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4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稻—稻—油”三熟制生产模式探讨 被引量:10
1
作者 周训华 唐广心 +1 位作者 朱志华 何华元 《作物研究》 2015年第1期64-66,共3页
道县在粮、油作物高产创建实践中,结合当地实际,充分利用温、光、水、土资源,连续3年开展"稻—稻—油"三熟制模式生产,实现了粮、油双丰收。"稻—稻—油"三熟制生产存在生产季节偏紧、劳动力缺乏、秋冬干旱以及低... 道县在粮、油作物高产创建实践中,结合当地实际,充分利用温、光、水、土资源,连续3年开展"稻—稻—油"三熟制模式生产,实现了粮、油双丰收。"稻—稻—油"三熟制生产存在生产季节偏紧、劳动力缺乏、秋冬干旱以及低温影响油菜冬发等障碍因素,可以通过科学选择早中熟品种、合理安排播插期、机械化生产、减灾避灾栽培等配套技术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 三熟制 机械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稻-油”三熟制 助农增产增收
2
《农村百事通》 2025年第5期70-70,共1页
农村百事通直播团队走进江西省赣州市宁都县,探索“稻-稻-油”三熟制生产模式。“稻-稻-油”三熟制是一种在同一块土地上,一年内连续种植早稻、晚稻和油菜的生产模式。通过合理安排茬口,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光热资源和季节优势,实现三种... 农村百事通直播团队走进江西省赣州市宁都县,探索“稻-稻-油”三熟制生产模式。“稻-稻-油”三熟制是一种在同一块土地上,一年内连续种植早稻、晚稻和油菜的生产模式。通过合理安排茬口,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光热资源和季节优势,实现三种作物一年三熟,达到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农业综合效益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率 三熟制 --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种植物精油对稻曲病菌的抑菌活性比较及薰衣草精油抑菌机制分析
3
作者 伏荣桃 陈诚 +3 位作者 王剑 赵黎宇 陈宇 卢代华 《植物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2-80,共9页
本试验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5种植物精油对稻曲病菌Ustilaginoidea virenS的抑菌效果,通过测定精油对菌丝的有效抑制中浓度(EC_(50)),筛选作用效果最佳的植物精油,并进一步分析了精油对稻曲病菌的作用机制。结果显示,薰衣草精油对... 本试验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5种植物精油对稻曲病菌Ustilaginoidea virenS的抑菌效果,通过测定精油对菌丝的有效抑制中浓度(EC_(50)),筛选作用效果最佳的植物精油,并进一步分析了精油对稻曲病菌的作用机制。结果显示,薰衣草精油对稻曲病菌的作用效果最佳,其EC_(50)为0.249 mg/mL。薰衣草精油可降低稻曲病菌细胞中Na^(+)K^(+)-ATP酶(Na^(+)K^(+)-ATPase)、琥珀酸脱氢酶(SDHase)和NAD-苹果酸脱氢酶(NAD-MDHase)的活力;同时,也可降低稻曲病菌细胞膜上麦角固醇的含量。通过比较转录组分析发现,在薰衣草精油处理后,稻曲病菌中有20个转录因子的表达量发生了变化;同时,糖代谢、氨基酸代谢以及核酸代谢途径中的一些重要调控基因表达量也发生了改变。结果表明,薰衣草精油可通过降低病原菌能量代谢中酶活力、细胞膜上麦角固醇的含量以及干扰糖代谢、氨基酸代谢和核酸代谢途径中重要基因的表达来抑制病原菌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薰衣草精 曲病菌 抑菌机制 转录组分析 代谢途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稻-稻”三熟制早熟冬油菜氮高效基因型及鉴定指标筛选 被引量:2
4
作者 钱银飞 邱才飞 +5 位作者 彭春瑞 邹小云 姚易根 裴润根 刘根如 杨文孙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30-840,共11页
