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释“言”——“诗言志”诠之二:“言”是表现而不是模仿 被引量:5
1
作者 王文生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2-9,共8页
关键词 “诗言志” “言” 模仿 精神活动 “志” 诗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释“志”——“诗言志”诠之一 被引量:6
2
作者 王文生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6-53,68,共9页
关键词 “诗言志” “志” 神人以和 诗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言志”文学纲领与亚里士多德《诗学》的比较--“诗言志”诠之五 被引量:4
3
作者 王文生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10,共9页
《尚书·尧典》里含有"诗言志"的一段文字,被唐代著名经学家孔颖达认为是"经典言诗,无先此者"①,乃中国文学"开山的纲领②。亚里士多德的《诗学》,被俄国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称之为西方"第一篇最重要的美学论文,也是迄至前世... 《尚书·尧典》里含有"诗言志"的一段文字,被唐代著名经学家孔颖达认为是"经典言诗,无先此者"①,乃中国文学"开山的纲领②。亚里士多德的《诗学》,被俄国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称之为西方"第一篇最重要的美学论文,也是迄至前世纪末叶一切美学概念的根据"③,乃西方文艺思想的源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言志” 亚里士多德 《诗学》 中国文学 纲领 车尔尼雪夫斯基 美学概念 文艺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言志”:一个关涉隐喻的诗学命题 被引量:4
4
作者 杨乃乔 《浙江学刊》 CSSCI 1999年第1期146-150,共5页
“诗言志”是中国古典诗学的一个基本命题。本文通过对“诗学”及“诗”、“志”等概念的辨析和追踪,从释义学、符号学和诗学理论相结合的角度对这个命题作了新的阐释。作者认为,语言的深处是一种信仰,语言的权力就是隐喻的权力。如... “诗言志”是中国古典诗学的一个基本命题。本文通过对“诗学”及“诗”、“志”等概念的辨析和追踪,从释义学、符号学和诗学理论相结合的角度对这个命题作了新的阐释。作者认为,语言的深处是一种信仰,语言的权力就是隐喻的权力。如果在诗学理论上读解“诗言志”而追寻一条意义链的踪迹,这条意义链就是在“诗”、“志”、“意”、“识”、“记”等互为训释中组接而成的。如果认为诗是书写使意义出场的文本形式,那么,主体创作的诗作为既成的书写也仅是在隐喻中使儒家经典文本指归的道德伦理出场而已。说到底,“诗言志”是一个关涉隐喻的诗学命题,儒家诗学批评就是对“经”之隐喻的承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言志” 向日式隐喻 儒家诗学 能指 所指 诗学意义链 话语权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儒家语言观看“文载道”与“诗言志”的歧异 被引量:3
5
作者 赵奎英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60-64,共5页
 "文载道"和"诗言志"是两个常被混为一谈的传统文论命题。但它们之间既具有相通之处,更存在着明显的歧异。这种歧异既存在于"道"与"志"、"载"与"言"所具有的不同"...  "文载道"和"诗言志"是两个常被混为一谈的传统文论命题。但它们之间既具有相通之处,更存在着明显的歧异。这种歧异既存在于"道"与"志"、"载"与"言"所具有的不同"指向性"上,也在于它们所依据的语言哲学基础所倾向的不同侧面上。从儒家语言哲学基础来看,"文载道"根植于名教伦理,"诗言志"则根植于言心合一。前者必然导向文学的外部教化功能,后者则暗示出文学的内在情感起因,而易于导向文学与内在心性的本根性关系。"诗言志"内在地包含着"诗缘情"的萌芽,而外在地预示了"文载道"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语言观 “文载道” “诗言志” 歧异 文化形态 人性 “言心合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诗言志”到“赋诗言志”的文化逻辑和话语机制 被引量:2
6
作者 过常宝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60-72,共13页
