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8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方文论的“诗如画”思想
1
作者 王安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5-83,231,共10页
在当下的读图时代,文学与图像的关系已成为学界讨论的热点。事实上,图文关系的讨论源远流长,西方文论从诞生伊始便围绕着“诗如画”这一核心理念展开。从古典时期到中世纪,深受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影响的模仿论以现实逼真性为原则,在诗... 在当下的读图时代,文学与图像的关系已成为学界讨论的热点。事实上,图文关系的讨论源远流长,西方文论从诞生伊始便围绕着“诗如画”这一核心理念展开。从古典时期到中世纪,深受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影响的模仿论以现实逼真性为原则,在诗画之间建立了紧密的类比关系。文艺复兴时期,一方面绘画想要取得与诗歌同等的人文学科地位,另一方面诗歌则以绘画的逼真性为追求,形成了诗画互鉴的盛况。浪漫主义兴起以来,对语言表现力的推崇,使得艺术家们在追求语言表达优势的同时,也强调了文字的造象能力,从而进一步丰富了“诗如画”的内涵。当前文学研究的新动向正契合了源自古典时期的“诗如画”思想所蕴含的跨艺术、跨媒介的内在特征,系统梳理“诗如画”概念的历史演进,不仅可以把握西方文论的发展轨迹,更可以对当下如何反思图文关系提供源头性的借鉴与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文论 “诗如画” 类画 画互鉴 画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钱锺书与维柯——《钱锺书手稿集·外文笔记》所见“诗本质”公案源起与始末
2
作者 张露露 《文艺理论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7-97,共11页
钱锺书在《谈艺录》第四则附说中批评闻一多《歌与诗》中的“诗即史”论断,由此开启了一段关于“诗的起源”与“本质”的学术公案。前人对此已有论述,但都较为忽视这场论辩双方的共同学术思想资源维柯,以至于未能充分澄清这段跨越近四十... 钱锺书在《谈艺录》第四则附说中批评闻一多《歌与诗》中的“诗即史”论断,由此开启了一段关于“诗的起源”与“本质”的学术公案。前人对此已有论述,但都较为忽视这场论辩双方的共同学术思想资源维柯,以至于未能充分澄清这段跨越近四十年(1948—1984年)的“诗-史”之争的由来与实质。通过察考《钱锺书手稿集·外文笔记》及相关学术札记,可以看到钱锺书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对维柯的浓厚兴趣;并且,《新科学》意大利原文中关于“caratteri poetici”(诗性文字)和“universali fantastici”(普遍形象),以及想象(fantastici)是一种思维形式的论述深刻影响了《管锥编》中对《易》象和《诗》喻的诗学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锺书 维柯 “诗本质” 闻一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刘勰对“诗六义”的解释及其理论意义
3
作者 王守雪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0-98,共9页
刘勰《文心雕龙》对“诗六义”的解释是一次重要的理论重建,是中国心灵诗学的自律性发展。刘勰以“化感”本源义解释“风”,在此基础上开发“风”的“风骨”义,整体上贯通诗六义的心灵蕴涵,突出了心灵的本体意义。他强调蓄养素气、积学... 刘勰《文心雕龙》对“诗六义”的解释是一次重要的理论重建,是中国心灵诗学的自律性发展。刘勰以“化感”本源义解释“风”,在此基础上开发“风”的“风骨”义,整体上贯通诗六义的心灵蕴涵,突出了心灵的本体意义。他强调蓄养素气、积学酌理、研阅穷照等心灵修养工夫,乃是对儒、道、释多种思想因素的采纳融合,对诗人心灵的文化根源进行了充分的开发。刘勰强调的修养工夫,既是通向心灵本体的路径指示,也是对诗人创作艺术论的引导,本体、工夫、方法如三维立体坐标,打开了开阔的理论空间,具有重要的心灵诗学建设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六义” 《文心雕龙》 心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极玄集》“诗家射雕之手”的选本定位及其诗史意义
4
作者 卢燕新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20-231,共12页