【目的】旨在筛选适宜“油-稻-稻”三熟制的氮高效早熟冬油菜基因型及其简易筛选指标。【方法】利用田间小区试验,选用了生育期185 d以下的的适宜“油-稻-稻”三熟制种植的14种早熟冬油菜基因型,进行正常施氮(N_(1))和不施氮(N_(0))处... 【目的】旨在筛选适宜“油-稻-稻”三熟制的氮高效早熟冬油菜基因型及其简易筛选指标。【方法】利用田间小区试验,选用了生育期185 d以下的的适宜“油-稻-稻”三熟制种植的14种早熟冬油菜基因型,进行正常施氮(N_(1))和不施氮(N_(0))处理。根据不同冬油菜基因型氮肥利用率(NUE)的差异,利用树状聚类分析进行分类,形成高、中、低3种氮效率基因型。同时通过逆向溯源的方法,观察分析3种氮效率基因型在不同氮水平条件下的产量构成、主要农艺性状、干物质积累及氮素吸收等方面的表现特征。总结分析出氮高效冬油菜基因型的一些简易判断的指标。【结果】不同氮效率基因型冬油菜在产量形成、主要农艺性状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N1处理下成熟期早熟冬油菜的主要农艺性状的表型值和变异系数基本表现大于N0处理。因此,以N1处理下不同基因型的农艺性状表现作为不同氮效率基因型的鉴别标准。N1处理下,氮高效基因型比氮中效和氮低效基因型产量高、单株角果数多、每角粒数多、株高高、主花序长、一级分枝数多、角果密度高、各部位干物质积累量高、籽粒中氮含量高、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效率、氮肥生理利用率和氮收获指数均较高。【结论】沣油737是适合南方“油-稻-稻”三熟制的氮高效早熟冬油菜;正常施氮条件下,成熟期较多的单株角果数与每角粒数,以及较高株高是判断早熟冬油菜氮高效基因型的简易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 三熟制 氮高效 树状聚类 筛选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油复种不同措施下土壤有机碳组分积累及其稳定性特征 被引量:1
5
作者 舒业勤 彭复细 +5 位作者 雷文硕 姜彤彤 陈玉梅 刘伟民 张振华 夏银行 《土壤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95-503,共9页
复种油菜是南方稻区促进稳粮增油的重要种植模式,研究秸秆全量还田下,稻油复种不同种植措施对土壤有机碳积累及其稳定性特征的影响,对深入解析稻田土壤碳循环、充分利用冬闲田种植油菜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田间定位试验(8年),以水稻-水稻... 复种油菜是南方稻区促进稳粮增油的重要种植模式,研究秸秆全量还田下,稻油复种不同种植措施对土壤有机碳积累及其稳定性特征的影响,对深入解析稻田土壤碳循环、充分利用冬闲田种植油菜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田间定位试验(8年),以水稻-水稻-冬闲(稻稻闲)为对照,探究水稻-水稻-油菜(稻稻油)、水稻-油菜翻耕(稻油翻)和水稻-油菜免耕(稻油免)三种稻油复种处理下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积累特征。结果表明:相对稻稻闲,稻油复种各处理使有机碳含量在0~20 cm土层增加5.28%~25.13%,尤其稻稻油处理,在20~40cm土层增幅为18.48%~43.97%,其中稻油翻和稻油免处理达到显著水平;稻油复种均显著提高了不同层次土壤中矿物结合态有机碳(Mineral-associated organic carbon,MAOC)含量。同时,在0~20 cm和20~40 cm土层中,稻油复种各处理均显著降低了有机碳中颗粒态有机碳(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POC)的比例,提高了其MAOC的占比,且在两个土层中提高比例分别为2.31%~7.49%和1.56%~2.66%。其原因可能是稻油复种不同程度地提高了0~20 cm土层中有机碳转化相关酶(β-葡萄糖苷酶、β-1,4-葡聚糖酶和漆酶)活性以及微生物生物量碳,进而促进土壤颗粒有机碳向矿物结合态有机碳的转化。综上,秸秆全量还田下冬季复种油菜促进了稻田土壤有机碳的积累,且提高了矿物结合态有机碳的占比,增强了土壤碳库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种 有机碳 有机碳组分 酶活性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肥用量对油稻轮作系统作物产量与磷素吸收量及其稳定性的影响