《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所描述的是仪式中用乐的状况,“志”体现仪式自身的目的,有着某种相对固定的宗教意愿或感情。西周飨、燕礼为世俗待宾之礼。燕礼“无算乐”仪节使得“诗言志”有可能脱离仪式,成为个... 《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所描述的是仪式中用乐的状况,“志”体现仪式自身的目的,有着某种相对固定的宗教意愿或感情。西周飨、燕礼为世俗待宾之礼。燕礼“无算乐”仪节使得“诗言志”有可能脱离仪式,成为个人的表达方式。春秋时期,飨礼和燕礼合并成一套礼仪,“飨在朝,燕至夜”;并且在一次飨燕礼后,还可能会出现再次单独举行燕礼的情况。燕礼出于娱宾的目的,略去了仪式的“正歌”部分,只保留了“无算乐”仪节。“赋诗言志”皆发生于燕礼中。“赋诗言志”因仪式传统而具有神秘话语的特点。为克服其中的隐晦性,出现了“断章取义”、“歌诗必类”以及当场解释的现象,削弱了“赋诗言志”的仪式性,推动了“引诗言志”这种世俗话语的兴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言志” 飨燕礼 “赋诗言志 仪式性话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言志”、“以意逆志”说和接受理论 被引量:1
7
作者 王志明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39-45,共7页
人类学家认为,包括文学在内的“艺术……不是给少数唯美主义者或逃避现实者享受和鉴赏的奢侈品,而是每个正常而能动的人都会参加的一种必要的社会行为.”因此,对属于“必要的社会行为”的人类精神产品的文学,如何探明其历史本质并使之... 人类学家认为,包括文学在内的“艺术……不是给少数唯美主义者或逃避现实者享受和鉴赏的奢侈品,而是每个正常而能动的人都会参加的一种必要的社会行为.”因此,对属于“必要的社会行为”的人类精神产品的文学,如何探明其历史本质并使之充分发挥社会效应,就成为人类世世代代不断研究的重要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言志” 以意逆志 接受理论 诗言志 文学接受 文学理论 接受美学 能动作用 古代文论 “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言志”的嬗变史解读
8
作者 施春晖 《社会科学家》 CSSCI 2007年第2期193-195,共3页
“诗言志”以语言符号的神秘,揉和了长远时间里那些或隐或显的历史的、哲学的、宗教的等文化因素,在巫觋特定的仪式中生成了这样一种独特的文化存在。本文对于“诗言志”的解读,重在考察其在开放的历史时空中对流动着的具有不确定性的... “诗言志”以语言符号的神秘,揉和了长远时间里那些或隐或显的历史的、哲学的、宗教的等文化因素,在巫觋特定的仪式中生成了这样一种独特的文化存在。本文对于“诗言志”的解读,重在考察其在开放的历史时空中对流动着的具有不确定性的文化情境与其互动生成之关系,以揭示其发展与嬗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言志” “诗缘情” “诗言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言志”文学思想纲领产生的时代考 被引量:5
9
作者 王文生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02-111,共10页
关键词 “诗言志” 思想纲领 文学思想 代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释“和”——“诗言志”诠之四
10
作者 王文生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05-110,共6页
以“诗言志”为标志的中国最早文学纲领,包含三个主要方面的内容:一、情为诗、乐的本质;二、表现而非摹仿是诗、乐的创作方法;三、诗、乐的美感作用问题。关于前两个方面,我已在“释志”、“释言”(详参《文艺理论研究》2009年第3期,第5... 以“诗言志”为标志的中国最早文学纲领,包含三个主要方面的内容:一、情为诗、乐的本质;二、表现而非摹仿是诗、乐的创作方法;三、诗、乐的美感作用问题。关于前两个方面,我已在“释志”、“释言”(详参《文艺理论研究》2009年第3期,第5期)里作了阐述。关于诗、乐的作用,则是舜与夔整个对话的中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言志” 文艺理论研究 2009年 创作方法 作用问题 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言志”新论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以宪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5年第4期27-32,共6页
