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5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社会-生态系统视角下城镇空间演化治理机制研究——以呼包鄂城市群为例
1
作者 黄安 王燕 +2 位作者 向莹 郭斌 庄元 《地域研究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0-107,共8页
引入社会-生态系统(social-ecological system,SES)框架,深入剖析城市群城镇空间演化的多利益主体协同治理机制,以呼包鄂城市群2010-2020年的城镇空间为例,利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定量测度多利益主体行动对城镇空间演化的影响贡献。结果表明... 引入社会-生态系统(social-ecological system,SES)框架,深入剖析城市群城镇空间演化的多利益主体协同治理机制,以呼包鄂城市群2010-2020年的城镇空间为例,利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定量测度多利益主体行动对城镇空间演化的影响贡献。结果表明:(1)呼包鄂城市群城镇空间扩张面积较大的区域主要集中在玉泉区、赛罕区和土默特左旗等中部地区,呈现出“中部扩张快、南北扩张慢”的演化态势。(2)2010-2015年,固定资产投资是影响城镇空间演化的关键要素,2015-2020年,人类活跃度是影响城镇空间演化的关键要素,且二者交互后对因变量的解释力最强。(3)政府-市场-公众等多利益主体行动对城镇空间演化扩张具有重要影响,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影响程度越来越大。研究可为城市群城镇空间演化、呼包鄂城市群以及其他类似的区域提供理论和实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空间演化 治理机制 社会-生态系统 地理探测器 呼包鄂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生产社会-生态系统韧性:维度与度量 被引量:1
2
作者 陈有华 卢欣雨 +1 位作者 张壮 陈彬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4548-4560,共13页
学者们已开始从韧性的角度对经济学理论进行系统性反思,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的提出更是对经济学思想形成了巨大冲击,农业生产作为典型的社会-生态系统,更需要韧性思想。基于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界定农业生产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并对农业生产... 学者们已开始从韧性的角度对经济学理论进行系统性反思,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的提出更是对经济学思想形成了巨大冲击,农业生产作为典型的社会-生态系统,更需要韧性思想。基于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界定农业生产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并对农业生产系统多维度韧性进行了定性分析与拓展;实证上,结合FAO和《中国农业统计年鉴》等数据库,综合采用局部加权回归散点平滑法、香农熵方法以及广义据估计方法,为分析农业生产综合韧性和各维度韧性提供了衡量指标。理论分析表明,当前理论界应当高度重视农业韧性的复杂性,重新反思和刻画农业生产系统韧性;实证结果表明,1990—2020年全国农业综合韧性呈“W”型演化趋势,即分别在2004和2016年出现最低值,2016年后出现快速增长的趋势;粮食生产波动韧性在2016年以前较为稳定,并无明显的趋势,但在这之后则呈现出快速提高的趋势;生态韧性总体呈现倒“V”型趋势,2003年后下降趋势明显;2001—2019年期间,中国农业发展韧性则呈现“N”型上升趋势,其中上海、北京、天津、广东、浙江、辽宁的增幅较为明显。三大韧性的耦合协调度自2004年之后趋于稳定,在2016后得到明显提升,这体现了农业生产的各维度韧性关系的进一步优化改进。研究结果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有关韧性概念的争论,完善和拓展了韧性理论的应用与框架,揭示了农业生产系统韧性演化路径和规律,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与现实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韧性 农业生产 农业功能 粮食安全 社会-生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协整分析-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的国土空间生态资本增量与生态投入研究
3
作者 季文光 周沐琪 +2 位作者 于晴 孟怡人 佟淇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12期188-192,216,共6页
