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M及TCE初始浓度对有机-矿物质复合体中有机质的吸附行为影响 被引量:3
1
作者 张小亮 何江涛 +1 位作者 石钰婷 苏思慧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809-817,共9页
有机污染物在有机-矿物质复合体上的吸附行为,是直接影响有机污染物在地质环境中迁移、转化及归宿的重要因素。为研究有机-矿物质复合体的形成及对有机污染物的吸附机理,以蒙脱石和腐植酸分别模拟地质吸附剂中的粘土矿物和有机质,制备... 有机污染物在有机-矿物质复合体上的吸附行为,是直接影响有机污染物在地质环境中迁移、转化及归宿的重要因素。为研究有机-矿物质复合体的形成及对有机污染物的吸附机理,以蒙脱石和腐植酸分别模拟地质吸附剂中的粘土矿物和有机质,制备成不同有机质含量与粘土矿物比率(C/M)的有机-矿物质复合体,对TCE进行吸附批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腐殖酸与蒙脱石结合后提高了有机-矿物质复合体的界面疏水性,同时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可能使得复合体中部分腐殖酸变的更加紧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个固相介质的吸附行为;源腐植酸的Kom值为0.587 1 L/g,形成有机-矿物质复合体后Kom值均大于源腐植酸,随着复合体中C/M值的增加Kom值变化较小;TCE初始浓度的高低影响Kom值,以液相初始浓度500μg/L为分界线,在低浓度段Kom值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减小,在高浓度段K值随着浓度的增加基本趋于稳定,此时TCE初始浓度对有机-矿物质复合体吸附行为的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矿物复合 吸附 有机质与无机矿物比率(C M) 三氯乙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微团聚体中矿物-有机复合体特征 被引量:17
2
作者 褚冰杰 余光辉 +2 位作者 刘飞飞 沈其荣 冉炜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451-1458,共8页
以国家肥力网湖南祁阳红壤长期定位试验站的长期施有机肥和长期施化肥的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干筛法获得土壤微团聚体。利用同步辐射红外显微成像法研究土壤微团聚体中黏土矿物和有机官能团的原位分布图谱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土壤中黏... 以国家肥力网湖南祁阳红壤长期定位试验站的长期施有机肥和长期施化肥的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干筛法获得土壤微团聚体。利用同步辐射红外显微成像法研究土壤微团聚体中黏土矿物和有机官能团的原位分布图谱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土壤中黏土矿物(3 620 cm-1)和大分子有机物(脂肪,2 920 cm-1;蛋白质,1 650 cm-1;多糖,1 080 cm-1)呈高度异质性的分布规律。其中,黏土矿物和多糖有较为相似的分布模式;而黏土矿物和脂肪、蛋白类物质则呈现差异较大的分布模式。与长期施化肥处理的土壤微团聚体相比,长期施有机肥处理的土壤微团聚体中黏土矿物和大分子有机物呈现更高的分散性。此外,施有机肥和化肥处理土壤微团聚体样品中黏土矿物与有机官能团的决定系数(R2)均为:黏土矿物-脂肪>黏土矿物-多糖>黏土矿物-蛋白质,表明土壤微团聚体中黏土矿物和大分子有机物的亲和性有差异,且该差异不受长期施肥处理的影响。同步辐射微区域红外谱进一步表明,从土壤微团聚体外部到内部,黏土矿物的特征峰和大分子有机物的特征峰强度均逐渐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团聚 黏土矿物 有机 矿物-有机复合 同步辐射红外显微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氯乙烯在模拟有机质-矿质复合体中的吸附行为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张坤峰 李巨峰 +1 位作者 何江涛 刘菲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099-1104,共6页
