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OD导向下“节点—场所—活力”模型构建与协同性评估——以成都地铁1号线为例
1
作者 牛韶斐 唐婷婷 +2 位作者 黄建程 赵炜 冯田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67-75,共9页
开展城市轨道交通站域空间协同性评估,有助于识别站域空间效能、优化资源配置,实现TOD高质量发展。传统的“节点—场所”模型忽视了空间活力这一空间效能核心要素,导致评估结果的针对性不强。对此,通过构建“节点—场所—活力”协同性... 开展城市轨道交通站域空间协同性评估,有助于识别站域空间效能、优化资源配置,实现TOD高质量发展。传统的“节点—场所”模型忽视了空间活力这一空间效能核心要素,导致评估结果的针对性不强。对此,通过构建“节点—场所—活力”协同性评估指标体系,以成都地铁1号线27个站域为例进行实证分析。总体评估显示,“节点—场所—活力”三者均有高价值的站域类型最为理想,但其占比仅为22.22%;分维度评估显示,92.59%的站域“节点—场所”价值整体协同性较好,处于“平衡”区域,但引入“活力”维度后,处于平衡状态的站域占比仅为55.56%。研究表明,“节点—场所—活力”模型对推动TOD评估从“静态平衡”向“动态协同”转型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协同性评估结果对轨道交通站域的精细化分类与空间效能识别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活力 轨道交通站域 TOD “节点—场所—活力”模型 协同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节点-场所模型的城市轨道交通廊道发展潜能评价──以广州3条典型地铁线路为例
2
作者 王成芳 陈华馨 吴子超 《都市快轨交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5-22,共8页
针对城市轨道交通评价多局限于站点层面,未能充分考虑廊道尺度的整体性与协调性的问题,以广州2号线、3号线和5号线3条典型地铁线路为实证研究对象,从廊道视角引入节点-场所模型,利用核密度及廊道平衡量化的分析方法,系统评价和对比分析... 针对城市轨道交通评价多局限于站点层面,未能充分考虑廊道尺度的整体性与协调性的问题,以广州2号线、3号线和5号线3条典型地铁线路为实证研究对象,从廊道视角引入节点-场所模型,利用核密度及廊道平衡量化的分析方法,系统评价和对比分析沿线站点的发展状态及潜能,并对3条典型地铁线路的未来发展提出优化策略。研究结果表明:2号线整体呈“从属”状态,节点与场所价值均偏低;3号线整体呈“失衡节点”状态,交通优势显著,但场所价值待提升;5号线整体相对接近平衡,节点与场所价值发展较为协调;建议3条线路从“廊道-站点”双尺度全面审视城市轨道交通沿线地区未来发展的需求和潜力。研究结果可为研判城市轨道交通沿线站点发展潜能及制定差异化发展策略提供参考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点-场所模型 轨道交通廊道 核密度分析 廊道平衡量化 “廊道-站点”双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津市存量地区轨道交通站域更新潜力研究——“节点-场所-品质”三维魔方状态模型分析
3
作者 郭源园 郭淳锐 +2 位作者 王贞欢 陈放 刘康琦 《都市快轨交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7-43,共7页
为促进当前大都市存量地区的提质增效,中心城区轨道交通站域空间的城市更新问题是亟待突破的难点。以传统“节点-场所”模型为基础,纳入轨道交通站域的“品质”感知维度,构建“节点-场所-品质”三维魔方状态分析模型,探究在三维价值交... 为促进当前大都市存量地区的提质增效,中心城区轨道交通站域空间的城市更新问题是亟待突破的难点。以传统“节点-场所”模型为基础,纳入轨道交通站域的“品质”感知维度,构建“节点-场所-品质”三维魔方状态分析模型,探究在三维价值交互下存量地区轨道交通站域的更新潜力。以天津市中心城区内环地区为实证,研究结果显示:依赖型和失衡型站域分别占比高达35.49%和38.71%,平衡型和协调型则分别占比22.58%和3.22%;更新潜力较高的站域则集中分布在内环边缘地区,并且在建地铁站域的更新潜力也相对较高,而低更新潜力地区则集中分布于中心商务区。上述发现以期为大都市存量地区轨道交通站域的城市更新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更新 城市轨道交通 站域 “节点-场所-品质”三维魔方状态模型 天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节点-场所-城市”模型的高速铁路TOD项目开发环境排序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徐玉萍 胡永葳 +2 位作者 梅哲源 董晓梅 王宗宇 《铁道运输与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99-208,共10页
