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刘震云小说写作的“语言学转向” 被引量:3
1
作者 赵黎明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63-171,共9页
刘震云是一位极具文体意识的作家,其文体实践无不打上“语言学转向”的鲜明烙印。从《故乡相处流传》开始,其小说叙事开始实现从“写实”向“叙述”的转变。从文本事实来看,刘震云小说写作的几次变化都与“语言学转向”的相关论题若合符... 刘震云是一位极具文体意识的作家,其文体实践无不打上“语言学转向”的鲜明烙印。从《故乡相处流传》开始,其小说叙事开始实现从“写实”向“叙述”的转变。从文本事实来看,刘震云小说写作的几次变化都与“语言学转向”的相关论题若合符契:语言哲学的“正名”“说话”与“交往”等命题,被小说以母题形式加以呈现;其虚化事实、凸显讲述的“喷空叙事”,也与现代语言学思潮影响下的历史叙事学声气相通。现代语言哲学的润泽,哲学与文学之间的共振,不仅使作家的文学观发生了裂变,也使其小说获得了一定的哲学深度。这种影响是一柄双刃剑,在给其小说带来若干文体新质的同时,也带来了非现实化、非历史化等问题,需要辩证地看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震云 小说写作 “语言学转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哲学翻译与汉学研究中的“语言学转向”
2
作者 韩振华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8-20,共3页
在中国哲学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哲学翻译和翻译哲学逐渐突显为急迫的问题。外文能力、专业知识和母语书写能力这三个方面,是翻译工作取得成功的基本保障。就中国哲学作品的"中译英"而言,不必刻意造新词,不必追求用难词,而准确... 在中国哲学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哲学翻译和翻译哲学逐渐突显为急迫的问题。外文能力、专业知识和母语书写能力这三个方面,是翻译工作取得成功的基本保障。就中国哲学作品的"中译英"而言,不必刻意造新词,不必追求用难词,而准确理解所译语词和文本的内涵则是根本。翻译的成功有赖于译者的精心谋划,以在两种语言思想的间隔中建立某种沟通的媒质,哲学翻译的难点是如何在求同与立异之间有所权衡折中。哲学翻译中的意义错失在某种程度上不但情有可原,有时甚至不无必要。翻译的标准与理想就不只是对原作真意的简单忠实,而是对原作所要表达而又不能穷尽的意味的一种参与和阐发。文本的原义与译义之间的张力存在于中国哲学的文本翻译中,尤其是现代中国思想家的著作的翻译中。在英译现代中国思想时,译者还要面对另一种压力,即读者的需求。为了卓有成效地把中国思想介绍给对非西方传统有偏见的英美哲学家,就有必要尽可能地译介能够吸引他们的文本。最后,需要警惕的是,在"语言学转向"的语境中,哲学翻译或哲学阐释的困境有可能被归因为"语言相对主义",或者说一种"语言决定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学转向” 翻译问题 哲学著作 汉学研究 《孟子》 儒家经典 耶稣会士 “归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海德格尔的“语言学转向”及其哲学史意义 被引量:2
3
作者 李勇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33-38,共6页
众所周知,“语言学转向”(thelinguis-ticturn)这一术语主要是用来描述本世纪初以来的分析哲学运动,而海德格尔本人并没有明确表达出他的哲学的某种“语言学转向”,但若深入海氏的整个哲学思想,却不难发现一条... 众所周知,“语言学转向”(thelinguis-ticturn)这一术语主要是用来描述本世纪初以来的分析哲学运动,而海德格尔本人并没有明确表达出他的哲学的某种“语言学转向”,但若深入海氏的整个哲学思想,却不难发现一条“语言学转向”的线索。海氏在其哲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学转向” 海德格尔 语言的本质 “存在” 语言 西方哲学 哲学史 存在者 《存在与时间》 语言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中的语言学转向 被引量:3
4
作者 俞吾金 《河北学刊》 2003年第6期41-45,共5页
众所周知,在现代西方哲学的发展中出现了著名的"语言学转向"(the linguistic tum).这一转向是由欧洲大陆的哲学家和英美哲学家共同促成的,表明人类思想史的发展达到了新的深度.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语言学转向” 本雅明 詹姆逊 柯亨 哈贝马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体学研究的语言学精神──简评郭鸿教授新著《英语文体分析》
5
作者 杨晓荣 《外语研究》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60-64,共2页
关键词 英语文体学 语言学 文学文体学 文体分析 文学语言 分析方法 “语言学转向” 话语分析 文体学理论 新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为文字之性——永明延寿判教原则的语言哲学分析
6
作者 吴忠伟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09-113,共5页