土壤中有机质与无机矿物长期共存,其存在形式发生着变化。本文利用批实验的方法对三氯乙烯的吸附行为进行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土壤中有机质与无机矿物是以有机质-矿质复合体形式存在的,有机质与无机矿物的相互作用影响复合体的吸附性能,... 土壤中有机质与无机矿物长期共存,其存在形式发生着变化。本文利用批实验的方法对三氯乙烯的吸附行为进行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土壤中有机质与无机矿物是以有机质-矿质复合体形式存在的,有机质与无机矿物的相互作用影响复合体的吸附性能,与有机质、无机矿物单体相比,复合体Kd、Koc明显发生变化;并提出了有机质-矿质复合体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质 矿物 三氯乙烯 有机质-矿质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泥页岩中有机质-黏土复合体的微观结构、变形作用及源-储意义 被引量:6
4
作者 李晓霞 谷渊涛 +1 位作者 万泉 杨曙光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52-467,共16页
泥页岩中的有机质和黏土矿物在沉积演化过程中能够相互结合形成有机质-黏土复合体,成为重要的生烃母质。基于大量的场发射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分析,以中国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黔北奥陶系-志留系五峰组-龙马溪组、黔中寒武系... 泥页岩中的有机质和黏土矿物在沉积演化过程中能够相互结合形成有机质-黏土复合体,成为重要的生烃母质。基于大量的场发射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分析,以中国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黔北奥陶系-志留系五峰组-龙马溪组、黔中寒武系牛蹄塘组及南华北盆地二叠系山西组4套泥页岩储层为研究对象,详细查明了泥页岩中有机质-黏土复合体的微观结构及变形作用,并深入探讨了其源-储意义。泥页岩中有机质-黏土复合体成分复杂,形态多样,且易发生变形;驱动复合体发生变形的主要机制有构造应力作用、矿物颗粒作用、有机质赋存及黏土矿物转化。其中,由外部构造应力和复合体内部矿物颗粒对黏土层、有机质层挤压引起的变形能够改变复合体局部应力环境,所形成的拉张环境可使复合体发育大量纳米孔隙,且这些孔隙因黏土层的保护而不易发生烃类散失,可有效提升泥页岩的储集能力。相关结论有助于完善泥页岩的成岩理论,增进对页岩油气生成、运移和储集过程的认识,进而指导页岩油气的勘探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观结构 变形作用 拉张环境 储集能力 有机质-黏土复合 泥页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泥页岩中有机质-黏土复合体微结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5
作者 李晓霞 谷渊涛 +1 位作者 万泉 杨曙光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663-670,共8页
黏土矿物和有机质是泥页岩的两大重要组成部分,二者在沉积演化过程中形成的有机质-黏土复合体是油气生成的天然母质,对泥页岩中有机质的富集和保存有重要作用。目前关于泥页岩中有机质-黏土复合体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有机质与黏土矿物的结... 黏土矿物和有机质是泥页岩的两大重要组成部分,二者在沉积演化过程中形成的有机质-黏土复合体是油气生成的天然母质,对泥页岩中有机质的富集和保存有重要作用。目前关于泥页岩中有机质-黏土复合体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有机质与黏土矿物的结合关系及黏土矿物对有机质生烃的催化作用。本文综述了有关泥页岩中有机质和黏土矿物的相互关系及黏土矿物对有机质生烃的催化作用和原理的研究成果,剖析了有机质-黏土复合体在热演化过程中的组成和结构特征。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目前尚待解决的科学问题,并就该研究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页岩 有机质-黏土复合 相互关系 催化作用 热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矿物-腐殖酸复合体对菲的吸附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黄仁龙 陈杰 +1 位作者 刘峻光 舒月红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85-93,共9页