TOD作为一种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发展模式,近年来越来越多地应用于高速铁路沿线站点的铁路综合土地开发项目。在一条特定的高速铁路线路上,为避免资源浪费,确定沿线站点TOD开发环境重要性排序是在投资决策中必须探讨的问题。为准确... TOD作为一种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发展模式,近年来越来越多地应用于高速铁路沿线站点的铁路综合土地开发项目。在一条特定的高速铁路线路上,为避免资源浪费,确定沿线站点TOD开发环境重要性排序是在投资决策中必须探讨的问题。为准确、科学地评估各站点TOD开发环境的实际情况,基于扩展的“节点-场所-城市”三维模型,建立高速铁路TOD项目开发环境排序评价指标体系,并在传统熵权-TOPSIS排序方法的基础上,加入耦合度作为维度平衡度修正排序方法。福厦客运专线沿线TOD项目开发环境实例分析结果表明,基于“节点-场所-城市”模型计算得出的排序分类结果,以及高速铁路站点TOD开发与城市发展的相关研究成果,能为高速铁路TOD项目开发环境成熟度排序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OD项目 开发环境排序 高速铁路站点 “节点-场所-城市”模型 修正熵权-TOPS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节点-场所”模型发展脉络解析与国内外应用述评 被引量:2
5
作者 王成芳 陈华馨 《铁道运输与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5-164,共10页
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地区兼具“节点”和“场所”双重特征,通过回溯和系统梳理“节点-场所”模型提出及发展演变历程,深度剖析该模型应用拓展和发展脉络,将其分为“模型提出与完善、与TOD交叉融合、三维拓展”3个阶段,并对其应用和优化拓... 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地区兼具“节点”和“场所”双重特征,通过回溯和系统梳理“节点-场所”模型提出及发展演变历程,深度剖析该模型应用拓展和发展脉络,将其分为“模型提出与完善、与TOD交叉融合、三维拓展”3个阶段,并对其应用和优化拓展方向进行讨论和反思。研究认为,源于欧洲城市再开发背景下提出的“节点-场所”模型具有定量分析优势和弹性评估框架,国内外学界从最初的单纯描述发展到站点分类和预测,逐步发展研究对城市再开发的推动作用,并与TOD理念进行互补和联动,但该模型在我国本土化应用实践中还需要继续加强国内城市站点地区持续性跟踪实证研究,应重视实地数据调研和网络数据校核,以期更好地促进轨道交通网络和站点全面融入到城市更新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de-Place(节点-场所)模型 再开发 发展演变 站点分类/评估 三维拓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路站区节点-场所属性评估与优化研究——以长三角地区为例
6
作者 郭雪飞 于晨 +1 位作者 杨森 李思成 《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1-89,共9页
在区域发展迈向更高质量一体化的背景下,站城关系面临转型重塑。评估铁路客站及其毗邻地区交通和城市属性的发展情况,对于推动站城融合发展具有诸多助益。到目前为止,我国铁路站区针对此方面的系统性定量研究仍略显不足。结合我国铁路... 在区域发展迈向更高质量一体化的背景下,站城关系面临转型重塑。评估铁路客站及其毗邻地区交通和城市属性的发展情况,对于推动站城融合发展具有诸多助益。到目前为止,我国铁路站区针对此方面的系统性定量研究仍略显不足。结合我国铁路站区发展的特殊性,基于贝托里尼的节点-场所模型重新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长三角地区45个铁路站区进行属性评估与优化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我国长三角铁路站区的发展存在较大差异,普遍节点属性较强,未能实现节点与场所属性的均衡发展。作为既有铁路站区的指标评估工具,本研究有助于修正影响铁路站区发展的不利因素,实现站区节点与场所的动态平衡发展,为我国更新以及新建站区的规划设计提供决策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发展与规划 站城融合 铁路站区 节点-场所模型 长三角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文化名城地铁站域更新策略——基于“节点—场所”拓展模型实证
7
作者 周珂慧 张哲 《上海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4-101,共8页
地铁站域更新涉及面广、针对性强、实施性高,是优化存量空间的重要手段。面向增量开发的TOD模式更为强调经济效益,较难完全彰显历史文化名城更新的多维价值导向,亟待探索更为适配的更新模式与策略。基于“节点—场所”的模型拓展,构建... 地铁站域更新涉及面广、针对性强、实施性高,是优化存量空间的重要手段。面向增量开发的TOD模式更为强调经济效益,较难完全彰显历史文化名城更新的多维价值导向,亟待探索更为适配的更新模式与策略。基于“节点—场所”的模型拓展,构建“耦合度—协调度—潜力值”三维更新框架,评估苏州1—5号线154个站点综合更新效能水平,并提出策略:站域分级,引导不同等级站域空间的综合更新方向;时序分段,筛选综合效能高值站域优先更新,制定“一站一策”导则;新老分区,历史城区内及历史要素密集区的站域需前置历史文化保护线要求,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更新;规建分类,加强与城市更新规划、TOD专项规划等衔接,探索苏州在名城保护新阶段的城市更新新试点发展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站域空间 “节点-场所”模型 TOD 历史文化名城 苏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冀地区高铁车站开发价值评估——基于节点—场所模型 被引量:10
