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26篇文章
< 1 2 24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结构嵌入与过程融合:数字技术驱动城市社区韧性治理的双重逻辑探诘——以成都市Y社区为例 被引量:2
1
作者 姜晓萍 李敏 《社会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9-89,228,共12页
随着城市治理数字化转型加速推进,数字技术成为驱动和连接城市社区韧性众多要素的核心与关键。基于“结构论”和“过程论”的既有研究均呈现出与事实相割裂的单向度、碎片化特征,难以有效解释数字技术驱动城市社区韧性治理的深层动因和... 随着城市治理数字化转型加速推进,数字技术成为驱动和连接城市社区韧性众多要素的核心与关键。基于“结构论”和“过程论”的既有研究均呈现出与事实相割裂的单向度、碎片化特征,难以有效解释数字技术驱动城市社区韧性治理的深层动因和内在逻辑,更无法提供切实可行的实践策略。成都市Y社区“数智化全域运营”案例表明,数字技术有效驱动城市社区韧性治理有赖于“结构嵌入”与“过程融合”的双重逻辑。在结构嵌入上,要以数实融合、数权共生与数字包容为基底,将数字技术嵌入城市社区韧性治理的工具结构、权力结构与价值结构,以此实现数字技术与治理结构的集成性适配;在过程融合上,要以“技术工具→技术权力→技术治理”的演化为中轴,做到“阶段同步”“环节嵌扣”“循序升级”,以此实现数字技术与治理过程的渐进性适配。未来的城市社区韧性治理实践,必须进一步强化系统观念,将结构化思维与过程性思维相统一,由此更好应对数字技术快速迭代与风险态势不断升级对城市社区韧性造成的双重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技术 城市社区 韧性治理 结构嵌入 过程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结构-过程”分析范式的权力观念质性研究
2
作者 赵书松 赵旭宏 +1 位作者 赵莉娜 张鹏程 《管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27-437,共11页
引入“结构-过程”分析范式,基于建构型扎根理论深入探讨权力观念,提炼出个体权力观念的6个核心维度并构建权力观念双维模型,以此为标准将权力观念区分为旧权力与新权力。研究结果发现,旧权力观念下权力主客体间冲突对立,权力由个人利... 引入“结构-过程”分析范式,基于建构型扎根理论深入探讨权力观念,提炼出个体权力观念的6个核心维度并构建权力观念双维模型,以此为标准将权力观念区分为旧权力与新权力。研究结果发现,旧权力观念下权力主客体间冲突对立,权力由个人利益为动机导向的少数人所掌握,自上而下流动,最终导致权力分配不均的结果;新权力观念下权力主客体间平等协作,权力由组织发展导向的员工群体所拥有,自下而上汇集,最终产生权力的增量与共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权力观念 新权力 旧权力 结构-过程范式 扎根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独特路径:信访制度政治属性的再认识
3
作者 张岩阳 《思想战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4-91,共8页
全过程人民民主概念的提出与《信访工作条例》的印发重新激活了对信访制度属性定位的讨论。信访制度兼具政治、行政与治理三种属性,其发端于党的群众路线的特点表明,信访制度的本质是中国共产党主导创建的独特民主制度,也决定了政治属... 全过程人民民主概念的提出与《信访工作条例》的印发重新激活了对信访制度属性定位的讨论。信访制度兼具政治、行政与治理三种属性,其发端于党的群众路线的特点表明,信访制度的本质是中国共产党主导创建的独特民主制度,也决定了政治属性是信访制度的第一属性,而民主则是贯通信访制度政治、行政与治理三种属性的核心价值。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由多种民主组成的大规模矩阵。作为全过程人民民主构成要素的信访制度因自身蕴含草根民主、直接民主等成分,成为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次级矩阵。而信访制度作为标准制度接口的广泛嵌入、独特的民意吸纳方式,以及内置的动力机制等优势,使自身成为了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一条隐微路径。信访制度通过对民意的识别、对少数民意的保护,以及不制造民意的对立,为全过程人民民主超越西式代议制民主乃至民主的内在局限提供了积极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访制度 政治属性 过程人民民主 《信访工作条例》 发展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构-过程”框架下的环境政策协同评估——基于政策文本的量化分析
4
作者 保海旭 张晓卉 董战峰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9-110,共12页
