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胡焕庸线”两侧区域城镇化水平影响因素识别——基于省域面板数据的实证
1
作者 杨超 赵果庆 《统计与决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0期63-69,共7页
识别“胡焕庸线”两侧区域城镇化水平的影响因素对突破“胡焕庸线”的政策选择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空间集聚、空间位置和人口质量提出“胡焕庸线”两侧区域城镇化水平的影响因素假设,并利用2005—2023年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识别“胡焕庸线”两侧区域城镇化水平的影响因素对突破“胡焕庸线”的政策选择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空间集聚、空间位置和人口质量提出“胡焕庸线”两侧区域城镇化水平的影响因素假设,并利用2005—2023年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胡焕庸线”两侧区域的城镇化水平差异由空间依赖效应与人口质量共同决定,东南侧区域城镇化进程同时得益于基础人力资本与高级人力资本,而西北侧区域则更多地依赖基础人力资本和本地资源禀赋,且受地理位置的约束更为明显。为促进“胡焕庸线”西北侧区域城镇化发展,应着力提升其人口质量,特别是加强基础教育与扫盲工作,积极培育西北侧城市群,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扩大对外贸易规模并适度增加房地产投资,以缓解其区位劣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 “胡焕庸线”两侧区域 空间依赖 人口质量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技术能否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突破“胡焕庸线”? 被引量:1
2
作者 蒋团标 何金盛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30-342,共13页
基于2014—2021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泰尔指数、重心演化和双向固定效应的收敛回归模型,实证分析“胡焕庸线”两侧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差异、重心演化,并检验数字技术能否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突破“胡焕庸线”。结果表明:“胡... 基于2014—2021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泰尔指数、重心演化和双向固定效应的收敛回归模型,实证分析“胡焕庸线”两侧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差异、重心演化,并检验数字技术能否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突破“胡焕庸线”。结果表明:“胡焕庸线”两侧农业高质量发展存在显著差异,东南侧水平高于西北侧,但差距呈现缩小态势;空间分异呈现2014—2020年较稳定状态,但2021年出现急剧上升;全局空间联动性呈现正向、双向的相关性,西北侧主要以L-L为主,东南侧以H-H为主,但农业高质量发展重心出现向西北侧偏移的迹象,原因在于西北侧数字技术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高于东南侧,加快了跨越“胡焕庸线”的可能。据此,建议持续加大“胡焕庸线”西北侧地区农村数字化基建的投入力度,加强农民数字化培训以及完善农业数字化发展的制度建设,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同时发挥东南侧地区的带动作用,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突破“胡焕庸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技术 农业高质量发展 胡焕庸线 区域协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纪念胡焕庸线发现90周年及其对中国发展贡献学术研讨会顺利举办
3
作者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F0003-F0003,共1页
5月29日,值此全国科技活动周和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之际,“纪念胡焕庸线发现90周年及其对中国发展贡献学术研讨会”在云南师范大学地理学部举行。本次研讨会由中国地理学会主办,中国地理学会西南地区代表处、《地理学报》编辑部、云南师范... 5月29日,值此全国科技活动周和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之际,“纪念胡焕庸线发现90周年及其对中国发展贡献学术研讨会”在云南师范大学地理学部举行。本次研讨会由中国地理学会主办,中国地理学会西南地区代表处、《地理学报》编辑部、云南师范大学地理学部、云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云南大学国际河流与生态安全研究院、云南省地理学会共同承办,重庆市地理学会、四川省地理学会、贵州省地理学会、西藏自治区地理学会协办。研讨会重点聚焦地理分界线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及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与影响,并结合西南独特的地理区位和多样的自然社会环境,探讨学科发展前沿,交流学术创新成果,促进西南地区地理学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吸引了100余人参加会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分界线 胡焕庸线 区域社会经济发展 学术研讨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如何表征区域生态承载力与生态环境质量?--兼论以胡焕庸线生态承载力涵义重新划分东中西部 被引量:28
4
作者 钟茂初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9,共9页