8
作者 陈小君 林晓言 《技术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82-93,共12页
借助节点—场所模型测算了京津冀地区39个高铁车站的节点价值和场所价值,并通过排序对该地区高铁车站的开发潜力进行了实证评估。评估结果显示:目前仅北京西站处于均衡发展区,其他高铁车站都不同程度地偏离了理想的发展区域。指出:在未... 借助节点—场所模型测算了京津冀地区39个高铁车站的节点价值和场所价值,并通过排序对该地区高铁车站的开发潜力进行了实证评估。评估结果显示:目前仅北京西站处于均衡发展区,其他高铁车站都不同程度地偏离了理想的发展区域。指出:在未来高铁车站开发过程中,需要重视寻找车站节点价值与功能场所价值匹配的均衡点,优化高铁车站在京津冀地区交通一体化发展过程中的地位或空间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地区 高铁车站 价值评估 节点场所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轨道交通与土地利用一体化的节点-场所模型研究综述 被引量:3
9
作者 贺鹏 陈珍 +1 位作者 黄靖茹 许奇 《都市快轨交通》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6,123,共7页
站点地区是轨道交通和土地利用交互的主要区域,其综合开发是交通规划和城市研究的经典问题。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发展(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TOD)既是公共交通引导的社区建设模式,也是交通与城市融合的高质量发展理念。Bertolin... 站点地区是轨道交通和土地利用交互的主要区域,其综合开发是交通规划和城市研究的经典问题。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发展(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TOD)既是公共交通引导的社区建设模式,也是交通与城市融合的高质量发展理念。Bertolini提出的节点-场所模型能够有效评估公共交通站点地区的交通和土地利用一体化发展,为TOD理论提供融合发展的分析框架。基于此,本文首先从建成环境的角度介绍TOD的基本概念以及轨道交通与土地一体化模型,然后系统地梳理节点-场所模型的经典形式及其改进模型,总结节点-场所模型常见的评估指标及车站影响范围参数,最后归纳节点-场所模型的经典应用场景,提出其局限性及发展方向。研究成果有助于更好地评估交通和土地利用一体化发展水平,进一步促进轨道交通站点地区的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交通 轨道交通 土地利用 TOD 节点-场所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节点-场所模型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26
10
作者 陆林 邓洪波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2-21,共10页
系统梳理了节点-场所模型及其应用的相关研究成果,发现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利用模型分析枢纽地区节点与场所发展特点、探究枢纽地区类型特点、预测枢纽地区发展潜力等方面。基于高速交通网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提出未来节点-场所模型应用... 系统梳理了节点-场所模型及其应用的相关研究成果,发现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利用模型分析枢纽地区节点与场所发展特点、探究枢纽地区类型特点、预测枢纽地区发展潜力等方面。基于高速交通网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提出未来节点-场所模型应用研究的重点方向:开展不同类型交通枢纽地区节点功能和场所功能的协同作用研究,探索旅游地空间节点功能和场所功能的平衡发展路径,探究不同要素流网络中节点城市的节点和场所协同发展,揭示节点-场所模型视域下地域空间演化的特征与规律,构建跨学科多元化的研究方法体系。通过加强节点-场所模型的应用研究,有利于优化地域空间结构,提升地域空间功能,丰富地域空间发展的理论研究,对制定地域空间发展规划具有重要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点-场所模型 地域空间 节点功能 场所功能 协同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节点-场所模型的站区空间一体化评价 被引量:13
11
作者 吴韬 张梦莹 《都市快轨交通》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9-74,共6页
