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72篇文章
< 1 2 13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倒退着前进——新媒体时代文学批评的传统与嬗变 被引量:1
1
作者 樊迎春 《当代作家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6-142,共7页
在当下文坛,“批评”的用法逐渐被“评论”替代,消除了可能由“顾名思义”产生的价值判断色彩。不管这种替代是意味着文学生态意义上的平和或犬儒,还是呈现了更为学理化、客观化的知识生产,“批评”的本义正面临着被消解的危险。而“新... 在当下文坛,“批评”的用法逐渐被“评论”替代,消除了可能由“顾名思义”产生的价值判断色彩。不管这种替代是意味着文学生态意义上的平和或犬儒,还是呈现了更为学理化、客观化的知识生产,“批评”的本义正面临着被消解的危险。而“新媒体”的概念自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学者提出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生态 文学批评 新媒体时代 学理化 客观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见证·认同·感召:现象学文学批评“回到作品本身”的三种理路
2
作者 张永清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2-73,179,共13页
“回到作品本身”是胡塞尔—英伽登意义上的现象学文学批评的共同理论诉求。在胡塞尔的意向性理论、英伽登的作品论等影响下,现象学文学批评形成了三种理论路径:第一种是杜夫海纳的“见证”批评,认为作品的意义由作品的感性形式所决定,... “回到作品本身”是胡塞尔—英伽登意义上的现象学文学批评的共同理论诉求。在胡塞尔的意向性理论、英伽登的作品论等影响下,现象学文学批评形成了三种理论路径:第一种是杜夫海纳的“见证”批评,认为作品的意义由作品的感性形式所决定,批评是对作品意义的解蔽而非创造;第二种是布莱的“认同”批评,认为批评就是对作品之中作者“我思”的认同,认同是对作品意义的亲历而非创造;第三种是伊瑟尔的“感召”批评,认为批评对文学本文的感知并非对其被动记录,而是情感得以激发、想象力得以激活的过程,感召是对作品意义的创造,尽管这种创造受文学本文等结构性因素的制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象学 文学批评 见证 认同 感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如何研究文学批评史——首部《中国文学批评史》札记
3
作者 张伯伟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42,共21页
新发现的胡小石《中国文学批评史》,其学术价值和历史地位有待深入挖掘。胡小石的文学批评史研究不仅关注文学本身,而且将其置于更广泛的文化背景中考察,体现了其深刻的史识和对材料的精妙运用。胡小石的学术理念和实践对当下的文学批... 新发现的胡小石《中国文学批评史》,其学术价值和历史地位有待深入挖掘。胡小石的文学批评史研究不仅关注文学本身,而且将其置于更广泛的文化背景中考察,体现了其深刻的史识和对材料的精妙运用。胡小石的学术理念和实践对当下的文学批评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价值,尤其是在强调文学与文化整体的联系、重视批评史与修辞学的结合等方面,为后来者提供了宝贵的学术资源和研究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小石 文学批评 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文学的创意写作化与文学批评范式的转型
4
作者 许道军 《当代文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7-103,共7页
创意写作的兴起正在世界范围内引起文学生态的系统性变化,并促动当代文学创意写作化,同时也潜移默化地连带中国文学批评范式转型。这种新批评范式尝试以创意写作为新视点,借鉴创意写作研究思路,直面当代文学写作事实,积极介入并干预当... 创意写作的兴起正在世界范围内引起文学生态的系统性变化,并促动当代文学创意写作化,同时也潜移默化地连带中国文学批评范式转型。这种新批评范式尝试以创意写作为新视点,借鉴创意写作研究思路,直面当代文学写作事实,积极介入并干预当代文学的创作、传播与接受,以解当下文学批评困境。它开始走出纸媒文学写作中心,以创意为衡量作品的价值本位,坚持写作的人民性立场,高度认可文学的产业属性,着眼文学创作的生成叙事与生成抒情,鼓励新的作者与写作活动的产生。但这个转型并未完成,其范式本质还是“创意写作视野下的文学批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意写作 创意写作化 文学批评 范式 创意本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前文学批评的“硬知识”问题审视——从几部典型长篇小说叙事及其批评侧面说开去
5
作者 牛学智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4-81,共8页