国土空间生态投入能够对国土空间生态资本量产生影响。在深入分析国土空间生态投入效应的基础上,对2013—2020年河北省国土空间生态资本增量与生态投入的相关性进行协整分析-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表明:河北省生态投入与国土空间生... 国土空间生态投入能够对国土空间生态资本量产生影响。在深入分析国土空间生态投入效应的基础上,对2013—2020年河北省国土空间生态资本增量与生态投入的相关性进行协整分析-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表明:河北省生态投入与国土空间生态资本增量间存在着较为稳定可靠的正相关关系,加大国土空间生态的投资对河北省生态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建设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区域国土空间生态资本流动增量与生态投入的相关性分析,反映了国土空间生态资本增量与生态投入的内在机理,深化了国土空间生态承载潜力-产出生态足迹-消费生态足迹的内涵关系,为生态建设抵抗经济风险的能力提供可靠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整分析-格兰杰因果关系 国土空间 生态资本增量 生态投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省森林-城镇交界域火灾分布格局及高发区域时空动态辨识 被引量:1
4
作者 关如泓 焦珂伟 +5 位作者 常禹 吕秋爽 李凯莉 郭文华 周思羽 刘志华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6349-6359,共11页
人口增加和城市扩张导致森林-城镇交界域的范围不断扩大,独特的火源条件、可燃物结构及气候变暖导致交界域内的火灾风险急剧上升,严重破环生态环境,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研究交界域内火灾发生的空间分布及其驱动因子,能够满足交界域火... 人口增加和城市扩张导致森林-城镇交界域的范围不断扩大,独特的火源条件、可燃物结构及气候变暖导致交界域内的火灾风险急剧上升,严重破环生态环境,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研究交界域内火灾发生的空间分布及其驱动因子,能够满足交界域火灾管理和预防策略制定的实际需求。基于黑龙江省1980—2009年的森林火灾数据,采用点格局分析方法,构建交界域内人为火、雷击火的空间分布与驱动因子之间的关系,识别火灾高发区域,分析火灾发生密度的时空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黑龙江省交界域平均林火发生密度为0.0028次km^(-2)a^(-1),气候、植被和地形因子对人为火和雷击火的发生均具有较强的驱动作用;人为火和雷击火的发生具有明显的时空异质性,主要集中于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及黑龙江省东南部。火灾高发区域主要位于北部和东北部的森林地带,近年来并未显著扩张。本研究发展的森林-城镇交界域火灾分布格局及高发区域时空动态辨识方法可有效地评估交界域火灾发生风险,为火灾预防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城镇交界域 空间点格局分析 林火 时空动态 高发区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旅游经济-城镇化-生态环境耦合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王佳韡 冉光泰 +1 位作者 肖世平 吴佳敏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8-46,共9页
旅游经济-城镇化-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发展是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探索三者之间的关系及其驱动因素具有重要意义。以长江经济带为研究区,构建旅游经济-城镇化-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模型、OLS模... 旅游经济-城镇化-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发展是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探索三者之间的关系及其驱动因素具有重要意义。以长江经济带为研究区,构建旅游经济-城镇化-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模型、OLS模型、GWR模型等,从时空视角探究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2012~2021年旅游经济-城镇化-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状况和驱动因素。结果表明:①2012~2019年长江经济带耦合协调度呈上升趋势,生态环境子系统起主导作用;2020~2021年的新冠疫情期间,耦合协调度先明显下降,后缓慢恢复。②长江经济带旅游经济-城镇化-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格局,各省市综合评价水平、子系统评价水平得分的上升和恢复速度有明显差异,长江经济带总体向有序协调发展。③推动三系统协调发展的驱动因素总体可分为外部动力和内在动力,其中以入境游客人数为代表的外部动力和以水资源总量、工业废水排放量为代表的内部动力对长江经济带耦合协调的正向驱动作用最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旅游经济-城镇-生态环境 耦合协调 GWR模型 驱动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生态系统视角下的传统村落空间景观演化机制及资源治理特征 被引量:2