姚合《极玄集》选王维等21人诗百首,《序》称所选者皆“诗家射雕之手”。从时间范围看,所选者包括盛、中唐诗人,而以中唐前期诗人为主。就题材内容而言,选本涵盖送别伤离、寄远赠答、羁旅登临、题赞咏物、记事怀人、感怀即兴,很少涉及... 姚合《极玄集》选王维等21人诗百首,《序》称所选者皆“诗家射雕之手”。从时间范围看,所选者包括盛、中唐诗人,而以中唐前期诗人为主。就题材内容而言,选本涵盖送别伤离、寄远赠答、羁旅登临、题赞咏物、记事怀人、感怀即兴,很少涉及民生疾苦等。依体裁分析,该集选82首五言律诗、8首五言古诗、7首五言绝句、3首七言绝句。据诗风观之,以凄清绮净为主,但也有雄奇壮美者。研究《极玄集》“诗家射雕之手”的遴选范围及其特点,不仅对研究选本辨体、认知王维等诗人的近体诗、探究唐代近体诗发展有重要意义,而且对考察《极玄集》与晚唐诗的关系亦有不可忽视的价值。《极玄集》以“诗家射雕之手”定位而编纂“精微”选本,其在唐人近体诗经典化过程中的作用也是值得关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姚合 《极玄集》 “诗家射雕之手” 选本定位 史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与“真”——论鲁迅《朝花夕拾》的史料真实问题 被引量:1
5
作者 杨临端 田刚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2-128,共7页
作为一部“回忆性的散文集”,鲁迅的《朝花夕拾》在处理自己生平历史时,所采用的不仅仅是历史“实录”的方式,还有必要的史实想象和虚构成分。《父亲的病》一文就采用了“移花接木”的手段,以自己厌恶的“衍太太”取代了自己所深爱的“... 作为一部“回忆性的散文集”,鲁迅的《朝花夕拾》在处理自己生平历史时,所采用的不仅仅是历史“实录”的方式,还有必要的史实想象和虚构成分。《父亲的病》一文就采用了“移花接木”的手段,以自己厌恶的“衍太太”取代了自己所深爱的“长妈妈”。《藤野先生》一文中所述史实,与原有的历史真实也有一定的距离。作为一种文学写作,“诗”与“真”即是艺术表达与历史实录,它们是鲁迅在写作《朝花夕拾》时处理史料的基本方式。其中,“善意与温情”的情感倾向,成为主导鲁迅写作《朝花夕拾》的重要因素。无论偏废了其中的哪一种表达手段,都会出现“理解的偏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朝花夕拾》 幻灯事件 史料真实 “诗”与“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言志”的嬗变史解读
6
作者 施春晖 《社会科学家》 CSSCI 2007年第2期193-195,共3页
“诗言志”以语言符号的神秘,揉和了长远时间里那些或隐或显的历史的、哲学的、宗教的等文化因素,在巫觋特定的仪式中生成了这样一种独特的文化存在。本文对于“诗言志”的解读,重在考察其在开放的历史时空中对流动着的具有不确定性的... “诗言志”以语言符号的神秘,揉和了长远时间里那些或隐或显的历史的、哲学的、宗教的等文化因素,在巫觋特定的仪式中生成了这样一种独特的文化存在。本文对于“诗言志”的解读,重在考察其在开放的历史时空中对流动着的具有不确定性的文化情境与其互动生成之关系,以揭示其发展与嬗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言志” “诗缘情” “诗言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孟子“诗亡”之论新解 被引量:3
7
作者 杨兴华 《学术论坛》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100-102,158,共4页
《孟子.离娄下》中"诗亡然后春秋作"之语,论者多作"《诗》亡然后《春秋》作",将"诗"理解为文本之《诗》。鉴于先秦时《诗》未曾衰亡,而诗歌创作的衰竭则是一种与《春秋》之起有着必然联系的客观事实,且... 《孟子.离娄下》中"诗亡然后春秋作"之语,论者多作"《诗》亡然后《春秋》作",将"诗"理解为文本之《诗》。鉴于先秦时《诗》未曾衰亡,而诗歌创作的衰竭则是一种与《春秋》之起有着必然联系的客观事实,且孟子之时关于诗的文体意识已经明朗,故文章认为,孟子"诗亡"之论,所指为文体之"诗"而非文本之"《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诗亡” 指涉对象 文体之“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味论”溯源 被引量:1
8
作者 王秀臣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86-193,共8页