无论是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抑或基层环境保护工作,均强调要广泛吸纳多方力量构建多元共治格局。立足自身方能展望未来,该研究以中国环境政策协同为切入点,围绕协同现状、短板剖析以及提升策略展开。评估环境政策协同的前提是环境政策的捕... 无论是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抑或基层环境保护工作,均强调要广泛吸纳多方力量构建多元共治格局。立足自身方能展望未来,该研究以中国环境政策协同为切入点,围绕协同现状、短板剖析以及提升策略展开。评估环境政策协同的前提是环境政策的捕获与协同要素的识别,故运用文本挖掘技术与“结构-过程”框架,为政策评估工作做前置准备。构建的环境政策数据池囊括1980—2022年共计871条政策,初步分解环境政策特质并抽离出效力位阶、时间间隔、发文机构和政策内容的标签信息。基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提出的“结构-过程”协同框架,贴合环境政策领域做出框架调试,形成由要素、层级与区域构成的结构性机制和生效、执行与参与构成的过程性机制。政策量化结果显示:环境政策中要素协同未与环境特性紧密结合,层级协同的路径依赖严重,区域协同依靠具象化的环境纽带,时间协同缺乏机制性保障,工具协同“重管制、轻激励”,主体协同形式依赖地方探索。在时间序列下观察环境政策的协同变化,发现结构性机制式微,并实现由单维引领向多维互动的转变。这意味着,为提升环境政策协同效果,在结构性机制中应加强对环境特性的关注,推动精细化管理;优化垂直管理层级结构,畅通双向信息通道;加强内生性价值观念的培养,减少对具象化环境纽带的依赖。在过程性机制中将时间纳入政策制定的考虑范围,进行科学的计划和安排;融合刚性环境规制与柔性激励工具,实现更加灵活和有效的政策运用;同时,加强环境多元共治的社会结构建设,确保地方探索成功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策量化 结构-过程 协同度 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优化与修复:“结构-过程”视角下基层政府治理能力提升研究
5
作者 邱实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6-96,共11页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而基层政府是基层治理的主体,其治理能力直接关系到基层治理的有效性。基层政府治理能力不足并不是单一性的具体问题,而是在基层治理过程中由多方因素引发的综合问题,因此形成了多类型的外在呈现。现实中,基...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而基层政府是基层治理的主体,其治理能力直接关系到基层治理的有效性。基层政府治理能力不足并不是单一性的具体问题,而是在基层治理过程中由多方因素引发的综合问题,因此形成了多类型的外在呈现。现实中,基层政府治理能力通过政府结构和行政过程呈现出来,既定的条块结构和治理结构是基层政府履行治理职责的条件,“结构”与“过程”呈互赖互动关系。因此,以“结构-过程”为分析视角,从结构刚性与过程异化探查基层政府治理能力不足的成因可知,其显示出纵向结构、条块结构和政社结构刚性所导致的治理过程“合规化”“多重化”“偏向化”以及相应的权责失衡、负担过度和社会治理虚化等问题。基于此,从“结构优化”和“过程修复”进一步寻求提升基层政府治理能力的有效方式:一方面,以“职责”柔化目标刚性,优化基层政府的治理结构,使之契合基层治理的现实需求,为过程修复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以“技术”修复运行机制,提升基层政府的治理效能,即通过行政技术、治理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共同介入实现基层政府治理能力的整体跃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层治理 基层政府 治理能力 政府结构 政府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构调适、过程优化与行动赋能:乡村治理数字化转型的实践逻辑——基于浙江省金华市L村的案例研究
6
作者 张新文 万栗江 《求实》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3-94,M0006,共13页
乡村治理数字化转型既是数字乡村建设的基本面向,也是乡村治理转型的发展方向。本研究基于赋能理论,提出“结构调适—过程优化—行动赋能”的分析框架,对浙江省金华市L村“智慧村社”数字治理平台案例进行剖析,从组织、制度与机制层面... 乡村治理数字化转型既是数字乡村建设的基本面向,也是乡村治理转型的发展方向。本研究基于赋能理论,提出“结构调适—过程优化—行动赋能”的分析框架,对浙江省金华市L村“智慧村社”数字治理平台案例进行剖析,从组织、制度与机制层面阐明乡村治理数字化转型的变革逻辑,强化对数字治理问题的整体性回应。通过构建乡村治理数字化转型新的解释框架,研究发现:从结构调适维度看,以技术嵌入推动乡村治理数字化由异质到标准、碎片到整体、内卷到内生转向,实现从“粗糙应对”到“精细运作”的转变;从过程优化维度看,以技术支撑再造多元互动格局,以赋权增能形塑服务治理流程,以体系创设推动价值与技术的理性统一,实现从“条块分割”到“协同联动”的转变;从行动赋能维度看,通过架设端口空间营造科学场景、融合数据集成拓展应用空间、迈向简约治理来彰显数字效用,实现从“模式僵化”到“简约高效”的转变。未来乡村建设应当坚持技术治理与工具治理的深度融合,探索新型乡村智治模式,实现乡村数字治理绩效的一体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治理 结构调适 过程优化 行动赋能 数字化转型 技术嵌入 简约治理 赋能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过程法研究虚拟岩心结构参数对低频激发极化效应的影响