当前文学批评的“硬知识”问题,是一种新现象,其本意是为着文学批评的客观性,但其剑走偏锋的一个后果是,造成了对文学性的驱逐和对长篇小说“隐含”叙事的屏蔽。本文在对当前典型长篇小说叙事模式分析基础上,实证性地审视相对应文学批... 当前文学批评的“硬知识”问题,是一种新现象,其本意是为着文学批评的客观性,但其剑走偏锋的一个后果是,造成了对文学性的驱逐和对长篇小说“隐含”叙事的屏蔽。本文在对当前典型长篇小说叙事模式分析基础上,实证性地审视相对应文学批评的“硬知识”意识。通过其表现形态,归纳出“硬知识”批评的突出局限,指出当前文学批评普遍倾向于“硬知识”化,其实是导致文学性流失的渊薮,应该引起文学批评界的普遍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型长篇小说 叙事模式 文学批评 硬知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现实的人”理论阐述中的话语创新——以《神圣家族》文学批评为中心
6
作者 刘永明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59-164,共6页
“现实的人”最初是宗教批判和精神现象学上的一个重要概念,马克思很早也使用这个概念。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看,“现实的人”的历史唯物主义内涵到《神圣家族》时已基本形成,这尤其体现在马克思的文学批评中。《神圣家族》中,结合对欧... “现实的人”最初是宗教批判和精神现象学上的一个重要概念,马克思很早也使用这个概念。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看,“现实的人”的历史唯物主义内涵到《神圣家族》时已基本形成,这尤其体现在马克思的文学批评中。《神圣家族》中,结合对欧仁·苏《巴黎的秘密》的批评和对施里加《巴黎的秘密》评论的批判,马克思围绕着艺术主体是“现实的人”、如何表现“现实的人”和“真实地评述人类关系”等的理论阐述,创新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一些重要命题和话语,如人物的真实性和逻辑性、环境的典型性、世界观和创作方法的矛盾等,为后来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一系列新话语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也给我们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话语创新带来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 现实的人 理论话语 《神圣家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的正信——刘欣玥文学批评印象
7
作者 杨庆祥 《当代作家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F0003-F0003,共1页
2009年我博士毕业留校任教,中国人民大学没有专职辅导员,每个新入职的教师都要做班主任,我当时因为年轻,被安排做了刚入校的2009级本科生的班主任,欣玥就是这个班的学生。我那时对班级的管理完全采取“自治”的态度,大学四年好像就开过... 2009年我博士毕业留校任教,中国人民大学没有专职辅导员,每个新入职的教师都要做班主任,我当时因为年轻,被安排做了刚入校的2009级本科生的班主任,欣玥就是这个班的学生。我那时对班级的管理完全采取“自治”的态度,大学四年好像就开过一次像模像样的班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专职辅导员 中国人民大学 班主任 班会 四年 博士毕业 文学批评 新入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方文学批评与国家文化安全
8
作者 张立峰 綦天柱 胡铁生 《广东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3-176,286,287,共16页
依据马克思主义的世界文学价值论,以英美文学为代表的西方文学属于世界各民族精神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西方现当代文学在本质上是资本主义文化逻辑下的产物,也是当下西方国家对非西方国家进行意识形态和价值观输出并导致非西方国... 依据马克思主义的世界文学价值论,以英美文学为代表的西方文学属于世界各民族精神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西方现当代文学在本质上是资本主义文化逻辑下的产物,也是当下西方国家对非西方国家进行意识形态和价值观输出并导致非西方国家文化安全隐患的主渠道之一,前苏联和中东北非的“颜色革命”即为明证。鉴于此,西方文学批评应坚持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的批评道路,只有充分发挥文学批评的意识形态导向作用,才能在中西文学交流中,既受益于西方文学,又确保国家的文化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文学批评 文化安全 资本主义文化 中国式批评话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隔与对话:网络作家的文学批评观念及价值
9
作者 江秀廷 马季 《当代作家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6-72,共7页