本文主要从语言哲学角度论述了宋初高僧永明延寿“立心为宗”的判教原则,重点分析了延寿理论中“心”的能指义与“文字”的隐喻义。作者认为,伴随着宋初禅宗的“语言学转向”,基于禅宗立场的佛教判教理论得到了发展,相对于隋唐判教从意... 本文主要从语言哲学角度论述了宋初高僧永明延寿“立心为宗”的判教原则,重点分析了延寿理论中“心”的能指义与“文字”的隐喻义。作者认为,伴随着宋初禅宗的“语言学转向”,基于禅宗立场的佛教判教理论得到了发展,相对于隋唐判教从意/言关系角度对“说”法圆融高下的判释,延寿判教突出了心与文字的本末结构关系,故其在融通禅教关系的同时亦将阅读“文字”的意义凸显出来。延寿的思想在很大程度激发了宋代禅僧对文字的兴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明延寿 判教 文字 本末 “语言学转向” 哲学分析 哲学角度 “说”法 关系角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语调哲学:语言哲学研究的新开拓
7
作者 卞敏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95-198,共4页
西方哲学的发展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古代的本体论阶段、近代的认识论阶段和现代的语言哲学阶段.维特根斯坦作为语言哲学代表人物之一,认为哲学的本质只能在语言中寻找.他消解传统形而上学的唯一本质,为哲学寻找新的发展方向.二十世纪... 西方哲学的发展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古代的本体论阶段、近代的认识论阶段和现代的语言哲学阶段.维特根斯坦作为语言哲学代表人物之一,认为哲学的本质只能在语言中寻找.他消解传统形而上学的唯一本质,为哲学寻找新的发展方向.二十世纪西方哲学的“语言学转向”,被许多人看作现代西方哲学中的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哲学从认识论转向语言哲学,标志着哲学主题的转换与思维方式的革命,即从近代哲学“可以认识什么”的问题,转换为语言哲学“可以言说什么”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哲学 哲学研究 语调哲学 “哥白尼式的革命” 现代西方哲学 “语言学转向” 认识论转向 传统形而上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语言:筌蹄与家园——庄子言意之辨的现代观照 被引量:4
8
作者 李贵 周裕锴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1期65-71,共7页
所谓言意之辨,包括对语言、思维与存在之间关系的探讨,这在先秦有广泛的理论基础。庄子对言意关系有多方面的论述,又归于“言不尽意”,其实质是“言不尽道”,根源于道家尚虚无的哲学本体现。其主要涵义是:语言不能充分表达主体的... 所谓言意之辨,包括对语言、思维与存在之间关系的探讨,这在先秦有广泛的理论基础。庄子对言意关系有多方面的论述,又归于“言不尽意”,其实质是“言不尽道”,根源于道家尚虚无的哲学本体现。其主要涵义是:语言不能充分表达主体的思维和体验。而面对“言不尽意”的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言意之辨 道家 “语言学转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向“语词”的小说 被引量:2
9
作者 张三夕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15-16,共2页
转向“语词”的小说张三夕面对二十世纪“语言学转向”的世界性人文思潮,中国的小说界,相对于哲学界和文艺理论界而言,似乎显得反应比较迟钝。韩少功也许是一个例外。他新近发表的长篇小说《马桥词典》,以一种词典编纂的形式或体例... 转向“语词”的小说张三夕面对二十世纪“语言学转向”的世界性人文思潮,中国的小说界,相对于哲学界和文艺理论界而言,似乎显得反应比较迟钝。韩少功也许是一个例外。他新近发表的长篇小说《马桥词典》,以一种词典编纂的形式或体例,向人们展示了一个“语言的村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桥词典》 “语言学转向” 传统小说 叙事结构 小说家 主导性 小说创作 《现代汉语词典》 词典编纂 韩少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哲学家谈语言和语言生活 被引量:1
10
作者 散心 《语言战略研究》 2016年第1期5-15,共11页
语言既是哲学研究的对象,又是哲学思考的工具。二十世纪哲学研究发生了"语言学转向"。在哲学家眼里,语言已经不仅仅是工具,而且还是哲学研究的出发点;关注语言,成为现代哲学研究的主要特征。本刊创刊号邀请了七位哲学领域的... 语言既是哲学研究的对象,又是哲学思考的工具。二十世纪哲学研究发生了"语言学转向"。在哲学家眼里,语言已经不仅仅是工具,而且还是哲学研究的出发点;关注语言,成为现代哲学研究的主要特征。本刊创刊号邀请了七位哲学领域的学者撰稿,从哲学的角度思考语言和语言生活,作为本专栏的开栏之作。本刊还将陆续刊发不同领域学者对语言和语言生活的思考。敬请读者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生活 “语言学转向” 哲学研究 哲学领域 现代哲学 语言哲学 语言文字 庄周 哲学基本问题 濠梁之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罗蒂的元哲学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玉北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6期67-72,共6页
