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6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论“美好生活”的哲学意涵
被引量:
1
1
作者
吴晶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6-19,共4页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价值取向与实践主线。辩证唯物主义视角下“美好生活”的逻辑内涵指向以人民为中心的价...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价值取向与实践主线。辩证唯物主义视角下“美好生活”的逻辑内涵指向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其演变生成遵循发展性的上升规律,其真理力量源自并指导新时代的鲜活实践。深入探讨“美好生活”内含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意涵,对于帮助人民大众深刻理解“美好生活”的重大价值,推进人民大众对“美好生活”的实践追求具有重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好生活”
哲学意涵
核心精髓
时代内涵
整体统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从“能够生活”到“美好生活”——唯物史观价值诉求的理论嬗变
被引量:
6
2
作者
康渝生
胡寅寅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66-72,共7页
在哲学研究的理论视域中,价值是具有彰显旨归意义的重要范畴,是"哲学精神的展开的本质"。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思想彰显着唯物史观的理论旨归,深刻阐发了人类社会生活的价值诉求。在这个意义上,唯物史观也是马克思...
在哲学研究的理论视域中,价值是具有彰显旨归意义的重要范畴,是"哲学精神的展开的本质"。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思想彰显着唯物史观的理论旨归,深刻阐发了人类社会生活的价值诉求。在这个意义上,唯物史观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马克思主义哲学向现实生活世界回归的致思逻辑,将理论的价值定位从逻辑自洽转向了生活实践,从而开启了价值哲学研究的全新场域。唯物史观的价值诉求从来都没有停留在"能够生活"的底线层面。从"能够生活"的理论指向到"美好生活"的实践旨归,不仅是理论向生活世界的回归,而且是理论价值的升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中,物质生活资料的日趋丰富必然构筑起价值诉求跃迁的实践前提,而价值诉求层次的跃升则充分彰显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够
生活”
“美好生活”
唯物史观
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新时代“美好生活”的理论内涵、逻辑依据及实践要求
被引量:
10
3
作者
杨仁忠
李宗省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05-112,共8页
新时代“美好生活”具有深刻的理论内涵、科学的逻辑依据和明晰的实践要求。从理论内涵看,“美好生活”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相统一的科学论断,是不断实现的生活目标,是超越西方式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从逻辑依据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新时代“美好生活”具有深刻的理论内涵、科学的逻辑依据和明晰的实践要求。从理论内涵看,“美好生活”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相统一的科学论断,是不断实现的生活目标,是超越西方式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从逻辑依据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实现美好生活的理论逻辑;百年大党勇担历史使命的生动表达是不断实现美好生活的历史逻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不断实现美好生活的实践逻辑。从实践要求看,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是根本政治保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根本方向;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指导原则和路径选择;坚持人民至上、推进共同富裕是价值选择;坚持团结奋斗是凝神聚力的精神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好生活”
理论内涵
逻辑依据
实践要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美好生活”观念演进之40年
被引量:
17
4
作者
魏传光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7,187,共8页
一部改革开放史就是一部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史,改革推动了生活观的变革,开放催生了生活观的解放。在改革开放40年里,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认识呈现出从生存、享受到发展层次逐渐递进的特点。概括来讲,在全面改革开放...
一部改革开放史就是一部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史,改革推动了生活观的变革,开放催生了生活观的解放。在改革开放40年里,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认识呈现出从生存、享受到发展层次逐渐递进的特点。概括来讲,在全面改革开放阶段,"富裕生活"是当时中国人民主要的和普遍的"美好生活"诉求;在深化改革开放阶段,"美好生活"主要是指优化生存境遇、提升生活品质、丰富生活内涵的"高质量生活";而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阶段,以挖掘自身潜能、发挥聪明才智、彰显价值意义、获得尊重尊严为内核的"人的全面发展"构成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新期盼。中国人民"美好生活"观念演进的过程,准确而深刻地反映了改革开放40年中国在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重大变革与全面进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革开放40年
“美好生活”
观念演进
富裕
生活
自我实现
公平正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基于新时代“美好生活”的空间正义之建构
被引量:
5
5
作者
李武装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2020年第5期47-53,共7页
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社会批判理论先后经历了从"历史—时间"偏爱到"社会—空间"优位的学术沿革进路。此一"空间转向"从而"空间正义"的发微,除却科技革命与时代变迁的置换,当代人的日常生活及...