“诗言志”作为先秦诗学观念一个体系,包含三方面的内容。其一,“献诗陈志”,这是文体诗的创作理论,产生于《诗三百》形成的时代。其二,“赋诗言志”,这是对文献《诗》的接受理论,时代自春秋开始,其例在《左传》、《国语》中屡见不鲜。... “诗言志”作为先秦诗学观念一个体系,包含三方面的内容。其一,“献诗陈志”,这是文体诗的创作理论,产生于《诗三百》形成的时代。其二,“赋诗言志”,这是对文献《诗》的接受理论,时代自春秋开始,其例在《左传》、《国语》中屡见不鲜。其三,“以意逆志”,这也是对《诗》的一种接受,但要求对原诗全篇大旨进行总体全面的把握。荀子对先秦诗学观念进行了总结,他确认“诗”是“言志”的文体,其所作《佹诗》、《成相》与屈原所作《楚辞》,是“作诗言志”的典范,标明人们将文献《诗》还原为文体的诗,接受意识开始向创作意识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言志” 文献《诗》 诗言志 以意逆志 文体诗 孟子 接受理论 《诗三百》 《春秋》 《国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言志”——我国文学理论史上“开山的纲领”
12
作者 马成生 《远程教育杂志》 1984年第2期10-10,共1页
还在封建社会之前,我国就产生了不少优美的诗歌,流传到今天的一部集子,就是《诗经》。 理论来自实践。被称为我国文学理论史上“开山的纲领”——“诗言志”(朱自清《诗言志辨·序》),就是在《诗经》时代产生的。
关键词 “诗言志” 文学理论史 纲领 《诗经》 封建社会 朱自清 诗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言志”新议——兼议诗歌教学中的重理性轻感觉倾向
13
作者 李旭山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23-23,共1页
关键词 诗歌教学 “诗言志” 审美教育 艺术感觉 理性分析 语文教学 中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载道与言志——周作人中庸范畴论之二 被引量:3
14
作者 胡辉杰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43-50,共8页
“言志”,最早由《尚书·舜典》提出:“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在远古,诗同时具有史的功能,纪录政治历史大事和向神明的祷告之辞。后来诗史分离,诗就主要用来抒发心志,指思想、志向、怀抱。《毛诗序》认为:“诗... “言志”,最早由《尚书·舜典》提出:“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在远古,诗同时具有史的功能,纪录政治历史大事和向神明的祷告之辞。后来诗史分离,诗就主要用来抒发心志,指思想、志向、怀抱。《毛诗序》认为:“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中国古代诗论主张“诗言志”是与“诗教”说密切相关的,“言志”的内容即为“美刺”。到了唐代,孔颖达用“情”释“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言志” 范畴论 周作人 “诗言志” 中庸 载道 《毛诗序》 政治历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言志”与“缘情”新论 被引量:1
15
作者 郁源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5年第1期58-64,共7页
“诗言志”是中国美学史上最早的关于诗歌的理论。这个重要观点,记载在《尚书·尧典》之中。 据顾颉刚等考证,《尧典》应是战国时的作品(《古史辨》卷三)。“诗言志”的观点不可能如《尧典》所说是帝舜提出来的。尧舜时代的音乐水... “诗言志”是中国美学史上最早的关于诗歌的理论。这个重要观点,记载在《尚书·尧典》之中。 据顾颉刚等考证,《尧典》应是战国时的作品(《古史辨》卷三)。“诗言志”的观点不可能如《尧典》所说是帝舜提出来的。尧舜时代的音乐水平非常低下,决不可能产生如文中听说“八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那样完备的乐器,更不可能产生审定音阶高低的声“律”。《尧典》关于“诗言志”的记载,实际上反映着周朝时人们对于诗歌的看法。如《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48年)记载孔子说,“言以足志,文以足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言志” 诗歌创作 “志” “缘情” 诗言志 《尧典》 晏子 “诗缘情” 《左传》 《毛诗正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代文学理论中的言志说
16
作者 檀小舒 《湖湘论坛》 1998年第2期79-79,共1页