随着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各大城市将站点地区作为城市发展新的增长点,城市轨道交通与沿线土地一体化发展成为构建健康城市的重要方式。节点-场所模型是分析交通系统与土地利用系统相互作用的重要工具,考虑站点地区街道网络的影... 随着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各大城市将站点地区作为城市发展新的增长点,城市轨道交通与沿线土地一体化发展成为构建健康城市的重要方式。节点-场所模型是分析交通系统与土地利用系统相互作用的重要工具,考虑站点地区街道网络的影响,将其空间连接指标添加到节点和场所价值中,构建优化的节点-场所模型。根据优化的节点-场所模型,将天津地铁1号线各站点分为4种类型,分别为压力型、平衡型、从属型和失衡节点型。压力型和平衡型站点各项指标都较高,且节点价值和场所价值相对均衡,一体化程度较高。从属型站点位于城市的外围区域,各项指标都较低,一体化发展程度低。失衡节点型站点的节点价值高于场所价值,站区空间利用相对滞后于轨道交通建设,需要加强站区空间的开发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土地利用 街道网络 节点-场所模型 一体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中心城市高铁可达性与站区空间发展不协调性——基于“节点——场所”模型的评估 被引量:1
12
作者 卢桂伊 徐涛 《上海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07-112,共6页
由于区域中非中心城市往往缺乏对高速铁路外部效应的合理认知,导致站区空间开发成效与规划预期不相符。优化“节点—场所”模型,分析高铁站节点特征与站区空间发展、功能培育两方面场所特征的关系,揭示高铁可达性变化和站区场所发展的... 由于区域中非中心城市往往缺乏对高速铁路外部效应的合理认知,导致站区空间开发成效与规划预期不相符。优化“节点—场所”模型,分析高铁站节点特征与站区空间发展、功能培育两方面场所特征的关系,揭示高铁可达性变化和站区场所发展的不协调特征。对比沪蓉高铁线湖北段12个非区域中心城市高铁站区的发展成效,发现高铁可达性的提升并不能增加站区的发展动力,多数非中心城市高铁站区的土地开发规模、服务功能发育远低于规划预期,仅有少数旅游、休闲等特色产业突出的城市高铁站区发展达成部分规划目标。对非中心城市高铁站区的规划建设提出建议,包括结合城市产业科学确定站区定位和规模,合理组织站区空间,促进客流集聚效应外溢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点—场所”模型 高铁站区 时空可达性 空间发展 功能培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放性公共场所人群聚集风险和关键点评估方法 被引量:11
13
作者 胡成 郭婧婷 +1 位作者 李强 陈晋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64-169,共6页
为评估开放性公共场所人群聚集过程中蕴藏的拥挤踩踏风险,基于人群在开放性公共场所的路径选择行为调查,综合考虑人群在日常聚集状态下的空间占用特征,以及应急疏散状态下可利用的道路网结构特征,建立定量评估开放性公共场所中高风险关... 为评估开放性公共场所人群聚集过程中蕴藏的拥挤踩踏风险,基于人群在开放性公共场所的路径选择行为调查,综合考虑人群在日常聚集状态下的空间占用特征,以及应急疏散状态下可利用的道路网结构特征,建立定量评估开放性公共场所中高风险关键节点的方法:节点访问频率法(NAFM)和组合临界簇模型(CCCM)。在北京什刹海景区应用2种方法,分别得到该区域常态下和应急疏散状态下的人群风险关键点。结果表明:相对于NAFM,CCCM得到的人群风险关键点不仅包含人群聚集程度,还考虑了开放性公共场所道路结构,能够综合反映人群聚集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放性公共场所 人群聚集风险 节点访问频率法(NAFM) 组合临界簇模型(CCCM) 风险关键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新街区的场所营造研究 被引量:57
14
作者 邓智团 陈玉娇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2-30,共9页
“城兴人,人兴业”的城市发展新逻辑下,创新街区正成为城市新一轮发展的重要动力。在创新主导的创新街区建设中,“场所营造”成为街区吸引创新人才、促进知识产生、集聚创新活动的关键策略,是促进街区提高创新活力的重要路径。本文基于... “城兴人,人兴业”的城市发展新逻辑下,创新街区正成为城市新一轮发展的重要动力。在创新主导的创新街区建设中,“场所营造”成为街区吸引创新人才、促进知识产生、集聚创新活动的关键策略,是促进街区提高创新活力的重要路径。本文基于创新街区的实践和文献的综合分析,发现创新街区在场所的环境、结构、功能、氛围和意象等场所营造领域具有广泛的共同性,据此提出创新街区场所营造的“iFACE”概念化分析模型,并以全球典型创新街区案例为对象进行归纳,总结出创新街区提升吸引力和激发创新活力的场所营造举措,为“国家双创”和“城市修补”背景下我国城市的创新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街区 场所营造 创新活力 “iFACE”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国土空间利用与交通系统协调性评价方法研究
15
