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TOD导向下“节点—场所—活力”模型构建与协同性评估——以成都地铁1号线为例
1
作者
牛韶斐
唐婷婷
+2 位作者
黄建程
赵炜
冯田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67-75,共9页
开展城市轨道交通站域空间协同性评估,有助于识别站域空间效能、优化资源配置,实现TOD高质量发展。传统的“节点—场所”模型忽视了空间活力这一空间效能核心要素,导致评估结果的针对性不强。对此,通过构建“节点—场所—活力”协同性...
开展城市轨道交通站域空间协同性评估,有助于识别站域空间效能、优化资源配置,实现TOD高质量发展。传统的“节点—场所”模型忽视了空间活力这一空间效能核心要素,导致评估结果的针对性不强。对此,通过构建“节点—场所—活力”协同性评估指标体系,以成都地铁1号线27个站域为例进行实证分析。总体评估显示,“节点—场所—活力”三者均有高价值的站域类型最为理想,但其占比仅为22.22%;分维度评估显示,92.59%的站域“节点—场所”价值整体协同性较好,处于“平衡”区域,但引入“活力”维度后,处于平衡状态的站域占比仅为55.56%。研究表明,“节点—场所—活力”模型对推动TOD评估从“静态平衡”向“动态协同”转型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协同性评估结果对轨道交通站域的精细化分类与空间效能识别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活力
轨道交通站域
TOD
“节点
—场所
—活力
”模型
协同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非中心城市高铁可达性与站区空间发展不协调性——基于“节点——场所”模型的评估
被引量:
1
2
作者
卢桂伊
徐涛
《上海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07-112,共6页
由于区域中非中心城市往往缺乏对高速铁路外部效应的合理认知,导致站区空间开发成效与规划预期不相符。优化“节点—场所”模型,分析高铁站节点特征与站区空间发展、功能培育两方面场所特征的关系,揭示高铁可达性变化和站区场所发展的...
由于区域中非中心城市往往缺乏对高速铁路外部效应的合理认知,导致站区空间开发成效与规划预期不相符。优化“节点—场所”模型,分析高铁站节点特征与站区空间发展、功能培育两方面场所特征的关系,揭示高铁可达性变化和站区场所发展的不协调特征。对比沪蓉高铁线湖北段12个非区域中心城市高铁站区的发展成效,发现高铁可达性的提升并不能增加站区的发展动力,多数非中心城市高铁站区的土地开发规模、服务功能发育远低于规划预期,仅有少数旅游、休闲等特色产业突出的城市高铁站区发展达成部分规划目标。对非中心城市高铁站区的规划建设提出建议,包括结合城市产业科学确定站区定位和规模,合理组织站区空间,促进客流集聚效应外溢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点—场所”模型
高铁站区
时空可达性
空间发展
功能培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TOD导向下“节点—场所—活力”模型构建与协同性评估——以成都地铁1号线为例
1
作者
牛韶斐
唐婷婷
黄建程
赵炜
冯田
机构
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
绵阳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出处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67-75,共9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52108021、52208024)
四川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FK2025YB02)。
文摘
开展城市轨道交通站域空间协同性评估,有助于识别站域空间效能、优化资源配置,实现TOD高质量发展。传统的“节点—场所”模型忽视了空间活力这一空间效能核心要素,导致评估结果的针对性不强。对此,通过构建“节点—场所—活力”协同性评估指标体系,以成都地铁1号线27个站域为例进行实证分析。总体评估显示,“节点—场所—活力”三者均有高价值的站域类型最为理想,但其占比仅为22.22%;分维度评估显示,92.59%的站域“节点—场所”价值整体协同性较好,处于“平衡”区域,但引入“活力”维度后,处于平衡状态的站域占比仅为55.56%。研究表明,“节点—场所—活力”模型对推动TOD评估从“静态平衡”向“动态协同”转型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协同性评估结果对轨道交通站域的精细化分类与空间效能识别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
空间活力
轨道交通站域
TOD
“节点
—场所
—活力
”模型
协同性分析
Keywords
spatial vitality
rail transit station area
TOD
"node-place-vitality"model
synergy analysis
分类号
TU984.12 [建筑科学—城市规划与设计]
X24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
F293.3 [经济管理—国民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非中心城市高铁可达性与站区空间发展不协调性——基于“节点——场所”模型的评估
被引量:
1
2
作者
卢桂伊
徐涛
机构
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出处
《上海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07-112,共6页
文摘
由于区域中非中心城市往往缺乏对高速铁路外部效应的合理认知,导致站区空间开发成效与规划预期不相符。优化“节点—场所”模型,分析高铁站节点特征与站区空间发展、功能培育两方面场所特征的关系,揭示高铁可达性变化和站区场所发展的不协调特征。对比沪蓉高铁线湖北段12个非区域中心城市高铁站区的发展成效,发现高铁可达性的提升并不能增加站区的发展动力,多数非中心城市高铁站区的土地开发规模、服务功能发育远低于规划预期,仅有少数旅游、休闲等特色产业突出的城市高铁站区发展达成部分规划目标。对非中心城市高铁站区的规划建设提出建议,包括结合城市产业科学确定站区定位和规模,合理组织站区空间,促进客流集聚效应外溢等。
关键词
“节点—场所”模型
高铁站区
时空可达性
空间发展
功能培育
Keywords
"node-place"model
high-speed railway station area
space-time accessibility
spatial development
functional cultivation
分类号
TU984 [建筑科学—城市规划与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TOD导向下“节点—场所—活力”模型构建与协同性评估——以成都地铁1号线为例
牛韶斐
唐婷婷
黄建程
赵炜
冯田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2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非中心城市高铁可达性与站区空间发展不协调性——基于“节点——场所”模型的评估
卢桂伊
徐涛
《上海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2023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