6
作者 王崇铭 陆志峰 +7 位作者 闫金垚 宋毅 王昆昆 方娅婷 李小坤 任涛 丛日环 鲁剑巍 《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47-458,共12页
油菜-水稻轮作是我国长江流域主要水旱轮作模式,其高产稳产对保障粮油安全至关重要。施用磷肥是油稻种植的常用技术,为探究磷肥对油菜-水稻轮作系统生产力及其稳定性的作用,利用2016—2023年在长江中游地区开展连续7年的田间定位试验(... 油菜-水稻轮作是我国长江流域主要水旱轮作模式,其高产稳产对保障粮油安全至关重要。施用磷肥是油稻种植的常用技术,为探究磷肥对油菜-水稻轮作系统生产力及其稳定性的作用,利用2016—2023年在长江中游地区开展连续7年的田间定位试验(试验设置0、45、90、135和180 kg P_(2)O_(5) hm^(-2)共5个磷肥用量处理),对油菜和水稻的产量与磷素吸收量及其稳定性、系统能值及其生产力风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施磷均显著提高油菜和水稻产量,对油菜的增产效果显著高于水稻,油菜增产2.3~12.5倍,在磷肥用量90 kg hm^(-2)时达到最高水平,主要通过增加单株角果数水平提高产量,其次是千粒重和每角粒数;水稻增产4.4%~17.1%,在磷肥用量45 kg hm^(-2)时达到最高水平,一定程度上通过单株有效穗数和每穗实粒数提高产量。油菜和水稻地上部磷素积累量随着磷肥用量的增加而增加,油菜地上部积累量增加5.0~11.8倍,水稻增加22.9%~46.2%,轮作周年增加50.2%~118.8%,随着磷肥用量的增加,油菜磷肥回收利用率(PRE)在磷肥用量45~90 kg hm^(-2),水稻在45 kg hm^(-2)时达到最高水平,继续增加磷肥用量PRE下降。施磷显著提高油菜产量稳定性,在磷肥用量45 kg hm^(-2)时达到最高水平,产量稳定性与磷素积累量、单株角果数、每角粒数的稳定性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水稻整体产量与磷素积累量稳定性水平高于油菜,磷肥投入对其无显著影响。施磷可显著提高系统周年能值产量和稳定性,磷肥用量分别在油菜季90 kg hm^(-2)和水稻季45~90 kg hm^(-2)时达到最高水平,使系统在稳产的基础上达成高产的目标。综上所述,当油菜季磷肥用量为90 kg hm^(-2)、水稻季磷肥用量为45 kg hm^(-2)时可在保证系统能值产量达到最高水平的同时兼顾系统稳定性和提高磷肥利用效率,是油稻轮作系统磷肥最佳推荐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作 产量 磷素积累量 产量稳定性 系统生产力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湘潭地区稻—再—油轮作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7
作者 贺升华 袁卫球 +2 位作者 刘鹏 陈朴 王博 《中国种业》 2025年第3期170-172,共3页
根据水稻、油菜的生物学特性和适宜生态气候条件,结合湘潭及周边地区大量稻田“双季”改“单季”现状,在一季超级稻高产栽培技术的基础上,通过对品种筛选、茬口搭配、水肥控制、病虫草害综合防控等关键技术研究,建立稻+再生稻+油菜配套... 根据水稻、油菜的生物学特性和适宜生态气候条件,结合湘潭及周边地区大量稻田“双季”改“单季”现状,在一季超级稻高产栽培技术的基础上,通过对品种筛选、茬口搭配、水肥控制、病虫草害综合防控等关键技术研究,建立稻+再生稻+油菜配套技术体系,以提高粮食生产的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专业化水平,从而进一步降低粮油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湘潭地区 稻——油 轮作 高产 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稻-豆轮作对土壤理化性质和水稻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
8
作者 徐有祥 朱真令 +10 位作者 王昱妃 江建锋 杨海峻 董祥伟 李诚永 陈锦鹏 徐侃 叶毅豪 张燕 王宏航 邵国胜 《浙江农业科学》 2025年第6期1315-1321,共7页
