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深层审美心理与艺术欣赏--深层审美心理与“视界融合” 被引量:5
1
作者 张玉能 张弓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5-63,共9页
深层审美心理对于人类的艺术欣赏活动具有决定性作用。在长期的社会实践过程中生成和发展起来的人类的审美无意识,审美潜意识使得人们在艺术欣赏中能够充分地利用审美无意识和审美潜意识之中的"前见",达到"视界融合&quo... 深层审美心理对于人类的艺术欣赏活动具有决定性作用。在长期的社会实践过程中生成和发展起来的人类的审美无意识,审美潜意识使得人们在艺术欣赏中能够充分地利用审美无意识和审美潜意识之中的"前见",达到"视界融合",构成"召唤结构",从而更加有效地实现艺术欣赏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审美心理 艺术欣赏 “视界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界融合”中的生命之流——中国20世纪新文学现代品格的动态考察 被引量:1
2
作者 黄曼君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00-109,共10页
本文将中国新文学看成是新文化的生命之流,并运用“视界融合”的阐释学观点,从本体特征、阐释形态与当下语境对新文学的生命系统进行了动态考察。论文认为,由于生命观具有本源性、容涵性、开放性和超越性的特点,因而便于克服中国新文学... 本文将中国新文学看成是新文化的生命之流,并运用“视界融合”的阐释学观点,从本体特征、阐释形态与当下语境对新文学的生命系统进行了动态考察。论文认为,由于生命观具有本源性、容涵性、开放性和超越性的特点,因而便于克服中国新文学研究中长期存在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形成多元共生、交融开放的视野。文章对新世纪到来前后几年间新文学研究的多种观点和建构进行了辨析,并提出了自己对新文学作为生命系统的建构和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界融合” 生命系统 立人 立美 经典联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迅与尼采“视界融合”的过程——张钊贻著《尼采与鲁迅思想发展》读后随想 被引量:3
3
作者 汪晖 《鲁迅研究动态》 1987年第10期52-54,共3页
尼采对二十世纪人类文化的影响是一个富于魅力的谜,从海德格尔、雅斯贝尔斯到萨特、加缪,从易卜生、高尔基、托马斯·曼到中国的鲁迅、郭沫若。
关键词 尼采 “视界融合” 鲁迅思想 雅斯贝尔斯 海德格尔 文化背景 郭沫若 易卜生 二十世纪 人类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师培训何以产生效果?——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机制分析 被引量:28
4
作者 刘加霞 《中小学管理》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30-33,共4页
以现象学的"前理解"理论为立论依据,提出教师培训的本质是改变与创新,教师培训的意义是让培训者和被培训者学会用整个身心来表达、研究与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深入追问教育教学的生命意义甚至是人的价值、实际生活的意... 以现象学的"前理解"理论为立论依据,提出教师培训的本质是改变与创新,教师培训的意义是让培训者和被培训者学会用整个身心来表达、研究与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深入追问教育教学的生命意义甚至是人的价值、实际生活的意义。基于此,构建了教师培训产生效果的作用机制—"敞开-澄明-建构"模型,提出教师培训者设计的培训活动必须基于实践场景,将以"真问题"为导向的案例式教学研究作为载体,在活动中实现教师自我和同伴之间的,基于证据和实践的追问、对话与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培训 “理解前结构” “前理解” “回到事情本身” “视界融合” “三真”意识 “敞开-澄明-建构”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倡导创造性诠释
5
作者 丁怀超 《安徽史学》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10-11,共2页
倡导创造性诠释丁怀超中国传统文化在经历了从鸦片战争爆发到新中国建立百余年的蜕变之后,其基本形态和内在结构都已不同于前。而我们这里所讨论的走向新世纪的传统文化,更是又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更新的传统文化。有学者说,我们所谈... 倡导创造性诠释丁怀超中国传统文化在经历了从鸦片战争爆发到新中国建立百余年的蜕变之后,其基本形态和内在结构都已不同于前。而我们这里所讨论的走向新世纪的传统文化,更是又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更新的传统文化。有学者说,我们所谈论的传统实际上是一种音调未定的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造性诠释 中国传统文化 “视界融合” “成见” 道德修养 政治制度 天人合 前理解 以意逆志 意义世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