"诗味论"的产生有着深远的理论背景,悠久的民族文化传统和特有的思维方式是"诗味论"形成的思想来源。上古"五行学说"与"声、色、味、时"的"五体"结构为"声"与"味&qu... "诗味论"的产生有着深远的理论背景,悠久的民族文化传统和特有的思维方式是"诗味论"形成的思想来源。上古"五行学说"与"声、色、味、时"的"五体"结构为"声"与"味"的联系提供了中国式哲学的逻辑前提,"声亦如味"、"诗以声为用"为"诗味论"的形成做好了充分的理论准备,作为听觉的"声"和作为味觉的"味"最终在"诗"中发生"感觉挪移","诗声"有了味道,"诗味论"成为中国传统诗学中影响深远、独具特色的重要理论。在诗的世界里,诉诸"诗声"的味道是"情感",诗的味道即是情感的味道,"情感"是"诗味论"的理论本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味论” “五行学说” “五体”结构 “声亦如味” “诗以声为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奇龄“诗”学思想及其对清代“诗”学发展之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薛立芳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28-130,共3页
毛奇龄是清初著名学者,经学成就尤为突出。"诗"学研究在其整体学术中虽不占主要地位,但在其为数不多的几部诗学著作中却也不乏超越其时代的真知灼见。这些成就的取得与其独特的"诗"学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他不畏权... 毛奇龄是清初著名学者,经学成就尤为突出。"诗"学研究在其整体学术中虽不占主要地位,但在其为数不多的几部诗学著作中却也不乏超越其时代的真知灼见。这些成就的取得与其独特的"诗"学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他不畏权威,汉宋兼采,敢于挑战,文本与考证并重,开清代诗经汉学之先风。毛奇龄独特的"诗"学思想也使其成为清代"诗"学独立思考派的先驱,并且促使了清代三家诗学的兴起,对清代"诗"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奇龄 “诗”学 清代“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渔洋诗话》看清人分辩“诗话”与“诗说”两种体例意识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寅彭 《中文自学指导》 2006年第2期27-32,共6页
“诗话”与“诗说”两种体例的界划,是一个异说纷纭、久缠不清的问题。本文通过清初诗坛盟主王士对于这个问题的直接回答及其写作诗话的实践,在较为严格的意义上归纳出诗话体例的几个要件,从而在中国古代诗学著作两种主要形式——诗... “诗话”与“诗说”两种体例的界划,是一个异说纷纭、久缠不清的问题。本文通过清初诗坛盟主王士对于这个问题的直接回答及其写作诗话的实践,在较为严格的意义上归纳出诗话体例的几个要件,从而在中国古代诗学著作两种主要形式——诗话与诗说之间划出了界限。由于王士本人及《渔洋诗话》的权威地位,本文得出的结论也由此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渔洋话》 “诗话” “诗说” 体例意识 学术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景”与“诗景”:唐代文人园林景观审美与诗学概念的形成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书艳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1-143,共13页
“景”在唐代成为一个具有景观审美义的诗学概念,与唐代文人的园林景观审美密切相关。唐代文人的园林景观营造与审美促使山水审美由宏观远赏向微观近赏转变,自然山水向园林山水延伸,“园景”成为继自然山水之后又一重要的诗歌书写对象... “景”在唐代成为一个具有景观审美义的诗学概念,与唐代文人的园林景观审美密切相关。唐代文人的园林景观营造与审美促使山水审美由宏观远赏向微观近赏转变,自然山水向园林山水延伸,“园景”成为继自然山水之后又一重要的诗歌书写对象。不仅“景”“风景”“景物”等用来描述园景,而且出现了“胜景”“清景”“幽景”等丰富的品鉴园林景观的诗歌语汇。同时,在“采园景入诗”之主动行为与普遍行为的影响下,“吟景”“入诗”“诗情”“诗境”等诗语大量涌现,“诗境”概念应运而生。由“景”到“诗景”,可以看到唐代文人园林景观审美在诗学概念的形成中有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园林景观审美 学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废名话语系统中“诗的内容”新解
12
作者 罗小凤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84-89,共6页