6
作者 邵甬 崔家滢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15-124,共10页
【目的】将以资源治理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社会-生态系统”相关理论引入传统村落保护研究领域,从多学科视野阐明人居环境有形表征下普遍存在的无形社会治理过程,推动传统村落价值认知和保护方法的创新。【方法】以滇西地区云龙盐业村落... 【目的】将以资源治理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社会-生态系统”相关理论引入传统村落保护研究领域,从多学科视野阐明人居环境有形表征下普遍存在的无形社会治理过程,推动传统村落价值认知和保护方法的创新。【方法】以滇西地区云龙盐业村落为案例,采用社会-生态系统框架与适应性循环模型,通过共时性和历时性分析,揭示云龙传统盐业村落空间景观在不同演化阶段的治理情景和特征。【结果】在前循环期,社会-生态系统以资源生产为演化驱动力,行动者在“资源开发维持”与“资源流通管理”两个行动情景中,通过制定一系列可持续的资源分配规则,产出了丰富的物质与非物质要素,进而发展出“业缘-血缘-地缘”联结的盐业社会及河谷盐业村落景观、山间古道桥梁景观、山地梯田田园景观。进入以资源转化为演化驱动力的后循环期,经历“资源停滞衰败”与“资源转化更新”行动情景,针对要素关联断裂、空间景观缺乏保护的现状,通过治理策略将遗产资源转化为生态、社会、经济等资源。【结论】传统盐业村落的空间景观演化过程体现了人类社会围绕盐资源开发利用而进行的复杂治理关系。重识村落演化特征及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的传统智慧、重构以资源治理为核心线索的遗产保护框架、重建以资源转化重组为驱动力的治理机制,有利于促进传统村落特色空间景观的保护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村落保护 社会-生态系统 传统盐业村落 空间景观 演化机制 资源治理 云龙 滇西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面积-服务-格局”的优先保护空间划分:以张家口-承德地区为例
7
作者 高吉喜 刘军会 +3 位作者 刘劲松 陈艳梅 马苏 王丽霞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1-208,共8页
生态空间的分区比例设定是影响地方政府能否以最小的财政投入来最大化保护重要生态空间的直接因素,恰如其分地划定优先保护空间颇具挑战性。本研究以生态系统面积-服务效益最大化为目标,遵循“空间效率优先、兼顾空间连续性”的分区原则... 生态空间的分区比例设定是影响地方政府能否以最小的财政投入来最大化保护重要生态空间的直接因素,恰如其分地划定优先保护空间颇具挑战性。本研究以生态系统面积-服务效益最大化为目标,遵循“空间效率优先、兼顾空间连续性”的分区原则,创建单位面积水源涵养服务贡献率(per-unit-area contribution rate of water conservation services,PCRWCS)用以判定分区阈值,提出基于“面积-服务-格局”的优先保护空间划定方法,并以张家口-承德地区(简称“张承地区”)为例开展了实例应用分析。结果表明:①PCRWCS用以识别优先保护空间的划分阈值,可以定量识别出水源涵养量相对较大的栅格,避免了传统统计分区方法中分级数量、断点识别凭主观判断的弊端以及对生态过程及相互作用机制考虑不足的问题。②PCRWCS≥1的栅格经临近斑块聚合、破碎细小斑块剔除以及边界优化后,在空间上呈集中连片分布状态,范围覆盖了京津城市群主要水源地(密云水库、潘家口水库)的上游汇水区域,其中森林生态系统面积占比最高。③划定的张承地区优先保护空间,以49.0%的面积提供了66.3%的水源涵养量,实现了“以小面积提供大服务”的效果,生态系统完整性得到增强。研究显示,利用“面积-服务-格局”方法划定的优先保护空间,既保护了水源涵养服务较高、空间连续性较强的森林、草地、湿地生态系统,又预留了城镇空间,在实践中解决了优先保护空间“划多大”的问题,为权衡国土开发与生态保护的空间竞争关系提供了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积-服务-格局 单位面积水源涵养服务贡献率(PCRWCS) 生态阈值 优先保护空间 张家口-承德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资源视角下的灌区水-粮食-生态关联关系研究进展及展望
8
作者 陈萱泽 杨青娟 《绿色科技》 2025年第5期229-239,共11页