由"瑷珲—腾冲线"(胡焕庸线)揭示的中国人口区域分布特性,可引申出中国生态承载力沿胡焕庸线垂直方向梯度递减的假说。本文基于这一假说,(1)建立了中国各地生态承载力关于该地与胡焕庸线垂直距离的函数方程;(2)提出以"... 由"瑷珲—腾冲线"(胡焕庸线)揭示的中国人口区域分布特性,可引申出中国生态承载力沿胡焕庸线垂直方向梯度递减的假说。本文基于这一假说,(1)建立了中国各地生态承载力关于该地与胡焕庸线垂直距离的函数方程;(2)提出以"瑷珲—腾冲线"、"烟台—河池线"为基准,重新划分"西部"、"中部"、"东部",以真正表征各区域生态承载力的显著差异,以使发展政策更具针对性地兼顾区域生态—经济关系;(3)以各地生态承载力及人口密度、GDP密度为基础,构建了表征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指标,该指标与现实中的空气环境质量监测结果相吻合;(4)指出中国当前生态环境最严重的区域是地处胡焕庸线附近且人口密度高、经济密度高的"中部"地区,该区域是当前生态环境治理的重点区域,"西部"、"中部"、"东部"应采取不同的生态—经济发展目标及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焕庸线 生态承载力 东-中-西区域新划分 生态环境质量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镇化能否突破“胡焕庸线”?——基于2005—2020年中国省区市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 被引量:14
5
作者 赵果庆 张欣玲 《中国软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89-101,共13页
城镇化能否突破“胡焕庸线”?这一问题引发学术争论,观点不一,且尚未得到实证检验。城镇化能否促进“胡焕庸线”两侧区域协调发展是问题的本质。以2005—2021年“胡焕庸线”两种划区的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表明,城镇化稳健地推动... 城镇化能否突破“胡焕庸线”?这一问题引发学术争论,观点不一,且尚未得到实证检验。城镇化能否促进“胡焕庸线”两侧区域协调发展是问题的本质。以2005—2021年“胡焕庸线”两种划区的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表明,城镇化稳健地推动人均GDP增长及“胡焕庸线”北部片区的较高增长,实现“胡焕庸线”两侧区域的人均GDP收敛,促进两侧区域协调发展。进一步计量结果显示,城镇化提高了人均GDP收敛速度的5.04%~47.33%,占人均GDP总收敛速度的44.32%~67.09%,城镇化对人均GDP增长的边际贡献在0.0278至1.2911之间。这意味着,我国要有力推进“三纵两横”的城镇化空间布局,尤其要加快推进“胡焕庸线”北部片区的城镇化,将更有效地促进“胡焕庸线”北部片区发展;还要增强财政收入、万人发明专利数和万人教师数,提升自我发展能力;采取切实可行措施,鼓励人口向“胡焕庸线”北部片区城市集聚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 胡焕庸线 区域协调发展 实证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体功能区建设与“胡焕庸线”破解 被引量:6
6
作者 黄成 杜宇 吴传清 《学习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24-34,共11页
主体功能区制度通过“划”、"控"“评”三个层面能有效破解“胡焕庸线”.以主体功能区建设促进破解“胡焕庸线”的主要路径有:提高该线以西城市群的高效率的发展;推进甘肃新疆主产区、河套灌区主产区农业现代化和产业特色化;... 主体功能区制度通过“划”、"控"“评”三个层面能有效破解“胡焕庸线”.以主体功能区建设促进破解“胡焕庸线”的主要路径有:提高该线以西城市群的高效率的发展;推进甘肃新疆主产区、河套灌区主产区农业现代化和产业特色化;提升大小兴安岭森林生态功能区等十四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发展质量;建空健全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引导不同类型主体功能区差异化协同发展以主体功能区建设促进“胡焕庸线”破解的制度安排主要涉及:对城镇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推行分类管理的主体功能区政策和差异化主体功能区绩效考评制度,完善空间规划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功能区 胡焕庸线 区域协调发展 空间均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丽中国中脊带”城市扩张特征与区域比较 被引量:2
7
作者 彭书雅 全斌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09-121,共13页
研究目的:量化土地利用变化时空分布特征,识别城市扩张过程阶段性特征,以胡焕庸线为界对比两侧特征差异。研究方法:采用强度分析方法与城市扩张特征识别模型,基于1990—2020年4期土地利用数据,从长期尺度上挖掘“美丽中国中脊带”内114... 研究目的:量化土地利用变化时空分布特征,识别城市扩张过程阶段性特征,以胡焕庸线为界对比两侧特征差异。研究方法:采用强度分析方法与城市扩张特征识别模型,基于1990—2020年4期土地利用数据,从长期尺度上挖掘“美丽中国中脊带”内114个城市土地利用变化信息,辨析城市扩张机制。研究结果:(1)胡焕庸线东南侧城市用地占比高于西北侧。研究区城市用地的增加情况一直处于“活跃”状态,且胡焕庸线东南侧城市扩张面积要远高于西北侧。城市用地的扩张来源地类主要是耕地、未利用地以及水域。(2)研究区内城市扩张具有阶段性特征,共识别出4个扩张阶段:早期阶段、中期阶段、后期阶段、终期阶段。整体来看,进入后期、终期扩张阶段的城市主要位于研究区中部和东北部。(3)到2020年,胡焕庸线东南侧城市处于中期、后期、终期阶段的城市占比近80%,而胡焕庸线西北侧处于早期和中期的城市占比为76.9%,处于后期和终期阶段的城市仅占比23.1%。这一对比表明胡焕庸线两侧的发展不平衡现象仍旧显著。研究结论:胡焕庸线两侧的城市扩张水平存在显著分异性特征,应结合城市所处扩张阶段,综合考虑各阶段城市发展现状以及发展前景,因地制宜地探索区域协调发展导向下的城市管理政策,以助推城市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扩张 区域对比 “美丽中国中脊带” 胡焕庸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区域空间的百年嬗变——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空间变革 被引量:9
8
作者 孙久文 张皓 《齐鲁学刊》 CSSCI 2021年第5期116-127,共12页