废名在回望古典诗传统时发现新诗之为诗的根本质素在于新诗必须有"诗的内容",而古典诗词中以"温李"为代表的晚唐诗词及其同一脉系诗词亦有这种"诗的内容",是旧诗中的"例外",潜藏着新诗发展的... 废名在回望古典诗传统时发现新诗之为诗的根本质素在于新诗必须有"诗的内容",而古典诗词中以"温李"为代表的晚唐诗词及其同一脉系诗词亦有这种"诗的内容",是旧诗中的"例外",潜藏着新诗发展的根据。这是废名对古典诗传统的再发现,也是对新诗自身的发现。"诗的内容"在废名个人的话语系统中指"诗"的内容,从内容维度将"新诗"之"诗"的重要性提上了日程,对新诗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废名对"诗的内容"赋予了特定内涵,即"当下完全"、"完整天然"等特征,并将此作为判断是否新诗的标准,存在偏颇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名 “诗的内容” “诗”的内容 再发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文学接受思想的异曲同工——“诗无达诂”说与接受美学理论的比较 被引量:4
13
作者 张晶 刘璇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82-188,共7页
董仲舒"诗无达诂"的诗学阐释理念是他在解释《诗》《春秋》的实践中总结出的重要诗学命题。"诗无达诂"一说常常被视为一种审美接受差异,这在无形之中与西方接受美学观点有了不谋而合之处。西方接受美学是在汲取了... 董仲舒"诗无达诂"的诗学阐释理念是他在解释《诗》《春秋》的实践中总结出的重要诗学命题。"诗无达诂"一说常常被视为一种审美接受差异,这在无形之中与西方接受美学观点有了不谋而合之处。西方接受美学是在汲取了阐释学重要思想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打破了此前将文学研究的重心集中到作家或者作品本身的局限,强调文学活动的整体性与动态性。对"诗无达诂"说与西方接受美学理论进行比较研究,可以揭示两种文学接受思想的本质差异与通约之处,并实现两者跨越自身文化体系的沟通与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无达诂” 接受美学 异质性 可通约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穷而后工”的历史考察 被引量:20
14
作者 巩本栋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9-27,共9页
"诗穷而后工"是中国古典诗学的重要命题之一,其说虽渊源有自,然明确提出此说的,则是北宋的欧阳修,而这又与北宋党争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北宋党争背景下的产物。在欧阳修之后,此说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看法,遂又有其逆命题&qu... "诗穷而后工"是中国古典诗学的重要命题之一,其说虽渊源有自,然明确提出此说的,则是北宋的欧阳修,而这又与北宋党争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北宋党争背景下的产物。在欧阳修之后,此说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看法,遂又有其逆命题"诗能穷人"以及后者的反命题"诗能达人"等观点的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穷而后工” 北宋 党争 欧阳修 梅尧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辨”意识与古典主义“新诗”观念的建立——胡怀琛关于新诗文体理论的另一种探索 被引量:3
15
作者 赵黎明 朱晓梅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80-88,共9页
新文学之初,胡怀琛被新文学作家视为"旧派文人",然其在传统"辨体"思维影响下提出的"新派诗"观点,对于新诗理论建设颇有借鉴意义。在诗歌本质方面,他坚持"情感"和"音节"的密不可分;... 新文学之初,胡怀琛被新文学作家视为"旧派文人",然其在传统"辨体"思维影响下提出的"新派诗"观点,对于新诗理论建设颇有借鉴意义。在诗歌本质方面,他坚持"情感"和"音节"的密不可分;在诗歌文体方面,他强调诗文之别和诗歌之别;关于中外诗歌文体,他指出二者不仅情感内容有别,形式也各有"民族本性"的不同;而对于诗歌文体的新旧,他坚持情感没有新旧,"体裁没有新旧",据此他提出了一套系统的新诗体"建设的根本计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怀琛 “诗辨” 新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学教学“诗教”艺术初探 被引量:4
16
作者 董丽花 刘一兵 《化学教学》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23-26,共4页