7
作者 马铭 赵建国 +5 位作者 毛玉蓉 闫博鸿 叶麦克 肖增佳 李智 王斌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48-1162,共15页
不含金属矿物的多孔介质低频激发极化效应与结构参数密切相关,为了明确结构参数对激发极化效应的影响,本文结合过程法和复电导率数值模拟技术进行分析.首先,基于过程法的成岩和压实过程重构了不同结构参数的虚拟岩心;然后,分析了粒径和... 不含金属矿物的多孔介质低频激发极化效应与结构参数密切相关,为了明确结构参数对激发极化效应的影响,本文结合过程法和复电导率数值模拟技术进行分析.首先,基于过程法的成岩和压实过程重构了不同结构参数的虚拟岩心;然后,分析了粒径和压实系数变化对结构参数的影响;之后,提出将压实过程等效为颗粒体积膨胀过程,并引入等效粒径来表征压实系数;最后,将双电层贡献的表面复电导平均在颗粒体积上,进而在代表性体积单元中求解电场拉普拉斯方程获得多孔介质的等效复电导率.结果表明:压实系数在[0.14,0.22]之间变化时,结构参数将受到显著影响;电化学极化弛豫峰对应的相位值与单位孔隙表面积比体积正相关;随着压实系数的增加,电化学极化和Maxwell-Wagner极化都将增强,且两种极化过程之间或出现第二个特征弛豫峰;此外,正交电导率与结构参数之间的变化规律不是单调的.该研究将为从激发极化测量结果预测多孔介质的结构参数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程 压实系数 等效粒径 结构参数 复电导率 激发极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体酸催化离子液体预处理芦竹过程中假木素的形成及结构研究
8
作者 韦江龙 马克 +2 位作者 裴昕斐然 游婷婷 许凤 《可再生能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853-860,共8页
文章采用固体酸催化离子液体对芦竹综纤维素进行预处理,通过化学组成分析研究了假木素的形成过程,利用酶法分离出假木素后,通过一系列物理化学表征探究了假木素的结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预处理强度的增加,原料中半纤维素含量呈下... 文章采用固体酸催化离子液体对芦竹综纤维素进行预处理,通过化学组成分析研究了假木素的形成过程,利用酶法分离出假木素后,通过一系列物理化学表征探究了假木素的结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预处理强度的增加,原料中半纤维素含量呈下降趋势,羰基吸收峰强度、假木素含量则均呈上升趋势,推测假木素的形成主要与半纤维素降解有关,且假木素可能含有羰基结构;固体酸催化离子液体预处理芦竹过程中形成的假木素呈微球状,且微球粒径大小、表面形貌与预处理强度有关;与稀酸预处理不同,高强度固体酸催化离子液体预处理过程中形成的假木素微球尺寸较小,微球表面更为粗糙并伴有孔隙产生;酶解法分离获得了84.6%的假木素,对其进行凝胶渗透色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分析,发现假木素的重均分子量为1 550 g/mol,数均分子量为1 340 g/mol,多分散性为1.16,且含有芳香环、羧基、羟基以及羰基基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酸催化离子液体预处理 假木素 形成过程 化学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定位结构包装箱体在铁路运输过程中的动力学仿真
9
作者 史敬伟 吴海龙 王猛 《包装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56-262,共7页
目的针对一种定位结构塑料包装箱体在铁路运输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箱体滑动和翻转行为,评价其安全性。方法利用LS-DYNA动力学软件,建立定位结构弹药包装箱体承受车辆运行时的瞬间振动和冲击动力学有限元模型,分析列车紧急刹车、横向晃动、... 目的针对一种定位结构塑料包装箱体在铁路运输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箱体滑动和翻转行为,评价其安全性。方法利用LS-DYNA动力学软件,建立定位结构弹药包装箱体承受车辆运行时的瞬间振动和冲击动力学有限元模型,分析列车紧急刹车、横向晃动、经过轨道接缝和编组挂车等载荷环境下定位结构全包装箱体的定位球抗剪强度和箱体动力学响应规律。结果列车以70 km/h速度正常行驶时,在纵向2g加速度紧急刹车、横向1.5g加速度晃动、经过钢轨接缝处产生瞬间1g垂直加速度冲击和编组挂车产生3g加速度冲击等工况条件下,定位结构凸球的强度均能满足设计要求。结论弹药包装箱体的定位结构方案能够承受运输过程中的相关振动和瞬间冲击载荷作用,定位结构凸球强度满足设计要求,定位箱体结构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弹药包装 运输过程 定位结构 振动冲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率超声对无掩膜定域性电沉积三维镍质微结构成型过程的影响
