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对“第二个结合”的初步探索
1
作者 张雯娟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5-48,共4页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通过理论思考和革命实践,发掘理论与文化的共通因素,坚持理论与文化“和而不同”的结合,初步探索出了搭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共通桥梁的逻辑进路。毛泽东主张通过加大理论的普适性与...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通过理论思考和革命实践,发掘理论与文化的共通因素,坚持理论与文化“和而不同”的结合,初步探索出了搭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共通桥梁的逻辑进路。毛泽东主张通过加大理论的普适性与增加文化的世界性相结合、提升理论的民族性与增强文化的先进性相融合、扩展理论的广泛性与增进文化的深刻性相统一,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协调发展。毛泽东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探索,为推进“第二个结合”作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 马克思主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二个结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思政课讲好“第二个结合”的三个维度
2
作者 陈波 丁斌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2-55,共4页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如何将“第二个结合”贯彻到思政课教学的全过程,讲好“第二个结合”是目前思政课教学的重点之一。讲准“第二个结合”要从政治属性、民族属性和时代属性出发;讲深“第二个结合”要从根本地位...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如何将“第二个结合”贯彻到思政课教学的全过程,讲好“第二个结合”是目前思政课教学的重点之一。讲准“第二个结合”要从政治属性、民族属性和时代属性出发;讲深“第二个结合”要从根本地位、根本关系和根本方向出发;讲透“第二个结合”要从人民立场、人民需要和人类利益出发。惟其如此,才能讲好“第二个结合”,才能将“第二个结合”真正贯彻到思政课教学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政课 “第二个结合” 政治属性 战略属性 民生属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二个结合”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三重意蕴
3
作者 徐奉臻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0-77,共8页
“第二个结合”是党的重大理论创新,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思想沃土。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的重要内容。将“第二个结合”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具有培根铸魂、厚植理论和文化... “第二个结合”是党的重大理论创新,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思想沃土。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的重要内容。将“第二个结合”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具有培根铸魂、厚植理论和文化自信根基的价值意蕴。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立足于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构建“一体—三阶—两维—梯级型”教学模式,探索植入式、嵌入式和渗入式的融入路径,帮助学生由浅入深、由低到高依次形成对“第二个结合”的基础性概念化认识、系统性知识化认识和整体性学理化认识,是本研究的实践意蕴。运用系统思维和系统观念,思考守正与创新的关系,在宏观上做好一体化大文章,在微观上处理好不同学段之间的关系,以便形成育人的群集合力和综合效应,是本研究的方法论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政课 一体化 “第二个结合” 马克思主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二个结合”塑造新的文化生命体的逻辑理路
4
作者 赵君 韦龙阳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11,共4页
“第二个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从理论逻辑上,“第二个结合”塑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 “第二个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从理论逻辑上,“第二个结合”塑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范式;从历史逻辑上,“第二个结合”铸牢了中华文化主体性;从实践逻辑上,“第二个结合”赋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新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二个结合” 新的文化生命体 逻辑理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二个结合”:思想再解放的现实要求、理论根源与实践逻辑
5
作者 杨家宁 《北方论丛》 2025年第1期54-63,共10页
当前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第二个结合”推进思想解放的现实要求。“第二个结合”推进思想解放体现在:一是把两种时空、内涵相差巨大的思想体系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二是... 当前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第二个结合”推进思想解放的现实要求。“第二个结合”推进思想解放体现在:一是把两种时空、内涵相差巨大的思想体系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二是聚焦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三是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价值、目标和路径等进行理性选择,锚定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发展。未来要从目标要求、思想观念、方法路径方面辩证地处理好守正与创新、物的发展和人的发展、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关系,为“第二个结合”推进思想解放提供现实的逻辑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优秀传统文化 “第二个结合” 思想解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精神会通处找寻建构路径——“第二个结合”与中国自主文艺批评话语体系建构初论 被引量:1
6
作者 王德胜 李雷 《中国文艺评论》 CSSCI 2024年第10期37-45,I0001,I0002,共11页