为探明油菜-早稻-鲜食秋大豆(油稻豆)新三熟轮作模式对土壤理化性质和水稻微量元素的影响,促进该轮作模式下栽培技术的完善与规范化发展,开展了田间定位试验。试验设置早稻-晚稻连作和油-稻-豆轮作2个处理,分析不同处理对土壤基本理化... 为探明油菜-早稻-鲜食秋大豆(油稻豆)新三熟轮作模式对土壤理化性质和水稻微量元素的影响,促进该轮作模式下栽培技术的完善与规范化发展,开展了田间定位试验。试验设置早稻-晚稻连作和油-稻-豆轮作2个处理,分析不同处理对土壤基本理化性质以及水稻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连作相比,连续2 a油-稻-豆轮作后的土壤pH值显著降低,碱解氮、速效钾含量显著上升,而阳离子交换量、容重及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有效磷含量无显著差异。连续2 a油-稻-豆轮作后,土壤铁、锰、锌、铜和镉总含量无显著差异,但有效态含量均显著增加。连续2 a油-稻-豆轮作后,早稻地上部稻草和糙米镉含量均显著增加。本试验条件下油-稻-豆轮作能够有效提升土壤有效养分水平,但同时会显著降低土壤pH值,并且存在引发早稻重金属镉污染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轮作 土壤 理化性质 有效养分 微量元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稻稻”模式双季稻不同品种和栽插方式应用研究
9
作者 姜钦龙 王苏影 +7 位作者 曾细华 祝飞 崔潞燕 喻凤琴 熊清云 胡文秀 杨超 刘宗发 《耕作与栽培》 2025年第1期72-75,82,共5页
为探究“油稻稻”三熟制模式在南昌市高产稳产的早、晚稻最佳栽培方式及茬口衔接,本研究于2023年在南昌市开展早、晚稻不同品种、不同栽插方式试验。试验设置3个处理,T_(1):早稻金早1号+晚稻金针优早丝,大钵体毯状育苗机插;T_(2):早稻... 为探究“油稻稻”三熟制模式在南昌市高产稳产的早、晚稻最佳栽培方式及茬口衔接,本研究于2023年在南昌市开展早、晚稻不同品种、不同栽插方式试验。试验设置3个处理,T_(1):早稻金早1号+晚稻金针优早丝,大钵体毯状育苗机插;T_(2):早稻金嘉早17+晚稻甬优1538,大钵体毯状育苗机插;T_(3):早稻金嘉早17+晚稻甬优1538,塑盘育秧人工抛秧。试验采用大区比较,每区面积为0.33 hm^(2),不设重复。结果表明,T_(3)处理产量最高,早晚双季稻总产为16653.0 kg/hm^(2),较T_(2)处理增产20.4%,较T_(1)处理增产30.2%;应用早稻金嘉早17+晚稻甬优1538,塑盘育秧人工抛秧可成功实现茬口衔接,是南昌市及相似生态区域“油稻稻”三熟制模式双季稻高产稳产的最佳栽培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式 双季 栽培方式 茬口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丘陵地区“稻-油”连作水稻机械化品种适配性研究——以渠县为例
10
作者 侯淑平 《四川农业与农机》 2025年第4期53-56,共4页
本文聚焦渠县“稻-油”连作全程水稻机械化栽培模式的品种适配性研究,为解决渠县当地该模式下种植效益差、生产效率低等突出问题。通过对比21个水稻品种的产量表现,发现水稻品种荃优1606具备高产优势,其实收产量为10729.5 kg/hm^(2)。... 本文聚焦渠县“稻-油”连作全程水稻机械化栽培模式的品种适配性研究,为解决渠县当地该模式下种植效益差、生产效率低等突出问题。通过对比21个水稻品种的产量表现,发现水稻品种荃优1606具备高产优势,其实收产量为10729.5 kg/hm^(2)。基于此,进一步深入研究水稻品种的适配性。在水稻品种的耐淹性、播种量、抗倒伏、除草方面进行多方试验。综合比较,水稻品种荃优1606更适合“稻-油”连作机械化模式,但若在淹水直播的条件下,水稻品种神9优28更为适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油”连作 品种适配性 种植效益 高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渠县“稻-油”连作全程机械化栽培技术
11
作者 侯淑平 《四川农业与农机》 2025年第3期58-61,共4页