郭绍虞在《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开篇指出,文学批评的形成受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文学的关系,即是对于文学之自觉,二是思想的关系,即是所以佐其批评的根据。”(1)显然,文学批评除了在宏观上与时代、民族的文学创作和思想观念有关系,还受... 郭绍虞在《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开篇指出,文学批评的形成受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文学的关系,即是对于文学之自觉,二是思想的关系,即是所以佐其批评的根据。”(1)显然,文学批评除了在宏观上与时代、民族的文学创作和思想观念有关系,还受到批评主体的能力、审美旨趣,乃至年龄、性别、职业等多个方面的制约。郭绍虞并未刻意强调批评主体的身份,因为他们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拥有“知识分子”“士大夫”等统一称谓,一个作家同时又是文学理论家、批评家的现象非常常见。即使在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批评主体 郭绍虞 网络作家 中国近现代文学 《中国文学批评史》 文学理论家 文学批评 文学创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观区域与全域的批评实践——以雷达的陕西文学批评为考察中心
10
作者 景淑梅 李继凯 《江汉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7-105,共9页
雷达是我国当代文学尤其是新时期以来最重要的批评家之一,同时也是陕西当代文学发展中热忱而又持久的促进者、见证者和参与者。雷达独树一帜、现场感极强的文学评论在全国包括陕西文学界具有深远的影响。他长年累月关注着陕西作家的文... 雷达是我国当代文学尤其是新时期以来最重要的批评家之一,同时也是陕西当代文学发展中热忱而又持久的促进者、见证者和参与者。雷达独树一帜、现场感极强的文学评论在全国包括陕西文学界具有深远的影响。他长年累月关注着陕西作家的文学创作,在区域与全域互动、结合的批评实践中,在点面结合的通观视野中撰写了大量评论文章,既是各地作者心悦诚服的良师益友,也是全国读者亲切可靠的导读者和启发者。还客观上为深入解读陕西作家作品尤其是路遥、陈忠实和贾平凹等文学大家的作品进行了系统、全面、准确的剖析,高屋建瓴地为批评界树立了评论典范。他精心主持编选的路遥、陈忠实和贾平凹等作家研究资料文集,不仅丰富了陕西文学的研究资料库,更为读者领略陕西文学的深层魅力奠定了坚实基础。雷达情系陕西文学,既源于他内心深处的“秦人”乡土情怀及其母亲的影响,也受到在京“陕派”多位批评家的影响。雷达的陕西文学批评,既具有整体和审美观照的特点,又具有历史和现实结合的特点,能够将规律性、目的性与生命体验完美融合,不仅展现出深刻的理性分析,而且内涵有审美的韵味和诗性的激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达 文学批评 区域与全域 互动和审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能否介入文学批评?
11
作者 陈琴 陈亚丽 《浙江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7-105,239,共10页
人工智能在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目前已取得显著进展,然而其在文学批评中的有效性与适用性仍存在学理争议。从技术层面来看,人工智能主要依赖于分词与词向量等语言表征方式,尽管这些方法在表层语义分析上表现出一定的效能,但在深层次的语义... 人工智能在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目前已取得显著进展,然而其在文学批评中的有效性与适用性仍存在学理争议。从技术层面来看,人工智能主要依赖于分词与词向量等语言表征方式,尽管这些方法在表层语义分析上表现出一定的效能,但在深层次的语义理解方面仍面临系统性的认知障碍。不仅如此,人工智能的生成机制虽能有效模拟自然语言中的物理规律,但由于缺乏具身认知所依赖的感知经验,难以实现从具体经验到审美判断的认知跃迁。此外,虽然强化学习和思维链技术显著提升了其执行既定任务的能力,但人工智能无法实现自我审视和价值重构,亦无法进行伦理判断与历史反思,限制了创造性思维的生成。文学批评依赖批评主体的价值判断、历史意识与多重对话能力,因此,人工智能的工具理性本质与文学批评的价值理性诉求存在根本冲突,这就决定了人工智能尚且无法替代人类批评家的主体性洞察与意义诠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文学批评 具身经验 理解 模拟 反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现场的对话:朝向数字空间的文学批评生态 被引量:1
12
作者 韩传喜 楚艳艳 《当代作家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9-126,共8页
当我们今天提起“浏览”,紧随其后的目光往往不是移向叙述凝固瞬间的书页,而是接入充满动态时间经验的网页,选择“打开”的也不是封闭的线性叙事文本,而是通向链接着无限复合空间的超文本,尽管它们的命名暗示着相互之间有着切近的关联,... 当我们今天提起“浏览”,紧随其后的目光往往不是移向叙述凝固瞬间的书页,而是接入充满动态时间经验的网页,选择“打开”的也不是封闭的线性叙事文本,而是通向链接着无限复合空间的超文本,尽管它们的命名暗示着相互之间有着切近的关联,却潜藏着基于数字性的深刻区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批评 叙事文本 数字空间 复合空间 超文本 数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流动中激活“地方”——刘东文学批评印象
13
