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5篇文章
< 1 2 2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计及直流等效储能效应的“风-光-水-储”一体化调度
1
作者 李欣 汪菁菁 +2 位作者 赵张飞 郭攀锋 李新宇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82-90,共9页
为应对现阶段“风-光-水-储”一体化基地储蓄容量无法完全平抑新能源出力波动的问题,提出一种计及特高压直流外送通道等效储能效应的多区域“风-光-水-储”一体化基地优化策略。该策略综合考虑不同区域新能源出力的互补效益,联合特高压... 为应对现阶段“风-光-水-储”一体化基地储蓄容量无法完全平抑新能源出力波动的问题,提出一种计及特高压直流外送通道等效储能效应的多区域“风-光-水-储”一体化基地优化策略。该策略综合考虑不同区域新能源出力的互补效益,联合特高压直流外送通道按需调控外送优势,挖掘特高压直流外送的等效储能效应,旨在降低对实际储能的依赖,最小化系统总运行成本,缓解电网调峰压力。仿真验证结果表明,采用考虑直流输电线路外送储能效应优化的不同区域多能互补协调运行模式,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风-光-水-储”一体化基地的资源利用效率,扩大了等效储蓄容量,增强了外送灵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一体化 特高压直流外送 等效储能效应 灵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性”协同的“天-空-地-网”一体化耕地质量监测体系构建
2
作者 张文才 赵晶 +5 位作者 陈文广 张茹倩 谢恩怡 孔祥斌 段增强 任莉锁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12-21,共10页
耕地质量监测是保障粮食安全和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传统监测方法存在数据获取效率低、覆盖范围有限、时效性不足等问题,难以满足对耕地资源精细化、动态化管理的需求。该文系统梳理了耕地质量的概念内涵,提出以连续性、抗逆... 耕地质量监测是保障粮食安全和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传统监测方法存在数据获取效率低、覆盖范围有限、时效性不足等问题,难以满足对耕地资源精细化、动态化管理的需求。该文系统梳理了耕地质量的概念内涵,提出以连续性、抗逆性、高产性、稳产性、生态性为核心的“五性”监测理论框架,并构建了多维度耕地质量监测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依托卫星遥感、无人机、地面原位传感器、移动监测车与数据传输网络等多平台优势,设计了“天-空-地-网”一体化监测技术路径,形成多源异构数据融合的监测方案;同时,围绕数据集成与智能化应用目标,构建了耕地质量智慧监测预警平台技术架构,为提升耕地质量监测的全面性、精确性与时效性奠定了坚实基础。该体系可为国家、区域、地块和点位等多层级提供理论与方法支撑,并具备在高频、中频、低频等不同时间尺度下开展监测的能力。该文为实现耕地资源的精准保护与高效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具有良好的应用推广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质量监测 “天--地-”一体化 多源数据融合 智能化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天-地”一体化监测在“三北”工程林草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3
作者 郝嘉伟 《森林防火》 2025年第4期121-126,共6页
针对“三北”工程区地域广袤、地貌复杂及传统人工核查效率低下等问题,提出基于“空-天-地”一体化监测技术的林草资源动态管理方法。通过整合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测与地面传感网络,建立多源数据协同的三维监测体系,实现造林质量精准评... 针对“三北”工程区地域广袤、地貌复杂及传统人工核查效率低下等问题,提出基于“空-天-地”一体化监测技术的林草资源动态管理方法。通过整合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测与地面传感网络,建立多源数据协同的三维监测体系,实现造林质量精准评估、生态修复动态追踪及灾害风险实时预警。研究表明:该技术可将外业调查效率提升3倍以上,作业安全风险降低50%,并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实现林草长势智能预测与资源空间建模。此外,研究提出建立标准化数据共享机制,推动技术从试点向全域覆盖,为林草治理体系现代化提供新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地”一体化监测 “三北”工程 林草资源管理 智能化 灾害预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饱和原状结构性黄土水-力耦合弹塑性本构模型