古代文学理论中的言志说檀小舒“言志说”发端于先秦时代。在中国古代经典《尚书.舜典》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明确提出了“诗言志”的主张。这个被朱自清称作是中国古代诗歌理论“开山纲领”的论说... 古代文学理论中的言志说檀小舒“言志说”发端于先秦时代。在中国古代经典《尚书.舜典》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明确提出了“诗言志”的主张。这个被朱自清称作是中国古代诗歌理论“开山纲领”的论说与先秦儒家学说完全合拍。孔子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言志 古代文论 “志” 文学理论 “诗言志” 情感因素 先秦时代 伦理道德 文艺本质 《诗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意逆志”新释 被引量:19
17
作者 周裕锴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71-78,共8页
关键词 “诗言志” 以意逆志 诗歌 诗论 诗人 新释 语言 存在 儒家 言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秦时期诗歌的传播 被引量:9
18
作者 陈水云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135-141,共7页
先秦时期,人们通过诗歌的传播达到交流思想、共享信息甚至处理问题、规范行为的目的。当时诗歌的传播便是诗、乐、舞三者高度融合的被称为“乐”的传播。传播的内容即“志”,它的最初意义就是指“诗”基于人类交往最原始的记忆功能,... 先秦时期,人们通过诗歌的传播达到交流思想、共享信息甚至处理问题、规范行为的目的。当时诗歌的传播便是诗、乐、舞三者高度融合的被称为“乐”的传播。传播的内容即“志”,它的最初意义就是指“诗”基于人类交往最原始的记忆功能,而后转向表现思想观念的沟通,成为记录与抒情兼有的概念;到春秋战国时期,“志”的记载功能为散文所承袭,抒情功能上升为主要特征,主要指作者的志向怀抱。“诗言志”在此一时期兼具记录记载与抒发怀抱的双重功能,并相应地有“观”、“陈”、“喻”、“导”四种传播方式及被孔子概括为“兴观群怨”的传播效果。通常仅在诗学意义上理解这些理论,把诗歌的传播仅视为用诗的行为,对文学及文化而言都是不完整的。分析研究当时人们对诗歌的传播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时期 诗歌 “志” “诗言志” 传播方式 《诗》 “兴观群怨” “乐” 《汉书·艺文志》 “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民族特点与世界性眼光——略论新世纪的中国诗歌史观 被引量:7
19
作者 赵敏俐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18,共14页
源自于中华民族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以农业为主的生活方式,奠定了以"言志"为核心的中国诗歌传统、创作观念与评价标准,以"天人合一"为最高理想的美学风范,也开启了中国诗歌以关注现实生活为指向的发展之路和以人为本... 源自于中华民族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以农业为主的生活方式,奠定了以"言志"为核心的中国诗歌传统、创作观念与评价标准,以"天人合一"为最高理想的美学风范,也开启了中国诗歌以关注现实生活为指向的发展之路和以人为本的文化精神。中国诗歌在现实生活中承担着多种文化功能,赋予中国诗人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形成了中国诗歌多样化的诗体和独特的语言形式之美。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与诗歌的多民族特点,展示了各民族大家庭之间的政治一体、经济互补、文化互动和血缘互渗关系。历经无数次朝代变更而不衰的中国诗歌,成为中国人的心灵寄托和文化理想,体现了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即此而言,"通古今之变"和"观中西之别",应该成为中国学者在全球化视野下所要确立的新的诗歌史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诗歌 “诗言志”传统 文化功能 多民族特点 民族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沈曾植的诗学观:“雅人深致”说 被引量:4
20
作者 李瑞明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18-24,共7页
关键词 沈曾植 雅人深致 诗学观 《诗》 六艺之教 “诗言志” 杨柳依依 《诗大序》 论诗绝句 忧患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