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4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农业生产社会-生态系统韧性:维度与度量 被引量:1
1
作者 陈有华 卢欣雨 +1 位作者 张壮 陈彬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4548-4560,共13页
学者们已开始从韧性的角度对经济学理论进行系统性反思,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的提出更是对经济学思想形成了巨大冲击,农业生产作为典型的社会-生态系统,更需要韧性思想。基于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界定农业生产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并对农业生产... 学者们已开始从韧性的角度对经济学理论进行系统性反思,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的提出更是对经济学思想形成了巨大冲击,农业生产作为典型的社会-生态系统,更需要韧性思想。基于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界定农业生产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并对农业生产系统多维度韧性进行了定性分析与拓展;实证上,结合FAO和《中国农业统计年鉴》等数据库,综合采用局部加权回归散点平滑法、香农熵方法以及广义据估计方法,为分析农业生产综合韧性和各维度韧性提供了衡量指标。理论分析表明,当前理论界应当高度重视农业韧性的复杂性,重新反思和刻画农业生产系统韧性;实证结果表明,1990—2020年全国农业综合韧性呈“W”型演化趋势,即分别在2004和2016年出现最低值,2016年后出现快速增长的趋势;粮食生产波动韧性在2016年以前较为稳定,并无明显的趋势,但在这之后则呈现出快速提高的趋势;生态韧性总体呈现倒“V”型趋势,2003年后下降趋势明显;2001—2019年期间,中国农业发展韧性则呈现“N”型上升趋势,其中上海、北京、天津、广东、浙江、辽宁的增幅较为明显。三大韧性的耦合协调度自2004年之后趋于稳定,在2016后得到明显提升,这体现了农业生产的各维度韧性关系的进一步优化改进。研究结果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有关韧性概念的争论,完善和拓展了韧性理论的应用与框架,揭示了农业生产系统韧性演化路径和规律,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与现实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韧性 农业生产 农业功能 粮食安全 社会-生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协整分析-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的国土空间生态资本增量与生态投入研究
2
作者 季文光 周沐琪 +2 位作者 于晴 孟怡人 佟淇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12期188-192,216,共6页
国土空间生态投入能够对国土空间生态资本量产生影响。在深入分析国土空间生态投入效应的基础上,对2013—2020年河北省国土空间生态资本增量与生态投入的相关性进行协整分析-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表明:河北省生态投入与国土空间生... 国土空间生态投入能够对国土空间生态资本量产生影响。在深入分析国土空间生态投入效应的基础上,对2013—2020年河北省国土空间生态资本增量与生态投入的相关性进行协整分析-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表明:河北省生态投入与国土空间生态资本增量间存在着较为稳定可靠的正相关关系,加大国土空间生态的投资对河北省生态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建设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区域国土空间生态资本流动增量与生态投入的相关性分析,反映了国土空间生态资本增量与生态投入的内在机理,深化了国土空间生态承载潜力-产出生态足迹-消费生态足迹的内涵关系,为生态建设抵抗经济风险的能力提供可靠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整分析-格兰杰因果关系 国土空间 生态资本增量 生态投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生态系统视角下城镇空间演化治理机制研究——以呼包鄂城市群为例
3
作者 黄安 王燕 +2 位作者 向莹 郭斌 庄元 《地域研究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0-107,共8页
引入社会-生态系统(social-ecological system,SES)框架,深入剖析城市群城镇空间演化的多利益主体协同治理机制,以呼包鄂城市群2010-2020年的城镇空间为例,利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定量测度多利益主体行动对城镇空间演化的影响贡献。结果表明... 引入社会-生态系统(social-ecological system,SES)框架,深入剖析城市群城镇空间演化的多利益主体协同治理机制,以呼包鄂城市群2010-2020年的城镇空间为例,利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定量测度多利益主体行动对城镇空间演化的影响贡献。结果表明:(1)呼包鄂城市群城镇空间扩张面积较大的区域主要集中在玉泉区、赛罕区和土默特左旗等中部地区,呈现出“中部扩张快、南北扩张慢”的演化态势。(2)2010-2015年,固定资产投资是影响城镇空间演化的关键要素,2015-2020年,人类活跃度是影响城镇空间演化的关键要素,且二者交互后对因变量的解释力最强。(3)政府-市场-公众等多利益主体行动对城镇空间演化扩张具有重要影响,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影响程度越来越大。研究可为城市群城镇空间演化、呼包鄂城市群以及其他类似的区域提供理论和实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空间演化 治理机制 社会-生态系统 地理探测器 呼包鄂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才-科技-产业”三链协同下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路径研究——基于动态QCA方法的实证检验