4
作者 李林 季良 +1 位作者 叶飞 李尧 《岩土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421-2433,共13页
黄土由于特殊的物质成分组成与微观结构,具有水敏性、结构性强度和增湿变形等特殊的工程力学性质。考虑非饱和原状黄土结构性强度和变形与饱和度直接相关的本质特征,以Bishop有效应力和饱和度为作为直接驱动变量,将黄土结构性划分为固... 黄土由于特殊的物质成分组成与微观结构,具有水敏性、结构性强度和增湿变形等特殊的工程力学性质。考虑非饱和原状黄土结构性强度和变形与饱和度直接相关的本质特征,以Bishop有效应力和饱和度为作为直接驱动变量,将黄土结构性划分为固有结构性和受水分影响的胶结结构性,分别构建了固有结构性随应变的演化方程和压缩特性随饱和度的演化方程,在饱和度-有效应力空间建立了非饱和原状黄土的增湿屈服方程。进而采用变形相关的弹塑性土-水特征曲线,通过体应变耦合了黄土的水力-力学行为,在有效应力-饱和度空间建立了非饱和原状黄土的水-力耦合弹塑性本构模型。模型具有12个参数,可通过非饱和三轴压缩试验和剪切试验标定。通过西安黄土、伊朗黄土以及兰州黄土在不同水力路径下的既有压缩试验和剪切试验数据进行了模型参数标定与验证。结果表明,模型能够合理预测非饱和原状黄土的结构性屈服行为、增湿变形特性、水-力耦合特性以及加载和增湿顺序对土体变形和水力特性的影响。以有效应力与饱和度作为直接驱动变量在有效应力-饱和度空间建立非饱和原状黄土的水-力耦合模型,可以体现原状黄土力学特性与含水率之间的直接关系,为原状非饱和黄土本构模型的建立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状黄土 非饱和特性 结构性演化 增湿变形 -力耦合 弹塑性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动力-应力-化学溶蚀耦合作用下劣化灰岩能量演化规律与损伤本构模型
5
作者 杨忠平 侯善萌 +2 位作者 张益铭 高宇豪 刘新荣 《岩土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59-768,共10页
库水位常年周期性波动,导致消落带基岩处于水动力冲蚀的干湿循环状态,加之覆岩的自重作用,促使基岩强度的劣化。为研究水动力-应力-化学溶蚀耦合条件下岩体劣化规律,在现场调查基础上,开展了该耦合条件下灰岩试样劣化试验,阐明了此条件... 库水位常年周期性波动,导致消落带基岩处于水动力冲蚀的干湿循环状态,加之覆岩的自重作用,促使基岩强度的劣化。为研究水动力-应力-化学溶蚀耦合条件下岩体劣化规律,在现场调查基础上,开展了该耦合条件下灰岩试样劣化试验,阐明了此条件下灰岩能量演化规律并提出了损伤本构模型。结果表明:根据能率-位移曲线,将岩石破坏过程划分为易损区压密、微裂隙闭合、弹性变形、微裂隙扩展及峰后破坏5个阶段;随着劣化应力的增加,部分耗散能提前释放,耗散能与弹性能相等时的应变逐渐减小;随着干湿循环次数的增加,其破坏时总能量对应力的敏感性增强;揭示了水动力-应力-化学溶蚀耦合机理;提出了水动力-应力-化学溶蚀耦合作用下考虑压密阶段劣化灰岩的损伤本构模型,预测精度较高,可为库区灾害预测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应力-化学溶蚀耦合 单轴压缩 能量演化 WEIBULL分布 本构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KOA-BiLSTM的矿井淋水井筒风温预测模型及可解释性分析
6
作者 秦跃平 唐飞 +3 位作者 王海蓉 王鹏 郭铭彦 王世斌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40-47,共8页
为提高矿井淋水井筒风温预测的准确性、稳定性及模型的可解释性,首先,通过皮尔逊相关性系数分析特征变量;其次,采用开普勒优化算法(KOA)优化双向长短期记忆网络(BiLSTM)模型,建立基于KOA-BiLSTM的矿井淋水井筒风温预测模型;然后,在相同... 为提高矿井淋水井筒风温预测的准确性、稳定性及模型的可解释性,首先,通过皮尔逊相关性系数分析特征变量;其次,采用开普勒优化算法(KOA)优化双向长短期记忆网络(BiLSTM)模型,建立基于KOA-BiLSTM的矿井淋水井筒风温预测模型;然后,在相同样本条件下,与反向传播(BP)、随机森林(RF)、最小二乘增强(LSBoost)和支持向量机(SVM)算法进行综合对比;最后,利用沙普利可加性特征解释算法(SHAP)进行可解释性分析及实例验证。研究结果表明:KOA-BiLSTM模型的绝对误差范围为-1.24~0.5℃,比优化前模型的预测精度提高3.98%;与另外4个模型相比,该模型的平均绝对误差(MAE)、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MAPE)和均方误差(MSE)等均为最佳,表明该模型具有最优的预测效果和泛化能力;SHAP分析表明:井口风流温度对预测结果影响最大,而地面压力影响最小;KOA-BiLSTM模型实例验证的绝对误差范围为-0.49~0.38℃,预测精度可满足实际工作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普勒优化算法(KOA)-双向长短期记忆网络(BiLSTM)模型 井筒 风温预测模型 可解释性分析 皮尔逊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环境水中苯系物及氯苯类污染物 被引量:2
