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OD导向下“节点—场所—活力”模型构建与协同性评估——以成都地铁1号线为例
1
作者 牛韶斐 唐婷婷 +2 位作者 黄建程 赵炜 冯田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67-75,共9页
开展城市轨道交通站域空间协同性评估,有助于识别站域空间效能、优化资源配置,实现TOD高质量发展。传统的“节点—场所”模型忽视了空间活力这一空间效能核心要素,导致评估结果的针对性不强。对此,通过构建“节点—场所—活力”协同性... 开展城市轨道交通站域空间协同性评估,有助于识别站域空间效能、优化资源配置,实现TOD高质量发展。传统的“节点—场所”模型忽视了空间活力这一空间效能核心要素,导致评估结果的针对性不强。对此,通过构建“节点—场所—活力”协同性评估指标体系,以成都地铁1号线27个站域为例进行实证分析。总体评估显示,“节点—场所—活力”三者均有高价值的站域类型最为理想,但其占比仅为22.22%;分维度评估显示,92.59%的站域“节点—场所”价值整体协同性较好,处于“平衡”区域,但引入“活力”维度后,处于平衡状态的站域占比仅为55.56%。研究表明,“节点—场所—活力”模型对推动TOD评估从“静态平衡”向“动态协同”转型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协同性评估结果对轨道交通站域的精细化分类与空间效能识别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活力 轨道交通站域 TOD “节点—场所—活力”模型 协同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中心城市高铁可达性与站区空间发展不协调性——基于“节点——场所”模型的评估 被引量:1
2
作者 卢桂伊 徐涛 《上海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07-112,共6页
由于区域中非中心城市往往缺乏对高速铁路外部效应的合理认知,导致站区空间开发成效与规划预期不相符。优化“节点—场所”模型,分析高铁站节点特征与站区空间发展、功能培育两方面场所特征的关系,揭示高铁可达性变化和站区场所发展的... 由于区域中非中心城市往往缺乏对高速铁路外部效应的合理认知,导致站区空间开发成效与规划预期不相符。优化“节点—场所”模型,分析高铁站节点特征与站区空间发展、功能培育两方面场所特征的关系,揭示高铁可达性变化和站区场所发展的不协调特征。对比沪蓉高铁线湖北段12个非区域中心城市高铁站区的发展成效,发现高铁可达性的提升并不能增加站区的发展动力,多数非中心城市高铁站区的土地开发规模、服务功能发育远低于规划预期,仅有少数旅游、休闲等特色产业突出的城市高铁站区发展达成部分规划目标。对非中心城市高铁站区的规划建设提出建议,包括结合城市产业科学确定站区定位和规模,合理组织站区空间,促进客流集聚效应外溢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点—场所”模型 高铁站区 时空可达性 空间发展 功能培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