4
作者 李亚玲 饶静 《工业技术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3-42,共10页
本文基于“人才-科技-产业”三链协同理论框架,以2014~2023年我国30个省(区、市)为样本,运用动态QCA方法深入探究“人才-科技-产业”复杂生态系统下各省(区、市)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最优适配路径。研究发现,新质生产力发展存在5条有效组态... 本文基于“人才-科技-产业”三链协同理论框架,以2014~2023年我国30个省(区、市)为样本,运用动态QCA方法深入探究“人才-科技-产业”复杂生态系统下各省(区、市)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最优适配路径。研究发现,新质生产力发展存在5条有效组态路径,在不同地区与不同时期各显成效;产业基础、科技产出、科技投入、人才储备、人才培育、“三链”协同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6个关键核心条件,其中“三链”协同是唯一一个在5条高组态路径中均未缺失的条件,表现出其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支撑作用。本文为剖析新质生产力的驱动因素及其在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实践路径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证支持,为制定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政策提供了有益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才-科技-产业”三链协同 新质生产 因地制宜 因时制宜 动态QCA方法 多元组态路径 复杂生态系统 区域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生态系统视角下的传统村落空间景观演化机制及资源治理特征 被引量:2
5
作者 邵甬 崔家滢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15-124,共10页
【目的】将以资源治理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社会-生态系统”相关理论引入传统村落保护研究领域,从多学科视野阐明人居环境有形表征下普遍存在的无形社会治理过程,推动传统村落价值认知和保护方法的创新。【方法】以滇西地区云龙盐业村落... 【目的】将以资源治理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社会-生态系统”相关理论引入传统村落保护研究领域,从多学科视野阐明人居环境有形表征下普遍存在的无形社会治理过程,推动传统村落价值认知和保护方法的创新。【方法】以滇西地区云龙盐业村落为案例,采用社会-生态系统框架与适应性循环模型,通过共时性和历时性分析,揭示云龙传统盐业村落空间景观在不同演化阶段的治理情景和特征。【结果】在前循环期,社会-生态系统以资源生产为演化驱动力,行动者在“资源开发维持”与“资源流通管理”两个行动情景中,通过制定一系列可持续的资源分配规则,产出了丰富的物质与非物质要素,进而发展出“业缘-血缘-地缘”联结的盐业社会及河谷盐业村落景观、山间古道桥梁景观、山地梯田田园景观。进入以资源转化为演化驱动力的后循环期,经历“资源停滞衰败”与“资源转化更新”行动情景,针对要素关联断裂、空间景观缺乏保护的现状,通过治理策略将遗产资源转化为生态、社会、经济等资源。【结论】传统盐业村落的空间景观演化过程体现了人类社会围绕盐资源开发利用而进行的复杂治理关系。重识村落演化特征及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的传统智慧、重构以资源治理为核心线索的遗产保护框架、重建以资源转化重组为驱动力的治理机制,有利于促进传统村落特色空间景观的保护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村落保护 社会-生态系统 传统盐业村落 空间景观 演化机制 资源治理 云龙 滇西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面积-服务-格局”的优先保护空间划分:以张家口-承德地区为例
6
作者 高吉喜 刘军会 +3 位作者 刘劲松 陈艳梅 马苏 王丽霞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1-208,共8页
