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邻里伦理与“自然之道”的隐喻——也论鲁迅的《明天》 被引量:2
1
作者 龙永干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12,共8页
《明天》不仅形式极为精致,意蕴也很是丰厚。它通过单四嫂子失子之痛的叙写,揭露了邻里伦理的虚伪和残忍,并在“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的体验中,深化了国民性批判的内涵。同时,作品通过对单四嫂子“明天”的念想和“粗笨”的反讽,给作者... 《明天》不仅形式极为精致,意蕴也很是丰厚。它通过单四嫂子失子之痛的叙写,揭露了邻里伦理的虚伪和残忍,并在“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的体验中,深化了国民性批判的内涵。同时,作品通过对单四嫂子“明天”的念想和“粗笨”的反讽,给作者和读者以喻示——“生”“死”无涉的国民,只会在“自然之道”中沦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明天》 邻里伦理 “自然之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法自然”的美学趣味观 被引量:4
2
作者 潘显一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03-107,共5页
“道法自然”的美学趣味观潘显一“道法自然”,是老子提出的哲学原则,也是贯穿道教思想的美学原则。对于道家哲学来说,“道”遵照的是事物发展变化的“自然的”规律,或者说这“自然的”规律就是“道”。道教的美学思想认为,符合“... “道法自然”的美学趣味观潘显一“道法自然”,是老子提出的哲学原则,也是贯穿道教思想的美学原则。对于道家哲学来说,“道”遵照的是事物发展变化的“自然的”规律,或者说这“自然的”规律就是“道”。道教的美学思想认为,符合“自然的”发展变化原则的就是美的,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 藏》 无为而无不为 “自然 西方美学 美学思想 《文心雕龙·原 “自然之道” 教美学 审美趣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文心雕龙》的“文道自然”说 被引量:1
3
作者 韩湖初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6年第1期130-134,共5页
刘勰所撰文学理论巨著《文心雕龙》,内容丰富博大,而“文道自然”又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思想.所谓“文道自然”,就是从天(自然)人相通的思想出发,抓住自然及其合乎规律的运动同艺术审美的联系,一方面认为美和艺术根源于自然,符合自然;另一... 刘勰所撰文学理论巨著《文心雕龙》,内容丰富博大,而“文道自然”又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思想.所谓“文道自然”,就是从天(自然)人相通的思想出发,抓住自然及其合乎规律的运动同艺术审美的联系,一方面认为美和艺术根源于自然,符合自然;另一方面认为通过人对规律的掌握,可以创造出超越自然的艺术美.可以说,刘勰是把我国传统中兼有哲学和美学意义的“自然”论全面地运用于文学领域,从而建立其体大思深的理论体系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心雕龙》 《原 “自然之道” 神理 “人文” 美学意义 宗经 《神思》 王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骈文学上的自然论 被引量:1
4
作者 曹虹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32-140,共9页
清代文坛来自古文家一侧的关于文道关系的论述颇为丰富,素来为学界所认知。但来自骈文家一侧的文道关系论述,如果忽略他们以“自然之道”来阐述骈文的名分与体性的这部分内容,实为理论认知上的缺憾。六朝审美思维中以刘勰为代表的“原... 清代文坛来自古文家一侧的关于文道关系的论述颇为丰富,素来为学界所认知。但来自骈文家一侧的文道关系论述,如果忽略他们以“自然之道”来阐述骈文的名分与体性的这部分内容,实为理论认知上的缺憾。六朝审美思维中以刘勰为代表的“原道”模式,汲取老庄和玄学的自然观,以“自然成对”和“夫岂外饰,盖自然耳”来证明文采与偶俪显示“自然之道”。这种“自然之道”的思想智慧及其审美应用,随着清代骈文学的复兴,得到了清人的积极回应与发挥。尤其清代中期以降,对“自然之道”所能预设的骈文理论视野,有了进一步的阐说与开拓。清人归向自然之道来诠释骈文的存在性,处理骈散互动互融的课题,谋求“自然”与“人为”的契合,既会通古义,又对骈文的体性和标准作出富于时代新义的拓展,从一个方面体现了清代骈文家和骈文学返本开新的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骈文学 “自然之道 丽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易学与传统文化中的人道关怀
5
作者 刘宝村 《现代哲学》 1999年第4期91-93,共3页
关键词 《周易》 中国传统文化 “自然之道” 设教 《老子》 易学 “天人合一”的理想 “天” “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心雕龙》之“道”辩——与马宏山同志商榷
6
作者 吕永 周森甲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0年第2期95-100,共6页