灌区是重要的粮食生产区域,必须满足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多元发展目标,生态保护形势严峻、水资源利用低效是灌区普遍面临的重大挑战。本研究利用CiteSpace对国内外关联关系、灌区水资源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了计量分析,研究发现尽管... 灌区是重要的粮食生产区域,必须满足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多元发展目标,生态保护形势严峻、水资源利用低效是灌区普遍面临的重大挑战。本研究利用CiteSpace对国内外关联关系、灌区水资源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了计量分析,研究发现尽管关联关系已经以水资源为主要切入点对灌区开展了多维度的研究,但生态环境要素在关联关系中的权衡与协同关注度还不够。结合灌区物质空间规划需求,认为既有研究在以下议题还不够深入:(1)结合生态和水资源等问题,针对水质提升、生态用水保障等关键目标的系统性研究不够充分;(2)研究重视管理与数量的协同,但缺乏对物质空间对应关系的关注,还不能在空间规划运用关联关系研究成果。针对上述研究发现,结合灌区的复杂性和系统性,为解决灌区水资源和生态相关的重要挑战,提出3点研究展望:(1)以水为关联要素,探究灌区水资源视角下的灌区水-粮食-生态关联关系各系统影响因子选取及其耦合机制;(2)构建基于灌区用水特征、水循环过程及生态机理的关联关系研究模型;(3)开展灌区水-粮食-生态关联关系博弈结果的空间要素对应分析,对物质空间分布优化进行研究。相应研究的开展可以为灌区可持续发展的规划建设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生态关联关系 文献计量 生态 空间规划 灌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协同调控水-农业-生态的干旱区多水源优化配置 被引量:10
9
作者 朱兴宇 粟晓玲 +4 位作者 胡雪雪 褚江东 贾丹妮 吴海江 张特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39-248,共10页
干旱区农业发展往往以挤占生态用水和超采地下水为代价,考虑水-农业-生态互馈关系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有助于平衡利益冲突。该研究以地下水均衡、经济效益和生态用水满足度为调控目标,构建基于水-农业-生态协同调控的多水源优化配置模型,... 干旱区农业发展往往以挤占生态用水和超采地下水为代价,考虑水-农业-生态互馈关系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有助于平衡利益冲突。该研究以地下水均衡、经济效益和生态用水满足度为调控目标,构建基于水-农业-生态协同调控的多水源优化配置模型,并推求协调发展度计算式,提出了结合NSGA-Ⅱ算法和协调发展度的协同优化算法,分析石羊河流域水、农业和生态之间的权衡和协同关系,确定水-农业-生态协同提升下的水资源配置方案以及适宜的农业和生态用水比例。结果表明,现状条件下,六河子系统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案的经济效益可提升1.9%,实现地下水正均衡0.59亿m^(3);全流域农业和生态用水比例为90%∶10%,渠井用水比为67%∶33%。平水年保障蔡旗来水为3.48亿m^(3)/a时,能够以牺牲中游1.6%的经济效益实现生态用水满足度和地下水均衡量分别较基准情景提升4.8%和18.6%。研究为协同调控复杂的水-农业-生态关系提供了一种有效方法,可为干旱区流域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 优化 生态 -农业-生态 协调发展度 协同调控 用水比例 石羊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森林-城镇交界域火灾与建筑抗火性研究及启示
10
作者 翟杰休 殷继艳 +3 位作者 李勇 张博 闫淳 王爱斌 《林产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8-63,共6页
森林城镇交界域是重要自然资源和城市生态系统。随着城市化和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大,这些区域面临着严峻的防火挑战。分析了美国近30年来森林城镇交界域管理现状,探讨了其存在问题和挑战,提出了应对措施和建议。结果表明:混杂型交界域内建... 森林城镇交界域是重要自然资源和城市生态系统。随着城市化和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大,这些区域面临着严峻的防火挑战。分析了美国近30年来森林城镇交界域管理现状,探讨了其存在问题和挑战,提出了应对措施和建议。结果表明:混杂型交界域内建筑密度较大,更易引发火灾。可通过建设森林-城镇交界域非生物防火隔离带,科学合理地管理森林城镇交界域。同时,通过合理规划植被与建筑之间的分布模式,可提高建筑周围生态环境的抗火性能,保护该区域生态环境和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城镇交界域 火灾 建筑防火 应急扑救 生态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镇生态化视角下三峡库区人口-经济-环境(PEE)耦合协调发展 被引量:3
