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社会主义新人”形象塑造与其关涉的传统文化因素——以《创业史》与《艳阳天》为例 被引量:5
1
作者 赵修广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39-141,共3页
中国当代文学中的"社会主义新人"是超越历史条件限制的理想形象,其塑造的成败与传统文化紧密相关。《创业史》中的梁生宝兼采新、旧道德之长,恪守忠孝之道,克己奉公,具有超越时空的人格魅力。《艳阳天》试图展示萧长春的无瑕... 中国当代文学中的"社会主义新人"是超越历史条件限制的理想形象,其塑造的成败与传统文化紧密相关。《创业史》中的梁生宝兼采新、旧道德之长,恪守忠孝之道,克己奉公,具有超越时空的人格魅力。《艳阳天》试图展示萧长春的无瑕品质,但在不经意间暴露其蔑视传统文化却未免粗鄙的私欲、本性。柳青"修辞立其诚",梁生宝形象有温暖人性内容;浩然不能直面丰富人性的现实,萧长春形象没有艺术生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文化 “社会主义新人” 文化虚无主义 人的异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塑造“社会主义新人”形象的困境与柳青的启示 被引量:1
2
作者 李琦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2021年第1期83-90,共8页
塑造“社会主义新人”这一社会主义文学的主要任务本身所内含的现实性与理想性的矛盾使其在写作实践中一再遭遇困境。柳青在《创业史》中通过刻画梁生宝“观察者”的人格面向在其“理想性”内部建立起了难得的现实感和丰富性,从而有效... 塑造“社会主义新人”这一社会主义文学的主要任务本身所内含的现实性与理想性的矛盾使其在写作实践中一再遭遇困境。柳青在《创业史》中通过刻画梁生宝“观察者”的人格面向在其“理想性”内部建立起了难得的现实感和丰富性,从而有效地突破了这一困境,但他从“时代本质”而非个体本身出发的写作方式也不可避免地限制了这一人物的深化。柳青这一写作实践所蕴含的突破与限度启发我们在当下重新思考文学的美学意义与社会关怀的兼容,以及一直以来对文学的“思想意义”“现实意义”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新人”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柳青 梁生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唐克新的小说《沙桂英》——兼论“社会主义新人”“中间人物”的写作及其限度 被引量:1
3
作者 谢保杰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15-120,共6页
在十七年时期的上海工人创作中,唐克新的小说《沙桂英》是一篇影响很大的作品。这不仅因为这篇小说代表着唐克新在创作上“新的探索与突破”,还因为小说发表以后,作品中的两个主要人物形象在当时都引起了争论。论文在还原《沙桂英》的... 在十七年时期的上海工人创作中,唐克新的小说《沙桂英》是一篇影响很大的作品。这不仅因为这篇小说代表着唐克新在创作上“新的探索与突破”,还因为小说发表以后,作品中的两个主要人物形象在当时都引起了争论。论文在还原《沙桂英》的写作、发表以及争论的基础上,着重解读沙桂英、邵顺宝两个人物形象,并对十七年时期“社会主义新人”“中间人物”的写作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桂英》 “社会主义新人” “中间人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文学之路何在?——从文艺大众化到塑造社会主义新人的一些断想
4
作者 马驰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21-124,共4页
文艺大众化和描写"社会主义新人"形象有着内在的、必然的逻辑关系。如果说文艺大众化的提出适应了中国共产党人打碎旧世界的需要,是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与目标的话,那么描写和培养社会主义新人则更是这场社会革命的必然归... 文艺大众化和描写"社会主义新人"形象有着内在的、必然的逻辑关系。如果说文艺大众化的提出适应了中国共产党人打碎旧世界的需要,是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与目标的话,那么描写和培养社会主义新人则更是这场社会革命的必然归宿与选择。但是由于我们执行的路径存在问题,时至今日,我们的文艺界在塑造"社会主义新人"的实践中并没有多少成功的先例,当下文艺工作者乃至于广大读者的价值取向值得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民性 文艺大众化 “社会主义新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