选用高岭土、蒙脱土和针铁矿为代表性矿物,腐殖酸(HA)为代表性有机质,制备了矿物-HA复合体,通过FTIR、XRD和DSC等表征手段分析HA与矿物复合前后的形态结构的变化,并研究不同溶液化学条件下HA与矿物复合前后对菲吸附规律.结果表明:与矿... 选用高岭土、蒙脱土和针铁矿为代表性矿物,腐殖酸(HA)为代表性有机质,制备了矿物-HA复合体,通过FTIR、XRD和DSC等表征手段分析HA与矿物复合前后的形态结构的变化,并研究不同溶液化学条件下HA与矿物复合前后对菲吸附规律.结果表明:与矿物复合后HA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由64.6℃变为32.6(高岭土-HA)、51.5(针铁矿-HA)、16.5、77.7℃(蒙脱土-HA),体现了HA的结构及致密程度发生了改变.矿物-HA复合体对菲吸附的K_(oc)值比未复合的HA减小50%左右,线性程度有所增强.相对于Ca^(2+)而言,Na^+的存在更有利于HA及其复合体对菲的吸附.离子强度对菲在不同矿物-HA复合体上吸附的影响并不完全一致;较低的pH 4有利于菲在各种矿物-有机质复合体上的吸附,此时,蒙脱土-HA复合体对菲的吸附亲和力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腐殖酸 矿物-腐殖酸复合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矿物对有机质的吸附与固定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64
7
作者 王磊 应蓉蓉 +2 位作者 石佳奇 龙涛 林玉锁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805-818,共14页
鉴于土壤有机质在生态系统及碳储存方面的重要性,关于土壤矿物对土壤有机质的吸附与固定机理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报道较多的土壤矿物对土壤有机质的吸附机制,以及主要影响因素。在众多矿物类型中... 鉴于土壤有机质在生态系统及碳储存方面的重要性,关于土壤矿物对土壤有机质的吸附与固定机理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报道较多的土壤矿物对土壤有机质的吸附机制,以及主要影响因素。在众多矿物类型中,水合铁、铝氧化物及黏土矿物对有机质的吸附性较强,配体交换、络合、氢键、阳离子桥接、缩合及范德华力作用是土壤矿物与有机质之间的主要作用机制。土壤pH是影响矿物表面电荷及吸附位点的关键因素,进而影响矿物对有机质的吸附。土壤矿物表面的有机质含量对其继续吸附有机质具有一定的影响。吸附态有机质大多呈层状结构,越接近矿物表面的有机质与土壤矿物的结合越紧密。土壤有机质的稳定性受有机质与矿物间的作用力影响,一般而言,以化学键合吸附在矿物表面的有机质最稳定,其次为直接与矿物表面作用的电子"供体-受体"机制,范德华力和静电作用稳定性较差。近年来,随着分析设备和技术的进步,一些新的表征与探测方法(如热重分析、差示扫描量热法、傅里叶转换红外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扫描透射X射线显微镜、中子散射技术等)被用于"矿物-有机质"结合机制的研究中,这些新手段毫无疑问会帮助更好地认识矿物与有机质间的作用机理。关于微生物在矿物吸附有机质、"矿物-有机质"复合体形成和演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研究相对较少,但很明显这是至关重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质 土壤矿物 吸附及固定 作用机制 “矿物-有机质”复合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和水体环境中矿物-腐殖质交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1
8
作者 吴宏海 张秋云 +2 位作者 卢平 曾丽璇 何广平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29-432,共4页
矿物腐殖质间的交互作用是土壤和水体沉积物及悬浮颗粒物中环境物质的重要界面过程。不管是氮、磷植物性营养元素还是有毒的重金属、有机物 ,它们在表生环境中的迁移转化与归趋受到矿物、腐殖质及其复合体的表面活性和迁移性的调控。矿... 矿物腐殖质间的交互作用是土壤和水体沉积物及悬浮颗粒物中环境物质的重要界面过程。不管是氮、磷植物性营养元素还是有毒的重金属、有机物 ,它们在表生环境中的迁移转化与归趋受到矿物、腐殖质及其复合体的表面活性和迁移性的调控。矿物腐殖质体系的界面作用研究是前沿性的研究领域 ,主要目的是揭示矿物腐殖质复合体的结构特性 (例如颗粒物的圈层结构与表面微形貌 )及其与颗粒物表面活性的关系 ,进而揭示土壤和水体环境中矿物腐殖质间的交互作用规律。本文对该领域的研究现状进行评述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物 腐殖质 界面交互作用 矿物-腐殖质复合 土壤 环境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拟有机-矿质体中不同吸附域对TCE的吸附影响 被引量:4
9
作者 苏思慧 何江涛 +1 位作者 石钰婷 张小亮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34-242,共9页