10
作者 吴蒙华 姜炳春 +1 位作者 肖雨晴 贾卫平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5-240,共6页
提高高深宽比三维金属微结构成型精度一直是微电子信息制造、MEMS等领域的研究重点。以制备直径为60μm、长径比为8∶1的微镍柱为例,在无掩膜定域性电沉积(MLED)微镍柱过程中,施加一定强度、与电场作用方向相同的功率超声波,探讨超声波... 提高高深宽比三维金属微结构成型精度一直是微电子信息制造、MEMS等领域的研究重点。以制备直径为60μm、长径比为8∶1的微镍柱为例,在无掩膜定域性电沉积(MLED)微镍柱过程中,施加一定强度、与电场作用方向相同的功率超声波,探讨超声波对无掩膜定域性电沉积三维镍质微结构成型过程的影响。主要开展了无功率超声作用及有功率超声作用下MLED制备微镍柱过程中平均体积沉积速率、表面形貌及晶粒尺寸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无功率超声作用,有功率超声作用下MLED的平均体积沉积速率可提高28%~39%,最高平均体积沉积速率可达15340.46μm^(3)/s;功率超声作用可进一步细化沉积体的晶粒尺寸,平均晶粒尺寸可达46.37 nm;同时,功率超声作用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MLED微镍柱的微观表面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率超声 无掩膜定域性电沉积(MLED) 三维镍质微结构 成型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结构—过程—结果模型的多视角下口腔门诊护理质量认知的质性研究
11
作者 马永红 刘帆 +5 位作者 杨春霞 杨金容 许力升 谢静颖 王敬钧 韦靖怡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7-235,共9页
目的探究管理者、医生、护士以及患者多视角下口腔门诊护理质量的认知,提出符合临床实际的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为构建科学、系统、全面的口腔门诊护理质量评价体系提供参考。方法于2024年1—4月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在全国具有区域代表性的... 目的探究管理者、医生、护士以及患者多视角下口腔门诊护理质量的认知,提出符合临床实际的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为构建科学、系统、全面的口腔门诊护理质量评价体系提供参考。方法于2024年1—4月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在全国具有区域代表性的5家三级甲等口腔专科医院中选取7名管理者、11名医生、11名门诊护士及10名患者,共39名访谈对象进行半结构化深度访谈。采用Colaizzi七步法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和归纳,并基于结构−过程−结果(SPO)三维质量评价模型提炼主题。结果研究从结构、过程及结果3个质量维度提取了5个主要主题,15个次要主题。析出的结构质量相关主题:消毒隔离规范、仪器设备和耗材管理、护理人力配比和护士学历架构、应急能力;过程质量相关主题:诊前风险评估、患者分诊与引导、沟通与态度、健康宣教、人文关怀、延续性护理、专科护理操作、四手操作;结果质量相关主题:满意度、不良事件管理与分析、有效投诉和纠纷。结论在口腔门诊护理质量评价内容中结构质量是基础,过程质量是核心,结果质量是重点。规范消毒隔离、仪器设备以及耗材管理,配置合理的护理人力和岗位能力,落实优质护理服务,提升医护配合质量和满意度是确保口腔门诊护理质量的必要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门诊 护理质量 指标 质量评价 结构过程−结果 质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兴市场企业技术突破:基于“结构-过程-产出”的文献述评与中国镜鉴 被引量:1
12
作者 吴欣桐 梅亮 《南开管理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8-99,共12页
新兴市场企业与成熟市场企业相比存在组织特征和技术发展历程的显著差异,探索并有效应用技术突破机制对在动态竞争环境下超越现有技术范式并涌现创新成果、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具有重大理论与应用价值。本研究聚焦新兴市场企业技术... 新兴市场企业与成熟市场企业相比存在组织特征和技术发展历程的显著差异,探索并有效应用技术突破机制对在动态竞争环境下超越现有技术范式并涌现创新成果、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具有重大理论与应用价值。本研究聚焦新兴市场企业技术突破文献,搜索并定位发表于国际权威管理学期刊的文献,开展理论框架构建与文献述评。首先,通过对比一般企业和新兴市场企业技术突破研究文献,鉴别新兴市场企业技术突破面临的独特挑战;其次,根据文献共被引分析和关键词聚类分析结果,建构“结构-过程-产出”理论框架,以整合新兴市场企业技术突破的关键维度及核心研究议题;最后,在中国情境下进行框架演绎,提出中国企业的结构主导型、过程主导型和产出主导型技术突破模式。本研究为当前我国企业突破海外技术封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等议题提供了管理与政策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突破 新兴市场企业 主体结构 技术过程 创新产出 文献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切口形式的框架-剪力墙结构爆破拆除倒塌过程分析