为解决当地农村劳动力转移、地势不平导致的机械化程度低、种植效益差等问题,通过试验研究、技术集成与推广应用等手段,发现在渠县所建立的“稻-油”连作全程机械化栽培技术的示范基地中,水稻、油菜总产分别增产199.5万kg、146.8万kg,... 为解决当地农村劳动力转移、地势不平导致的机械化程度低、种植效益差等问题,通过试验研究、技术集成与推广应用等手段,发现在渠县所建立的“稻-油”连作全程机械化栽培技术的示范基地中,水稻、油菜总产分别增产199.5万kg、146.8万kg,共增收3360.96万元,对社会、经济效益有着显著推动作用,兼具增产增效与生态可持续性。本文介绍了渠县“稻-油”连作全程机械化栽培技术,为西南丘陵区粮油生产机械化提供了可复制的解决方案,以助力乡村振兴和保障粮食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油”连作 机械化栽培技术 渠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稻—再生稻”周年三熟制水稻品种示范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青 孔令娟 +4 位作者 杨森 黄磊 姜艳 鲁新华 刘明霞 《现代农业科技》 2024年第2期9-12,37,共5页
为发挥皖南油菜生产优势,积极扩大油菜种植面积,同时保障水稻面积稳步增加,在宣城市宣州区开展了“油-稻-再生稻”周年三熟制水稻品种试验示范及效益分析。结果显示:鑫香糯286头季和再生季产量均较高,两季纯收益可达11 190.54元/hm^(2)... 为发挥皖南油菜生产优势,积极扩大油菜种植面积,同时保障水稻面积稳步增加,在宣城市宣州区开展了“油-稻-再生稻”周年三熟制水稻品种试验示范及效益分析。结果显示:鑫香糯286头季和再生季产量均较高,两季纯收益可达11 190.54元/hm^(2);中早47两季纯收益为4 935.53元/hm^(2);中科发早粳1号因干旱发生大面积倒伏,未纳入再生季统计。同时,本文还对未来“油-稻-再生稻”周年三熟制栽培模式进行了展望,以期实现扩油稳粮任务的同时,提高农户的收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再生 周年三熟制 产量 经济效益 安徽宣城 宣州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豆-油”三熟制水旱轮作绿色高效栽培技术 被引量:3
13
作者 李诚永 夏英 +4 位作者 李韵 李正泉 徐南昌 王宏航 袁敏良 《浙江农业科学》 2024年第4期812-816,共5页
为提高农民种植效益,稳定粮油生产,本研究充分利用地域优势和作物品种优势,通过多年的实验示范,总结集成了“早稻-鲜食秋大豆-油菜”三熟制水旱轮作绿色高效栽培模式。该模式不仅实现了粮食绿色安全生产和稳粮增粮,而且大幅提高了土地... 为提高农民种植效益,稳定粮油生产,本研究充分利用地域优势和作物品种优势,通过多年的实验示范,总结集成了“早稻-鲜食秋大豆-油菜”三熟制水旱轮作绿色高效栽培模式。该模式不仅实现了粮食绿色安全生产和稳粮增粮,而且大幅提高了土地产出率,有效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是符合现代农业发展方向的高效生产技术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豆-”三熟制 水旱轮作 绿色高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昌市油稻稻三熟制模式实践与探讨 被引量:1
14
作者 曾细华 崔潞燕 +4 位作者 姜钦龙 王苏影 喻凤琴 熊清云 刘宗发 《农业与技术》 2024年第13期30-33,共4页
为解决南昌市发展粮油生产、保障粮油安全的现实问题,本文介绍了位于E116°08′,N28°99′的“油稻稻”三熟制模式成功实践及主要技术,并就“油稻稻”三熟制模式应用技术进行了讨论,可为南昌市乃至相似生态区域大面积成功应用... 为解决南昌市发展粮油生产、保障粮油安全的现实问题,本文介绍了位于E116°08′,N28°99′的“油稻稻”三熟制模式成功实践及主要技术,并就“油稻稻”三熟制模式应用技术进行了讨论,可为南昌市乃至相似生态区域大面积成功应用该模式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熟制 栽培技术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稻稻三熟制早熟高产油菜品种筛选 被引量:19
15
作者 郑伟 陈明 +9 位作者 吕伟生 应国勇 王瑞平 吴艳 肖富良 张绍文 刘开基 吴昌强 胡秋萍 肖国滨 《土壤与作物》 2019年第2期205-211,共7页
