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49篇文章
< 1 2 6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美学的、历史的”批评标准与“三融合”思想的关系演进及当代价值
1
作者 泓峻 王园园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3-51,198,共10页
“美学的、历史的”批评标准和“三融合”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核心内容,无论在理论生成还是在思想精神方面,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理论生成方面,二者立足文艺现实,并在实践中推进;在思想精神方面,二者有着共同的哲学基础和一致... “美学的、历史的”批评标准和“三融合”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核心内容,无论在理论生成还是在思想精神方面,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理论生成方面,二者立足文艺现实,并在实践中推进;在思想精神方面,二者有着共同的哲学基础和一致的价值取向,并在不断深化与细化中向着更为科学的方向发展。“美学的、历史的”批评标准和“三融合”思想内含着文艺创作的最高理想和现实目标,作为文艺批评的重要指导原则,对我国文艺批评的体系建构影响深远,二者与“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以及“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批评标准等一起合力建构出较为完整的多层次文艺批评话语与体系,为我国文艺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宏观而科学的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学的、历史”批评标准 “三融合” 文艺批评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的历史哲学与文明批评史研究——兼论DeepSeek等中国版人工智能的文明特质
2
作者 陈忠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1-29,共9页
我们正在进入人工智能时代。人工智能已经成为一个哲学问题、文明史问题。人工智能是人的主体性、主体能力的数字化、机器外挂。人工智能的兴起,是文明综合演进、积累进步的结果;人工智能也为文明的演进提供了重要新动力,推动城乡空间... 我们正在进入人工智能时代。人工智能已经成为一个哲学问题、文明史问题。人工智能是人的主体性、主体能力的数字化、机器外挂。人工智能的兴起,是文明综合演进、积累进步的结果;人工智能也为文明的演进提供了重要新动力,推动城乡空间、秩序治理、信息生态、情感关系的转换。人工智能既具有催生与融通、增益与加速、拓展与普惠等文明效应,也可能触发若干文明史、历史哲学问题,影响文明生态的协调推进,造成知识与实在、知识与行为的断裂,挑战物性与人性的存在限度。中国版人工智能,是全球发展与中国文明相结合的产物,是改革开放特别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的综合结果,符合文明史变迁的一条重要规律——创新与突破往往发生在相对边缘处、准中心处。人民性、普惠性、开放性、共享性是中国版人工智能的重要特点。处理好权益与制度、科技与人文的张力与弹性,对于中国式人工智能社会的合理推进,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epSeek 人工智能 文明效应 文明特质 历史哲学 文明批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小说美学的历史流变与时代特征
3
作者 祁志祥 《学习与探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9-159,共11页
中国古代小说美学星光熠熠,丰富多彩。本文基于对中国古代小说批评史若干个案的研究,以“美是有价值的乐感对象”为视角,聚焦价值与乐感,分析阐释中国古代小说批评呈现的美学思想及其历史坐标、前后关联与阶段特征,旨在为读者系统把握... 中国古代小说美学星光熠熠,丰富多彩。本文基于对中国古代小说批评史若干个案的研究,以“美是有价值的乐感对象”为视角,聚焦价值与乐感,分析阐释中国古代小说批评呈现的美学思想及其历史坐标、前后关联与阶段特征,旨在为读者系统把握中国古代小说美学的思想精髓与演进脉络提供独特视角与方便门径。先秦至宋的小说评点处于起步阶段,人们认识到小说“小道可观”,以奇幻取胜。明代小说批评走向繁荣,讨论的美学问题集中在小说主题与教化大道的联系,虚构奇幻与真实情理的对立统一关系。清代小说批评在道德寄托、人物塑造、情节设计、审美效果等方面作出深入阐释,将中国古代小说美学推向辉煌的高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小说批评 美学思想 历史演变 时代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为“心学”:中国古代散文美学的历史演变与时代分期
4
作者 祁志祥 《社会科学辑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2-213,共12页