13
作者 张翼翔 赵国臣 +2 位作者 林世镔 王誉瑾 刘昌邦 《爆破》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1-119,共9页
基于武汉某实际7层框架—剪力墙结构爆破拆除工程,开展了不同切口形式的框架—剪力墙结构爆破拆除倒塌过程研究。采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精细化有限元数值模型,对支撑立柱的钢筋和混凝土采用分离式建模,对上部塌落体采用整体式建模,... 基于武汉某实际7层框架—剪力墙结构爆破拆除工程,开展了不同切口形式的框架—剪力墙结构爆破拆除倒塌过程研究。采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精细化有限元数值模型,对支撑立柱的钢筋和混凝土采用分离式建模,对上部塌落体采用整体式建模,以精确模拟支撑立柱的力学行为并提高计算效率。此外,基于已建模型构建三角形切口形式的数值模型,与实际工程中的梯形切口形式对比分析。通过分析两种不同切口形式下,目标结构支撑柱的受力形式、后坐距离以及塌落体运动特征,讨论了不同切口形式对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倒塌过程影响。结果表明,数值模拟计算结果与实际倒塌过程在倒塌时间、塌落体运动特征和倒塌历程等方面高度吻合,验证了建模方法的有效性;相对于梯形切口形式,三角形切口形式重心低,起爆后迅速以切口的一个顶点为轴心开始倾斜,后排支撑柱短时间承受大偏心压力,从而迅速失效,塌落体触地时间更短,触地速度更大,塌落体解体更为充分;两种切口形式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后坐,因三角形切口形式产生的水平向动能较大,导致其产生的后坐距离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框架-剪力墙结构 爆破拆除 倒塌过程 数值模拟 切口形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高温大曲发酵过程中真菌群落结构演替规律
14
作者 李娜 崔梦君 +4 位作者 倪慧 田龙新 叶明波 郭壮 侯强川 《中国酿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69-174,共6页
该研究利用Illumina Mi Seq测序技术研究高温大曲发酵过程中真菌群落的演替规律。α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高温大曲发酵过程中真菌群落的丰富度和多样性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第二次翻曲时,发现物种数(369.16)和辛普森指数(0.75)均达... 该研究利用Illumina Mi Seq测序技术研究高温大曲发酵过程中真菌群落的演替规律。α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高温大曲发酵过程中真菌群落的丰富度和多样性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第二次翻曲时,发现物种数(369.16)和辛普森指数(0.75)均达到最大,且极显著高于拆曲出库时(P<0.01);优势真菌属包括嗜热子囊菌属(Thermoascus)、嗜热真菌属(Thermomyces)、曲霉属(Aspergillus)、罗萨氏菌属(Rasamsonia)和丝衣霉菌属(Byssochlamys)。β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高温大曲发酵过程中真菌群落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线性判别分析效应值大小(LEfSe)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发酵阶段呈现出特征性优势菌,Phialosimplex、Thermoascus和Thermomyces可分别为第一次翻曲、第二次翻曲和拆曲出库阶段的生物标志物。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真菌群落结构的变化可能与菌群间的互作关系密切相关。该研究结果为后续优化大曲发酵过程和提高产品品质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大曲 发酵过程 高通量测序技术 真菌群落结构 群落演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在场与明清粤北多族群社会的结构过程
15
作者 王航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2-99,共8页