7
作者 侯新茹 仝凯旋 +5 位作者 常巧英 张虹艳 陈辉 李相阳 张佳琳 李玲 《分析测试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75-284,共10页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串联质谱(HS-SPME/GC-MS/MS),建立了一种同时测定水样中8种苯系物和12种氯苯类污染物的方法。采用DB-Heavy-Wax(2.1 mm×50 mm,1.7μm)色谱柱分离,通过对升温程序和质谱条件的优化,对待测物进行色...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串联质谱(HS-SPME/GC-MS/MS),建立了一种同时测定水样中8种苯系物和12种氯苯类污染物的方法。采用DB-Heavy-Wax(2.1 mm×50 mm,1.7μm)色谱柱分离,通过对升温程序和质谱条件的优化,对待测物进行色谱分离和特征识别。确定最佳前处理条件:向20 mL顶空瓶中加入10 mL水样及2 g NaCl,在55℃下以500 r/min振荡1 min,萃取时间为10 min,解吸时间为1 min。在最优实验条件下,20种分析物的线性范围为0.000 2~50μg/L,相关系数(r^(2))为0.996 0~0.999 7。方法检出限(LOD)为0.000 1~0.2μg/L,定量下限(LOQ)为0.000 2~0.5μg/L;在不同加标水平(1、2、10倍LOQ)下的回收率分别为75.4%~119%、72.7%~109%和97.8%~118%,日内和日间相对标准偏差(RSD)均不大于19%。采用该法对20批环境水样进行检测,其中1批样品检出甲苯。该方法具有效率高、灵敏度高、自动化程度高、环境友好的优点,可为环境保护和污染物监测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 固相微萃取 气相色谱-串联质谱 苯系物 氯苯类污染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水特征曲线的动态效应试验及模型研究
8
作者 张高翔 刘艳 刘志强 《岩土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8-186,198,共10页
室内测量土-水特征曲线(soil-water characteristic curve,简称SWCC)往往需要很长的平衡时间,而实际土体的变化可能并不满足平衡时间要求。当时间尺度较小时,SWCC可能未达到平衡,此时如果仍采用平衡条件下土-水特征曲线来建立非饱和土... 室内测量土-水特征曲线(soil-water characteristic curve,简称SWCC)往往需要很长的平衡时间,而实际土体的变化可能并不满足平衡时间要求。当时间尺度较小时,SWCC可能未达到平衡,此时如果仍采用平衡条件下土-水特征曲线来建立非饱和土的方程,就会产生误差。为此,研究了在非平衡条件下土-水特征曲线的动态效应,基于现有理论给出了土-水特征曲线参数与饱和度变化率的关系,并利用动态参数建立了动态毛细滞回模型。自主设计SWCC快速测量装置,针对粗砂和细砂开展了不同饱和度变化率情况下的土-水特征曲线测定试验。试验研究表明:(1)土-水特征曲线参数具有明显的动态效应;(2)进气值和残余饱和度并非定值,随饱和度变化率的不同有所改变;(3)利用试验结果对模型进行了验证,动态模型的预测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说明了该模型的合理性。本研究为解决非饱和土变形、强度和渗流问题提供了更加贴合实际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征曲线 吸力增量 力参数 动态效应 滞回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气水两相流动的页岩气井压裂-生产一体化数值模拟 被引量:2
9
作者 唐慧莹 罗山贵 +4 位作者 梁海鹏 曾波 张烈辉 赵玉龙 宋毅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97-607,共11页
基于位移不连续法和离散裂缝统一管网模型,采用顺序迭代数值模拟方法,构建了考虑气水两相流动的页岩气井压裂-生产一体化数值模型。模型考虑了天然裂缝、基质物性对压裂过程的影响,且直接将压裂后地层压力及含水饱和度分布用于后续焖井... 基于位移不连续法和离散裂缝统一管网模型,采用顺序迭代数值模拟方法,构建了考虑气水两相流动的页岩气井压裂-生产一体化数值模型。模型考虑了天然裂缝、基质物性对压裂过程的影响,且直接将压裂后地层压力及含水饱和度分布用于后续焖井、生产模拟,可以更准确地实现压裂-生产一体化模拟。模拟结果表明:储层物性参数对裂缝扩展有较大影响,合理预测压裂结束后地层压力及储层流体分布是准确预测页岩气井产气量、产液量的关键;相较于常规方法,提出的模型同时考虑压裂对基质压力及含水饱和度的影响,可以更准确地模拟产水量、产气量。将建立的模型应用于实际页岩气压裂水平井的压裂-生产一体化模拟,模拟结果与实际生产数据吻合程度较好,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井 力压裂 压裂缝网扩展 两相流动 压裂-生产一体化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室番茄水-沼液一体化的非充分灌溉模式评价 被引量:1
10
