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释“言”——“诗言志”诠之二:“言”是表现而不是模仿 |
王文生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5
|
|
2
|
释“志”——“诗言志”诠之一 |
王文生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6
|
|
3
|
“诗言志”文学纲领与亚里士多德《诗学》的比较--“诗言志”诠之五 |
王文生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4
|
|
4
|
“诗言志”:一个关涉隐喻的诗学命题 |
杨乃乔
|
《浙江学刊》
CSSCI
|
1999 |
4
|
|
5
|
从儒家语言观看“文载道”与“诗言志”的歧异 |
赵奎英
|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04 |
3
|
|
6
|
从“诗言志”到“赋诗言志”的文化逻辑和话语机制 |
过常宝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2 |
2
|
|
7
|
“诗言志”、“以意逆志”说和接受理论 |
王志明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1994 |
1
|
|
8
|
“诗言志”的嬗变史解读 |
施春晖
|
《社会科学家》
CSSCI
|
2007 |
0 |
|
9
|
“诗言志”文学思想纲领产生的时代考 |
王文生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5
|
|
10
|
释“和”——“诗言志”诠之四 |
王文生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0 |
|
11
|
“诗言志”新论 |
王以宪
|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5 |
1
|
|
12
|
“诗言志”——我国文学理论史上“开山的纲领” |
马成生
|
《远程教育杂志》
|
1984 |
0 |
|
13
|
“诗言志”新议——兼议诗歌教学中的重理性轻感觉倾向 |
李旭山
|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
2002 |
0 |
|
14
|
载道与言志——周作人中庸范畴论之二 |
胡辉杰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3
|
|
15
|
“言志”与“缘情”新论 |
郁源
|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85 |
1
|
|
16
|
古代文学理论中的言志说 |
檀小舒
|
《湖湘论坛》
|
1998 |
0 |
|
17
|
“以意逆志”新释 |
周裕锴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2 |
19
|
|
18
|
先秦时期诗歌的传播 |
陈水云
|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
1999 |
9
|
|
19
|
多民族特点与世界性眼光——略论新世纪的中国诗歌史观 |
赵敏俐
|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7
|
|
20
|
沈曾植的诗学观:“雅人深致”说 |
李瑞明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1999 |
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