中国古代散文美学的历史演变可分为先秦萌芽阶段、汉代奠基阶段、魏晋南北朝繁荣阶段、隋唐宋元发展阶段、明清总结阶段五个时期。先秦的“文”或“文章”“文学”指文明道德,与散文最接近的概念是“文辞”或“言”“辞”。儒家的“言... 中国古代散文美学的历史演变可分为先秦萌芽阶段、汉代奠基阶段、魏晋南北朝繁荣阶段、隋唐宋元发展阶段、明清总结阶段五个时期。先秦的“文”或“文章”“文学”指文明道德,与散文最接近的概念是“文辞”或“言”“辞”。儒家的“言志”论与道家的“言意”论是这个时期散文理论的代表学说。汉时“文”或“文章”“文学”出现了指称有文采的辞赋作品的新义,散文理论集中表现为美文学的辞赋批评和史传散文批评。道德美与文采美是汉代散文美学的两大追求。魏晋南北朝时期散文理论出现巨大繁荣。人们一方面继承了汉代辞赋批评对散文辞采美的追求,另一方面又在玄学适性风潮的影响下以“缘情”为“文之经”。唐宋出现了回复汉代古文的运动,强调“文以载道”与自由散句,对抗六朝散文创作重文轻质的骈俪倾向。明清是中国古代散文美学的综合时期。明道、抒情的文学观念得到兼容,“文”为“心学”的民族特色得到抉发,“文学”是“文字著作”的涵义得到明确界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为“心学” 散文美学 历史演变 时代分期 达意载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德、情感与苏格兰哲学批评学派的美学 被引量:1
5
作者 吕洪灵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6-190,216,共16页
18世纪苏格兰启蒙哲学家们开拓并丰富了近现代美学探讨的话题与范畴。以哈奇森、休谟及埃里森等学者为代表的苏格兰哲学批判学派在美学思想上相互勾连,形成以道德与情感判断为特征的美学批评。基于时代和本民族发展的需求,他们热衷于对... 18世纪苏格兰启蒙哲学家们开拓并丰富了近现代美学探讨的话题与范畴。以哈奇森、休谟及埃里森等学者为代表的苏格兰哲学批判学派在美学思想上相互勾连,形成以道德与情感判断为特征的美学批评。基于时代和本民族发展的需求,他们热衷于对人性道德的探讨,在研究理路上尊重科学理性,将道德哲学、情感认知与美学思辨三者密切联结起来。其研究注重人的主体性感受,将趣味作为审美讨论的重要对象,讨论趣味的标准、同情的作用、想象的属性与运作,以及美与崇高等近代美学的内容。他们的论争具有同质性也有差异性,体现出苏格兰哲学批评学派美学思想的内在张力,促进了审美哲学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格兰哲学批评学派 美学 道德 情感 趣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性”与文学批评美学范式的重建 被引量:1
6
作者 周海波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9-37,共9页
“文学性”不断成为文学批评活动中的热点话题,是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必然诉求,也是当下文学批评必须面对和回答的问题,呈现出理论批评界对社会问题、学术问题、文学问题的重大关切。如何在新的文学批评范式下建构文学批评的话语体系,依... “文学性”不断成为文学批评活动中的热点话题,是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必然诉求,也是当下文学批评必须面对和回答的问题,呈现出理论批评界对社会问题、学术问题、文学问题的重大关切。如何在新的文学批评范式下建构文学批评的话语体系,依然是讨论的焦点。从“重写文学史”到“文学性”问题的讨论,表现出因为文学性的缺失或非文学性因素的增强而引发的焦虑,与此同时,相关文学理论或批评方法诸如俄国形式主义、新批评等的引入,但往往出现与其问题讨论初衷不尽一致的现象。因此,在文学批评活动中,重建文学批评话语及其美学范式,是“文学性”问题讨论的重要目标,如何回到文学常识,在价值重构中重建文学性,是一个需要直面并回答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性 文学批评 美学范式 价值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丁帆:“历史-美学”批评及其启蒙性 被引量:2
7
作者 梁鸿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9-36,共8页
关键词 《科学革命的结构》 历史 启蒙性 “范式” 批评 美学 丁帆 技术人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影《九龙城寨之围城》中的美学重塑及历史审视
8
作者 刘付新 杨彩虹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149-153,共5页
电影《九龙城寨之围城》通过写实与夸张的动作设计,场景空间的极致利用,光影色彩的巧妙搭配,以及音乐节奏与动作的和谐统一,对传统港式动作片进行了美学重塑。影片还进一步通过城寨这一特殊社会结构,展现边缘社群的生存状态与权益问题,... 电影《九龙城寨之围城》通过写实与夸张的动作设计,场景空间的极致利用,光影色彩的巧妙搭配,以及音乐节奏与动作的和谐统一,对传统港式动作片进行了美学重塑。影片还进一步通过城寨这一特殊社会结构,展现边缘社群的生存状态与权益问题,以及在现代化进程中文化遗失与身份认同的挑战。电影通过对殖民历史的反思和本土文化的探索,提出在全球化背景下保持文化多样性和寻求身份认同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龙城寨之围城》 港式动作片 电影美学 中国香港历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人”思想·长篇小说诗学·美学和历史视野——撰写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史(1922—1949年)的几点思考
9
作者 陈思广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5-52,共8页