11
作者 谢海浪 赵伟 +1 位作者 江雅婷 侯孟彬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09-221,235,共14页
[目的]探索PEE系统的互动耦合特征,可为三峡库区城镇生态化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量化依据。[方法]在2000—2020年三峡库区PEE系统综合评价基础上,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引力模型和障碍度模型对系统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化特征、空间联系特征... [目的]探索PEE系统的互动耦合特征,可为三峡库区城镇生态化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量化依据。[方法]在2000—2020年三峡库区PEE系统综合评价基础上,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引力模型和障碍度模型对系统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化特征、空间联系特征及主要障碍因子进行实证研究。[结果](1)2000—2020年库区PEE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呈逐步上升态势;(2)研究期内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基本不变,协调等级不高,协调类型呈“西南-东北”“中部-北部”的空间特征,总体呈良性上升发展趋势;(3)邻近区域系统耦合协调度的空间相关性存在显著的正自相关,空间联系总量总体上升,空间联系强度较弱,且随着地理距离增大而逐渐减弱;(4)各因素对系统发展影响具有趋同性,经济和人口系统是主要制约子系统,而环境系统的障碍度逐年增加。[结论]库区PEE系统耦合协调发展水平总体向好,区域差异缩小,未来应重点从单一系统优化向多元系统协调出发,从系统自身与区域协同2个角度进行调整,加强政策制度调控,科学探索发展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生态 耦合协调发展 人口-经济-环境 时空演化 三峡库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镇-农业-生态协调的高原湖泊流域土地利用优化 被引量:25
12
作者 赵筱青 李思楠 +4 位作者 谭琨 苗培培 普军伟 卢飞飞 王茜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296-307,I0002,共13页
为了解高原湖泊流域土地利用布局现状,探究在"城镇-农业-生态"协调下的高原湖泊流域土地利用空间优化配置方案,该文以抚仙湖流域为例,基于3S技术,运用MCR-CLUE-S模型,研究流域城镇建设情景、农业开发情景、生态保护情景和综... 为了解高原湖泊流域土地利用布局现状,探究在"城镇-农业-生态"协调下的高原湖泊流域土地利用空间优化配置方案,该文以抚仙湖流域为例,基于3S技术,运用MCR-CLUE-S模型,研究流域城镇建设情景、农业开发情景、生态保护情景和综合优化情景4种模式下2030年国土空间的结构和布局,最终提出抚仙湖流域"城镇-农业-生态空间"协调下的土地利用空间优化分区。结果表明:1)2005、2010和2015年抚仙湖流域城镇空间呈上升趋势,农业空间呈下降趋势,生态空间先升后降,10 a间空间分布格局基本一致;2)以重要水源地、湖滨湿地和大面积自然林地为保护源,选取高程和坡度等8个阻力因子,采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和累积耗费距离模型构建抚仙湖流域生态安全格局,以及有利于生态保护的"源"核心区、生态保护区、生态边缘区、农业开发区、农业边缘区和城镇建设区;3)以生态功能分区面积为约束条件,通过Markov模型结合CLUE-S模型模拟抚仙湖流域2030年城镇建设、农业开发和生态保护情景下"城镇-农业-生态空间"的优化布局。城镇建设情景综合考虑生活需要以及政策指导下以开发城镇空间为主导的"城镇-农业-生态空间"数量及空间结构的发展方向;农业开发情景控制城镇空间规模,开发部分生态空间潜力;生态保护情景下农业空间面积有所减少,城镇空间面积少量增加;4)抚仙湖流域2030年综合优化情景模式下,根据土地功能的不同,划为城镇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城镇-农业空间、城镇-生态空间、农业-生态空间和城镇-农业-生态空间,其中农业-生态空间最小,生态空间最大;5)通过分析4种情景下区域发展的特点,结合抚仙湖流域耕地保护、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等多种因素,认为综合情景方案更合理并更适合当地的发展,其他3种单要素情景方案可为综合情景方案的实施进行相关的补充和调整。研究结果可为抚仙湖流域国土空间规划和生态保护战略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模型 湖泊 城镇-农业-生态空间 土地利用优化配置 MCR-CLUE-S模型 抚仙湖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功能性-敏感性的新余市生态空间保护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吴强 杨文 +2 位作者 张丽梅 王悦 杨新华 《广西林业科学》 2024年第5期658-663,共6页