凡是读过刘勰《文心雕龙》的人都知道,“原道——征圣——宗经”是这部古典文艺理论名著的总纲。而“道”,是我国古代哲学家的通用语,儒、道、佛各家都曾经用过它。那么《文心雕龙》之“道”,究竟属于哪一家的思想体系呢?弄清这个问题,... 凡是读过刘勰《文心雕龙》的人都知道,“原道——征圣——宗经”是这部古典文艺理论名著的总纲。而“道”,是我国古代哲学家的通用语,儒、道、佛各家都曾经用过它。那么《文心雕龙》之“道”,究竟属于哪一家的思想体系呢?弄清这个问题,对正确理解《文心雕龙》的哲学基础是有帮助的。因此我们很感兴趣地阅读了马宏山同志在《哲学研究》1979年第7期发表的《〈文心雕龙〉之“道”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勰 《文心雕龙》 神理 “自然之道” 宗经 征圣 儒家 灭惑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心雕龙·原道》辨 被引量:3
7
作者 汪耀楠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78年第Z1期110-114,共5页
《文心雕龙》是一千四百多年前南朝人刘勰所写的一部系统的文学理论专著,在我国古代文学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从文学的本沉,文学与时代的关系,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创作方法,批评标准,直至作家、批评家的修养,都作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 《文心雕龙》是一千四百多年前南朝人刘勰所写的一部系统的文学理论专著,在我国古代文学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从文学的本沉,文学与时代的关系,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创作方法,批评标准,直至作家、批评家的修养,都作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见解,受到了自与刘勰同时的沈约以来的许多人的赞扬.沈约认为是深得文理,因而常陈诸几案.清人黄叔琳以为是艺苑的秘宝.鲁迅先生也十分重视《文心雕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心雕龙·原 《原 神理 天地之心 《文心雕龙》 “自然之道” 孔丘 “圣” 圣人 色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心雕龙》“文之枢纽”理论新探 被引量:7
8
作者 于维璋 祁海文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85-88,98,共5页
《文心雕龙》的“文之枢纽”五篇是个“义脉贯通”的理论整体,其宗旨在于阑述文章写作的根本原则。这一宗旨通过三个理论层次及其内在联系体现出来。《原道》篇以“自然之道”为理论基础阐明了“本乎道”以为文的思想;《征圣》篇通过... 《文心雕龙》的“文之枢纽”五篇是个“义脉贯通”的理论整体,其宗旨在于阑述文章写作的根本原则。这一宗旨通过三个理论层次及其内在联系体现出来。《原道》篇以“自然之道”为理论基础阐明了“本乎道”以为文的思想;《征圣》篇通过“征圣”对《原道》篇的思想加以印证和阐发,提出了“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辞巧”和“衔华而佩实”的文章写作根本原则;《宗经》篇将前两个层次的思想归结为“宗经”为文,同时联系《正纬》《辨骚》两篇,确立了既师圣宗经,又主变求变的文章写作根本原则,从而构成《文心雕龙》全书的总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心雕龙》 “文之枢纽” 文章写作 “自然之道” 根本原则 《原 刘勰 《辨骚》 《离骚》 宗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心雕龙》“总论”辨析——和牟世金同志商榷 被引量:1
9
作者 李炳勋 《中州学刊》 1983年第1期86-92,共7页
一 牟世金同志在其《〈文心雕龙〉的总论及其理论体系》,(《中国社会科学》一九八一年二期)一文中说,《文心雕龙》的总论,提出了“两个最基本的主张:‘原道’、‘宗经’。”以前有人曾指出:“《文心雕龙》基本观点是‘宗经”。或者说:... 一 牟世金同志在其《〈文心雕龙〉的总论及其理论体系》,(《中国社会科学》一九八一年二期)一文中说,《文心雕龙》的总论,提出了“两个最基本的主张:‘原道’、‘宗经’。”以前有人曾指出:“《文心雕龙》基本观点是‘宗经”。或者说:“归根到底,只是‘宗经’一义”。我觉得,这后一种提法,是比较确切的。牟世金同志的“两个最基本的主张”的看法,和他对“原道“、“宗经”的不正确理解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经 “文之枢纽” 《辨骚》 《原 《文心雕龙》 论文叙笔 总论 楚辞 “自然之道” 正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柳宗元文章学说述评 被引量:1
10
作者 曹辛华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5年第4期68-72,共5页
柳宗元文章学说述评曹辛华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不但是“雄深雅健”①的文章家,而且是“俊杰廉悍”②的文章学家。《柳宗元集》共四十五卷,政论、史传、寓言、游记,众体毕备。其文章学说散见于书信、赠序、序跋、碑志等文章之中。他... 柳宗元文章学说述评曹辛华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不但是“雄深雅健”①的文章家,而且是“俊杰廉悍”②的文章学家。《柳宗元集》共四十五卷,政论、史传、寓言、游记,众体毕备。其文章学说散见于书信、赠序、序跋、碑志等文章之中。他针对文道、文用、文质、文体、文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柳宗元集》 文章学 文章写作 儒家之道 文以明 “辅时及物” “自然之道” 述评 韩愈 《国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