生态空间的分区比例设定是影响地方政府能否以最小的财政投入来最大化保护重要生态空间的直接因素,恰如其分地划定优先保护空间颇具挑战性。本研究以生态系统面积-服务效益最大化为目标,遵循“空间效率优先、兼顾空间连续性”的分区原则... 生态空间的分区比例设定是影响地方政府能否以最小的财政投入来最大化保护重要生态空间的直接因素,恰如其分地划定优先保护空间颇具挑战性。本研究以生态系统面积-服务效益最大化为目标,遵循“空间效率优先、兼顾空间连续性”的分区原则,创建单位面积水源涵养服务贡献率(per-unit-area contribution rate of water conservation services,PCRWCS)用以判定分区阈值,提出基于“面积-服务-格局”的优先保护空间划定方法,并以张家口-承德地区(简称“张承地区”)为例开展了实例应用分析。结果表明:①PCRWCS用以识别优先保护空间的划分阈值,可以定量识别出水源涵养量相对较大的栅格,避免了传统统计分区方法中分级数量、断点识别凭主观判断的弊端以及对生态过程及相互作用机制考虑不足的问题。②PCRWCS≥1的栅格经临近斑块聚合、破碎细小斑块剔除以及边界优化后,在空间上呈集中连片分布状态,范围覆盖了京津城市群主要水源地(密云水库、潘家口水库)的上游汇水区域,其中森林生态系统面积占比最高。③划定的张承地区优先保护空间,以49.0%的面积提供了66.3%的水源涵养量,实现了“以小面积提供大服务”的效果,生态系统完整性得到增强。研究显示,利用“面积-服务-格局”方法划定的优先保护空间,既保护了水源涵养服务较高、空间连续性较强的森林、草地、湿地生态系统,又预留了城镇空间,在实践中解决了优先保护空间“划多大”的问题,为权衡国土开发与生态保护的空间竞争关系提供了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积-服务-格局 单位面积水源涵养服务贡献率(PCRWCS) 生态阈值 优先保护空间 张家口-承德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赣江上游流域景观生态风险的时空分异——从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视角 被引量:59
7
作者 赵越 罗志军 +3 位作者 李雅婷 郭佳滢 赖夏华 宋聚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3期4676-4686,共11页
以赣江上游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1995年、2005年、2015年的3期遥感影像,分析1995-2015年赣江上游流域的土地利用演变特征;基于景观扰动指数与景观脆弱指数构建土地利用生态风险模型;采用半变异分析、自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了赣江上游流... 以赣江上游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1995年、2005年、2015年的3期遥感影像,分析1995-2015年赣江上游流域的土地利用演变特征;基于景观扰动指数与景观脆弱指数构建土地利用生态风险模型;采用半变异分析、自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了赣江上游流域土地利用风险时空变化与驱动力。结果表明:赣江上游流域城乡生活空间面积显著增加,从三生空间看,农业生产空间面积显著减少,土地利用类型由生态、生产空间向城乡生活空间转化,土地利用程度提高。1995-2015年期间土地利用生态风险逐渐上升,高-高型聚类多分布于章贡区、南康区、信丰县等附近,低-低型聚类多分布于安远县、全南县等附近,高风险区、较高面积逐渐扩大,低风险区、较低风险区面积逐渐缩小,引起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因素主要为总人口、公路里程、城镇化率等人为因素。研究结果可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土地利用的优化布局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风险 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三生空间) 空间特征 赣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格局演化及其分析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3
8
作者 王皓天 郑少鑫 +2 位作者 王颖超 王林申 蒋伟春 《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62-469,共8页
针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格局演化的研究现状,以研究文献的关键词、研究尺度、研究内容和特别关注的技术模型等为述评对象,梳理研究脉络,分析相关技术运用,展望未来发展趋势;指出国内有关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研究已从基础理论发展向深... 针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格局演化的研究现状,以研究文献的关键词、研究尺度、研究内容和特别关注的技术模型等为述评对象,梳理研究脉络,分析相关技术运用,展望未来发展趋势;指出国内有关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研究已从基础理论发展向深化研究阶段演进,空间量化识别与功能分析技术的运用是当今学术主要潮流之一,空间格局演化研究分析方法主要集中于微观与宏观尺度且中观尺度研究的学术前景优越,多元背景下的跨学科研究是未来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潜在的研究重点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生活-生态空间 格局演化 技术模型 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资源视角下的灌区水-粮食-生态关联关系研究进展及展望
9
作者 陈萱泽 杨青娟 《绿色科技》 2025年第5期229-239,共11页