为筛选适合江西省油稻稻三熟制种植的早熟高产优质油菜品种,引进阳光131、川油1号等15个双低油菜新品种,对其早熟性、抗性、产量和日均产量等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从早熟性来看,川油1号、川油3号、阳光131及沣油320熟期较早,赣两优5号... 为筛选适合江西省油稻稻三熟制种植的早熟高产优质油菜品种,引进阳光131、川油1号等15个双低油菜新品种,对其早熟性、抗性、产量和日均产量等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从早熟性来看,川油1号、川油3号、阳光131及沣油320熟期较早,赣两优5号和赣油杂9号熟期偏晚;从抗性来看,阳光131、中油杂24、圣光127、黔油早2号、丰油730、沣油847及赣油杂8号7个品种抗性能力较强;从产量和日均产量来看,阳光131、中油杂24、庆油1号、圣光127、黔油早2号、浔油9号、丰油730、沣油847、沣油320和赣油杂8号10个品种较高;通过对15个油菜新品种综合性状的考察,阳光131、中油杂24、圣光127、黔油早2号、丰油730、沣油847及赣油杂8号等品种抗倒性和抗菌核病强,产量及日均产量高,熟期适宜,适合在江西省作为油稻稻三熟栽油菜品种推广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熟制 双低菜新品种 早熟高产 品种筛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稻油三熟制下油菜早熟高产品种的筛选 被引量:14
16
作者 陈明 叶川 +5 位作者 吕伟生 肖国滨 应国勇 王瑞平 刘桅 郑伟 《江苏农业科学》 2018年第17期61-64,共4页
为筛选适合江西双季稻区三熟制种植的早熟高产油菜品种,引进了云油杂2号、云油杂8号、云油杂9号、云油杂14号、阳光131、大地95、丰油730、德油早1号、华油杂90、云花油9号、黔油早2号、圣光127 12个油菜品种。设置2个不同播期处理,对1... 为筛选适合江西双季稻区三熟制种植的早熟高产油菜品种,引进了云油杂2号、云油杂8号、云油杂9号、云油杂14号、阳光131、大地95、丰油730、德油早1号、华油杂90、云花油9号、黔油早2号、圣光127 12个油菜品种。设置2个不同播期处理,对12个品种的早熟性、抗性、产量和日均产量等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从早熟性来看,云油杂2号、云油杂8号、云油杂9号、云油杂14号、云花油9号熟期较早,阳光131、华油杂90熟期偏晚;从产量和日均产量来看,阳光131、圣光127、丰油730、华油杂90、黔油早2号产量水平较高;从抗性来看,圣光127、丰油730、华油杂90、黔油早2号4个品种抗性较强。通过对12个品种综合性状的考察,圣光127、丰油730、华油杂90、黔油早2号抗菌核病和抗倒伏能力较强,产量和日均产量较高,熟期也比较适中,适合在江西省双季稻区稻稻油三熟栽培模式下作为早熟高产油菜品种推广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熟制 早熟高产 品种筛选 综合性状 抗性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省适宜“稻稻油”模式早熟甘蓝型冬油菜品种的评价与筛选 被引量:1
17
作者 彭菁菁 潘俊峰 +9 位作者 汪家凯 李妹娟 胡香玉 梁开明 傅友强 刘彦卓 胡锐 王昕钰 叶群欢 尹媛红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56-965,共10页
【目的】评价、筛选适宜广东“稻稻油”三熟制模式的早熟、高产、优质油菜品种,解决目前生产上轮作茬口不衔接的突出问题,促进广东粮油产能提升。【方法】试验在双季稻冬闲田实施,以25个早熟甘蓝型冬油菜品种为评价材料,调查测定各品种... 【目的】评价、筛选适宜广东“稻稻油”三熟制模式的早熟、高产、优质油菜品种,解决目前生产上轮作茬口不衔接的突出问题,促进广东粮油产能提升。【方法】试验在双季稻冬闲田实施,以25个早熟甘蓝型冬油菜品种为评价材料,调查测定各品种的生育期、产量、品质等重要性状,分析其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试验品种全生育期变幅为136~151 d,播种期至初花期、初花期至盛花期、盛花期至终花期、终花期至成熟期的持续时间均值分别为88.0、7.2、21.1和30.0 d,大于0℃平均有效积温分别为1648.4、98.3、360.3和525.3℃;平均产量1832.1 kg·hm^(−2)(变幅1279.0~2288.1 kg·hm^(−2)),平均日产量12.5 kg·hm^(−2)(变幅8.6~15.5 kg·hm^(−2));每角粒数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籽粒含油量(w)平均44.5%(变幅40.4%~48.4%),蛋白质含量(w)平均22.4%(变幅19.2%~25.4%),油酸含量(w)平均58.5%(变幅19.6%~73.3%)。