作者 马小毅 何鸿杰 刘明敏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6-33,共8页
为促进城市国土空间利用与交通形成高水平互动,文章从空间规划视角提出一种基于节点场所模型改进的协调性评价方法。首先分析节点场所模型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的适用性,并代入广州实际数据,具象化描述了节点场所模型存在的4个缺陷。对应国... 为促进城市国土空间利用与交通形成高水平互动,文章从空间规划视角提出一种基于节点场所模型改进的协调性评价方法。首先分析节点场所模型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的适用性,并代入广州实际数据,具象化描述了节点场所模型存在的4个缺陷。对应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的各类场景,在后台数据准备充分的情况下,针对性地提出了易于理解、分层递进的协调性评价方法。通过广州市研究案例的校验和应用,协调性评价方法可应用于城镇边界确定、城市总体及重要片区体检、城市更新与改造等不同尺度的规划实践,能丰富评价国土空间利用与交通系统互动的技术工具,为交通专项规划融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规划 交通系统 协调性 节点场所模型 后台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轨道交通站点与建成环境协调性评估及针对性发展策略研究
16
作者 周爱娇 杨静 +2 位作者 周浪雅 王月杏 侯宇晴 《铁道运输与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1-170,共10页
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功能与周边建成环境的协调问题,已成为出行服务与城市功能深度融合的重要保障。以北京市轨道交通站点为研究对象,首先结合节点-场所-客流模型和K-means算法量化评估站点与周边建成环境的协调性,之后针对不同协调状态的... 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功能与周边建成环境的协调问题,已成为出行服务与城市功能深度融合的重要保障。以北京市轨道交通站点为研究对象,首先结合节点-场所-客流模型和K-means算法量化评估站点与周边建成环境的协调性,之后针对不同协调状态的站点群,构建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各种因素对车站客流的影响程度,最后针对不同类型的站点群提出协调发展策略。结果表明:北京市轨道交通站点的协调状态可分为客流压力型站点、综合发展型站点、节点失衡型站点、客流失衡型站点、潜力发展型站点和滞后发展型站点共6类;不同类型的站点受到建成环境指标的影响程度和作用方向存在显著差异;对不同协调状态的站点群进行影响因素量化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的发展建议更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节点-场所-客流模型 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定量分析 发展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圳市轨道交通车站与土地利用互动性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云 刘泓昆 +3 位作者 胡慧敏 巩科麟 张亚男 殷子渊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95-405,共11页
城市轨道交通与土地利用发展相互影响,两者协调发展有助于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利用中国深圳市1999年与2015年的建筑普查、土地利用以及轨道交通车站刷卡数据,从开发强度、用地信息熵、车站类型及早晚高峰... 城市轨道交通与土地利用发展相互影响,两者协调发展有助于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利用中国深圳市1999年与2015年的建筑普查、土地利用以及轨道交通车站刷卡数据,从开发强度、用地信息熵、车站类型及早晚高峰客流量等多个指标精细化分析轨道交通车站运能与周边土地利用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引入“节点-场所”模型构建指标体系评价轨道交通车站与土地利用间的发展协调程度,利用k-means聚类分析将二者协调状态划分为从属状态、平衡状态及失衡状态.结果表明,随着轨道交通车站开发建设,深圳市轨道交通车站周边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提高;车站客流量与周边土地利用指标的相关性显著,全天客流量与容积率和商办建筑面积显著正相关,早高峰客流量与居住建筑面积和建筑密度显著正相关,而与容积率显著负相关,晚高峰客流量则与商办建筑面积和道路网密度显著正相关.深圳市轨道交通车站与站点周边土地利用协调发展水平偏低,站点类型以节点和场所价值低度均衡发展的从属状态为主,而协调状态则较少且集中分布在中心区圈层.未来应进一步对失衡节点地区采取针对性的开发策略,提升集聚效应与服务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交通 轨道交通车站 土地利用 “节点-场所”模型 协调关系 客流量 深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地区土地利用与交通协同性评价 被引量:4
