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活世界”学说:哈贝马斯的批判与改造 被引量:12
1
作者 傅永军 张志平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8-13,共6页
“生活世界”学说:哈贝马斯的批判与改造傅永军张志平胡塞尔晚年提出的“生活世界”学说,在现代西方哲学发展中有着独特而重要的意义。哈贝马斯将“生活世界”概念从胡塞尔先验现象学导入他的“交往行动理论”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尽... “生活世界”学说:哈贝马斯的批判与改造傅永军张志平胡塞尔晚年提出的“生活世界”学说,在现代西方哲学发展中有着独特而重要的意义。哈贝马斯将“生活世界”概念从胡塞尔先验现象学导入他的“交往行动理论”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尽管哈贝马斯在理论旨趣方面与胡塞尔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世界” 哈贝马斯 胡塞尔 《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 交往行动理论 主体间性 批判与改造 交互主体性 认识论 自然态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哈贝马斯论“生活世界” 被引量:48
2
作者 艾四林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5期4-9,共6页
“生活世界”(Lebenswelt)是当代西方哲学的一个基本概念。从西方哲学发展史的角度看,它的提出具有范式转换的重要意义。在哈贝马斯之前已有很多哲学家,包括胡塞尔、维特根斯坦对这一概念进行过探讨,但哈贝马斯无疑是将这一概念从... “生活世界”(Lebenswelt)是当代西方哲学的一个基本概念。从西方哲学发展史的角度看,它的提出具有范式转换的重要意义。在哈贝马斯之前已有很多哲学家,包括胡塞尔、维特根斯坦对这一概念进行过探讨,但哈贝马斯无疑是将这一概念从认识论引入交往理论并进行全面系统解析的哲学家。本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生活世界的一般性结构;(二)生活世界作为交往行为的背景假设;(三)生活世界作为相互理解的“信念储存库”;(四)生活世界与世界;(五)生活世界概念的地位,由此对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概念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从中可以看出哈贝马斯对“生活世界”概念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世界” 哈贝马斯 交往行为理论 胡塞尔 泥瓦工 参与者 储存库 言语行为 “环境” 范式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活世界”与社会体育的生活化 被引量:45
3
作者 王广虎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1-4,共4页
社会体育的发展 ,必须以生活世界为基础 ,关注人生的意义、目的和价值 ,使陷入现代生活冲突与困境中的人们产生一种强烈的归属感 ,才能获得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广泛的社会认同 ,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动力和自激互动的内在活力。换句话... 社会体育的发展 ,必须以生活世界为基础 ,关注人生的意义、目的和价值 ,使陷入现代生活冲突与困境中的人们产生一种强烈的归属感 ,才能获得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广泛的社会认同 ,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动力和自激互动的内在活力。换句话讲 ,只有使社会体育的发展具有普遍的生活化意义 ,从而使经常性的体育行为成为人们生活的基本内容和习以为常的生活习惯 ,体现为一种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才可能是全民的和终身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 社会体育 “生活世界” 认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的“生活世界”理论 被引量:3
4
作者 程广丽 赵跃先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42-45,共4页
马克思的"生活世界"理论批判和拒斥"抽象"的人,它以现实的人的物质生产实践为立足点和出发点,拨开观念和意识的层层迷雾,揭示出现实的生活世界是一个受"抽象"统治的世界。马克思怀着对资本逻辑主宰下的... 马克思的"生活世界"理论批判和拒斥"抽象"的人,它以现实的人的物质生产实践为立足点和出发点,拨开观念和意识的层层迷雾,揭示出现实的生活世界是一个受"抽象"统治的世界。马克思怀着对资本逻辑主宰下的人的命运的关切,深刻洞悉到人类的生活世界的本质不是一个自然的生活现象,而是一个现实的辩证的能动的生活过程,人在改变生活世界的过程中改变着整个世界,包括改变着人自身。马克思的这种关于"生活世界"的理论从根本上实现了对西方哲学生活世界理论的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生活世界” 社会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们为何对历史、他人和自然感兴趣——胡塞尔“生活世界”思想在当代现实中的一个应用 被引量:2