相关分析表明,产量与播种期至初花期的平均温度和光合有效辐射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含油量与播种期至初花期的平均温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光合有效辐射呈极显著正相关。聚类分析表明,11个不同生育期的品种属于高产类型,日产量高以及每角粒数、一次分枝数和单株有效角果数多是其主要特征。【结论】早熟甘蓝型冬油菜品种在广东的适应性差别大,日产量高以及每角粒数、一次分枝数和单株有效角果数多的品种能够充分利用生育前期光温资源,有利于高产和高油性状形成,适宜在粤中与丘陵稻作区“稻稻油”模式中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熟制 “稻油”模式 水旱轮作 甘蓝型冬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麦油兼用高速气送集排器螺旋斜置式搅种装置研制 被引量:4
18
作者 李晓冉 廖庆喜 +3 位作者 廖宜涛 王磊 邓承诺 霍佳琪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1-61,共11页
针对稻麦油兼用气送式集排器高速作业时搅种装置易伤种、影响排种稳定性等问题,该研究设计了一种螺旋斜置式柔性搅种装置。基于Hertz接触理论分析确定了搅种装置影响种子破损的主要因素为搅种棒材质、顶端结构及搅种转速。通过EDEM仿真... 针对稻麦油兼用气送式集排器高速作业时搅种装置易伤种、影响排种稳定性等问题,该研究设计了一种螺旋斜置式柔性搅种装置。基于Hertz接触理论分析确定了搅种装置影响种子破损的主要因素为搅种棒材质、顶端结构及搅种转速。通过EDEM仿真试验对比分析了梯形和圆弧形搅种棒与种群接触力随时间的变化趋势,明确了搅种棒安装方式对供种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圆弧形搅种棒与种群接触的切向力和法向力均小于梯形搅种棒,搅种棒倾斜角度为45°时供种稳定性较优。开展台架单因素试验确定了性能较优的搅种转速比范围,结果表明,水稻和小麦种子在搅种转速比范围1.0~2.0内性能较优,油菜种子在搅种转速比范围0.5~1.5内性能较优。开展三因素三水平二次旋转正交组合试验,构建了稻麦油种子破损率、供种速率及其稳定性变异系数的回归模型,明确了作业速度在10~14 km/h范围内搅种转速的较优匹配关系并进行田间验证试验。田间验证试验结果表明,当作业速度为12 km/h,在较优参数组合下,稻麦油总排量稳定性变异系数分别为1.92%、1.27%和1.14%,1 m^(2)内成苗总株数变异系数分别为15.47%、12.98%和17.93%,符合稻麦油兼用高速作业标准要求。研究结果可为稻麦油兼用型排种器实现高速低损播种作业的参数设置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机械 试验 兼用 高速气送式集排器 搅种装置 螺旋斜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熟制油稻稻区品种搭配方式的示范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马国辉 张玉烛 +5 位作者 徐叔云 黄志农 何英豪 邵勇 刘朝友 肖丽荣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S1期79-82,共4页
The different collocation patterns of double-cropping rice cultivars in the rape-rice-rice system areahave demonstrated the following results: it is easy for reaching high yield to collocate the late-maturing early ri... The different collocation patterns of double-cropping rice cultivars in the rape-rice-rice system areahave demonstrated the following results: it is easy for reaching high yield to collocate the late-maturing early rice(LME), Xiangzaoxian 19 and 810 S/D100 with the late-maturing