建构中国自主的文艺批评话语体系,需要坚持“两个结合”,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与中国传统文艺批评话语的深度结合。二者的高度契合及融通,主要不在于概念、范畴、命题等的相近或相同,而在于它们都将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作为文艺批... 建构中国自主的文艺批评话语体系,需要坚持“两个结合”,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与中国传统文艺批评话语的深度结合。二者的高度契合及融通,主要不在于概念、范畴、命题等的相近或相同,而在于它们都将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作为文艺批评的基本出发点,不仅有着共同的理论问题域或话题关注点,而且在文艺性质与功能、文艺批评标准与原则、人物形象塑造等核心问题的观念主张方面具有内在一致性或精神相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自主文艺批评话语体系 “第二个结合” 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 中国传统文艺批评话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二个结合”推进新时代文艺高质量创新发展
7
作者 赖大仁 《中国文艺评论》 CSSCI 2024年第9期4-12,I0001,共10页
中国文艺现代化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念同中国文艺实践、同中华优秀文艺传统相结合推动的结果。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念传入后有力激活和促使中华文艺传统向现代转化,形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念的新形态并且发挥主导性作用,深刻影响了... 中国文艺现代化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念同中国文艺实践、同中华优秀文艺传统相结合推动的结果。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念传入后有力激活和促使中华文艺传统向现代转化,形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念的新形态并且发挥主导性作用,深刻影响了中国文艺现代化发展进程,积累了“两个结合”的丰富历史经验。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两个结合”尤其是“第二个结合”的突出特点和根本精神,提出了新时代文艺高质量创新发展的新要求。从“第二个结合”的新要求并且联系当代文艺现象来看,有一些文艺发展中的守正创新问题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个结合” “第二个结合” 新时代文艺 高质量发展 守正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价值意蕴、目标指向与实践理路 被引量:3
8
作者 薛伟 徐国亮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4-8,共5页
“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与重要的实践价值。从缘何重要、旨在何意、何以实现三个维度研究发现:“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价值意蕴是丰富和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激活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 “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与重要的实践价值。从缘何重要、旨在何意、何以实现三个维度研究发现:“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价值意蕴是丰富和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激活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筑牢和绘制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底色;目标指向是有效回应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积极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确开展理论和制度创新的未来探索;实践理路是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守正创新塑造文化和文明发展新前景。三个维度是系统整体,价值意蕴明晰了时代意义,目标指向确定了主要任务,实践理路是价值意蕴和目标指向在实践中的展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二个结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二个结合”,充分发挥中华优秀戏曲文化的育人作用 被引量:1
9
作者 谢旭辉 《民族音乐》 2024年第1期89-92,共4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1)马克思主义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在两个结合中处于指导思想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1)马克思主义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在两个结合中处于指导思想地位。中国戏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实践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推进“第二个结合”中发挥了积极的育人作用。马克思主义充分吸收了包括中华优秀戏曲传统文化在内的人类文明发展成果,既能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互贯通,又能对它给以科学指导,推动其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学习戏曲中党的历史,学习优秀戏曲革命英雄人物形象和事迹,让学生在学习中,了解党史、优秀革命英雄人物及时代楷模事迹,培养其爱国主义情怀、高尚的道德思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二个结合” 英雄人物 育人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列宁对“无产阶级文化派”否认文化遗产观点的批判及其时代意蕴——兼论实现“第二个结合”的方法论自觉
10
作者 辛菲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5-38,共4页
为肃清马赫主义的负面影响,列宁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以及普列汉诺夫的理论,对苏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进行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对“无产阶级文化派”否认一切文化遗产的观点进行了系统批驳。列宁批判其在思想上的马赫主义立场、在组织上... 为肃清马赫主义的负面影响,列宁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以及普列汉诺夫的理论,对苏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进行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对“无产阶级文化派”否认一切文化遗产的观点进行了系统批驳。列宁批判其在思想上的马赫主义立场、在组织上脱离党的领导的错误倾向、在行动上拒绝继承文化遗产的行径,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指导、加强无产阶级政党对文化事业的领导、注重对人类一切文化成果的批判继承。这些论断为新时代探索“第二个结合”的实现路径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宁 “无产阶级文化派” 否认文化遗产 “第二个结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建交流互鉴的文明共同体--基于“第二个结合”的分析
11
作者 张丽 闫利春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7-31,共5页
