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两个结合”的理论特质与中国道路的文化根基
- 1
-
-
作者
张城
-
机构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
-
出处
《学习与探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2-30,共9页
-
文摘
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两个结合”是必由之路。“两个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重塑了文化自信,筑牢了道路根基,打开了充分运用中华文化进行理论和制度创新的广阔空间。“两个结合”所内蕴的强大真理力量,最终体现于中国共产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这是立足中华大地赓续古老文明而生长出来的现代化,是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必将推动中华文明别开生面、重焕荣光,实现人类文明之更新,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
关键词
“两个结合”
“第一个结合”
“第二个结合”
中国道路
文化根基
-
分类号
D61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G122
[文化科学]
-
-
题名论“两个结合”的内在逻辑
- 2
-
-
作者
赵继伟
-
机构
湖北经济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中心
-
出处
《湖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1-38,共8页
-
基金
2023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契合性及融通机制研究”(23BKS041)的阶段性成果。
-
文摘
“第一个结合”与“第二个结合”的提出,都是重大而深刻的思想解放,二者有着各自既定的出场语境与现实价值。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不同的结合面有着不同的侧重点。从内在逻辑上看,“第一个结合”与“第二个结合”不是两条毫无关系的平行直线,而是彼此交叉、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相交线。“第一个结合”包含着“第二个结合”,“第二个结合”隐藏在“第一个结合”之中;“第一个结合”引发并凸显出“第二个结合”的重要价值,“第二个结合”持续推动并巩固着“第一个结合”的持续深入。“两个结合”不是彼此分离的,而是在交叉和融合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从学理层面剖析“第一个结合”与“第二个结合”的内在逻辑关系,可以更清晰地认识“两个结合”尤其是“第二个结合”的时代意义,科学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之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价值,肩负起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任。
-
关键词
“第一个结合”
“第二个结合”
内在逻辑关系
相互促进
内在融合
-
分类号
D616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
-
题名“第二个结合”的精神实质在毛泽东思想中的体现
- 3
-
-
作者
张允熠
刘松璘
-
机构
上海师范大学
-
出处
《江苏社会科学》
2024年第4期41-51,I0002,I0003,共13页
-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关系的资料整理与研究”(19ZDA015)的阶段性成果。
-
文摘
毛泽东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创造性地提出了“第二个结合”的原初形态。“第一个结合”蕴含着“第二个结合”的思想元素,“第二个结合”是“第一个结合”的精神内核和深层动力。毛泽东开拓性地阐释了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观、传统文化观、中西文化观等基本观点,科学回答了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外来文化的问题,为“第二个结合”核心观念的凝练奠定了基础。毛泽东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就是“三大法宝”,“三大法宝”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无疑是“两个结合”的思想成果,体现了“第二个结合”的精神实质。阐发毛泽东思想中蕴含的“第二个结合”的原初形态和核心观点,有助于回溯中国共产党人一脉相承的文化心路,有助于进一步深刻阐释、深入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
-
关键词
毛泽东思想
“第一个结合”
“第二个结合”
“三大法宝”
-
Keywords
Mao Zedong
"first combination"
"second combination"
"three magic weapons"
-
分类号
A84
[哲学宗教]
A81
[哲学宗教—马克思主义哲学]
G122
[文化科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