经过长期的迁徙流动和共生发展,粤北地区多族群社会在明清时期发生剧变。山地的开发体现出本土、客家、流民等族群文化权力格局的演变,呈现出后者覆盖前者,山地与平地族群互嵌且博弈的态势,然而不同族群所建构的排他身份认同,其本质是... 经过长期的迁徙流动和共生发展,粤北地区多族群社会在明清时期发生剧变。山地的开发体现出本土、客家、流民等族群文化权力格局的演变,呈现出后者覆盖前者,山地与平地族群互嵌且博弈的态势,然而不同族群所建构的排他身份认同,其本质是对代表文明和权力的正统的追求,各族群在发展进程中形成了互通有无、共融共生的关系。在国家层面,明清王朝通过神明崇拜和先贤祭祀两种主要手段,建立粤北地区、岭南地区甚至中国南方社会“正统性”新秩序。在里甲户籍制度的影响下,粤北地区客家、瑶族等族群开始建立自己的家族谱系,利用“祖先权力”强化自身合法性和对地方的控制权。总之,明清时期粤北多族群社会的结构变化与秩序重构是中央王朝集权统治、各族群交往交流交融、族群家国认同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族群社会 结构过程 户籍制度 身份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标识性概念及其结构化演进
16
作者 黄琲 赵宬斐 《浙江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6-144,共9页
在不断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全过程人民民主被界定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属性,逐渐成为一个具有鲜明辨识度的标识性概念。这一概念通过历时性与共时性聚合,以及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断呈现出结构化特征。全过程人民民主正是... 在不断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全过程人民民主被界定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属性,逐渐成为一个具有鲜明辨识度的标识性概念。这一概念通过历时性与共时性聚合,以及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断呈现出结构化特征。全过程人民民主正是通过持续的结构化演进,被赋予新的内涵与意义,从而始终保持其时代性与生命力。这一过程不仅丰富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还为其伟大征程提供了坚实的政治保障与政治引领,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独特优势与时代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程人民民主 标识性概念 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等教育多样化:从外在结构到过程方法
17
作者 刘振天 周子怡 《高校教育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3-46,共14页
多样化是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的基本特征和根本趋势。从历史、理论、实践三重逻辑来看,高等教育多样化具有不同的生成动因和衍化路径,回应着国家、社会、市场、高校、个体等多方发展诉求。高等教育多样化是从外在结构到具体教育教学过程... 多样化是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的基本特征和根本趋势。从历史、理论、实践三重逻辑来看,高等教育多样化具有不同的生成动因和衍化路径,回应着国家、社会、市场、高校、个体等多方发展诉求。高等教育多样化是从外在结构到具体教育教学过程及方法的全方位多样化,涵盖结构要素的异质重组、权力关系的动态平衡与人才培养的个性适配。我国应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建立动态调整和特色发展机制;构筑多元协同治理体系,促进自然人主体性活化;完善人才战略布局,制度支撑与技术赋能人才培养全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教育多样化 外在结构 过程方法 结构多样化 治理多样化 培养多样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体系:生成逻辑、结构优势与发展路向
18
作者 罗永宽 郁熠铭 《湖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7-54,共8页