习近平总书记全球文明倡议蕴涵着构建文明共同体的思想。文明共同体的思想超越西方文明论重“分”的话语方式,向世界贡献一种以“合”的话语方式为主导的新型文明理论,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题中之义。文明共同体思想在认识论、目的论... 习近平总书记全球文明倡议蕴涵着构建文明共同体的思想。文明共同体的思想超越西方文明论重“分”的话语方式,向世界贡献一种以“合”的话语方式为主导的新型文明理论,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题中之义。文明共同体思想在认识论、目的论和方法论上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思想路径。在认识论上,文明共同体思想体现了世界历史理论与天下观的结合;在目的论上,文明共同体思想体现了共产主义价值与仁道思想的结合;在方法论上,文明共同体思想体现了“现实的运动”与“止于至善”思想的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文明倡议 文明共同体 “第二个结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二个结合”视域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三重向度
12
作者 尹昱珺 马秋丽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3-129,共7页
“第二个结合”赋予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以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性质、中华文化的民族根脉、中国实际的实践活力。从历史向度来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中萌蘖而生,内蕴着“文明蒙尘”向“文明复兴”的历史必... “第二个结合”赋予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以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性质、中华文化的民族根脉、中国实际的实践活力。从历史向度来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中萌蘖而生,内蕴着“文明蒙尘”向“文明复兴”的历史必然性。从理论向度来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契合、相互成就中拔节孕穗,表现为天下为公、讲信修睦的社会追求与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相通,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与人民至上的政治观念相融,革故鼎新、自强不息的担当与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相合。从价值向度来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为一种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文明观,超越了中国古代文明观、西方霸权主义文明观、传统社会主义文明观,在“返本开新”的意义上不断引领和开辟人类文明新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第二个结合” 文明复兴 文化自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泽东推动“第二个结合”的历史贡献、探索路径及当代价值
13
作者 李海萍 时伟 《领导科学论坛》 2024年第10期79-83,共5页
“第二个结合”开创了党的理论创新的新格局,顺应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是筑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文化根基的根本所在。毛泽东同志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在基因,... “第二个结合”开创了党的理论创新的新格局,顺应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是筑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文化根基的根本所在。毛泽东同志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在基因,奠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思想基础,赋予马克思主义鲜明的中国特色,为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作出了开创性贡献。面向未来,需坚持守正创新、立足中国实际、坚持开放包容,为推动“第二个结合”提供正确方向、实践支撑和活力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 “第二个结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二个结合”视域下的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与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
14
作者 胡紫燕 《中国军转民》 2024年第16期147-149,共3页
在“皇权不下县”的古代中国,基层社会形成了以士绅团体、宗族组织为治理主体,以家谱族规礼俗为治理依据的简约治理模式,通过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实现了对基层社会秩序的维系。传统家庭家教家风对于基层民众规则意识的养成、道德品质的涵... 在“皇权不下县”的古代中国,基层社会形成了以士绅团体、宗族组织为治理主体,以家谱族规礼俗为治理依据的简约治理模式,通过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实现了对基层社会秩序的维系。传统家庭家教家风对于基层民众规则意识的养成、道德品质的涵养、公共精神的培育发挥着关键的作用,这与新时代构建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基层治理体系,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具有逻辑上的契合性。“第二个结合”视域下,重新强调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对于解决基层治理困境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二个结合” 家庭家教家风 基层社会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习近平关于“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思想解放重要论断的深刻意蕴 被引量:4
15
作者 张浩 《理论视野》 CSSCI 2023年第12期18-24,共7页
习近平关于“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思想解放的重要论断,从生成意蕴看,是对中国共产党思想解放历史进程的深刻把握,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规律的深刻揭示;从理论... 习近平关于“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思想解放的重要论断,从生成意蕴看,是对中国共产党思想解放历史进程的深刻把握,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规律的深刻揭示;从理论意蕴看,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与马克思主义、传统与现代等关系上都推动了思想解放;从价值意蕴看,为推动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提供科学指南,为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提供前进方向,为坚定文化自信自强提供强大动力源泉,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根本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 “第二个结合” 又一次思想解放 深刻意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二个结合”:出场逻辑、结合理路和实践原则——以毛泽东妙用中国神话典故为例 被引量:10
16
作者 罗嗣亮 江秋飞 《毛泽东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96-106,共11页