撰写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史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思路是:以“现代人”思想为根,以长篇小说诗学为本,在美学和历史的视野下,通过对前二者融创度与完成度的探析与相关艺术问题的剖析、阐释,实现对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发展历程共时性与历时性... 撰写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史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思路是:以“现代人”思想为根,以长篇小说诗学为本,在美学和历史的视野下,通过对前二者融创度与完成度的探析与相关艺术问题的剖析、阐释,实现对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发展历程共时性与历时性的描述与定位,即在主潮中透视,在诗学中辨析,在审美中感悟,在时代中把握,进而清晰地勾勒出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的发展脉络、艺术得失。通过对现代长篇小说诗学艺术的深入揭示,对其中出现的一些重要的现象与问题加以理论的探讨与提升,深化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研究的问题意识,构建并拓宽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的审美认知谱系,是撰写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史的一个有效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史 1922—1949年 “现代人”思想 长篇小说诗学 美学历史视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于同时代批评的几点批评
10
作者 李浩 《当代文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7-93,共7页
同时代批评推动了同时代经典的确立,在提供洞见的同时,也表现出批评的症候:在葆有现场性、当下性的同时,更需要做出创建性的、前瞻性的学理指认,审慎地观察一切旧有知识在当下的适用性,防止积习掩盖其“发现”的道德;在与写作者共享时... 同时代批评推动了同时代经典的确立,在提供洞见的同时,也表现出批评的症候:在葆有现场性、当下性的同时,更需要做出创建性的、前瞻性的学理指认,审慎地观察一切旧有知识在当下的适用性,防止积习掩盖其“发现”的道德;在与写作者共享时代背景、生命经验与情感体验的同时,更需要保证客观与准确,超越具体的历史情境,发现作品中跨越时代的艺术品质;处于经验共同体和想象共同体之中,在归纳概括共性的同时,更需要穿透流行思潮的遮蔽,突出作品在本质、理念和原质上独有的发现;呼唤传统与当下的对话,需要将作品置于宽博的历史坐标中衡量,以前人的全部经验和当下世界文学的全部探索为基本参照;所期待的阅读方式,需要批评者不断地丰富、完善和更新自我知识,注重文学作品中所包含的精微诗道与科学直觉;呼唤发现的品质,需要批评者穿透不及物的诸概念,理解生活、日常以及个体生命的丰富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时代人 文学批评 历史视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学的批评与历史的批评——鲁迅文论研究之三
11
作者 敖忠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3期38-42,共5页
鲁迅作于 192 7年 7月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的学术讲演 ,既是一篇研讨魏晋文学的重要文论 ,也是一篇讨伐专制独裁的战斗檄文。它的主要价值在于对魏晋一代文学风格特点及其形成原因的深刻剖析 ,其中对晋末诗人陶渊明的评... 鲁迅作于 192 7年 7月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的学术讲演 ,既是一篇研讨魏晋文学的重要文论 ,也是一篇讨伐专制独裁的战斗檄文。它的主要价值在于对魏晋一代文学风格特点及其形成原因的深刻剖析 ,其中对晋末诗人陶渊明的评论尤具学术独创性。全篇讲演运用美学批评与历史批评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一个时代的文学现象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讯 魏晋文学 美学批评 历史批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大众文艺”的批评标准
12
作者 谷鹏飞 《社会科学辑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8-74,共7页
“新大众文艺”作为当代新媒介催生的新型美娱大众艺术形态,依然遵循文艺批评“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标准,只是其内涵有了新的扩充。新大众文艺批评的“历史的标准”是指通过文艺新媒介的创新,创造可施用于新媒介时代的中... “新大众文艺”作为当代新媒介催生的新型美娱大众艺术形态,依然遵循文艺批评“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标准,只是其内涵有了新的扩充。新大众文艺批评的“历史的标准”是指通过文艺新媒介的创新,创造可施用于新媒介时代的中国文艺的“伟大传统”“伟大精神”,创新文艺的价值功能。新大众文艺批评的“人民的标准”是指通过文艺新媒介聚拢的新型大众,缔造具有公共性价值追求与共通性心理情感的新时代“个体公共人”。新大众文艺批评的“艺术的标准”是指通过继承并创新文艺的多媒介表达形式,实现文艺的艺术形式与大众的生活形式的融通互渗。新大众文艺的“美学的标准”是指通过新媒介来表达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等美的全部内容,体现时代审美精神和审美风貌。新大众文艺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文艺表达的媒介创新来实现文艺主体的扩容、文艺创作的普及与文艺受众的扩大,消弭生活与艺术的界限,涵育新时代的新民族与新大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大众文艺 历史的标准 人民的标准 艺术的标准 美学的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回溯与对话:气氛美学的电影批评向度——批评的批评与批评的接续 被引量:1