作者 杨赟 郑健 +1 位作者 撒青林 杨少鸿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7-94,101,共9页
为探求温室番茄合理的水-沼液一体化非充分灌溉模式,于2021年3-7月和9-12月在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温室开展两季试验研究。应用水-沼液一体化穴灌技术在番茄3个生育期(苗期、开花坐果期和果实成熟期)设置高水低肥(充分灌溉)、中水中肥(... 为探求温室番茄合理的水-沼液一体化非充分灌溉模式,于2021年3-7月和9-12月在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温室开展两季试验研究。应用水-沼液一体化穴灌技术在番茄3个生育期(苗期、开花坐果期和果实成熟期)设置高水低肥(充分灌溉)、中水中肥(轻度亏缺)、低水高肥(中度亏缺)3个水-沼液一体化非充分灌溉施肥水平,分析不同处理对番茄产量、灌溉水利用效率及品质的影响。构建了番茄综合品质递阶层次结构模型,并运用近似理想解(TOPSIS法)得到番茄综合品质评价值。同时,将番茄的产量、灌溉水利用效率、综合品质作为番茄综合效益的评价指标,应用组合评价法获得不同处理下番茄综合效益评价值。结果表明:T8处理(3个生育阶段均采用中水中肥)番茄单株产量最高为5.612 kg(2021年春)和5.032 kg(2021年秋);T9处理(3个生育阶段均采用低水高肥)番茄灌溉水利用效率最优为0.173 kg/L(2021年春)和0.171 kg/L(2021年秋);T8处理的番茄果形比、糖酸比、可溶性固形物、维生素C、可溶性蛋白质、果实含水率均为最高,番茄可溶性糖、可滴定酸和硬度最大值分别出现在T9、T4(苗期采用中水中肥,开花坐果期采用加低水高肥、果实成熟期采用高水低肥)和T3(苗期采用中水中肥、开花坐果期采用高水低肥、果实成熟期采用低水高肥)处理;两季试验中番茄综合品质评价和综合效益结果最好的均为T8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 非充分灌溉 -沼液一体化 沼液浓度 综合品质 综合效益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几字弯城市群能-水-碳耦合变化及归因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邹绍辉 陈雅文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4-70,共7页
为解析黄河几字弯城市群能-水-碳之间的耦合关系,促进城市群的绿色低碳发展,构建城市群能-水-碳系统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2005—2020年黄河几字弯城市群能-水-碳耦合协调水平,利用随机森林模型识别其主要影响因... 为解析黄河几字弯城市群能-水-碳之间的耦合关系,促进城市群的绿色低碳发展,构建城市群能-水-碳系统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2005—2020年黄河几字弯城市群能-水-碳耦合协调水平,利用随机森林模型识别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黄河几字弯城市群能-水-碳系统耦合协调度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但2020年尚未达到良好协调水平,环境规制强度、全要素生产率、建成区面积占比是影响其水平变化的主要因素。基于此,提出出台专项环境规制政策、技术引领能源革命、促进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 耦合协调 随机森林模型 黄河几字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水-能-碳三维足迹的中国碳排放效率研究
12
作者 杨传明 王帆临 沈洁 《环境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8-190,共13页
水-能-碳足迹贯穿经济生产的各个部门,任何单一足迹变化将会产生联动效应,进而影响碳排放效率。以往的研究主要从生产过程的直接资源消耗和单一资源投入角度测算碳排放效率,较少考虑碳排放的其他来源以及由中间生产或消费产生的碳排放... 水-能-碳足迹贯穿经济生产的各个部门,任何单一足迹变化将会产生联动效应,进而影响碳排放效率。以往的研究主要从生产过程的直接资源消耗和单一资源投入角度测算碳排放效率,较少考虑碳排放的其他来源以及由中间生产或消费产生的碳排放。为此该研究设计超效率EBM模型,分别评估基于水-能-碳三维足迹的直接碳排放效率、间接碳排放效率及综合碳排放效率,选择2002-2022年中国各省份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显示:直接、间接和综合碳排放效率在时间上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趋势,综合碳排放效率在不同程度上受直接碳排放效率和间接碳排放效率双重影响;技术进步是提升碳排放效率的主要驱动因素,直接碳排放效率技术进步指数最高,综合碳排放效率次之,间接碳排放效率最低;碳排放效率在空间上呈现东部>中部>西部>东北的梯度分布格局,效率重心集中分布在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环境规制和科技创新是驱动碳排放效率提升的重要动力,城镇化率和产业结构对3种碳排放效率存在异质性影响,耗水强度和能源消耗则对3种碳排放效率起着抑制作用。基于此,提出对策建议以求更好提升中国各省份基于水-能-碳三维足迹的碳排放效率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 投入产出 碳排放效率 差异 超效率EBM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投影寻踪模型的水-能源-粮食-人口系统安全评价 被引量:2