作者 罗雅琳 《当代作家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F0003-F0003,共1页
迄今为止,刘东最优秀的论文都与东北有关。乍看之下,这是理所当然的。刘东是正宗东北小伙,“新东北”也是最时笔的话题。但细想又并不寻常,原因在于一个难以说出口的事实:年轻人总向往外面的世界,而对故乡的重新发现多是中年之后的爱好... 迄今为止,刘东最优秀的论文都与东北有关。乍看之下,这是理所当然的。刘东是正宗东北小伙,“新东北”也是最时笔的话题。但细想又并不寻常,原因在于一个难以说出口的事实:年轻人总向往外面的世界,而对故乡的重新发现多是中年之后的爱好。刘东出生于 1995 年,今年刚满30岁。虽然他一直很优秀,毕竟还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尾巴。因此,我的脑海中便忍不住浮现一个问题:一颗20多岁的心灵如何理解东北,又渴望在东北这个庞大意象群中发现些什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东 意象群 文学批评 叛逆期 年轻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郭绍虞重视汉语修辞的文学批评意识
14
作者 毛宣国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0-158,共9页
重视汉语修辞问题不仅是郭绍虞语言研究的重要特点,也是其文学批评意识的体现。它具体表现在其批评史著作对中国“文学”观念的把握和对“文体”“文气”“音律”一类问题的阐释,以及提出“语法修辞结合论”主张等方面。郭绍虞的文学批... 重视汉语修辞问题不仅是郭绍虞语言研究的重要特点,也是其文学批评意识的体现。它具体表现在其批评史著作对中国“文学”观念的把握和对“文体”“文气”“音律”一类问题的阐释,以及提出“语法修辞结合论”主张等方面。郭绍虞的文学批评对于汉语修辞的重视,不仅体现了将文学现象与语言现象结合起来阐释中国文学理论问题的方法特色,而且突出了修辞在语言活动和文学批评中的地位,突出了中国文学批评紧密联系汉语修辞实践的理论特色,启发人们从“汉语性”和修辞批评角度思考中国文学批评的理论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绍虞 汉语修辞 中国文学批评 语法与修辞结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文学批评》与民国时期中国文学批评话语体系建构的尝试
15
作者 张钰筱 《现代中文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5-82,90,共9页
首都图书馆藏铅印本《中国文学批评》为新见中国文学批评著作,是辅仁大学“中国文学批评”或“文学评论”课程讲义。该书共十三章,以文言文撰述,是民国学人横向建构中国文学批评话语体系的尝试,具有开山之功。该书秉持纯文学观念,同时... 首都图书馆藏铅印本《中国文学批评》为新见中国文学批评著作,是辅仁大学“中国文学批评”或“文学评论”课程讲义。该书共十三章,以文言文撰述,是民国学人横向建构中国文学批评话语体系的尝试,具有开山之功。该书秉持纯文学观念,同时受到中西方文学批评理论资源的泽溉,其对于黑格尔哲学与中国文学想象之关系的论断具有洞见之明,体现出敏锐的学术眼光。该书借镜西方,又立足中国本位,强调中国文学独有之特质,这种对本土传统文化与文明的体认对于塑造民族品格、提升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学批评 文学评论 辅仁大学 话语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批评的知识化、艺术化与美育功能的实现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德胜 宋刚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1-71,共11页
“文学批评的知识化”主要指批评主体以概念、范畴和相关理论体系为主要工具,以文学认知为最高目的的批评趋向及其特征。“文学批评的艺术化”则强调以文艺创作的形式呈现人的生命体验与内在激情。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诗性传统经由现代... “文学批评的知识化”主要指批评主体以概念、范畴和相关理论体系为主要工具,以文学认知为最高目的的批评趋向及其特征。“文学批评的艺术化”则强调以文艺创作的形式呈现人的生命体验与内在激情。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诗性传统经由现代学术的改造,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而理想的现代诗性批评范式,为作为美育的文学批评实践提供了具体可能性。重建文学批评的表达方式、批评指向及其有效性问题,在于通过反思文学批评的知识化维度,在新的操作平台上重建文学批评的艺术化之维,在此基础上发挥其作为美育的制度化保障及其“以美化人”的美育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批评 知识化 艺术化 诗性批评 美育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性”与文学批评美学范式的重建 被引量:1
17
作者 周海波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9-37,共9页