为研究无机矿物与有机质相互作用形成复合体对有机污染物的吸附行为影响,制备了蒙脱土-腐植酸复合体以及混合体模拟土样,分别代表蒙脱土与腐植酸之间有相互作用和无相互作用,并运用批实验的方法,针对不同有机质与无机矿物质量比(C/M)的... 为研究无机矿物与有机质相互作用形成复合体对有机污染物的吸附行为影响,制备了蒙脱土-腐植酸复合体以及混合体模拟土样,分别代表蒙脱土与腐植酸之间有相互作用和无相互作用,并运用批实验的方法,针对不同有机质与无机矿物质量比(C/M)的有机-矿质复合体及混合体开展了三氯乙烯(TCE)吸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TCE在不同C/M的有机-矿质复合体和混合体中的吸附符合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采用纯蒙脱土及腐植酸的吸附方程叠加计算获取无相互作用模拟土样的固相吸附量计算值,计算值均小于复合体和混合体的实际固相吸附量,表明复合体中蒙脱土与腐植酸吸附域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导致腐植酸性质改变,使复合体的吸附能力增强,而混合体由于等温吸附实验过程中有水的参与,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复合体.随着C/M的增大,有机-矿质复合体和混合体对TCE的吸附能力增强.当C/M小于0.08时,复合体中蒙脱土与腐植酸发生较为充分的相互作用,导致腐植酸性质改变,增强了复合体对TCE的吸附能力,因而复合体对TCE的吸附能力明显强于混合体;当C/M大于0.08时,复合体中后续叠加在补丁上的有机质保留了源腐植酸的特性,这部分有机质将掩盖变性有机质的吸附影响,因而复合体与混合体对TCE的吸附能力基本相当.TCE初始浓度影响分析表明,当C/M固定时,随着TCE初始浓度(C0)的增大,非线性叠加模型的固相吸附量计算值与实测值的差值(Qe)呈增大趋势,分析认为复合体中的变性有机质较其他组分对TCE具有更强的亲和力,随着C0的增加,变性有机质的吸附贡献率增大,因此导致Qe的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质 无机矿物 有机-矿质复合 TCE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有机-无机复合型孔隙及其控气作用——以川西南地区筇竹寺组为例 被引量:7
10
作者 刘忠宝 高波 +3 位作者 武清钊 王濡岳 聂海宽 张钰莹 《海相油气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2-50,共9页
以川西南地区寒武系筇竹寺组页岩为例,应用岩石薄片鉴定、矿物X射线衍射、压汞-吸附联合测定、氦气孔隙度测试、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观察及页岩气储层测井定量表征等多种技术方法,开展页岩孔隙结构、类型及特征研究,探讨了有机-无机复... 以川西南地区寒武系筇竹寺组页岩为例,应用岩石薄片鉴定、矿物X射线衍射、压汞-吸附联合测定、氦气孔隙度测试、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观察及页岩气储层测井定量表征等多种技术方法,开展页岩孔隙结构、类型及特征研究,探讨了有机-无机复合型连通孔隙系统的形成机制及其对页岩气富集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筇竹寺组富有机质页岩孔隙以介孔和微孔为主,其次为大孔;(2)页岩孔隙类型以粒(晶)间孔、黏土矿物层间孔为主,多呈三角形、多边形及狭缝形;其次为有机黏土复合体内的有机质孔,多呈不规则形;(3)富有机质页岩具备发育有机-无机复合型连通孔隙系统的条件,有机质孔和无机矿物孔的复合提高了页岩储集能力,控制了页岩气的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储层 有机质 无机矿物 有机-无机复合型孔隙 筇竹寺组 寒武纪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有机和无机组分对多环芳烃环境行为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8
11
作者 倪进治 骆永明 魏然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59-564,共6页
土壤中多环芳烃(PAHs)的环境行为取决于它们与土壤不同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本文综述了土壤有机质、黏土矿物以及有机矿质复合体对PAHs土壤环境行为影响的研究进展,期望从土壤基本组成和性质上对PAHs的土壤环境行为有一个本质的了解。
关键词 多环芳烃 土壤有机质 土壤矿物 有机矿质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菌在黏土矿物表面吸附量测定方法的优化 被引量:2
12
作者 田智宇 李福春 李永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78-783,共6页