为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抗干扰能力,促进区域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以江西新余市为研究区,采用功能性-敏感性综合分析方法,识别生态保护修复关键区域,并对生态系统进行全面评价,构建新余市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总体格局。通过评价生... 为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抗干扰能力,促进区域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以江西新余市为研究区,采用功能性-敏感性综合分析方法,识别生态保护修复关键区域,并对生态系统进行全面评价,构建新余市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总体格局。通过评价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和生态系统敏感性,确定生态保护修复关键区域;通过综合评估,提出“一心两屏两带,多廊道、多节点”的生态保护修复总体格局。该格局的构建不仅考虑生态系统完整性和景观连续性,还兼顾生态经济可持续性,可为新余市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敏感性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生态系统敏感性 国土空间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省“生态-农业-建设”用地空间格局模拟及发展模式选择 被引量:3
14
作者 武艺杰 孔雪松 《自然资源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38-248,共11页
为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合江苏省的区域发展模式,综合运用Logistic,Auto-Logistic和SBS-Logistic这3种回归方法,识别江苏省土地利用格局演化的驱动力,进而运用Markov-CLUES模型模拟了江苏省2030年4种情景下的“生态-农业-建设”用地空间格... 为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合江苏省的区域发展模式,综合运用Logistic,Auto-Logistic和SBS-Logistic这3种回归方法,识别江苏省土地利用格局演化的驱动力,进而运用Markov-CLUES模型模拟了江苏省2030年4种情景下的“生态-农业-建设”用地空间格局。结果表明:①3种回归方法精度优劣顺序为Auto-Logistic>SBS-Logistic>Logistic,Auto-Logistic回归下3种土地利用类型的接收者操作特性检验值均大于0.75;Markov-CLUES模型在2005—2018年江苏省土地利用格局验证模拟中效果较好,精度评定Kappa值为0.758。②自然增长情景保障了“三圈”“四沿”地区的快速发展,但是部分河流缩窄,粮食安全受到威胁,发展可持续性较弱;生态保护情景通过大力开展河渠及环湖地区生态环境整治,使得流域环境得到明显改善;耕地保护情景下粮食主产区的优质耕地得到有效保护,苏北和苏中地区的耕地面积增长明显;生态与耕地双保护情景下的发展可持续性较强,建设用地的无序扩张受到了明显限制,但短期内建设用地需求与供给矛盾较为突出。③太湖与淮河流域、长江湿地保护区域和沿海区域所属县区宜采取生态保护情景发展模式;苏北、苏中平原宜采取耕地保护情景发展模式;苏南五市宜采取生态与耕地双保护情景发展模式;苏中地区的扬州市和泰州市由于沿江开发战略的进一步实施,可采取自然增长情景发展模式。研究揭示了江苏省“生态-农业-建设”用地空间格局演化的时空规律,不同情景下的用地格局模拟可为江苏省实现因地制宜的区域发展模式提供决策支持,有助于推进江苏省形成生态、农业和建设用地耦合协调发展的国土空间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BS-Logistic回归 Auto-Logistic回归 CLUE-S模型 区域发展模式 “生态-农业-建设”用地 江苏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空间信息可视化表达课程教学案例库建设
15
作者 王红 姜沅辰 +1 位作者 梅新 张明达 《智慧农业导刊》 2025年第10期150-154,共5页
农业空间信息可视化作为农业信息化方面的专业课程之一,重在将空间信息可视化技术与农业实践相结合。为提升农业空间信息可视化课程的教学质量,推动农业空间信息技术的创新与发展,该文以湖北大学研究生课程农业空间信息可视化表达案例... 农业空间信息可视化作为农业信息化方面的专业课程之一,重在将空间信息可视化技术与农业实践相结合。为提升农业空间信息可视化课程的教学质量,推动农业空间信息技术的创新与发展,该文以湖北大学研究生课程农业空间信息可视化表达案例库建设为例,在分析学生特点和课程特点的基础上,以荆门市为研究区域,从数据的获取、处理及可视化表达出发,基于“人-地-物”3个维度,设计冬闲田提取、三大粮食作物长势监测等案例。结果表明,该案例库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空间信息可视化素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 农业 空间信息可视化 案例库 教学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经济分析的泰州空间开发适宜性分区研究 被引量:40