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体系作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话语体系的核心构成与最新发展,源自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对人民民主的不懈追求,凸显中国共产党人对现代政治文明发展潮流的积极回应,彰显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民主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 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体系作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话语体系的核心构成与最新发展,源自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对人民民主的不懈追求,凸显中国共产党人对现代政治文明发展潮流的积极回应,彰显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民主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相较于西式民主话语,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体系在文本、理论、文化方面呈现显著的结构优势,是反映中国民主实践的中国式表达,是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的科学民主话语,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内核的中国式民主话语。新时代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体系,必须统筹民主话语的创新要素以催生话语创新,建设民主话语的传播体系以加快话语传播,加强民主话语的制度支撑以保障话语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程人民民主 话语体系 生成逻辑 结构优势 发展路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党政部门结构嵌入、数字技术过程赋能与乡村治理效能提升——基于桂东P区“党建+网格+大数据”的个案分析
19
作者 张国磊 马丽 姜修海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7-119,共13页
在党中央与国家不断加强基层党建引领和数字赋能的情境下,如何认识和理解乡村治理效能的有效提升成为亟待回答的问题。基于“结构嵌入-过程赋能”分析框架对桂东P区调研分析发现:该地区以“智慧P区”平台打造“党建+网格+大数据”的乡... 在党中央与国家不断加强基层党建引领和数字赋能的情境下,如何认识和理解乡村治理效能的有效提升成为亟待回答的问题。基于“结构嵌入-过程赋能”分析框架对桂东P区调研分析发现:该地区以“智慧P区”平台打造“党建+网格+大数据”的乡村治理模式,首先通过党政部门下沉到乡村社会,将制度、组织与资源等要素嵌入乡村治理体系,实现乡村治理规范建设、关系调适与要素整合,从而形成党领共治的乡村治理结构;其次在治理结构优化的支持下,依托平台、技术与场景赋能的数字技术来提升乡村治理自主能力、互动效率与执行水平,进而调适乡村治理过程;最后,在党政部门结构嵌入与数字技术过程赋能的统一作用下,传统乡村管理的单一主体管控局面被打破,形成“一核多元”的治理体系和数字化赋能的治理能力,最终实现乡村治理效能的有效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政部门 结构嵌入 数字技术 过程赋能 乡村治理效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部开采覆岩结构面演变过程孔壁图像数字式描述方法
20
作者 汪进超 邹俊鹏 +2 位作者 李生海 王超 李晓斌 《煤田地质与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12-222,共11页
【目的】随着我国矿产资源开采活动日益向地球深部拓展,确保深部资源的安全、高效开采已成为国家层面亟需攻克的重大战略科技难题。掌握深部环境下采动岩层运动规律,有助于提升矿山灾害智能防控水平,保障深部资源安全高效开采。【方法... 【目的】随着我国矿产资源开采活动日益向地球深部拓展,确保深部资源的安全、高效开采已成为国家层面亟需攻克的重大战略科技难题。掌握深部环境下采动岩层运动规律,有助于提升矿山灾害智能防控水平,保障深部资源安全高效开采。【方法】针对深部开采过程中覆岩结构面复杂多样的表现形式,以及缺少具有针对性的结构面演变过程描述方法的研究现状,提出深部开采覆岩结构面演变过程的孔壁图像数字式描述方法,首先,在充分利用孔壁岩体结构图像信息的基础上,提出能够反映结构面空间形态和空间位置信息的特征点描述方法,实现覆岩结构面三维空间数字化;随后,根据结构面的典型演变特征,分别构建包含线性移动演变、扭转移动演变和厚度演变3类特征的覆岩结构面演变过程特征描述体系;最后,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详细分析,相较于传统单一的图像描述方式,体现提出方法在关键区域演变过程精细化描述的优越性。【结果和结论】提出的深部开采覆岩结构面演变过程描述方法能够以三维点云坐标的方式呈现深部不同位置岩体结构面的演变特征,相较于传统的图像展示,空间特征点散点云图中变化过程更为明晰,能够实现关键区域演变过程的更精细化描述,有利于快速搜索岩移的典型特征区域,能够为揭示矿山开采过程中内部岩移变化规律提供更加便捷的数字基础,是矿山开采岩层移动过程研究的一种新型演变过程数字式描述技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开采 覆岩结构 岩层移动 孔壁图像 演变过程 特征描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4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