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问题,具有历史、理论和现实层面的复杂缘由。他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频繁运用和发挥中国神话典故,体现了马克思主... 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问题,具有历史、理论和现实层面的复杂缘由。他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频繁运用和发挥中国神话典故,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话语形式、思想内容和文明形态上的多重结合理路。这为实现二者相结合积累了经验,也为新时代进一步推进“第二个结合”提供了深刻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 “第二个结合” 中国神话典故 马克思主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推进“第二个结合”的实践探索及启示 被引量:5
17
作者 李楠 吴林潼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6期1-4,共4页
“第二个结合”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程中产生的重要理论创新成果,是又一次思想解放。延安时期,党构建了新民主主义文化体系的战略目标,并从形式、内容和价值理念的角度推进“第二个结合”的实践探索,有力回应了“中... “第二个结合”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程中产生的重要理论创新成果,是又一次思想解放。延安时期,党构建了新民主主义文化体系的战略目标,并从形式、内容和价值理念的角度推进“第二个结合”的实践探索,有力回应了“中国向何处去”的重大时代课题,为把握推进“第二个结合”的原则、特质和方法,造就新的文化生命体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新时代新征程,需要筑牢文化自信、突出政治引领、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充分发挥“第二个结合”的支柱性作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延安时期 “第二个结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二个结合”的孕育历程、时代意蕴和理论创新意义 被引量:3
18
作者 杨艳秋 《毛泽东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1-22,共12页
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在带领全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一直十分注重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同中国的独特国情和中华民族的悠久文明历史、优秀文化传统结合起来,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第二... 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在带领全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一直十分注重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同中国的独特国情和中华民族的悠久文明历史、优秀文化传统结合起来,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第二个结合”的提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个历史方位有着密切联系,蕴含着新时代的时代命题、时代要求和时代任务,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具有重要的理论创新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二个结合”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时代意蕴 理论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泽东在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中践行“第二个结合”的光辉典范
19
作者 刘振鑫 王金柱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0-27,共8页
毛泽东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贡献者,在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实践中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第二个结合”的重大创新成果。其中具有代表性内容的包括:把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的辩... 毛泽东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贡献者,在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实践中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第二个结合”的重大创新成果。其中具有代表性内容的包括:把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的辩证关系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务实思想、求实态度相结合,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主体和历史创造者的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贵君轻、安民富民等民本思想相结合,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立足马克思主义关于干部选拔任用的基本原则,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尚贤主张,提出了中国共产党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这些案例堪称典范。毛泽东关于“第二个结合”的开创性探索和原创性成果为新时代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正确结合、有机结合、有效结合提供了重要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 党的建设 “第二个结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二个结合”视域下黔西南州文化传承创新的优化策略——以“阿妹戚托”为例
20
作者 郭思诗 《艺术评鉴》 2024年第23期25-30,共6页
“第二个结合”为黔西南州文化传承创新注入新活力、指明新方向。黔西南州民族文化多元,非遗资源丰富,国家级、省级与州级非遗名录众多,但文化传承面临文化生态脆弱、传承场域衰弱、发展同质化等困境。以彝族“阿妹戚托”为例,其具有丰... “第二个结合”为黔西南州文化传承创新注入新活力、指明新方向。黔西南州民族文化多元,非遗资源丰富,国家级、省级与州级非遗名录众多,但文化传承面临文化生态脆弱、传承场域衰弱、发展同质化等困境。以彝族“阿妹戚托”为例,其具有丰富文化内涵与多元价值,涵盖教育、娱乐、审美等方面,虽已被列入各级非遗名录并被多部书籍收录,然而传承意识淡化、传承人老龄化、经费缺乏等问题严重制约其传承发展。为此,黔西南州应基于“第二个结合”,从多维度发力,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与创新利用,推动文化教育与传承融合,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深度融合,实施“人才回流”与“人才引进”政策,从而让非遗文化融入日常生活,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为黔西南州文化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二个结合” 黔西南州 非遗文化 阿妹戚托 传承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