late rice (LML),Pei’ai 64S/Teqing;while the midmaturing early rice (MME) with the LML or the LME with the mid-maturing late rice (MML) gives the loweryields, and the early-maturing early rice (EME) with LML gives the lowest output. In order to produce high yield indouble-cropping rices and develop the yield potential for the early rice, it is necessary to make the collocation be"full capacity", and adopting the matching skills of the seedling raising is the key technique to let "full capacity" butnot "over capacity" of the colloc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熟制 早、晚品种搭配 育秧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油系统周年产量差及形成因素探究: 以湖北省武穴市为例 被引量:2
20
作者 曹馨元 杜明利 +6 位作者 王宇诚 陈欣华 陈佳欣 凌霄霞 黄见良 彭少兵 邓南燕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87-1299,共13页
明确农户水平稻油系统的产量差及进一步增产的限制因素对保障我国粮油安全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以我国典型稻油系统生产区湖北省武穴市为研究对象,采用作物模型与田间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评估了该地区稻油系统周年产量差,并使用单因素方差... 明确农户水平稻油系统的产量差及进一步增产的限制因素对保障我国粮油安全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以我国典型稻油系统生产区湖北省武穴市为研究对象,采用作物模型与田间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评估了该地区稻油系统周年产量差,并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条件推断树综合比较了农户在土壤条件和管理措施上的差异,以探究该地区限制稻油系统产量进一步增长的主要栽培因素及可行的增产途径,为因地制宜地缩小产量差提供新思路。结果表明:(1)武穴市水稻季和油菜季的潜在产量分别为11.79 t hm^(-2)和4.43 t hm^(-2),按照水稻和油菜籽粒的能量当量换算系统周年能量后,稻油系统的最高周年潜在能量为284 GJ hm^(-2)。水稻季和油菜季的平均实际产量分别为8.11 t hm^(-2)和1.82 t hm^(-2),系统平均实际周年能量为165 GJ hm^(-2)。该地区稻油系统的平均周年相对产量差(产量差与潜在产量的比值)为42%,其中油菜季(59%)比水稻季(31%)具有更大的产量提升空间。相较于湖北省和长江流域的平均水平,武穴市稻油系统周年潜在能量相近,而周年实际能量分别低13%和5%,导致该地区的产量差相对较大,其中分别有83%和61%的农户相对产量差大于湖北省和长江流域平均水平。(2)该地区周年产量较低的农户具有以下主要特征:土壤为沙壤土,耕层较浅;水稻季虫草害防治效果差,水稻季肥料做底肥一次施用且轻施氮、钾肥;油菜季重施肥料,且油菜机收损失较大。(3)武穴市89%的农户选择种植常规稻品种黄华占,其实际产量已达到该品种潜在产量的90%左右;种植油菜品种的种类较多且产量差异较大。综上,武穴市稻油系统仍具有较大的增产空间;缩小当地稻油系统产量差的技术措施包括:适当深耕提高土壤生产力;油菜季选择当地适宜的高产油菜品种;水稻季加强推广高产优质杂交稻品种,重点关注增加水稻用种量,提高直播密度和播种时的封闭除草,系统周年施肥管理上应降低油菜季而提高水稻季的肥料用量,水稻季仅施底肥的农户适当增施追肥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量差 田间调查 系统 作物模型 管理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