土壤微生物与矿物的吸附作用在矿物风化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优化细菌在矿物表面吸附量的测定方法,本文以胶质芽孢杆菌和蒙脱石、伊利石、高岭石为实验材料,对吸附在矿物表面的细菌数量的测定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利用茚三... 土壤微生物与矿物的吸附作用在矿物风化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优化细菌在矿物表面吸附量的测定方法,本文以胶质芽孢杆菌和蒙脱石、伊利石、高岭石为实验材料,对吸附在矿物表面的细菌数量的测定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利用茚三酮作为显色剂测定细菌蛋白质含量的方法可以获得可靠的细菌数量;以2000rpm转数离心10min可以有效地将矿物-细菌复合体与游离态细菌、矿物分开;3种矿物对胶质芽孢杆菌的吸附能力大小顺序为:蒙脱石>伊利石>高岭石;矿物的比表面积、沉淀速率和表面所带电荷数量以及细菌细胞活性是影响吸附量的主要因素;黏土矿物与细菌之间的吸附作用力主要来自阳离子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土矿物 胶质芽孢杆菌 矿物-细菌复合 吸附 离心转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壤铁氧化物对有机碳的固定及其对长期施肥的响应 被引量:10
13
作者 万丹 王伯仁 +5 位作者 张璐 张婷 陈玖斌 余光辉 韩亚峰 黄巧云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94-701,共8页
以湖南衡阳红壤实验站25年长期定位施用化肥和有机肥的红壤为研究对象,通过焦磷酸钠、盐酸羟胺和连二亚硫酸钠-盐酸溶液分别提取了土壤中络合铁、非晶形铁氧化物和晶形铁氧化物及其结合态有机碳,借助总有机碳分析和紫外-可见光谱等技术... 以湖南衡阳红壤实验站25年长期定位施用化肥和有机肥的红壤为研究对象,通过焦磷酸钠、盐酸羟胺和连二亚硫酸钠-盐酸溶液分别提取了土壤中络合铁、非晶形铁氧化物和晶形铁氧化物及其结合态有机碳,借助总有机碳分析和紫外-可见光谱等技术探讨了红壤中不同类型铁氧化物对土壤有机碳固定的贡献及其对长期施肥的响应。结果表明,红壤中不同类型铁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碳的含量为络合铁结合态有机碳(2.45~3.59 g·kg^(-1),OC_(PP))>晶形铁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碳(1.46~1.51 g·kg^(-1),OC_(DH))>非晶形铁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碳(0.39~0.70 g·kg^(-1),OC_(HH)),其中OC_(PP)主要是络合铁与芳香性弱、疏水性强的大分子有机物通过螯合或者共沉淀作用形成,而OC_(HH)和OC_(DH)则主要是吸附在(羟基)铁氧化物上的芳香类化合物,OC_(HH)比OC_(DH)具有更大的分子量和更强的芳香性。长期施用化肥(NPK)显著增加(P<0.05)了红壤中OC_(HH)和OC_(PP)的含量,长期施用有机肥(M)仅促进(P<0.05)非晶形铁氧化物与有机碳结合。NPK处理显著增加(P<0.05)红壤中OC_(DH)的平均分子量以及OC_(PP)的疏水性和芳香性,而M处理则降低(P<0.05)了OC_(PP)的平均分子量、OC_(PP)和OC_(HH)的疏水性和芳香性。综上所述,NPK和M处理均能提高红壤中铁氧化物的固碳能力,但对不同类型的铁氧化物影响不一,此外长期施肥还会改变铁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碳的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固碳 红壤 土壤有机 长期施肥 铁氧化物 矿物-有机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接种蚯蚓与添加有机物料对茶园土壤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9
14
作者 程思远 李欢 +5 位作者 梅慧玲 王炫清 刘馨秋 陈暄 马青平 黎星辉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59-268,共10页
蚯蚓通过取食、排泄、分泌黏液、挖掘洞穴等活动,可显著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为探究蚯蚓与有机物料不同配施方式对茶园土壤肥力的调控效果与机理,设计5个处理组:不施肥(CK),不施肥+蚯蚓(BE),菜籽饼+蚯蚓(CE),茶树修剪物+蚯蚓(JE)... 蚯蚓通过取食、排泄、分泌黏液、挖掘洞穴等活动,可显著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为探究蚯蚓与有机物料不同配施方式对茶园土壤肥力的调控效果与机理,设计5个处理组:不施肥(CK),不施肥+蚯蚓(BE),菜籽饼+蚯蚓(CE),茶树修剪物+蚯蚓(JE),生物质炭+蚯蚓(TE),分别进行室内模拟实验。结果显示,与不施肥(CK)相比,接种蚯蚓(BE)处理使土壤的总碳含量呈升高趋势;添加有机物料(CE、JE、TE)三个处理的土壤的全碳、全氮含量、有机质含量均高于BE组,其中TE处理最高。