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两个结合”的理论特质与中国道路的文化根基
1
作者 张城 《学习与探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2-30,共9页
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两个结合”是必由之路。“两个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重塑了文化自信,筑牢了道路根基,打开了充分运用中华文化进行理论和制度创新的广阔空间。“两个结合”所内蕴的强大真... 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两个结合”是必由之路。“两个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重塑了文化自信,筑牢了道路根基,打开了充分运用中华文化进行理论和制度创新的广阔空间。“两个结合”所内蕴的强大真理力量,最终体现于中国共产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这是立足中华大地赓续古老文明而生长出来的现代化,是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必将推动中华文明别开生面、重焕荣光,实现人类文明之更新,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个结合” “第一个结合” “第二个结合” 中国道路 文化根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两个结合”的内在逻辑
2
作者 赵继伟 《湖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1-38,共8页
“第一个结合”与“第二个结合”的提出,都是重大而深刻的思想解放,二者有着各自既定的出场语境与现实价值。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不同的结合面有着不同的侧重点。从内在逻辑上看,“第一个结合”与“第二个结合”... “第一个结合”与“第二个结合”的提出,都是重大而深刻的思想解放,二者有着各自既定的出场语境与现实价值。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不同的结合面有着不同的侧重点。从内在逻辑上看,“第一个结合”与“第二个结合”不是两条毫无关系的平行直线,而是彼此交叉、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相交线。“第一个结合”包含着“第二个结合”,“第二个结合”隐藏在“第一个结合”之中;“第一个结合”引发并凸显出“第二个结合”的重要价值,“第二个结合”持续推动并巩固着“第一个结合”的持续深入。“两个结合”不是彼此分离的,而是在交叉和融合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从学理层面剖析“第一个结合”与“第二个结合”的内在逻辑关系,可以更清晰地认识“两个结合”尤其是“第二个结合”的时代意义,科学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之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价值,肩负起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一个结合” “第二个结合” 内在逻辑关系 相互促进 内在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二个结合”的精神实质在毛泽东思想中的体现
3
作者 张允熠 刘松璘 《江苏社会科学》 2024年第4期41-51,I0002,I0003,共13页
毛泽东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创造性地提出了“第二个结合”的原初形态。“第一个结合”蕴含着“第二个结合”的思想元素,“第二个结合”是“第一个结合”的精神内核和深层动力。毛泽东开拓性地阐释了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 毛泽东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创造性地提出了“第二个结合”的原初形态。“第一个结合”蕴含着“第二个结合”的思想元素,“第二个结合”是“第一个结合”的精神内核和深层动力。毛泽东开拓性地阐释了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观、传统文化观、中西文化观等基本观点,科学回答了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外来文化的问题,为“第二个结合”核心观念的凝练奠定了基础。毛泽东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就是“三大法宝”,“三大法宝”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无疑是“两个结合”的思想成果,体现了“第二个结合”的精神实质。阐发毛泽东思想中蕴含的“第二个结合”的原初形态和核心观点,有助于回溯中国共产党人一脉相承的文化心路,有助于进一步深刻阐释、深入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思想 “第一个结合” “第二个结合” “三大法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