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言意之辩”与符号论的困境
1
作者 白寅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3期398-401,共4页
"言意之辩"与符号论者面临着相同的困境:语言符号系统和其所指意义之间的矛盾。他们提出了各自的解决方案,在指出文学符号系统的具象性、不确定性方面有着共识。但在解决这种困境的方法论上都陷入自我矛盾的境地。其根源在于... "言意之辩"与符号论者面临着相同的困境:语言符号系统和其所指意义之间的矛盾。他们提出了各自的解决方案,在指出文学符号系统的具象性、不确定性方面有着共识。但在解决这种困境的方法论上都陷入自我矛盾的境地。其根源在于有着同样的对人类理性的怀疑和对各自文化或科学的误读。比较中西方文艺批评在这方面的异同,目的就是寻求中西方批评精神的融合,解除方法论所面临的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言意之辩” 符号论 方法论 “得意忘言” 能指 结构主义 比兴手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孔子语言哲学思想探微 被引量:14
2
作者 彭传华 宋喻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8-44,共7页
先秦儒家语言哲学肇始于孔子,他开创性地围绕"名实"、"言意"关系两大语言哲学重要问题,以正名理论为基础,展开对语言哲学的探索。其"名实之辩"的内容包括:保证名实相符的方法是"正名";名实关... 先秦儒家语言哲学肇始于孔子,他开创性地围绕"名实"、"言意"关系两大语言哲学重要问题,以正名理论为基础,展开对语言哲学的探索。其"名实之辩"的内容包括:保证名实相符的方法是"正名";名实关系是互动的辩证关系;检验名实是否相符的标准为"礼"。其"言意之辩"的主要内容包括言既可尽意又不可尽意以及通过"隐喻"的方式言道两个方面。孔子语言哲学凸显语言的规范功能,本质上是以道德行为实用主义为取向,以语用学为圭臬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语言哲学 “名实之辩” “言意之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