关键词 认识论 语言哲学 元哲学 实用主义者 解释学 柏拉图主义 传统哲学 后哲学文化 海德格尔 “语言学转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也谈章学诚的“言意”观 被引量:2
12
作者 章益国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22-25,共4页
关键词 章学诚 言意 “语言学转向” 语言观念 历史哲学 史学思想 语言问题 传统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认识论到意志论 被引量:9
13
作者 黄玉顺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1期26-31,共6页
本文对哲学界流行的西方哲学“认识论转向”和“语言学转向”的说法提出了异议,认 为西方哲学的两次转向实际上应是近现代的“意识论转向”(包括近代的“认识论转 向”、近现代的“意志论转向”及现代的“潜意识转向”三个阶段)和现... 本文对哲学界流行的西方哲学“认识论转向”和“语言学转向”的说法提出了异议,认 为西方哲学的两次转向实际上应是近现代的“意识论转向”(包括近代的“认识论转 向”、近现代的“意志论转向”及现代的“潜意识转向”三个阶段)和现当代的“符号论 转向”,并集中对哲学史上认识论到意志论的转变做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志论 西方哲学 认识论转向 意识论 哲学界 哲学史 “语言学转向” 近现代 实际 转变
全文增补中
中共党史领域概念史的研究对象与方法思考 被引量:14
14
作者 陈红娟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35-38,共4页
20世纪以来,英美哲学历经“语言学转向”,不少学科都尝试运用概念史的理论与方法,实现对既有知识体系的反思与自我建构,历史学亦不例外。当前,一些学者已经开始将概念史研究范式运用到中共党史领域。然而,党史领域哪些概念值得研... 20世纪以来,英美哲学历经“语言学转向”,不少学科都尝试运用概念史的理论与方法,实现对既有知识体系的反思与自我建构,历史学亦不例外。当前,一些学者已经开始将概念史研究范式运用到中共党史领域。然而,党史领域哪些概念值得研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则尚待厘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共党史 概念史 “语言学转向” 20世纪 自我建构 知识体系 历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构主义的天使 被引量:4
15
作者 M·H·阿布拉姆斯 张德劭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85-91,共7页
M.H.阿布拉姆斯是美国著名的文学史家,他的《镜与灯》几乎已进入了经典的行列.本文是他对解构主义批评的一个回应,分析德里达与他的耶鲁同事J.H.米勒的思理,清晰而又具洞察力,同时不乏同情和智慧.·编者·
关键词 解构主义 德里达 文本 文字中心论 米勒 历史学家 “语言学转向” 批评家 主义批评 自由游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学与乌托邦 被引量:2
16
作者 姚文放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152-152,共1页
英国人托马斯·莫尔在1516年写了一本旷世奇书《乌托邦(Utopia)》,书中描绘的尽善尽美的理想之邦引发了多少人的热烈向往之情!但由于理想境界的虚无缥缈、可望而不可及,“乌托邦”也往往成为幻想、空想甚至妄想的代... 英国人托马斯·莫尔在1516年写了一本旷世奇书《乌托邦(Utopia)》,书中描绘的尽善尽美的理想之邦引发了多少人的热烈向往之情!但由于理想境界的虚无缥缈、可望而不可及,“乌托邦”也往往成为幻想、空想甚至妄想的代名词而平添了一层贬意。惟有美学对它情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乌托邦 美学 乌托邦理想 法兰克福学派 道德律令 “乌托邦” “语言学转向” 《等待戈多》 艺术乌托邦 托马斯·莫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走出19世纪 走进20世纪──人文背景的置换与当代文学研究
17
作者 昌切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6年第3期21-27,36,共8页
本文提出,在21世纪即将来临之际,当代文学研究应当走出19世纪,走进20世纪。本世纪80年代以前的中西思潮,一走进19世纪,一走出19世纪;一移向西方的理性主义,一亲近东方的神秘(直觉)主义,流程正相对逆。这种对逆态... 本文提出,在21世纪即将来临之际,当代文学研究应当走出19世纪,走进20世纪。本世纪80年代以前的中西思潮,一走进19世纪,一走出19世纪;一移向西方的理性主义,一亲近东方的神秘(直觉)主义,流程正相对逆。这种对逆态势在80年代被遏止,代之而起的是走进20世纪,中国的文学和文学批评继向“五四”以来的文学传统复归之后,出现了追逐20世纪西方人文思潮的方向性转换。本文先界定人文,再推究西方人文背景的世纪性置换,后推知中国文学和文学批评的转向,由此推导出当代文学研究范式转换的必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背景 当代文学研究 文学批评 理性主义 20世纪 人类理性 19世纪 文学传统 现代主义 “语言学转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