灌区是重要的粮食生产区域,必须满足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多元发展目标,生态保护形势严峻、水资源利用低效是灌区普遍面临的重大挑战。本研究利用CiteSpace对国内外关联关系、灌区水资源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了计量分析,研究发现尽管... 灌区是重要的粮食生产区域,必须满足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多元发展目标,生态保护形势严峻、水资源利用低效是灌区普遍面临的重大挑战。本研究利用CiteSpace对国内外关联关系、灌区水资源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了计量分析,研究发现尽管关联关系已经以水资源为主要切入点对灌区开展了多维度的研究,但生态环境要素在关联关系中的权衡与协同关注度还不够。结合灌区物质空间规划需求,认为既有研究在以下议题还不够深入:(1)结合生态和水资源等问题,针对水质提升、生态用水保障等关键目标的系统性研究不够充分;(2)研究重视管理与数量的协同,但缺乏对物质空间对应关系的关注,还不能在空间规划运用关联关系研究成果。针对上述研究发现,结合灌区的复杂性和系统性,为解决灌区水资源和生态相关的重要挑战,提出3点研究展望:(1)以水为关联要素,探究灌区水资源视角下的灌区水-粮食-生态关联关系各系统影响因子选取及其耦合机制;(2)构建基于灌区用水特征、水循环过程及生态机理的关联关系研究模型;(3)开展灌区水-粮食-生态关联关系博弈结果的空间要素对应分析,对物质空间分布优化进行研究。相应研究的开展可以为灌区可持续发展的规划建设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生态关联关系 文献计量 生态 空间规划 灌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市县土地生态-生产-生活承载力测度指标体系及核算模型解析 被引量:66
10
作者 方创琳 贾克敬 +1 位作者 李广东 王岩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5期5198-5209,共12页
土地同时具有生态功能、生产功能和生活功能,相应地具有生态-生产-生活综合承载力,土地生态承载力、生产承载力和生活承载力是一个相互支持、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土地生态-生产-生活系统承载力是指土地资源与生态环境的供容能力、经济... 土地同时具有生态功能、生产功能和生活功能,相应地具有生态-生产-生活综合承载力,土地生态承载力、生产承载力和生活承载力是一个相互支持、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土地生态-生产-生活系统承载力是指土地资源与生态环境的供容能力、经济活动能力和满足一定生活水平人口数量的社会发展能力的有机综合体,由处于支持层的生态承载力和处于表现层的生产承载力和生活承载力三部分组成,简称土地"三生"承载力。以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为目标,分析了土地生态-生产-生活综合承载力的基本构成及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以县级尺度作为测度对象,通过多方案比选,构建了由1个一级指标、3个二级指标、21个三级指标构成的土地生态-生产-生活综合承载力测度指标体系,给出了不同层级具体指标的量化辨识方法;进一步优选出土地生态-生产-生活综合承载力核算的SD情景模型。该研究从理论上旨在为推进国土生态、生产、生活空间集约高效利用提供科学判据,为开展全国市县尺度的土地综合承载力监测预警提供定量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生态-生产-生活承载力 综合测度指标体系 核算模型 量化辨识 理论辨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产-生活-生态”农业工程技术集成模式的研究 被引量:21
11
作者 齐飞 朱明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273-279,共7页
发展现代农业促进新农村建设已成为中国新时期"三农"工作的中长期战略重点和指导方针。"生产-生活-生态"的研究就是以生产提高为主体、以生态化运行为要求、以生活改善为目标,通过分析新农村建设的功能目标、现代... 发展现代农业促进新农村建设已成为中国新时期"三农"工作的中长期战略重点和指导方针。"生产-生活-生态"的研究就是以生产提高为主体、以生态化运行为要求、以生活改善为目标,通过分析新农村建设的功能目标、现代农业工程技术状况、技术集成边界条件特点等,获得5种典型的"生产-生活-生态"技术集成模式。这些模式的应用,可为新农村建设中实现完整、科学的"生产-生活-生态"产业循环提供理论依据和示范模式,不仅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可操作性,也将在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中显示出重要的长远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 生产-生活-生态 农业工程 技术集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生产·生活:新质生产力的空间意蕴阐释 被引量:11
12
作者 齐承水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3-73,共11页
空间是生产力创新发展的重要载体,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蕴含着丰富的空间意蕴。一定的空间场所、人的空间利益需要以及空间交往合作,人才、产业与技术的空间聚集,生产力结构要素中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创新发展以及在空间的协同融合... 空间是生产力创新发展的重要载体,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蕴含着丰富的空间意蕴。一定的空间场所、人的空间利益需要以及空间交往合作,人才、产业与技术的空间聚集,生产力结构要素中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创新发展以及在空间的协同融合,这些因素的有机结合与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新质生产力的生成起点。