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新反思马克思与“真正的社会主义”的关联
1
作者 黄其洪 姚颖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1,共11页
马克思与“真正的社会主义”曾经是同路人,共同批判资产阶级的抽象的个体主义。在1845—1848年间,马克思曾发表文章激烈抨击“真正的社会主义”关于“人的本质”和“异化”的观点,并在社会主义实践道路的选择上逐渐与“真正的社会主义... 马克思与“真正的社会主义”曾经是同路人,共同批判资产阶级的抽象的个体主义。在1845—1848年间,马克思曾发表文章激烈抨击“真正的社会主义”关于“人的本质”和“异化”的观点,并在社会主义实践道路的选择上逐渐与“真正的社会主义”分道扬镳,走上了政治经济学批判和无产阶级革命的道路。马克思与“真正的社会主义”共同面对着与大工业发展相联的现代性难题,他们的分歧是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解答。但是,随着马克思思想的进一步发展,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和《资本论》中对“真正的社会主义”关于“人的本质”“观念对实践的作用”“生产与消费”的观点进行了重新吸纳,在此基础上重新阐释了“人的类本质”“人对物的依赖”“生产与消费”等范畴。重新反思马克思与“真正的社会主义”之间具体而真实的思想关联,有助于我们加深对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有助于我们在今天继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抽象的个体主义 “真正的社会主义” 政治经济学批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主义为什么不能建立在“哲学论证”的基础上——重温马克思、恩格斯对“真正的社会主义”哲学的批判 被引量:2
2
作者 聂锦芳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43-551,共9页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第2卷中,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真正的社会主义"形成、流变过程和实质的揭示,通过深入分析这一派别思想代表的具体论述,再次确认,"共产主义是用实际手段来追求实际目的的最实际的运动",是现代...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第2卷中,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真正的社会主义"形成、流变过程和实质的揭示,通过深入分析这一派别思想代表的具体论述,再次确认,"共产主义是用实际手段来追求实际目的的最实际的运动",是现代社会变革的表现和产物。她不能靠"哲学论证"、思想演绎和"美文学描摹",其"建筑基石"不是抽象的自然与社会、"生活与幸福之间的二重性"的消解,不是虚幻的"人类的特性的完全体现",恰是从"最粗暴的关系"和"粗暴的对立"的社会出发的;"禁锢于意识形态之中"、试图通过"哲学概括和阐释"来使其理论和体系精致化、科学化的做法,根本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和实质性推进。这些对于我们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推进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和理解是有深刻的启迪意义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 共产主义 “真正的社会主义” 哲学论证 现实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德意志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批判的历史意识和阶级意识 被引量:1
3
作者 刘敬东 《学术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19,177,共12页
历史意识和阶级意识是《德意志意识形态》批判“真正的社会主义”的两个基本维度。现实个人的社会物质生产实践和无产阶级反抗现存统治的社会运动,构成《德意志意识形态》批判“真正的社会主义”从观念出发解释社会历史的历史唯心主义... 历史意识和阶级意识是《德意志意识形态》批判“真正的社会主义”的两个基本维度。现实个人的社会物质生产实践和无产阶级反抗现存统治的社会运动,构成《德意志意识形态》批判“真正的社会主义”从观念出发解释社会历史的历史唯心主义的前提和基础。《德意志意识形态》站在现代资产阶级生产方式向共产主义演变的历史制高点上,不仅揭示了“真正的社会主义”拒斥现代资产阶级生产方式、试图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反历史的理论本质,而且批判了它代表德国小资产者反对无产阶级通过社会革命实现劳动自由和社会解放的阶级本质。《德意志意识形态》“真正的社会主义”批判的历史意识和阶级意识,在创立历史唯物主义、剩余价值理论和科学社会主义的过程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恩格斯 《德意志意识形态》 “真正的社会主义” 历史意识 阶级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未完成的文本如何表述思想?——对《德意志意识形态》写作过程的考察 被引量:4
4
作者 聂锦芳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24-31,共8页
面对历史文本,只有深入研究留存下来的那些宝贵材料,尽可能客观地理解和再现作者当时的写作语境和曲折过程,才能使对其思想所进行的阐释、概括和评价有一个坚实的基础。该文根据作者收集到的资料,结合自己的分析和判断,对《德意志意识... 面对历史文本,只有深入研究留存下来的那些宝贵材料,尽可能客观地理解和再现作者当时的写作语境和曲折过程,才能使对其思想所进行的阐释、概括和评价有一个坚实的基础。该文根据作者收集到的资料,结合自己的分析和判断,对《德意志意识形态》写作过程进行了详细的勾勒和梳理。结论是:它不是一部计划中的、完整的著述,即事先并没有经过十分严密的通盘考虑和筹划,而是由多个事端引发,写作计划和框架结构几经变动、更改,由若干写法不同、篇幅长短不均的章节所组合而成的相当松散的著述,并且最终也没有全部完成并出版。这种状况表明,长期以来不考证这一文本的写作过程、刊布情形、版本源流,只是凭借由别人编辑而成的、俨然是一部“完整”的著述就对其内容进行解读,甚至单纯根据其中的只言片语便对其思想进行概括和评论,会造成多少误读和歧解!而现在是改变这种研究状况的时候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意志意识形态》 青年黑格尔派 “真正的社会主义” 写作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