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西方文论的“诗如画”思想 |
王安
|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
2
|
钱锺书与维柯——《钱锺书手稿集·外文笔记》所见“诗本质”公案源起与始末 |
张露露
|
《文艺理论研究》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
3
|
刘勰对“诗六义”的解释及其理论意义 |
王守雪
|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
4
|
论《极玄集》“诗家射雕之手”的选本定位及其诗史意义 |
卢燕新
|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
5
|
“诗”与“真”——论鲁迅《朝花夕拾》的史料真实问题 |
杨临端
田刚
|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1
|
|
|
6
|
“诗言志”的嬗变史解读 |
施春晖
|
《社会科学家》
CSSCI
|
2007 |
0 |
|
|
7
|
孟子“诗亡”之论新解 |
杨兴华
|
《学术论坛》
北大核心
|
2007 |
3
|
|
|
8
|
“诗味论”溯源 |
王秀臣
|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1
|
|
|
9
|
毛奇龄“诗”学思想及其对清代“诗”学发展之影响 |
薛立芳
|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1
|
|
|
10
|
从《渔洋诗话》看清人分辩“诗话”与“诗说”两种体例意识 |
张寅彭
|
《中文自学指导》
|
2006 |
1
|
|
|
11
|
“景”与“诗景”:唐代文人园林景观审美与诗学概念的形成 |
王书艳
|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1
|
|
|
12
|
废名话语系统中“诗的内容”新解 |
罗小凤
|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0 |
|
|
13
|
中西文学接受思想的异曲同工——“诗无达诂”说与接受美学理论的比较 |
张晶
刘璇
|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4
|
|
|
14
|
“诗穷而后工”的历史考察 |
巩本栋
|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20
|
|
|
15
|
“诗辨”意识与古典主义“新诗”观念的建立——胡怀琛关于新诗文体理论的另一种探索 |
赵黎明
朱晓梅
|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3
|
|
|
16
|
化学教学“诗教”艺术初探 |
董丽花
刘一兵
|
《化学教学》
CAS
北大核心
|
2012 |
4
|
|
|
17
|
说闻一多“诗唐”说 |
阎琦
刘欢
|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4 |
2
|
|
|
18
|
“江湖”非“诗派”考论 |
史伟
宋文涛
|
《社会科学家》
CSSCI
|
2008 |
3
|
|
|
19
|
叶燮“诗是心声”初探——兼论古人的艺术与人生理想 |
潘殊闲
|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4 |
5
|
|
|
20
|
“文学图像论”视野下的中国“诗画关系”学术史重估 |
赵敬鹏
|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