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日本观念对初期中国“纯诗”的塑造 被引量:2
1
作者 罗振亚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10-118,共9页
20世纪20年代中期穆木天、王独清、冯乃超等倡导的"纯诗"及实践,不单纯是引入马拉美象征主义诗学的"欧化"结果,而是西方象征诗学和日本辰野隆的心灵愉悦理论"合力"促成的。穆木天、王独清强调将诗与散文... 20世纪20年代中期穆木天、王独清、冯乃超等倡导的"纯诗"及实践,不单纯是引入马拉美象征主义诗学的"欧化"结果,而是西方象征诗学和日本辰野隆的心灵愉悦理论"合力"促成的。穆木天、王独清强调将诗与散文的世界分开,要有大的暗示能,即来自穆木天的指导教师辰野隆的"激发",穆木天、王独清、冯乃超诗歌的物哀情调和日本的异域体验、艺术观念密切相关,他们诗歌的色音追求也源于日本文化的制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纯诗” 日本观念 塑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纯诗”批评审美意蕴论
2
作者 罗振亚 柴华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91-195,共5页
20世纪30年代,面对新诗在诗歌观念、审美态度、诗思方式、诗歌意象等方面的"现代"变革,一些诗评家注重新诗内在的艺术价值和规律,寻求新诗的自律性和独立的艺术地位,以"纯诗"观念来评价现代派诗人的创作,以批评主... 20世纪30年代,面对新诗在诗歌观念、审美态度、诗思方式、诗歌意象等方面的"现代"变革,一些诗评家注重新诗内在的艺术价值和规律,寻求新诗的自律性和独立的艺术地位,以"纯诗"观念来评价现代派诗人的创作,以批评主体意识的强化积极适应着新诗审美变革的现代探求,在审美探寻动向、审美内质、审美价值尺度、审美对话模式等方面构建了具有现代意义的"纯诗"批评体系,其丰富的审美意蕴对现代诗学的发展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30年代 “纯诗”批评 审美变革 中国现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纯诗”艺术的理论基石——30年代现代诗派的诗学思想
3
作者 罗振亚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38-142,共5页
对现代诗派进行一番冷静的巡视后,我们捕捉到这样一个令人兴奋的事实:现代抒唱群落中的不少歌者都擅长使“双枪”:兼具诗人与诗论家的双重身分。随着现代主义诗潮在30年代的壮大强化,日趋走向理论自觉的现代抒情主体——流派核心... 对现代诗派进行一番冷静的巡视后,我们捕捉到这样一个令人兴奋的事实:现代抒唱群落中的不少歌者都擅长使“双枪”:兼具诗人与诗论家的双重身分。随着现代主义诗潮在30年代的壮大强化,日趋走向理论自觉的现代抒情主体——流派核心层的戴望舒、施蛰存、卞之琳、杜衡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 戴望舒 理论基石 “纯诗” 施蛰存 30年代 象征主义 新月 《现代》 学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瓦雷里的“纯诗”
4
作者 袁素华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1998年第3期121-126,共6页
试论瓦雷里的“纯诗”袁素华保尔·瓦雷里(PawlValéry,1871-1945)是法国后期象征主义最大的代表,被誉为“最纯正的象征主义诗人”,他还是这一文学思潮颇具代表性的理论家。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用于探讨... 试论瓦雷里的“纯诗”袁素华保尔·瓦雷里(PawlValéry,1871-1945)是法国后期象征主义最大的代表,被誉为“最纯正的象征主义诗人”,他还是这一文学思潮颇具代表性的理论家。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用于探讨与文学创作有密切联系的思维方法和精神活动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瓦雷里 “纯诗” 象征主义 象征派 歌创作 “自我” 精神危机 的语言 象思维 西方文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三十年代“现代派”诗人的现代主义诗学思想 被引量:1
5
作者 陈旭光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1999年第2期122-127,共6页
一在三十年代,围绕广有影响力的《现代》杂志而形成的“现代派”诗人,出于对新诗历史及当时诗坛现状的清醒认识和自觉反思,与丰富的卓有成效的创作实践相配合,立场鲜明地提出了不少较为接近诗歌本质、符合诗歌艺术发展规律的现代诗... 一在三十年代,围绕广有影响力的《现代》杂志而形成的“现代派”诗人,出于对新诗历史及当时诗坛现状的清醒认识和自觉反思,与丰富的卓有成效的创作实践相配合,立场鲜明地提出了不少较为接近诗歌本质、符合诗歌艺术发展规律的现代诗学思想,这无疑也是《现代》杂志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戴望舒 中国现代主义 现代派 学思想 三十年代 西方现代主义 施蛰存 发展 “纯诗” 新月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