5
作者 孙和平 孙赛初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2001年第6期103-108,共6页
旅游、生物多样化和对历史的关心在当今世界已经日益成为受人关注的现象 ,但是对于这些现象的意义却缺乏令人信服的解释。文章通过对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思想特点的简要说明对这些现象作出了主体间性的解释 ,认为交往是当今的主题 ,网... 旅游、生物多样化和对历史的关心在当今世界已经日益成为受人关注的现象 ,但是对于这些现象的意义却缺乏令人信服的解释。文章通过对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思想特点的简要说明对这些现象作出了主体间性的解释 ,认为交往是当今的主题 ,网络文化最彻底的暴露了当今人们的主体间性本质。文章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塞尔 “生活世界”思想 先验哲学 现象学 网络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儿童发展的可能性——从教育的“规范世界”走向“生活世界” 被引量:6
6
作者 姜勇 《学前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11-12,共2页
关键词 幼儿教育 儿童发展观 教育观念 “规范世界” “生活世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语境中的“生活世界” 被引量:4
7
作者 王晓丽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89-94,共6页
生活世界从本质上而言是活动的世界;在活动中蕴含着体现马克思辩证法的生成性思维;依据活动对象的不同,生活世界可以划分为劳动、交往和精神三种形式;依据活动的性质不同,生活世界由日常生活世界和非日常生活世界两个领域组成。
关键词 中国 语境 “生活世界” 生成性思维 人学 功利性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思想政治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实践性思考
8
作者 查晓峰 王燕 《教育与职业》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0期89-90,共2页
教育回归“生活世界”这一思想对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本文仅从“生活世界”的基本思想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入手,就如何结合这一思想,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进行了实践性的思考与探索。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生活世界” 实效性 针对性 大学生 高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生活世界”理论视野中的教师教育 被引量:6
9
作者 胡春明 《江苏高教》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48-50,共3页
回归“生活世界”,是哲学界对科技理性支配下人们生活的一种积极反思的结果。因此,以“生活世界”理论促进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的转型,将使教师教育的内容出现新的选择,活动发生新的变化,并构建起一种培养教师的新模式,从而使回归“生活... 回归“生活世界”,是哲学界对科技理性支配下人们生活的一种积极反思的结果。因此,以“生活世界”理论促进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的转型,将使教师教育的内容出现新的选择,活动发生新的变化,并构建起一种培养教师的新模式,从而使回归“生活世界”的教师教育同教育改革的新走向和教育的生活意义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世界” 教师教育 教育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胡塞尔的“生活世界”视野下对学前教育课程的理性思考 被引量:8
10
作者 景晓梅 《学前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6-28,共3页
本文试图在胡塞乐的“生活世界”视野之下,从生活世界的发生背景、内在自由与原创精神三个方面对学前教育课程进行理性的反思与批判。
关键词 “生活世界” 教育课程 理性思考 学前 胡塞尔 反思与批判 发生背景 原创精神 内在自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活世界”理论对研究性学习的启示
11
作者 尹卫燕 《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 2007年第6期42-43,共2页