13
作者 何立新 周帅宇 +1 位作者 张峥 李志会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3-78,共6页
河北省作为京津冀城市圈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水、能源、粮食、人口等资源安全稳定对于整个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尤为重要。为了深入了解河北省水-能源-粮食-人口系统的安全状况,将人口因素纳入水-能源-粮食系统进行分析,构建水-能源-... 河北省作为京津冀城市圈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水、能源、粮食、人口等资源安全稳定对于整个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尤为重要。为了深入了解河北省水-能源-粮食-人口系统的安全状况,将人口因素纳入水-能源-粮食系统进行分析,构建水-能源-粮食-人口系统的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基于麻雀算法改进的投影寻踪模型对河北省2010—2019年水-能源-粮食-人口系统安全进行时空演变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在研究期,河北省水-能源-粮食-人口系统安全等级逐渐升高,各市的水-能源-粮食-人口系统安全差异性降低;河北省各市水-能源-粮食-人口系统安全等级值在1.32~3.95之间,说明该系统安全处于不安全、亚安全、安全3个等级。建议河北省根据自身资源优势,合理分配资源,实现水、能源、粮食和人口的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因素 安全评价 -能源-粮食 投影寻踪模型 河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时空尺度特性的风电场物理-数据融合动态等值建模 被引量:1
14
作者 黄师禹 朱林 +2 位作者 胡永浩 陈乐柯 管霖 《电力系统自动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0-160,共11页
文中提出了一种风电场动态等值建模方法。核心思路是将风电场对象的物理特征分析与数据分析进行有效融合,构建出反映风电场暂态特性的数据特征,并针对风电暂态波动多变特征提出基于形状的距离的分群聚类算法,从而实现场站内具有相似动... 文中提出了一种风电场动态等值建模方法。核心思路是将风电场对象的物理特征分析与数据分析进行有效融合,构建出反映风电场暂态特性的数据特征,并针对风电暂态波动多变特征提出基于形状的距离的分群聚类算法,从而实现场站内具有相似动态风电机组的分群等值。首先,围绕风电场多时空尺度特征展开物理特性分析,提出反映风电场站动态特性的核心因素集合;其次,针对核心因素多且存在相关性这一问题,采用降噪自编码器算法来对核心因素集合进行降维,去除冗余信息后构建数据特征;然后,引入基于形状的距离度量的聚类算法,实现风电场发电单元分群;最后,以某风电场为例,在PSCAD/EMTDC平台仿真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值建模 风电场 多时尺度 降噪自编码器 分群聚类 物理-数据融合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S-SPME-GC-MS测定水中六氯环戊二烯 被引量:1
15
作者 由希华 石敬华 +3 位作者 王伟莉 曹方方 张凤菊 秦承华 《工业水处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4-178,共5页
建立了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HS-SPME-GC-MS)测定水中六氯环戊二烯的分析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进样,DB-1色谱柱分离,气相色谱/质谱检测器检测,系统考察了不同涂层固相萃取针、进样口温度、固相萃取条件、盐效应等对测定结... 建立了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HS-SPME-GC-MS)测定水中六氯环戊二烯的分析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进样,DB-1色谱柱分离,气相色谱/质谱检测器检测,系统考察了不同涂层固相萃取针、进样口温度、固相萃取条件、盐效应等对测定结果的影响,并在最优实验条件下对方法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六氯环戊二烯在质量浓度为0.1~10μg/L范围内与色谱峰面积线性良好,相关性系数为0.997,方法检出限为0.03μg/L。