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社会批判理论先后经历了从"历史—时间"偏爱到"社会—空间"优位的学术沿革进路。此一"空间转向"从而"空间正义"的发微,除却科技革命与时代变迁的置换,当代人的日常生活及其"现代性"焦虑起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改革开放以来,空间正义的加速介入与抽离,"拆迁"的不仅是传统向现代转变的"时间性"认同观念,"流转"的更是伦理样态逐渐演变的"空间性"裂散谜题。目前,空间正义的研究在学术界仍存在五个方面的问题。基于"美好生活"的新时代空间正义阐释和建构,在理论上应持开放和包容的态度,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并着眼于现代经济社会运行及其空间布展方式的新变化、新特点,致力于空间正义的生产性、分配性、消费性和生态性等方面的协同联动,担负起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空间道义担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正义
“美好生活”
“新时代社会”
“治理型正义”
“生态性正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文学“再政治化”批判——兼论文学与政治的深层融通
6
作者
李占伟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24-130,共7页
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大致沿着从文学"政治化"到"去政治化"或"非政治化",从"去政治化"到"再政治化",从"再政治化"到"泛政治化"的路线进行。然而,学...
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大致沿着从文学"政治化"到"去政治化"或"非政治化",从"去政治化"到"再政治化",从"再政治化"到"泛政治化"的路线进行。然而,学界在进行文学再政治化研究时,却基本忽略与搁置了文学究竟与何样"政治"有何样深层关联的问题。检视目前学界拿来作为文学再政治化知识建构前提和指归的"政治",无外乎来自于两个系列:一种是事关政治实践性的"政治学"、"政治科学";另一种则是各种"主义"性的"文化政治"、"政治文化"。那么以这两种"政治"为前提与指归进行文学再政治化的知识建构是否"自然正当"?文学又究竟该面对何样"政治"并与何样"政治"在何样层面上融通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再政治化”
政治学(“政治科学”)
文化政治(“政治文化”)
“美好生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美好生活”的哲学意涵
被引量:
1
1
作者
吴晶
机构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南京传媒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出处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6-19,共4页
文摘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价值取向与实践主线。辩证唯物主义视角下“美好生活”的逻辑内涵指向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其演变生成遵循发展性的上升规律,其真理力量源自并指导新时代的鲜活实践。深入探讨“美好生活”内含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意涵,对于帮助人民大众深刻理解“美好生活”的重大价值,推进人民大众对“美好生活”的实践追求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
“美好生活”
哲学意涵
核心精髓
时代内涵
整体统一
分类号
D61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从“能够生活”到“美好生活”——唯物史观价值诉求的理论嬗变
被引量:
6
2
作者
康渝生
胡寅寅
机构
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
哈尔滨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出处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66-72,共7页
基金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研究”(13bks002)
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青年项目“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思想的致思逻辑及其当代价值研究”(16KSC03)阶段性成果。
文摘
在哲学研究的理论视域中,价值是具有彰显旨归意义的重要范畴,是"哲学精神的展开的本质"。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思想彰显着唯物史观的理论旨归,深刻阐发了人类社会生活的价值诉求。在这个意义上,唯物史观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马克思主义哲学向现实生活世界回归的致思逻辑,将理论的价值定位从逻辑自洽转向了生活实践,从而开启了价值哲学研究的全新场域。唯物史观的价值诉求从来都没有停留在"能够生活"的底线层面。从"能够生活"的理论指向到"美好生活"的实践旨归,不仅是理论向生活世界的回归,而且是理论价值的升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中,物质生活资料的日趋丰富必然构筑起价值诉求跃迁的实践前提,而价值诉求层次的跃升则充分彰显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关键词
“能够
生活”
“美好生活”
唯物史观
价值
分类号
A81 [哲学宗教—马克思主义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新时代“美好生活”的理论内涵、逻辑依据及实践要求
被引量:
10
3
作者
杨仁忠
李宗省
机构
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出处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05-112,共8页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专项课题“全国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建设”(21SZJS12010065)。
文摘
新时代“美好生活”具有深刻的理论内涵、科学的逻辑依据和明晰的实践要求。从理论内涵看,“美好生活”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相统一的科学论断,是不断实现的生活目标,是超越西方式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从逻辑依据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实现美好生活的理论逻辑;百年大党勇担历史使命的生动表达是不断实现美好生活的历史逻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不断实现美好生活的实践逻辑。从实践要求看,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是根本政治保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根本方向;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指导原则和路径选择;坚持人民至上、推进共同富裕是价值选择;坚持团结奋斗是凝神聚力的精神动力。