分析化学"诗教"艺术的内涵,提炼其创造性、情感性、审美性、意会性的特点,指出化学教学"诗教"艺术具有激发兴趣、陶冶情操、活跃气氛、启发思维、帮助记忆的教学功能。其实施的方法和技巧是:精选化学诗词,领略化学变化美;穿插化学... 分析化学"诗教"艺术的内涵,提炼其创造性、情感性、审美性、意会性的特点,指出化学教学"诗教"艺术具有激发兴趣、陶冶情操、活跃气氛、启发思维、帮助记忆的教学功能。其实施的方法和技巧是:精选化学诗词,领略化学变化美;穿插化学语言,探寻化学之奥秘;编写化学诗歌,促进研究性学习;编写化学歌谣,巧记化学内容;习题编制渗透古诗词,诱发学习情趣等,并阐明"诗教"艺术实施应遵循的教学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教学 教学艺术 “诗教”艺术 方法与技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说闻一多“诗唐”说 被引量:2
17
作者 阎琦 刘欢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53-57,共5页
闻一多"诗唐"说的含义要从唐诗的创作、流布和欣赏以及诗人的社会地位等诸多环节去诠释。唐人创作诗歌,处于一种完全自觉、"不写诗,无以言"的状态。而唐诗的流布和欣赏则是社会化了的,在此基础上,诗人为全社会所拥... 闻一多"诗唐"说的含义要从唐诗的创作、流布和欣赏以及诗人的社会地位等诸多环节去诠释。唐人创作诗歌,处于一种完全自觉、"不写诗,无以言"的状态。而唐诗的流布和欣赏则是社会化了的,在此基础上,诗人为全社会所拥戴。"诗唐"说有巨大的理论启示意义,其一就是促使我们重新评估晚唐诗。以"诗唐"的观点,初唐是诗歌由齐梁到唐的过渡期,盛唐是诗歌的全盛期,中唐是诗歌的中兴期,而晚唐则是"诗唐",即唐诗社会化的完成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闻一多 “诗唐”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湖”非“诗派”考论 被引量:3
18
作者 史伟 宋文涛 《社会科学家》 CSSCI 2008年第8期16-21,共6页
南宋中后期诗坛是否存在"江湖诗派,""江湖诗派"是否是文学史意义上的所谓"诗派,"是江湖诗人群体研究的一个基础的问题。揆诸史实,南宋中后期诗坛事实上并不存在所谓"江湖诗派"。明确地以江湖为... 南宋中后期诗坛是否存在"江湖诗派,""江湖诗派"是否是文学史意义上的所谓"诗派,"是江湖诗人群体研究的一个基础的问题。揆诸史实,南宋中后期诗坛事实上并不存在所谓"江湖诗派"。明确地以江湖为"诗派"且对后世造成广泛和深刻的影响的,是四库馆臣,但即就四库馆臣的立论而言,也是缺乏依据的。南宋江湖诗人群体首先和主要的,不是一个以诗歌为中心和纽带的诗人群体,而首先是一个社会群体;首先和主要的不是一个诗歌创作的现象,而是一定历史背景下的社会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湖” “诗派” 江湖人群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叶燮“诗是心声”初探——兼论古人的艺术与人生理想 被引量:5
19
作者 潘殊闲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71-174,共4页
叶燮的"诗是心声"说蕴涵了丰富的美学思想,涉及了诸如诚、胸襟、品量、创新、工拙、是非、善恶、才人之诗、志士之诗、平淡之美等问题,由此可以窥见中国古人以真、善、美为标准的艺术观和人生观而形成的独特文化现象。
关键词 叶燮 “诗是心声” 古人 艺术观 人生理想 美学思想 抒情 人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图像论”视野下的中国“诗画关系”学术史重估 被引量:7
20
作者 赵敬鹏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03-108,共6页
"文学图像论"当属新世纪的"新学问",就这项回应图像时代的课题而言,百年来的中国"诗画关系"研究,脉络清晰并且极具启发性。现代意义上的"诗画关系"问题域在20世纪20年代便初具规模,较之古代学... "文学图像论"当属新世纪的"新学问",就这项回应图像时代的课题而言,百年来的中国"诗画关系"研究,脉络清晰并且极具启发性。现代意义上的"诗画关系"问题域在20世纪20年代便初具规模,较之古代学术的价值在于突破了传统的文人雅趣。但是,由于脱离了文学现实,"诗画关系"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之后,悄然演变为纯粹的文献考证与叠加。进一步研究表明,现代学人在与西学的对话中开创了"语-图"符号比较方法,由此留下了一份宝贵的遗产,这一方法既能够切中当前"文学危机"之肯綮,同时又是"文学图像论"自身的学理逻辑使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图像论” “诗画关系” 文学危机 “语-图”符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