市和相邻城市存在治理博弈,表现为只有在双方数字政府建设水平差距较小时,数字政府才具有显著的治理效应和溢出效应。本文研究为数字时代政府治理环境污染提供了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政府 环境治理 边界污染 全国统一大市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值模拟的矿区地下水污染治理方案评价
18
作者 王琪 王清 +6 位作者 李龙媛 王宁涛 李梦茹 杨淮水 宁晖 刘亚磊 江聪 《环境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4-154,共11页
文章基于三峡库区上游香溪河流域广洞湾矿区水文地质调查资料,对矿区的地下水流动特征及其涌水量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并以此为基础利用GMS软件建立地下水流动模型。通过数值模拟,评估了3种源头治理措施(垂向防渗帷幕、清水引流、矿... 文章基于三峡库区上游香溪河流域广洞湾矿区水文地质调查资料,对矿区的地下水流动特征及其涌水量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并以此为基础利用GMS软件建立地下水流动模型。通过数值模拟,评估了3种源头治理措施(垂向防渗帷幕、清水引流、矿硐封堵)在不同降雨条件下对矿硐涌水量的削减效果。研究结果表明:(1)构建的地下水数值模型模拟的矿硐流量和水位与实测数据相差较小,能够准确地反映矿区地下水补径排的实际情况;(2)在施加单项措施的情况下,填补塌陷坑及卸荷裂隙措施阻隔了巷道垂向补给的优势通道,治理效果最佳,酸性废水排放削减率达到了34.9%~54.7%,其次为清水引流措施,削减率为25.2%~45.6%,垂向防渗帷幕措施效果最差,仅能削减0.9%~2.3%的废水排放量;(3)在施加两项措施的前提下,考虑到垂向渗透帷幕减排效率低且施工难度大,结合填补塌陷坑及大型卸荷裂隙与清水引流措施的工况最佳,减排效率为41.2%~55.8%;(4)同时采取3种措施,酸性废水减排效率达到了48.4%~63.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污染 矿硐涌水 源头治理 数值模拟 MODFLOW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色金融对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污染治理的影响研究
19
作者 马明娟 李强 +1 位作者 纪子健 宗鑫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0-106,共7页
黄河流域是我国污染防治和乡村振兴的重点区域,绿色金融是推动黄河流域绿色经济转型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基于黄河流域69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在测算绿色金融发展水平的基础上,构建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与中介效应模型分析并实证检验... 黄河流域是我国污染防治和乡村振兴的重点区域,绿色金融是推动黄河流域绿色经济转型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基于黄河流域69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在测算绿色金融发展水平的基础上,构建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与中介效应模型分析并实证检验绿色金融对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污染治理的影响机制及其传导路径。基准回归结果表明,绿色金融发展能够显著提升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污染治理水平;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表明,绿色金融发展通过激励科技创新发挥了间接效应,显著增强了生态环境污染治理的技术含量和效果;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绿色金融对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污染治理的影响存在显著区域异质性。基于以上结论,提出促进黄河流域绿色金融发展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金融 生态环境污染治理 科技创新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源污染治理对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影响——以洞庭湖平原为例
20
作者 文高辉 周雄 +2 位作者 胡贤辉 周浩 周翼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6期7852-7868,共17页
洞庭湖平原作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同时面临着绿色低碳发展的紧迫任务,研究相关政策对该区域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影响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及保护区域生态具有重要意义。从面源污染治理政策实践视角出发,利用2010—2021年洞庭湖平原县... 洞庭湖平原作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同时面临着绿色低碳发展的紧迫任务,研究相关政策对该区域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影响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及保护区域生态具有重要意义。从面源污染治理政策实践视角出发,利用2010—2021年洞庭湖平原县级尺度农村统计年鉴数据等数据,基于非期望产出SBM(Slack⁃Based Measure,SBM)模型测算耕地利用生态效率,运用空间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分析化肥、农药面源污染治理对试点地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影响,并评估变量间存在空间依赖性的政策冲击效果。结果表明:(1)2010—2021年,洞庭湖平原试点地区的面源污染治理对当地的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具有显著的提升作用,且该治理政策对周边地区产生了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2)2010—2021年,面源污染治理政策对试点地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影响具有时间异质性,该政策对2016年开始试点的地区的影响大于2017年开始试点的地区,即面源污染治理政策对第一批试点地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产生的效果更为显著,主要原因在于第一批试点地区在政策支持、技术及经验积累、基础设施完善等方面具有先发优势。(3)洞庭湖平原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具有空间溢出效应。因此,吸取试点地区有效经验并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大力推广绿色农业以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是提高地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重要举措。研究结果可为制定低碳高效的耕地利用政策,促进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源污染治理 耕地利用生态效率 空间多期双重差分模型 安慰剂检验 异质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