区域空间的百年嬗变是在传统自然禀赋条件的基础上,根据国家战略发展需要和人民生活的发展需求,不断更迭创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以分析胡焕庸线两侧的百年变化为基础,剖析沿海与内陆的关系变化,探析均衡发展、非均衡发... 区域空间的百年嬗变是在传统自然禀赋条件的基础上,根据国家战略发展需要和人民生活的发展需求,不断更迭创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以分析胡焕庸线两侧的百年变化为基础,剖析沿海与内陆的关系变化,探析均衡发展、非均衡发展战略与三大地带的形成;并以进入新世纪为分析窗口,具体论证协同发展战略的转变和四大板块的形成;然后分析社会主义现代新征程下的区域空间创新,即三大战略、三大经济区和国家重大战略规划,具有特殊意义。总之,我国区域空间的百年历程,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本着为人民服务和促进各区域发展的初衷,形成了当前新时代下的区域空间格局,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党百年 区域空间 胡焕庸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协调发展的新内涵与新思路 被引量:43
9
作者 徐康宁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72-77,238,共6页
中国地区间长期存在着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虽然政府为此出台了很多政策,但收效并不显著,这与中国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有关。"胡焕庸线"今天依然存在,证明地区发展不平衡是长期的常态现象。在新的时期有必要探究区域协调发展的新... 中国地区间长期存在着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虽然政府为此出台了很多政策,但收效并不显著,这与中国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有关。"胡焕庸线"今天依然存在,证明地区发展不平衡是长期的常态现象。在新的时期有必要探究区域协调发展的新内涵与新目标,应更加注重地区间的发展机会趋于均等,发展利益趋于一致,重点诉求应由发展速度的协调转向发展利益的协调,由发展结果的均等转向发展机会的均等。对于落后地区而言,形成收入的条件远比一时的增加收入重要得多。长期看,创造市场形成机制比劳动力外出打工更有利于改善落后地区的发展机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焕庸线 区域协调发展 内生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区域人口的均衡分布 被引量:9
10
作者 王可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3-26,共4页
中国的区域人口分布不均衡,"胡焕庸线"以上人口密度极低,线下人口密度却已超过了联合国规定的承载极限标准,引发了多种社会问题和矛盾,也不利于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虽然区域人口的均衡分布有其必要性,但强制人口迁移并不可... 中国的区域人口分布不均衡,"胡焕庸线"以上人口密度极低,线下人口密度却已超过了联合国规定的承载极限标准,引发了多种社会问题和矛盾,也不利于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虽然区域人口的均衡分布有其必要性,但强制人口迁移并不可行,为此建议以政策鼓励、文化促进等促使人口自觉向"胡焕庸线"以上地区合理迁移,形成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均衡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人口 人口均衡 “胡焕庸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口区域均衡概念、学科属性与发展趋势 被引量:3
11
作者 向华丽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2020年第5期101-107,共7页
人口区域均衡是我国将可持续发展融入国家发展计划以来从人口维度提出的发展要求,如何将这样一个宏观的愿景落实到具体的人口问题研究,是摆在学者们面前的问题。人口区域均衡是中国对于人口合理分布在新时代的新表达,其研究从学科属性... 人口区域均衡是我国将可持续发展融入国家发展计划以来从人口维度提出的发展要求,如何将这样一个宏观的愿景落实到具体的人口问题研究,是摆在学者们面前的问题。人口区域均衡是中国对于人口合理分布在新时代的新表达,其研究从学科属性上讲属于人口地理学研究范畴。城市的人口合理规模、城市人口实时分布规律、区域间人口流动或迁移预测分析、气候变化背景下人口分布与适应各种预测场景分析、包括人口规模在内的其他人口属性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等是未来人口区域均衡领域有待深入开展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区域均衡 人口地理 学科发展 胡焕庸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商群体发展区域失衡:现实原因与历史规律 被引量:1
12
作者 唐远雄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5-19,共5页
伴随中国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中国网商群体社会经济影响力逐渐扩大。与此同时,中国区域发展失衡现象映射到网商群体的分布上,明显呈现出东部发达西部落后的局面,这是数字鸿沟在技术使用行为上的延续,形成了数字不平等。网商物流布局、... 伴随中国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中国网商群体社会经济影响力逐渐扩大。与此同时,中国区域发展失衡现象映射到网商群体的分布上,明显呈现出东部发达西部落后的局面,这是数字鸿沟在技术使用行为上的延续,形成了数字不平等。网商物流布局、资源流动和人才失衡是造成这种现象的现实原因,"胡焕庸线"则揭示了信息技术发展的因果累积效应规律。因此,网商发展区域失衡的调整,需要从现实和历史的整体视野中来创建技术应用的社会条件和制度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商务 网商 区域失衡 胡焕庸线 数字鸿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