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是以生态空间的优化为基础的,这就要求在科学利用资本基础上坚持生态正义,推动经济社会绿色发展转型,在坚持人的能动性和受动性相统一中破解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矛盾,积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从而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新质生产力发展和谐统一。生产空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新质生产力是以生产空间变革为关注焦点的。生产空间是生产关系的集中体现,在遵循社会生产空间发展的规律性、人民性和正义性的基础上,新质生产力创造出了一个符合人民利益和经济发展规律的生产空间,从而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生产空间的超越。生产力发展的过程就是人们进行生活的过程,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始终观照人的现实生活,其以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根本价值指向。新质生产力在破解人的生活难题、拓展人的物质生活空间和精神生活空间以及提升人的生活品质中不断彰显自身的价值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 生态空间 生产空间 生活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功能性-敏感性的新余市生态空间保护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吴强 杨文 +2 位作者 张丽梅 王悦 杨新华 《广西林业科学》 2024年第5期658-663,共6页
为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抗干扰能力,促进区域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以江西新余市为研究区,采用功能性-敏感性综合分析方法,识别生态保护修复关键区域,并对生态系统进行全面评价,构建新余市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总体格局。通过评价生... 为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抗干扰能力,促进区域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以江西新余市为研究区,采用功能性-敏感性综合分析方法,识别生态保护修复关键区域,并对生态系统进行全面评价,构建新余市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总体格局。通过评价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和生态系统敏感性,确定生态保护修复关键区域;通过综合评估,提出“一心两屏两带,多廊道、多节点”的生态保护修复总体格局。该格局的构建不仅考虑生态系统完整性和景观连续性,还兼顾生态经济可持续性,可为新余市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敏感性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生态系统敏感性 国土空间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5年中国经济-生态生产总值核算研究 被引量:53
14
作者 王金南 马国霞 +5 位作者 於方 彭菲 杨威杉 周夏飞 周颖 赵学涛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7,共7页
为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社会经济发展评价体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本文在绿色GDP和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的基础上,构建经济-生态生产总值(GEEP)综合核算指标。利用构建的GEEP指标,... 为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社会经济发展评价体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本文在绿色GDP和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的基础上,构建经济-生态生产总值(GEEP)综合核算指标。利用构建的GEEP指标,对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2015年的GEEP进行核算。结果显示:(1)GEEP是基于弱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福利经济学的综合生态环境核算体系,GEEP基本遵循GDP的核算原则,对生态和经济系统的最终产品进行价值量核算,是一个流量的概念。GEEP是在经济系统生产总值的基础上,考虑人类在经济生产活动中对生态环境的损害和生态系统对经济系统的福祉,把"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统一到一个框架体系下,是一个有增有减,有经济有生态的综合指标。(2)2015年,我国GEEP为122.78×10^(12)元,是2015年GDP的1.7倍。其中,污染损失成本为2×10^(12)元,生态破坏成本为0.63×10^(12)元,生态系统生态调节服务为53.1×10^(12)元,生态系统生态调节服务占GEEP的43.3%。(3)基于GEEP计算的区域基尼系数为0.43,比基于GDP计算的区域基尼系数小0.12,GEEP指标有利于缩小区域差距。(4)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GEEP排名和GDP排名相比,内蒙古、黑龙江、云南、青海、西藏等省份GEEP排名比GDP排名上升10位以上,北京、上海、天津、河北、河南等省市GEEP排名比GDP排名降序10位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生态生产总值 生态调节服务 生态环境成本 环境经济核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经济分析的泰州空间开发适宜性分区研究 被引量:40