所谓“研究性学习”,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从广义上来理解,它泛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一种教育理念或策略;从狭义上理解,它是一种专题研究活动,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 所谓“研究性学习”,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从广义上来理解,它泛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一种教育理念或策略;从狭义上理解,它是一种专题研究活动,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 “生活世界” 探究问题 学习方式 教育理念 研究活动 教师指导 社会生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走出生活世界“研究之困境” 被引量:1
12
作者 邹兴明 李芳英 《河北学刊》 CSSCI 2004年第2期51-54,共4页
生活世界本身是先于一切理论研究之世界.但是,对生活世界的研究则是自现象学大师胡塞尔提出"生活世界"概念后才正式出现的.当然,这里所指的"研究"是专指以"生活世界"概念的名义而把"生活世界"... 生活世界本身是先于一切理论研究之世界.但是,对生活世界的研究则是自现象学大师胡塞尔提出"生活世界"概念后才正式出现的.当然,这里所指的"研究"是专指以"生活世界"概念的名义而把"生活世界"作为"课题"来研究之理论研究.其实,就生活世界的实质内容而言,胡塞尔并非是最早对生活世界进行关注的哲学家.应当说,马克思才是真正将人们的关注焦点聚焦到生活世界的最早的哲学家.中国学术界对生活世界进行理论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距今也有二十余年,期间所取得的理论成果是不可低估的.遗憾的只是,"返回生活世界"、"回归生活世界"到目前为止似乎已成了一句空喊的口号,犹如一个游子有了"回归故里"的念头却在归途中迷误了目标与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世界” 学术研究 现象学 哲学 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活世界的伦理学价值 被引量:2
13
作者 夏宏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8-51,共4页
生活世界具有客观世界、社会世界和主观世界三个维度。但近代以来的西方伦理学日渐偏离生活世界,往往在其中的某个维度中寻找伦理规范的合法性。胡塞尔在对欧洲科学危机的分析中所提出的“生活世界”概念具有伦理学价值:它为探索人类行... 生活世界具有客观世界、社会世界和主观世界三个维度。但近代以来的西方伦理学日渐偏离生活世界,往往在其中的某个维度中寻找伦理规范的合法性。胡塞尔在对欧洲科学危机的分析中所提出的“生活世界”概念具有伦理学价值:它为探索人类行为的意义和价值指明了方向,为伦理行为规范的合法性奠定了基础。哈贝马斯将交往行为引入生活世界,对胡塞尔的这一概念加以改造,从而进一步丰富了生活世界的伦理学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价值 “生活世界” 西方伦理学 客观世界 主观世界 伦理规范 人类行为 科学危机 行为规范 交往行为 哈贝马斯 合法性 胡塞尔 维度 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的生活世界与能动的生活过程:一种历史性的剖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唐正东 《河北学刊》 CSSCI 2004年第2期41-46,共6页
"生活世界"作为哲学问题,在西方学术界是在20世纪初叶凸显出来的,而在中国学术界的凸显则是当下正在进行的事情.按照胡塞尔关于任何一种反思都是再造性反思的观点,生活世界在哲学视域中显现出来之后,其本身就已经不再是一种... "生活世界"作为哲学问题,在西方学术界是在20世纪初叶凸显出来的,而在中国学术界的凸显则是当下正在进行的事情.按照胡塞尔关于任何一种反思都是再造性反思的观点,生活世界在哲学视域中显现出来之后,其本身就已经不再是一种自然态度中的生活世界,而成为一种哲学态度中的生活世界问题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世界” 西方哲学 再造性反思 胡塞尔 “生活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霍加特生活世界的文化生成与变革思想探析
15
作者 乔瑞金 马援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2-28,共7页
霍加特立足生活世界探讨文化的生成与变革机制,将文化生成与变革溯源于一个个真实而生动的日常生活片段,并从整体上揭示其意识形态意义。他从生活态度、话语形式、生活环境等方面探寻文化生成与变革的基本雏形、丰富内涵、一般特质和行... 霍加特立足生活世界探讨文化的生成与变革机制,将文化生成与变革溯源于一个个真实而生动的日常生活片段,并从整体上揭示其意识形态意义。他从生活态度、话语形式、生活环境等方面探寻文化生成与变革的基本雏形、丰富内涵、一般特质和行动空间,其目的在于最终达到文化的生活化和生活的文化化,推进文化与生活的内在统一,从而培育工人阶级的文化自觉,强化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文化立场,提升实现社会主义的实践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霍加特 “生活世界” 文化生成与变革 “文化的生活化” “生活的文化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生活世界的中国哲学
