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人工智能赋能高校“精准思政”的技术模式、现实症候与实践进路
1
作者
郝娜
桂泽堃
《黑龙江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10,共10页
高校“精准思政”侧重在“精准”二字,是指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精准思维”的高度融合下,实现育人手段、育人方式、育人资源精准化的教育实践活动。从基本模式看,人工智能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内容定制技术、虚拟仿真技术、多维监测技术...
高校“精准思政”侧重在“精准”二字,是指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精准思维”的高度融合下,实现育人手段、育人方式、育人资源精准化的教育实践活动。从基本模式看,人工智能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内容定制技术、虚拟仿真技术、多维监测技术,描摹精准“思政画像”、打造专属“思政空间”、营造沉浸“思政体验”、持续保障“思政改进”,为“精准思政”的出场提供了技术支撑。从应用现状看,人工智能的技术逻辑使其在赋能“精准思政”过程中产生局限与碰撞,主要表现为结构化技术难以综括主观化思想、既往性技术难以反映发展性面貌、普适化技术难以匹配鲜活化需求、无边界性技术难以承担各范畴责任。为此,应提高“思政+”素养,培养人机融合思维;完善“多极化”平台,打造资源汇集高地;创新“多维度”话语,重塑技术表达模式;出台“全流程”制度,形成闭环实施机制。进一步优化人工智能赋能“精准思政”的实施图景,凸显思想政治教育趋向于“精准”的现实需要与价值体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精准思政”
技术模式
优化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人工智能赋能高校“精准思政”的技术模式、现实症候与实践进路
1
作者
郝娜
桂泽堃
机构
东南大学
出处
《黑龙江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10,共10页
基金
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浙江树人学院)专项研究课题“人工智能赋能高校‘精准思政’的理论及实践路径研究”(编号:ZSSZ202417)
江苏省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第三次分配思想对马克思分配正义理论的继承与创新研究”(编号:22MLC009)
江苏省重点智库课题“新时代民族工作典型案例与模式研究”(编号:DDZTZK2024Z06)。
文摘
高校“精准思政”侧重在“精准”二字,是指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精准思维”的高度融合下,实现育人手段、育人方式、育人资源精准化的教育实践活动。从基本模式看,人工智能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内容定制技术、虚拟仿真技术、多维监测技术,描摹精准“思政画像”、打造专属“思政空间”、营造沉浸“思政体验”、持续保障“思政改进”,为“精准思政”的出场提供了技术支撑。从应用现状看,人工智能的技术逻辑使其在赋能“精准思政”过程中产生局限与碰撞,主要表现为结构化技术难以综括主观化思想、既往性技术难以反映发展性面貌、普适化技术难以匹配鲜活化需求、无边界性技术难以承担各范畴责任。为此,应提高“思政+”素养,培养人机融合思维;完善“多极化”平台,打造资源汇集高地;创新“多维度”话语,重塑技术表达模式;出台“全流程”制度,形成闭环实施机制。进一步优化人工智能赋能“精准思政”的实施图景,凸显思想政治教育趋向于“精准”的现实需要与价值体认。
关键词
人工智能
“精准思政”
技术模式
优化策略
Keyword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Precis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chnical model
optimization strategy
分类号
G641 [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人工智能赋能高校“精准思政”的技术模式、现实症候与实践进路
郝娜
桂泽堃
《黑龙江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