关键词
“美好生活”
理论内涵
逻辑依据
实践要求
Keywords
"Good Life"
Theoretical Connotation
Logical Basis
Practical Requirements
分类号
D616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美好生活”观念演进之40年
被引量:
17
4
作者
魏传光
机构
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出处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7,187,共8页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基于分配正义的‘美好生活’实践逻辑研究"(项目号:18YJA710049)的阶段性成果
文摘
一部改革开放史就是一部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史,改革推动了生活观的变革,开放催生了生活观的解放。在改革开放40年里,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认识呈现出从生存、享受到发展层次逐渐递进的特点。概括来讲,在全面改革开放阶段,"富裕生活"是当时中国人民主要的和普遍的"美好生活"诉求;在深化改革开放阶段,"美好生活"主要是指优化生存境遇、提升生活品质、丰富生活内涵的"高质量生活";而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阶段,以挖掘自身潜能、发挥聪明才智、彰显价值意义、获得尊重尊严为内核的"人的全面发展"构成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新期盼。中国人民"美好生活"观念演进的过程,准确而深刻地反映了改革开放40年中国在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重大变革与全面进步。
关键词
改革开放40年
“美好生活”
观念演进
富裕
生活
自我实现
公平正义
分类号
D619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基于新时代“美好生活”的空间正义之建构
被引量:
5
5
作者
李武装
机构
西安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出处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2020年第5期47-53,共7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时代我国政治哲学的理论形态及其文化语境研究”(项目编号:18BZX027)。
文摘
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社会批判理论先后经历了从"历史—时间"偏爱到"社会—空间"优位的学术沿革进路。此一"空间转向"从而"空间正义"的发微,除却科技革命与时代变迁的置换,当代人的日常生活及其"现代性"焦虑起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改革开放以来,空间正义的加速介入与抽离,"拆迁"的不仅是传统向现代转变的"时间性"认同观念,"流转"的更是伦理样态逐渐演变的"空间性"裂散谜题。目前,空间正义的研究在学术界仍存在五个方面的问题。基于"美好生活"的新时代空间正义阐释和建构,在理论上应持开放和包容的态度,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并着眼于现代经济社会运行及其空间布展方式的新变化、新特点,致力于空间正义的生产性、分配性、消费性和生态性等方面的协同联动,担负起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空间道义担当。
关键词
空间正义
“美好生活”
“新时代社会”
“治理型正义”
“生态性正义”
Keywords
spatial justice
"the Better Life"
"the Society in the New Era"
"Governing Justice"
"Ecological Justice"
分类号
D60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文学“再政治化”批判——兼论文学与政治的深层融通
6
作者
李占伟
机构
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处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24-130,共7页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布尔迪厄文艺思想与中国当代文论建设"(12YJC751046)
文摘
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大致沿着从文学"政治化"到"去政治化"或"非政治化",从"去政治化"到"再政治化",从"再政治化"到"泛政治化"的路线进行。然而,学界在进行文学再政治化研究时,却基本忽略与搁置了文学究竟与何样"政治"有何样深层关联的问题。检视目前学界拿来作为文学再政治化知识建构前提和指归的"政治",无外乎来自于两个系列:一种是事关政治实践性的"政治学"、"政治科学";另一种则是各种"主义"性的"文化政治"、"政治文化"。那么以这两种"政治"为前提与指归进行文学再政治化的知识建构是否"自然正当"?文学又究竟该面对何样"政治"并与何样"政治"在何样层面上融通呢?
关键词
文学“再政治化”
政治学(“政治科学”)
文化政治(“政治文化”)
“美好生活”
分类号
I0 [文学—文学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论“美好生活”的哲学意涵
吴晶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4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从“能够生活”到“美好生活”——唯物史观价值诉求的理论嬗变
康渝生
胡寅寅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20
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新时代“美好生活”的理论内涵、逻辑依据及实践要求
杨仁忠
李宗省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22
1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美好生活”观念演进之40年
魏传光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
1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基于新时代“美好生活”的空间正义之建构
李武装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2020
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文学“再政治化”批判——兼论文学与政治的深层融通
李占伟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3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