对实际地表水和废水样品进行测定,废水样品监测结果为0.5μg/L,地表水样品监测结果为未检出,对实际样品分别加标0.5μg/L和1.0μg/L测定,加标回收率为70%~87%,相对标准偏差为4.14%~13.9%(n=6)。该方法操作简单,不使用有机溶剂萃取,精密度好,准确度高,可用于快速测定工业废水和地表水中六氯环戊二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相微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法 六氯环戊二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WEAP-MODFLOW的讨赖河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
16
作者 张朝辉 刘开清 +3 位作者 王生龙 胡飞燕 司建华 周冬蒙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0期8659-8665,共7页
为深入理解甘肃河西内陆盆地水循环中地表水与地下水的相互转化机制,进而为水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通过运用长期水文数据并结合WEAP-MODFLOW模型的方法,对讨赖河流域的地表水与地下水交互作用及其调度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模型模拟... 为深入理解甘肃河西内陆盆地水循环中地表水与地下水的相互转化机制,进而为水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通过运用长期水文数据并结合WEAP-MODFLOW模型的方法,对讨赖河流域的地表水与地下水交互作用及其调度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模型模拟的地下水开采量(2.46×10^(8)m^(3))与实际开采量(2.5×10^(8)m^(3))高度吻合,误差仅约1%,验证模型在地下水开采模拟方面的有效性;在预测的2030年用水情景下,若无水库调节,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供水量将分别为3.840×10^(8)m^(3)和1.982×10^(8)m^(3),显示出地下水存在一定的负均衡问题。讨赖峡水库的库容变化对地表水供水能力具有显著影响,库容增加能有效提升地表水的调节和供水能力,从而减轻地下水系统的负担。采用优先使用地表水的调度规则对地下水均衡产生了积极影响,有助于缓解地下水系统压力并保护地下水资源。可见,讨赖河流域内水文周期具有显著变异性,且洪水河与讨赖河的水文特性存在明显差异,这强调了实施区域化水资源管理策略的必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讨赖河 WEAP-MODFLOW模型 地表-地联合调度 供需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半干旱地区变时滞反应扩散植被-水系统的阈值动力学
17
作者 胡静 朱磊 +2 位作者 任杰 吴涵 张启敏 《应用数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1-78,共8页
考虑地表水的渗透和扩散作用对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系统的影响,本文建立了具有时变时滞的反应扩散植被-水系统模型.给出阈值R^(*),并讨论了系统的动力学行为,当R^(*)<1时,系统的无植被平衡点局部渐近稳定.当R^(*)>1,植被一致持久.... 考虑地表水的渗透和扩散作用对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系统的影响,本文建立了具有时变时滞的反应扩散植被-水系统模型.给出阈值R^(*),并讨论了系统的动力学行为,当R^(*)<1时,系统的无植被平衡点局部渐近稳定.当R^(*)>1,植被一致持久.此外,通过拉丁方抽样(LHS)及偏秩相关系数(PRCCs)方法对模型阈值进行敏感性分析,给出了参数对系统动力学行为的影响并为制定防治荒漠化的措施提出建议.此外,通过分析系统有限时间稳定性,讨论了时滞对植被水模型的动力学行为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模型 阈值动力学 反应扩散 敏感性分析 有限时间稳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水-能源-粮食”关系的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匹配研究——以天山北坡城市群为例
18
作者 李炳坤 张晓克 +3 位作者 骆占斌 马静 杨永均 陈浮 《干旱区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71-585,共15页