13
作者 黄素蓉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3-8,共6页
回溯20世纪80年代中国电影批评,学界出现了本体批评、叙事批评和文化批评等批评范式,它们既丰富了中国电影理论批评的话语实践,又促进了电影镜头语言的创新;但随着时代发展日益凸显出积弊。“气氛”是德国美学家波默“气氛美学”思想的... 回溯20世纪80年代中国电影批评,学界出现了本体批评、叙事批评和文化批评等批评范式,它们既丰富了中国电影理论批评的话语实践,又促进了电影镜头语言的创新;但随着时代发展日益凸显出积弊。“气氛”是德国美学家波默“气氛美学”思想的核心概念,恰巧在电影中气氛也是无处不在。故而从“气氛美学”的视角重新审视20世纪80年代电影理论批评的历史图景,发掘电影批评中与气氛有关的美学批评传统,并立足当下思考一种以“气氛”为本体的美学批评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理论批评 气氛美学 气氛 具身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探“美学的和历史的观点”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雨轩 《安徽大学学报(哲社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6-35,共10页
恩格斯提出的“美学的和历史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经典命题,但目前仍有细节或关键问题未能廓清。恩格斯立足唯物史观,将黑格尔的理念论改造为真理论,从而使历史观点与美学观点的统一获得了基础。美学观点不但表现为文艺形式层... 恩格斯提出的“美学的和历史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经典命题,但目前仍有细节或关键问题未能廓清。恩格斯立足唯物史观,将黑格尔的理念论改造为真理论,从而使历史观点与美学观点的统一获得了基础。美学观点不但表现为文艺形式层面,还表现为一种合于历史的深层审美感受和审美意蕴。历史观点对美学观点的这种渗透以唯物史观对文学的本体界定为基础。“美学的和历史的观点”对中国文艺理论界影响深远,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是在新时代条件下对它的重要发展,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理论效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恩格斯 美学的和历史的观点 中国马克思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批评的美学观点与历史观点 被引量:6
15
作者 唐正序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5年第2期43-47,共5页
文学批评的美学观点与历史观点唐正序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是美学批评与历史批评相结合的文学批评。它要求按照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全面地考察文学作品,研究文学现象,进行价值判断。恩格斯在1895年写给斐·拉萨尔的信中说,“我... 文学批评的美学观点与历史观点唐正序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是美学批评与历史批评相结合的文学批评。它要求按照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全面地考察文学作品,研究文学现象,进行价值判断。恩格斯在1895年写给斐·拉萨尔的信中说,“我是从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以非常高的、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 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 马克思主义美学 美学批评 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 庸俗社会学 社会历史批评 文学作品 历史主义 恩格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走向与美学结合的社会历史批评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元骧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1989年第6期70-73,共4页