15
作者 丁建中 陈逸 陈雯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842-848,共7页
以生态-经济为导向的空间开发适宜性分区,从协调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关系出发,强调因地制宜,让开发成本低、资源环境容量大、发展能力强的地区承担高强度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等社会经济活动;而让生态价值高、开发难度大的区域承担... 以生态-经济为导向的空间开发适宜性分区,从协调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关系出发,强调因地制宜,让开发成本低、资源环境容量大、发展能力强的地区承担高强度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等社会经济活动;而让生态价值高、开发难度大的区域承担农业和生态维护功能,这不仅是均衡地域开发、协调空间秩序的重要依据,实现差别化、特色化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进行主体功能分区的基础性工作。基于这样的理念和认识,根据生态重要性和经济重要性指数的评价分析,运用GIS平台将泰州市域划分为不同空间开发强度的类型区,并探讨了分区管制的政策保障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经济分析 空间开发适宜性分区 空间管制 泰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经济竞合下低效建设用地再开发空间重构--以湛江市中心城区为例 被引量:18
16
作者 卢宗亮 王红梅 +4 位作者 刘光盛 梁宇哲 易璐 杨丽英 蔡城锋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34-41,共8页
研究目的:基于生态位,量化低效建设用地上的物质与生态空间的竞合关系,用以均衡再开发时地块内部"社会经济功能用地"和"生态功能用地"的结构和格局,从规划用途管制的视角,重构低效建设用地的物质和生态空间。研究方... 研究目的:基于生态位,量化低效建设用地上的物质与生态空间的竞合关系,用以均衡再开发时地块内部"社会经济功能用地"和"生态功能用地"的结构和格局,从规划用途管制的视角,重构低效建设用地的物质和生态空间。研究方法:"绝对面—相对面"辨识体系、生态位测度、线性规划等模型的应用等。研究结果:(1)靠近生态"扩张源"及城市边缘的低效建设用地,应优先再开发为生态功能用地以形成局部生态屏障;(2)均衡后,从中心至边缘,低效建设用地内部用地功能的布局形式,主要呈现从"开发主导"过渡为"生态主导";(3)依据生态—经济竞合的结果实施再开发,可合理拓宽局部的生态空间,并缩减早期物质空间过渡占据的社会经济功能用地。研究结论:通过研究生态—经济的竞合关系,来调整土地资源的流向,有利于实现局部低效建设用地内部物质和生态空间的"重生"与"共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生态-经济竞合 生态 低效建设用地 空间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经济比较优势视角的建设用地空间优化配置研究——以扬州市为例 被引量:41
17
作者 肖长江 欧名豪 李鑫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696-708,共13页
随着生态空间日益萎缩,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矛盾日趋加剧。为了协调经济发展空间与生态保护空间的矛盾问题,促进生态、经济协调持续发展,综合运用景观生态学方法与经济学原理,从"生态-经济"比较优势视角对建... 随着生态空间日益萎缩,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矛盾日趋加剧。为了协调经济发展空间与生态保护空间的矛盾问题,促进生态、经济协调持续发展,综合运用景观生态学方法与经济学原理,从"生态-经济"比较优势视角对建设用地指标进行空间优化配置。运用景观安全格局方法构建区域综合生态安全格局,据此计算空间单元的生态重要性指数,采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对区域建设用地开发经济适宜性进行评价,计算空间单元的建设用地开发经济适宜性指数;其次运用生态重要性指数与经济适宜性指数计算建设用地开发比较优势度,以比较优势约束性满足程度为目标函数构建建设用地空间优化配置模型,并用蒙特卡洛(Monte Carol)法对之求解。以江苏省扬州市为例作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未来扬州市建设用地向南部经济发达地区集中,北部地区主要承担生态保护功能;建设用地配置结果呈现出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错位格局,有助于扬州市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从"生态-经济"比较优势视角提出了建设用地空间优化配置方法,为土地利用规划及生态保护规划编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设用地 生态-经济”比较优势 优化配置 空间单元 扬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微粒群-马尔科夫复合模型的生态空间预测模拟——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 被引量:24
18
作者 陈永林 谢炳庚 +2 位作者 钟典 吴亮清 张爱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55-64,共10页