18
作者 李明星 赵金宝 +2 位作者 刘文静 姜嘉伟 徐月娟 《铁道运输与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22-231,共10页
为实现城市轨道交通与土地利用的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基于节点-场所模型,纳入功能指标,构建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地区土地利用与交通协调性评价指标体系,以评估站点地区轨道交通与土地利用的协调关系。在青岛市的实证研究中,以扩展模型3项价... 为实现城市轨道交通与土地利用的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基于节点-场所模型,纳入功能指标,构建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地区土地利用与交通协调性评价指标体系,以评估站点地区轨道交通与土地利用的协调关系。在青岛市的实证研究中,以扩展模型3项价值得分为输入,采用层次K-Means聚类法将轨道交通站点划分为5类:从属型、场所滞后型、平衡发展型、节点滞后型和压力型。其中压力型和节点滞后型在各项指标上均表现出较高水平,主要分布在核心城区,但节点滞后型的节点价值低于平均水平;平衡发展型站点的指标价值适中,而场所滞后型的场所价值相对较低,表明该类站点地区的土地开发滞后于轨道交通建设;从属型站点主要分布在城市片区,各项指标普遍较低。通过分析典型站点,得到分类结果与实际情况高度一致,验证模型的有效性,也为其他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地区建设和土地开发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节点-场所模型 站点分类 土地利用 协同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铁域地下空间综合可达性测度及优化路径研究——以青岛市为例 被引量:1
19
作者 栾勇鹏 郭腾飞 +2 位作者 董蕴豪 马晨骁 彭芳乐 《隧道建设(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21-331,共11页
为实现地铁域地下空间在功能利用和空间可达性维度的规划优化,以青岛市地铁域地下空间为研究区域,依托POI、OSM等开放多源数据构建可达性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空间句法模型、CRITIC算法对地铁域地下空间的综合可达性进行量化测度。基于节... 为实现地铁域地下空间在功能利用和空间可达性维度的规划优化,以青岛市地铁域地下空间为研究区域,依托POI、OSM等开放多源数据构建可达性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空间句法模型、CRITIC算法对地铁域地下空间的综合可达性进行量化测度。基于节点-场所模型与可达性测度结果,有效识别了青岛市地铁域地下空间的失衡利用单元,并根据地下空间开发强度、地面建筑开发强度、区位交通条件3个层面的单元类别分类制定了相应的规划优化原则及优化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域地下空间 综合可达性 空间句法 节点-场所模型 CRITIC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安轨道交通站点TOD效果评估与提升策略 被引量:3
20
作者 王雯 《都市快轨交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16,共9页
针对国内轨道交通站点在应用TOD站城一体化开发模式过程中,存在与周边城市更新不匹配的问题,基于经典的节点-场所(node-place,NP)模型以及引入客流量的节点-场所-客流(node-place-ridership,NPR)模型,以西安地铁3号线为例,依托时空大数... 针对国内轨道交通站点在应用TOD站城一体化开发模式过程中,存在与周边城市更新不匹配的问题,基于经典的节点-场所(node-place,NP)模型以及引入客流量的节点-场所-客流(node-place-ridership,NPR)模型,以西安地铁3号线为例,依托时空大数据,选取连续6个月的客流数据,计算26个站点的基础指标,并将站点分为6类场所超前&低客流类、欠缺型&低客流类、匹配型&中低客流类、节点超前&中高客流类、节点超前&中低客流类和饱和型节点超前&高客流类。研究结果表明:西安地铁3号线整体呈现出节点价值偏高,场所价值偏低的特点;依据6类站点识别相同特征,按“场所超前型”站点、“协调型”站点和“超前型”站点精准匹配策略,“场所超前型”站点应重视与其他交通方式的接驳及步行可达性,“协调型”站点在优化配套设施基础上挖掘场所特征潜力,“超前型”站点应整合资源形成“轨道微中心”,这3大类流程化的改造措施也可应用于其他地区,以提升站点的功能和服务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节点-场所模型 TOD策略 站城一体化 节点-场所-客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