16
作者 丁建中 陈逸 陈雯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842-848,共7页
以生态-经济为导向的空间开发适宜性分区,从协调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关系出发,强调因地制宜,让开发成本低、资源环境容量大、发展能力强的地区承担高强度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等社会经济活动;而让生态价值高、开发难度大的区域承担... 以生态-经济为导向的空间开发适宜性分区,从协调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关系出发,强调因地制宜,让开发成本低、资源环境容量大、发展能力强的地区承担高强度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等社会经济活动;而让生态价值高、开发难度大的区域承担农业和生态维护功能,这不仅是均衡地域开发、协调空间秩序的重要依据,实现差别化、特色化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进行主体功能分区的基础性工作。基于这样的理念和认识,根据生态重要性和经济重要性指数的评价分析,运用GIS平台将泰州市域划分为不同空间开发强度的类型区,并探讨了分区管制的政策保障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经济分析 空间开发适宜性分区 空间管制 泰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经济竞合下低效建设用地再开发空间重构--以湛江市中心城区为例 被引量:18
17
作者 卢宗亮 王红梅 +4 位作者 刘光盛 梁宇哲 易璐 杨丽英 蔡城锋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34-41,共8页
研究目的:基于生态位,量化低效建设用地上的物质与生态空间的竞合关系,用以均衡再开发时地块内部"社会经济功能用地"和"生态功能用地"的结构和格局,从规划用途管制的视角,重构低效建设用地的物质和生态空间。研究方... 研究目的:基于生态位,量化低效建设用地上的物质与生态空间的竞合关系,用以均衡再开发时地块内部"社会经济功能用地"和"生态功能用地"的结构和格局,从规划用途管制的视角,重构低效建设用地的物质和生态空间。研究方法:"绝对面—相对面"辨识体系、生态位测度、线性规划等模型的应用等。研究结果:(1)靠近生态"扩张源"及城市边缘的低效建设用地,应优先再开发为生态功能用地以形成局部生态屏障;(2)均衡后,从中心至边缘,低效建设用地内部用地功能的布局形式,主要呈现从"开发主导"过渡为"生态主导";(3)依据生态—经济竞合的结果实施再开发,可合理拓宽局部的生态空间,并缩减早期物质空间过渡占据的社会经济功能用地。研究结论:通过研究生态—经济的竞合关系,来调整土地资源的流向,有利于实现局部低效建设用地内部物质和生态空间的"重生"与"共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生态-经济竞合 生态 低效建设用地 空间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经济比较优势视角的建设用地空间优化配置研究——以扬州市为例 被引量:41
18
作者 肖长江 欧名豪 李鑫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696-708,共13页
随着生态空间日益萎缩,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矛盾日趋加剧。为了协调经济发展空间与生态保护空间的矛盾问题,促进生态、经济协调持续发展,综合运用景观生态学方法与经济学原理,从"生态-经济"比较优势视角对建... 随着生态空间日益萎缩,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矛盾日趋加剧。为了协调经济发展空间与生态保护空间的矛盾问题,促进生态、经济协调持续发展,综合运用景观生态学方法与经济学原理,从"生态-经济"比较优势视角对建设用地指标进行空间优化配置。运用景观安全格局方法构建区域综合生态安全格局,据此计算空间单元的生态重要性指数,采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对区域建设用地开发经济适宜性进行评价,计算空间单元的建设用地开发经济适宜性指数;其次运用生态重要性指数与经济适宜性指数计算建设用地开发比较优势度,以比较优势约束性满足程度为目标函数构建建设用地空间优化配置模型,并用蒙特卡洛(Monte Carol)法对之求解。