生态空间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对生态空间进行科学预测模拟可为保护国土空间生态安全提供决策依据。利用Arc GIS及MATLAB软件,在生态空间风险评价的基础上构建了微粒群-马尔科夫复合模型,并以长株潭城市群为研究区,基于2013年土地利用现... 生态空间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对生态空间进行科学预测模拟可为保护国土空间生态安全提供决策依据。利用Arc GIS及MATLAB软件,在生态空间风险评价的基础上构建了微粒群-马尔科夫复合模型,并以长株潭城市群为研究区,基于2013年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对2020年的生态空间进行了预测模拟,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生态空间重构的基本思路。结果表明:1)微粒群-马尔科夫复合模型(PSO-Markov)构建的基本步骤为:第一步:粒子的选择与设计,以2000 m×2000 m的正方形单元作为基本粒子。第二步:粒子的初始化设定,根据生态空间风险由低到高的原则进行选择。第三步:适应度函数的建立,用生态空间的风险值来确定生态空间的空间格局。第四步:空间位置的更新,根据自身的历史最优值及粒子群的全局最优值进行速度和位置更新。2)微粒群-马尔科夫复合模型(PSO-Markov)是一种土地利用格局预测的新途径,生态空间的数量规模可以通过改进后的马尔科夫模型进行预测,生态空间的格局可以通过微粒群模型进行预测。3)微粒群-马尔科夫复合模型具有4个特点:第一、数量预测较为合理。第二、搜索范围大、较好地考虑到局部对全局的影响。第三、受问题维数变化影响小,在求解多目标问题时具有明显优势。第四、收敛时间短、运算速度快、易于实现。4)2020年,长株潭城市群的生态空间总体数量减少,其中林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变化最明显,空间变化主要集中分布在西南部地区。生态空间总面积减小的主要原因是建设用地的扩张。因此,要控制城市群的人口密度,优化城市群生产—生活—生态的数量结构及空间布局,尤其要合理规划与利用城市建设用地,充分发挥水体与未利用地的生态价值,重点保护好生态源地、廊道及关键结点,构建结构合理、功能齐全的生态网络系统,提高系统的生态服务价值功能,要在规划的指导下合理调整城市群的城乡局部空间结构,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生境质量和景观多样性。这是今后一段时期面临的主要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空间 预测 微粒群-马尔科夫复合模型 长株潭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怀来山盆系统优化生态-生产范式 被引量:5
19
作者 赵云龙 唐海萍 +1 位作者 李新宇 张新时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4234-4243,共10页
山盆系统是由山地和盆地组合而成的一种典型地貌组合。以河北怀来县为例,通过对区域生态经济系统的评价分析,以及对系统产业结构调整和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探讨,以生态环境恢复重建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构建了怀来山盆系统“山间盆地... 山盆系统是由山地和盆地组合而成的一种典型地貌组合。以河北怀来县为例,通过对区域生态经济系统的评价分析,以及对系统产业结构调整和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探讨,以生态环境恢复重建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构建了怀来山盆系统“山间盆地-低山丘陵-中山山地”生态-生产范式。怀来山盆范式的功能带包括3“圈”5“带”:(1)山间盆地:①官厅水库,②环库水源保护带,③河谷平原高效农业经济带;(2)低山丘陵:④低山丘陵舍饲养畜和人工林(果园)灌草带;(3)中山山地:⑤中山山地林灌草生态保育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盆系统 优化生态-生产范式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社会-空间生产的社区规划——新清河实验探索 被引量:52
20
作者 刘佳燕 邓翔宇 《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9-14,共6页
我国快速城镇化进程和多元的社区发展需求对社区规划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都提出了新的挑战。具有显著在地化特征和实践导向的社区规划面临来自传统规划技术路线、研究视角和基础理论等诸多困境制约。文章借助社会-空间辩证法视角,总结我... 我国快速城镇化进程和多元的社区发展需求对社区规划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都提出了新的挑战。具有显著在地化特征和实践导向的社区规划面临来自传统规划技术路线、研究视角和基础理论等诸多困境制约。文章借助社会-空间辩证法视角,总结我国现代居住空间规划模式呈现出从单位制住区和商品房小区的"生产空间"到社区规划的"空间的生产"的重要转型特征,"社会"逐步取代"空间"重新回归生产的目标核心。基于对前一阶段社区规划工作中主要问题的反思,文章结合在北京市海淀区"新清河实验"中社区规划的实践探索,针对空间城镇化与人的城镇化发展高度不均衡的突出问题,提出了新型社区规划的核心目标、手段和路径,并将其概括为从"需求导向"到"资本导向"、从"利益干预"到"关系干预"、从"社区建设"到"社区营造"的3个转向加以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规划 社会-空间生产 新清河实验 生产空间 空间生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