16
作者 蒋海怒 《学海》 2003年第6期189-191,共3页
关键词 中国哲学 西方哲学 传统文化 “生活世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价值的疏离与回归--论生态现象学“生活世界化的自然” 被引量:4
17
作者 穆艳杰 胡建东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75-83,共9页
人类要想实现与自然的真正和解,就必须解决一个前提性问题,即如何看待和理解“自然”。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也是将不同生态哲学流派区分开来的根本标志。生态现象学作为一种反传统知识论哲学的现代哲学,它试图通过建构一种自然意义、社... 人类要想实现与自然的真正和解,就必须解决一个前提性问题,即如何看待和理解“自然”。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也是将不同生态哲学流派区分开来的根本标志。生态现象学作为一种反传统知识论哲学的现代哲学,它试图通过建构一种自然意义、社会意义和文化意义相统一的“自然”概念——“生活世界化的自然”,将自然原初的被隐匿了的价值意义重新凸显出来,以引导人类走上通往与自然和解的道路。生态现象学的自然观念既不同于生态中心主义所主张的脱离人的生活世界来谈生态保护,也区别于人类中心主义所主张的将自然仅仅看作是工具价值层面“为我而生”的对象性存在。“生活世界化的自然”在“此在”的意义上来理解自然,是在日常生活中与“我”照面的,承载着各种价值意义,能够为人类的生命活动中所真切体验到的活生生的自然。生态现象学试图借助“生活世界化的自然”的“基底样式”,推动人类在“遭遇自然”—“体验自然”—“审美自然”的交往过程中,赋予自然以人性的同时,重新唤醒人性的生态化一面,进而引导饱受工具理性摧残的现代人类实现与自然的真正和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现象学 “生活世界化的自然” 生态审美意识 自然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活的世界”与“传播的世界”──韩国传播学者朴承宽访谈录
18
作者 郭镇之 朴承宽 柴葆青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14-15,共2页
关键词 “生活世界” 传播学 韩国社会 汉城大学 社会变动 经验主义 民主化 情报技术 以学生为中心 英文原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读学生校外生活的教育内涵 被引量:10
19
作者 杨小微 《教育学报》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3-59,共7页
生活世界是人的世界,是人实践的世界,是在实践中展开人际交往互动的世界,是人、教育与世界的“充满生机的联盟”。学生校外生活世界按其与校内生活世界的关系,大致可分为三类:与课堂生活“重叠”的世界、与学校生活“重叠”的世界、相... 生活世界是人的世界,是人实践的世界,是在实践中展开人际交往互动的世界,是人、教育与世界的“充满生机的联盟”。学生校外生活世界按其与校内生活世界的关系,大致可分为三类:与课堂生活“重叠”的世界、与学校生活“重叠”的世界、相对独立于学生校内生活的校外“生活世界”。学生在家庭生活中的地位、角色以及生活空间的丰富性与自由度,对学生自尊与自信等社会性品质及性别角色意识的形成、对其独立生活、自主发展意识和能力的养成都至关重要;自觉有效的社区环境对学生的成长意味着“安全”、“健康”、“和谐”,而自发的社区环境则是积极和消极作用兼有的“双刃剑”;学生个体生活自主性最强、选择性最大,是未成年期的“闲暇”,如何充分利用这一重要的成长资源,是值得当今教育重点关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生 教育环境 校外“生活世界” 教育内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公民道德教育的生活之维——德性伦理与制度化规则的双重考量 被引量:2
20
作者 徐继超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97-101,共5页
道德具有精神生活、实践生活、"可能的生活"的特性,因而公民道德教育既要直面现实的"生活世界",又要追求"可能生活"的道德理想。公民只有在道德的灵光、教育的指引以及制度化规则的多重规约下,才能创造... 道德具有精神生活、实践生活、"可能的生活"的特性,因而公民道德教育既要直面现实的"生活世界",又要追求"可能生活"的道德理想。公民只有在道德的灵光、教育的指引以及制度化规则的多重规约下,才能创造完美的人生,走向美好的未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民道德教育 美好 “生活世界” 制度化 规则 走向 完美 德性伦理 道德理想 人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