社会历史批评任何时候都是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的原则,这是因为文学作品作为一种社会的精神现象,就其根本性质来说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但是社会历史批评作为一个批评流派,严格地说还是十九世纪初在法国诞生的。它的创始人是法国的作家... 社会历史批评任何时候都是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的原则,这是因为文学作品作为一种社会的精神现象,就其根本性质来说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但是社会历史批评作为一个批评流派,严格地说还是十九世纪初在法国诞生的。它的创始人是法国的作家斯达尔夫人。她在《从与社会制度的关系论文学》和《论德意志》等著作中,否定了当时文学理论界广为流传的以作家的天才和个人生活当作说明文学现象依据的观点,试图从文学与宗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历史批评 文学作品 文学批评 十九世纪 作家 文学创作 社会生活 美学 精神现象 文学现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和历史的批评三题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国平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5年第3期53-58,共6页
近年来,随着对文学批评本身探究、研讨的兴盛,曾经被长期遗忘了的马克思、恩格斯倡导的美学和历史的批评的命题,虽然得到了广泛的确知和引用,然而普遍的阐释仍是令人不尽满意的,在许多文章中,或者是将美学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割裂开来;
关键词 文学创作 马克思主义美学 美学批评 美学思想 三题 审美欣赏 批评思想 别林斯基 社会生活 审美理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比较视域下史诗对立观的历史美学剖析
18
作者 路新生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3-55,176,共14页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提出了著名的“史诗二元对立观”,这一对历史学的成见影响深远。黑格尔与叔本华也受这一观念影响,将史学与诗学对立。黑格尔否认历史学能够认识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本质,叔本华贬低历史学所蕴含的内在真实性。不过,...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提出了著名的“史诗二元对立观”,这一对历史学的成见影响深远。黑格尔与叔本华也受这一观念影响,将史学与诗学对立。黑格尔否认历史学能够认识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本质,叔本华贬低历史学所蕴含的内在真实性。不过,史诗二元对立观实与古希腊的文化传统相悖,黑格尔与叔本华也在他们的论述中不自觉地给予史诗关系以“历史美学”的启迪。在中国传统史论中,无论是刘知几、钱谦益还是章学诚,都有关于史诗相通的大量论述,这既是对传统史学实践的理论总结,同时也是对现代史家重新定位历史学的重要提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美学 中国传统史学 史学 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新方法热”到“新美学——历史批评”观 被引量:1
19
作者 陈墨 《文艺理论研究》 1988年第6期50-56,共7页
一九八三年前后开始的“新方法热”,标志着我国文学批评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即“自觉、独立、探索”的阶段。借用陈骏涛的话来说:“除了美学——历史的批评依然是一种最基本、最主要的批评方法和批评流派之外,大致还有如下几种批评方法和... 一九八三年前后开始的“新方法热”,标志着我国文学批评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即“自觉、独立、探索”的阶段。借用陈骏涛的话来说:“除了美学——历史的批评依然是一种最基本、最主要的批评方法和批评流派之外,大致还有如下几种批评方法和批评形态正在向批评界渗透,这就是:比较文学的批评,文艺心理批评,接受批评,形式本体(本文)批评,系统方法批评,原型批评。”这些批评方法形态的出现,不管其自身的成熟程度如何。它们的客观效果是明显的,它们最大的特点就是从对于政治和政策的简单依附中解脱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批评 新方法论 美学 接受批评 现实主义文学 文学现象 形式本体 心理批评 批评形态 文学批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游戏如何讲述历史?数字游戏中的历史演进与现实映射 被引量:1
20
作者 梁亦昆 《学习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1-140,共10页
数字游戏作为历史的承载媒介,不仅再现历史时刻,更向玩家传递历史观念。当前游戏中的历史演进主要呈现三种图景:象征进步主义的线性历史、体现轮回思想的循环历史以及展现另类想象的(伪)或然历史。这些历史演进的差异映射出两种截然不... 数字游戏作为历史的承载媒介,不仅再现历史时刻,更向玩家传递历史观念。当前游戏中的历史演进主要呈现三种图景:象征进步主义的线性历史、体现轮回思想的循环历史以及展现另类想象的(伪)或然历史。这些历史演进的差异映射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现实:一是宣扬进步主义与历史终结论的具有浓厚西方中心主义理念的“欧美现实”;二是经历“失去的二十年”后生活在停滞发展社会中的“日本现实”。随着后现代主义的冲击与不确定性在全球的蔓延,宏大与必然的历史逐渐从数字游戏中抽身而去。我们需批判性审视游戏历史背后的意识形态编码,推动未来本土游戏在叙事范式、主体建构与认知框架维度实现理论自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游戏 历史演进 意识形态 游戏批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