“文学性”不断成为文学批评活动中的热点话题,是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必然诉求,也是当下文学批评必须面对和回答的问题,呈现出理论批评界对社会问题、学术问题、文学问题的重大关切。如何在新的文学批评范式下建构文学批评的话语体系,依... “文学性”不断成为文学批评活动中的热点话题,是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必然诉求,也是当下文学批评必须面对和回答的问题,呈现出理论批评界对社会问题、学术问题、文学问题的重大关切。如何在新的文学批评范式下建构文学批评的话语体系,依然是讨论的焦点。从“重写文学史”到“文学性”问题的讨论,表现出因为文学性的缺失或非文学性因素的增强而引发的焦虑,与此同时,相关文学理论或批评方法诸如俄国形式主义、新批评等的引入,但往往出现与其问题讨论初衷不尽一致的现象。因此,在文学批评活动中,重建文学批评话语及其美学范式,是“文学性”问题讨论的重要目标,如何回到文学常识,在价值重构中重建文学性,是一个需要直面并回答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 文学批评 美学范式 价值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期文学批评的方法论变革问题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颜敏 陈海艳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0-136,共7页
在新时期以来文学批评的发展进程中,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方法论变革是一种重要的批评现象。1985年被称为“方法论年”,其形成是由多种力量推动的。其时,文学批评生态被改造,文学批评话语及话语体系有了新的建构。文学批评的方法论变革在... 在新时期以来文学批评的发展进程中,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方法论变革是一种重要的批评现象。1985年被称为“方法论年”,其形成是由多种力量推动的。其时,文学批评生态被改造,文学批评话语及话语体系有了新的建构。文学批评的方法论变革在根本意义上是新时期之初文学观念、文学批评理念变化的基本体现,它实现了批评方法从一元到多元的深刻变革,彰显出一种时代性的、难能可贵的理论品格,其与那个时代的文化精神协和一致,表现出鲜明的启蒙、主体性等现代性价值诉求。这一变革有力地冲击了当代中国文学批评的传统模式,开启了新时期文学批评创新发展的新篇章,并为当下文学批评理论探索包括文学批评主体性建设、批评话语与话语体系的建构及文学批评学科意识的持续增强等提供了丰富而宝贵的历史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法论变革 新时期文学批评 创新发展 批评主体性 批评话语与话语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批评标准中国范式之刍议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巍 李诺亚方舟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7-52,共6页
文学批评的内涵是批评者基于个人的前经验对文本进行体验性理解,基于自身的理论素养,对文本中的价值、意义进行识别和判断的过程。它作为运动性美学活动和批判性反思活动,对文艺创作具有指引和疏导的作用。在整体的文学评价体系中,中国... 文学批评的内涵是批评者基于个人的前经验对文本进行体验性理解,基于自身的理论素养,对文本中的价值、意义进行识别和判断的过程。它作为运动性美学活动和批判性反思活动,对文艺创作具有指引和疏导的作用。在整体的文学评价体系中,中国文学批评标准有其独特范式,同时也处于有待建立和完善的重要阶段。文学批评的中国范式首先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长期以来,西方文艺理论占据着现代文艺理论研究与文学批评的主导地位。相比之下,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和现当代文艺理论思想略显黯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文艺理论 文艺创作 中国范式 文学批评标准 文学评价 中国古代文艺理论 批判性反思 体验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卞之琳文学批评论绎
20
作者 刘成才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6-147,共12页
卞之琳的文学批评与其诗歌、翻译和学术研究相互映照,共同构成其丰富的文学世界。他的批评一反其诗歌克制、沉思风格,凸显强烈的批评主体性,是真正的“个人的抒情”。他的批评既是对自己生命体验的捡拾,更是对自我和历史命运的深刻感受... 卞之琳的文学批评与其诗歌、翻译和学术研究相互映照,共同构成其丰富的文学世界。他的批评一反其诗歌克制、沉思风格,凸显强烈的批评主体性,是真正的“个人的抒情”。他的批评既是对自己生命体验的捡拾,更是对自我和历史命运的深刻感受。个人“小史”与现代文学“大史”汇融,“归入史乘”是其价值型构。他的批评具有艺术自觉,重视语言,体现了对汉语内在规律及白话新诗格律的理性思考;文体多样,回忆体和序言是其重要批评文体;语言自然质朴,情感自然流露,形成冲淡风格,达到了“最艺术的化境”。卞之琳的文学批评具有以批评推动中国文学现代化及中国现代化的深层追求,足以与其诗歌、翻译及学术研究并肩,成为“独立的艺术”,对今天的文学批评具有警醒和借鉴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卞之琳 文学批评 美学追求 价值型构 艺术自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