水、能源、粮食是生态系统服务的重要组分,对供需平衡和区域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利用InVEST模型、供需匹配度(SDMD)、Pearson相关性分析等方法量化2000—2020年天山北坡城市群产水、固碳、土壤保持和粮食生产4种生态系统服务的时... 水、能源、粮食是生态系统服务的重要组分,对供需平衡和区域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利用InVEST模型、供需匹配度(SDMD)、Pearson相关性分析等方法量化2000—2020年天山北坡城市群产水、固碳、土壤保持和粮食生产4种生态系统服务的时空特征,探究不同尺度下供需匹配的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1)研究区粮食生产服务供给总体呈上升趋势,产水、固碳与土壤保持服务供给则呈下降趋势。产水、固碳、土壤保持和粮食生产服务需求均呈上升趋势。(2)研究区产水和粮食生产服务供给呈西高东低,但需求与人口密集区重叠呈点状分布。固碳服务供给呈西南及中部高、东北部低,土壤保持服务供给与需求呈点状高值分布于天山山脉,供需空间分布大致相同。(3)土壤保持和粮食生产服务的SDMD上升,产水和固碳服务的SDMD呈下降。不同尺度下SDMD具有空间异质性,格网尺度下最为显著。(4)不同生态系统服务空间分异明显,分区控制-分类优化-分级治理是有效综合管控策略,可为天山北坡城市群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提供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粮食”纽带 生态系统服务 供需匹配 InVEST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一体化背景下长三角地区养老设施的演化规律及空间异质性研究
19
作者 陈卓昀 顾宗倪 罗小龙 《地域研究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3-99,共7页
利用标准差椭圆及热点分析等方法探究长三角地区养老设施的演化规律,运用双重差分模型检验一体化政策对各城市养老设施的影响效应与动力机制,基于核心-边缘理论考察该政策对于核心城市与边缘城市影响效应的差异,利用极化指数分析长三角... 利用标准差椭圆及热点分析等方法探究长三角地区养老设施的演化规律,运用双重差分模型检验一体化政策对各城市养老设施的影响效应与动力机制,基于核心-边缘理论考察该政策对于核心城市与边缘城市影响效应的差异,利用极化指数分析长三角养老设施发展的极化趋势。结果表明:(1)长三角养老设施的空间格局正经历着由高度集聚向广泛扩散的转变;(2)长三角一体化政策带动了城市养老设施的发展,同时该政策对都市圈边缘地区的影响效应相比于核心城市更为显著;(3)区域一体化政策有助于缩小城市间养老设施发展水平的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体化 双重差分模型 养老设施 间演化 核心-边缘理论 长三角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HS-SPME-GC-MS解析水豆豉挥发性风味物质 被引量:1
20
作者 冉浩宇 杨申 +6 位作者 吴钰 周旭浩 杨昊智 朱文优 尹礼国 李岑 闫岩 《中国酿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7-94,共8页
基于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HS-SPME-GC-MS)技术对水豆豉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研究,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优化萃取条件。结果表明,最佳萃取条件为样品不经研磨处理、萃取头采用2 cm 30/50μm二乙烯基苯/羧基/聚二甲基硅氧烷(DVB/CA... 基于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HS-SPME-GC-MS)技术对水豆豉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研究,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优化萃取条件。结果表明,最佳萃取条件为样品不经研磨处理、萃取头采用2 cm 30/50μm二乙烯基苯/羧基/聚二甲基硅氧烷(DVB/CAR/PDMS)、萃取温度80℃、萃取时间35 min、平衡时间15 min、饱和NaCl溶液添加量4 mL。在此最优条件下,挥发性风味物质总峰面积为3.02×10^(10)±1.43×10^(9)。HS-SPME-GC-MS分析共鉴定出134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其中萜类46种、酯类27种、醇类16种、含氮化合物10种、醛酮类15种、呋喃类7种、酚类6种以及其他类7种。基于半定量结果发现,α-姜油烯、β-红没药烯、顺-α-红没药烯、β-水芹烯有较高的含量,分别为12.90 mg/kg、6.98 mg/kg、4.10 mg/kg和3.79 mg/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豉 固相微萃取 条件优化 挥发性风味物质 气相色谱-质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