单独接种蚯蚓处理可提高土壤总有机质含量,接种蚯蚓配施有机物料对提高土壤肥力有明显作用,其中茶生物质炭与蚯蚓共同作用效果最好。经过3个月的培养,5个处理中土壤pH均呈降低趋势,其中BE组pH降低最大(6.81到5.82)。在采用同步辐射红外显微成像技术(SR-FTIR)对土壤微团聚体中矿物-有机复合体进行表征后,结果显示土壤团聚体中多糖、蛋白质、脂肪和黏土矿物均呈高度异质性分布,CE和JE组中黏土矿物与大分子有机物具有较高的分散性;黏土矿物与多糖的分布模式较为相似,而黏土矿物与蛋白质类物质、脂肪的分布模式有较大差异,且这种分布模式不受蚯蚓与有机物料互作的影响。各处理土壤团聚体的黏土矿物和有机官能团的相关性决定系数R2由小到大均依次为:黏土矿物-蛋白质、黏土矿物-多糖、黏土矿物-脂肪,表明黏土矿物与大分子有机物的亲和性有差异,且不受蚯蚓与有机物料互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蚯蚓 有机物料 矿物-有机复合 同步辐射红外显微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砂姜黑土黑色物质提取方法及成分研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郭成士 马东豪 +4 位作者 张丛志 张佳宝 蔡太义 陈林 周桂香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21-432,共12页
土壤颜色是反映土壤发生、分类及肥力特征的一项重要物理指标。黑色土壤一般有较高的有机质含量,但砂姜黑土是低有机质含量的黑色土壤典型代表。以黄淮海平原3种典型砂姜黑土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添加六偏磷酸钠分散剂后振荡并结合多层... 土壤颜色是反映土壤发生、分类及肥力特征的一项重要物理指标。黑色土壤一般有较高的有机质含量,但砂姜黑土是低有机质含量的黑色土壤典型代表。以黄淮海平原3种典型砂姜黑土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添加六偏磷酸钠分散剂后振荡并结合多层次超声处理(HP)、添加碳酸钠分散剂后振荡并结合多层次超声处理(SC)和仅超声波处理(US)等3种方法分散土壤,然后依次提取土壤浅色组分(颗粒态有机质(POM)、白(W)、浅白(LW))和黑色组分(浅黑(LB)、黑(B)、深黑(DB)),旨在建立土壤黑色物质的有效提取方法。结果表明,HP方法提取黑色物质(LB、B和DB)的量最多,且提取量与土壤黑度间相关性最显著(P<0.01),是提取砂姜黑土黑色物质的最佳方法。不同提取组分中的土壤黑度与有机质含量无明显相关性,砂姜黑土的显色主要取决于由蒙皂石吸附有机质形成的黑色纳米有机-无机复合体,受有机质含量的直接影响相对较小。本研究提出了一种砂姜黑土黑色物质提取方法,并初步明确了黑色物质组成特征,可为揭示砂姜黑土有机质形成与累积机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黑色物质 有机质含量 有机-无机复合 纳米颗粒 蒙皂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种模拟土壤固相组分对平面和阻转构型PCBs的吸附作用
16
作者 王沛然 王玉军 +2 位作者 周东美 刘存 方凤满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02-308,共7页
采用批平衡试验方法,模拟了土壤的3种主要吸附活性组分〔K+饱和蒙脱石(K+-Mont)、胡敏酸-蒙脱石复合体(HA-Mont)和生物质炭(BC)〕对2种构型的一氯代联苯(PCBs)〔非共平面阻转类2-氯联苯(2-CB)和共平面类4-氯联苯(4-CB)〕的吸附特性。结... 采用批平衡试验方法,模拟了土壤的3种主要吸附活性组分〔K+饱和蒙脱石(K+-Mont)、胡敏酸-蒙脱石复合体(HA-Mont)和生物质炭(BC)〕对2种构型的一氯代联苯(PCBs)〔非共平面阻转类2-氯联苯(2-CB)和共平面类4-氯联苯(4-CB)〕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线性方程均能很好地拟合3种模拟土壤固相组分对多氯联苯的吸附,2种PCBs的吸附分配系数(Kw)从大到小依次均为BC、HA-Mont和K+-Mont。通过不同温度下吸附等温线的热力学分析,发现K+-Mont对PCBs的吸附驱动力主要为表面吸附作用和疏水作用,蒙脱石矿物的层间是重要吸附域;HA-Mont对PCBs的吸附驱动力主要为分配作用;而BC对PCBs的吸附域主要为芳香性微孔表面,表面和PCB分子间的π-π作用是吸附的主要驱动力。尽管2种PCBs的疏水性相近,共平面类4-CB在3种吸附剂上的吸附量均显著大于阻转类2-CB,原因主要为非共平面的2-CB的空间位阻效应阻碍了2-CB进入纳米尺寸的蒙脱石矿物层间或BC的微孔吸附域,有机污染物分子的空间结构对污染物在土壤中的吸附迁移过程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氯联苯类 黏土矿物 胡敏酸-黏土矿物复合 生物质炭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