以江苏省扬州市为例作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未来扬州市建设用地向南部经济发达地区集中,北部地区主要承担生态保护功能;建设用地配置结果呈现出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错位格局,有助于扬州市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从"生态-经济"比较优势视角提出了建设用地空间优化配置方法,为土地利用规划及生态保护规划编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设用地 “生态-经济”比较优势 优化配置 空间单元 扬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微粒群-马尔科夫复合模型的生态空间预测模拟——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 被引量:24
19
作者 陈永林 谢炳庚 +2 位作者 钟典 吴亮清 张爱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55-64,共10页
生态空间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对生态空间进行科学预测模拟可为保护国土空间生态安全提供决策依据。利用Arc GIS及MATLAB软件,在生态空间风险评价的基础上构建了微粒群-马尔科夫复合模型,并以长株潭城市群为研究区,基于2013年土地利用现... 生态空间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对生态空间进行科学预测模拟可为保护国土空间生态安全提供决策依据。利用Arc GIS及MATLAB软件,在生态空间风险评价的基础上构建了微粒群-马尔科夫复合模型,并以长株潭城市群为研究区,基于2013年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对2020年的生态空间进行了预测模拟,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生态空间重构的基本思路。结果表明:1)微粒群-马尔科夫复合模型(PSO-Markov)构建的基本步骤为:第一步:粒子的选择与设计,以2000 m×2000 m的正方形单元作为基本粒子。第二步:粒子的初始化设定,根据生态空间风险由低到高的原则进行选择。第三步:适应度函数的建立,用生态空间的风险值来确定生态空间的空间格局。第四步:空间位置的更新,根据自身的历史最优值及粒子群的全局最优值进行速度和位置更新。2)微粒群-马尔科夫复合模型(PSO-Markov)是一种土地利用格局预测的新途径,生态空间的数量规模可以通过改进后的马尔科夫模型进行预测,生态空间的格局可以通过微粒群模型进行预测。3)微粒群-马尔科夫复合模型具有4个特点:第一、数量预测较为合理。第二、搜索范围大、较好地考虑到局部对全局的影响。第三、受问题维数变化影响小,在求解多目标问题时具有明显优势。第四、收敛时间短、运算速度快、易于实现。4)2020年,长株潭城市群的生态空间总体数量减少,其中林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变化最明显,空间变化主要集中分布在西南部地区。生态空间总面积减小的主要原因是建设用地的扩张。因此,要控制城市群的人口密度,优化城市群生产—生活—生态的数量结构及空间布局,尤其要合理规划与利用城市建设用地,充分发挥水体与未利用地的生态价值,重点保护好生态源地、廊道及关键结点,构建结构合理、功能齐全的生态网络系统,提高系统的生态服务价值功能,要在规划的指导下合理调整城市群的城乡局部空间结构,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生境质量和景观多样性。这是今后一段时期面临的主要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空间 预测 微粒群-马尔科夫复合模型 长株潭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产-生活-生态”农业工程技术集成模式的研究 被引量:21
20
作者 齐飞 朱明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273-279,共7页
发展现代农业促进新农村建设已成为中国新时期"三农"工作的中长期战略重点和指导方针。"生产-生活-生态"的研究就是以生产提高为主体、以生态化运行为要求、以生活改善为目标,通过分析新农村建设的功能目标、现代... 发展现代农业促进新农村建设已成为中国新时期"三农"工作的中长期战略重点和指导方针。"生产-生活-生态"的研究就是以生产提高为主体、以生态化运行为要求、以生活改善为目标,通过分析新农村建设的功能目标、现代农业工程技术状况、技术集成边界条件特点等,获得5种典型的"生产-生活-生态"技术集成模式。这些模式的应用,可为新农村建设中实现完整、科学的"生产-生活-生态"产业循环提供理论依据和示范模式,不仅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可操作性,也将在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中显示出重要的长远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 生产-生活-生态 农业工程 技术集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