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虚”“实”之间:“虚拟现实”的文化符号阐释
- 1
-
-
作者
郝慧敏
-
机构
上海大学文学院
-
出处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0-59,共10页
-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法兰克福学派的美国时期研究”(23CZW071)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法兰克福学派的美国化研究”(2023M742210)。
-
文摘
虚拟现实技术带来了全新的沉浸与交互体验,促使人们不断思考虚拟与现实的关系问题。事实上,技术意义上的“虚拟现实”仅仅是狭义的“虚拟现实”。通过揭示“虚拟现实”如何被表象成为一种广义的文化符号观念,既可以全面透视虚拟与现实在不同层面的复杂多重关系,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虚拟现实”如何从符号逻辑经由媒介技术转化为文化现实的具体过程。首先,作为前技术形态的符号化思维空间,“虚拟现实”是一种去物质化的过程,通过隐喻性交互界面连接着相互平行的“虚拟”与“现实”两个世界。其次,作为准技术形态的媒介技术环境,“虚拟现实”所创造的“数字实在”,“虚”中含“实”,“实”中蕴“虚”,既是一种建构的主观真实,也有自然现实的存在根基。再次,作为技术衍生形态的社会文化景观,“虚拟现实”具有“现实的虚拟化”与“虚拟的现实化”双向转换路径。从符号化思维空间到媒介技术环境,再到社会文化景观,“虚拟现实”的“自然现实性”特征逐步外显,呈现出由“虚”到“实”的发展态势。
-
关键词
虚拟现实
“虚”“实”之间
符号化思维空间
媒介技术环境
社会文化景观
-
Keywords
virtual reality
between the“virtual”and the“real”
symbolic cognitive spaces
technological media environment
sociocultural landscapes
-
分类号
I01
[文学—文学理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