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离形得似”说的美学内蕴读解
1
作者 李祥林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137-141,共5页
“离形得似”是构成中国美学形神论的核心命题之一,这一命题下笼罩着有内在逻辑结构的形神论系统,其理论展开可从“离形”与“得似”两个层面,“超以象外”、“万取一收”、“俱似大道”、“古镜照神”
关键词 “离形得似” “超以象外” 《二十四诗品》 美学内蕴 “神” 中国美学 顾恺之 写神 神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形得似”与“味外之旨”
2
作者 王世德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1年第2期41-43,共3页
唐代司空图在《诗品》中提出了诗要有“味外之旨”、“韵外之致”、“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好象惝倪迷离。不大好懂。他还提出“离形得似”,“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等,更好象玄妙神秘,不易理解。其实,这些都是很有美学价值,很值得... 唐代司空图在《诗品》中提出了诗要有“味外之旨”、“韵外之致”、“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好象惝倪迷离。不大好懂。他还提出“离形得似”,“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等,更好象玄妙神秘,不易理解。其实,这些都是很有美学价值,很值得研究的美学思想。 这些诗论的核心,我认为是说写诗不能浅露平直,就事论事,诗意不能停留于字面上所写出来的的景象、韵味,或是停留于照录出生活事物的“形”,而应该通过字面上所写的景象和韵味,传达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表面上没有毫发不差地照录生活事物的形貌,似乎离开了事物的“形”,却能真切地传物之“神”。国画用朱笔画竹,用勾勒法、没骨法画牡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味外之旨 “离形得似” 韵外之致 似” 司空图 画竹 象外之象 鲁迅 苏轼 景外之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元杂剧脚色与人物之间的“戏拟”关系 被引量:1
3
作者 陈建森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36-41,共6页
元杂剧的脚色与人物是既可相对独立又能相互交融的辩证统一体 ,脚色与人物之间形成一种“戏拟”的关系。“戏拟”追求“神似” ,是诗画“离形得似”
关键词 元杂剧 “戏拟” “离形得似” 脚色 人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袁宏道的传记文 被引量:1
4
作者 林虹 《东南学术》 CSSCI 1998年第4期77-79,共3页
关键词 袁宏道 传记文 文学观念 个性化 司马迁 “奇” 山水游记 合传 《徐文长传》 “离形得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荆浩绘画美学的开拓性 被引量:2
5
作者 陈代湘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6年第3期18-19,共2页
荆浩绘画美学的开拓性陈代湘滋兴于魏晋南北朝的山水画,在中国这块特殊的土壤上,发展成了中国绘画的主流。明人周履清说中国画“山水居首”,这确是事实。然而,在五代荆洁之前,山水画尚居人物画之下,并非画之主于。真正把山水画推... 荆浩绘画美学的开拓性陈代湘滋兴于魏晋南北朝的山水画,在中国这块特殊的土壤上,发展成了中国绘画的主流。明人周履清说中国画“山水居首”,这确是事实。然而,在五代荆洁之前,山水画尚居人物画之下,并非画之主于。真正把山水画推向中国画首位,并开北宋以下千年之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水画 绘画美学 《笔法记》 荆浩 “气韵生动” 人物画 “离形得似” 阳刚之美 “韵” “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味外之旨”与“象外之象”——司空图《二十四诗品》读札
6
作者 周鹏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2年第4期99-103,共5页
味外之旨 标举“味外之旨”,是司空图诗论最突出的特点。《与李生论诗书》云:“文之难,而诗之难尤难。古今之喻多矣,而愚以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他把是否能“辨味”作为能否言诗的首要条件。不仅如此,在辨味的基础上,他进一步提... 味外之旨 标举“味外之旨”,是司空图诗论最突出的特点。《与李生论诗书》云:“文之难,而诗之难尤难。古今之喻多矣,而愚以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他把是否能“辨味”作为能否言诗的首要条件。不仅如此,在辨味的基础上,他进一步提出了自己的诗歌主张:标举“味外之旨”。对此,他作了个生动的比喻:“江岭之南,凡足资于适口者,若醯,非不酸也,止于酸而已,若鹾,非不鹹也,止于鹹而已。华之人以充饥而遽辍者,知其鹹酸之外,醇美者有所乏耳。”(《与李生论诗书》)概括起来,就是“韵外之致”。“致”,指情致、情趣。“韵外之致”与“味外之旨”是一个意思,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味外之味”。这种观点一直贯串在他的整个文论中。 “味”之应用于文坛,有很长的历史渊源,被称为我同第一部美学著作的《乐记》云:“一唱而三叹,有遗音者矣,……大羹不和,有遗味者矣”。这还只是就音乐言。魏晋时期的陆机,在《文赋》中才第一次把“味”这个概念引进文论:“或清虚以婉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象” 味外之旨 司空图 象外之象 “味” 《二十四诗品》 “离形得似” “神” 味外之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