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后理论时代”与文学理论教学实践的转向 被引量:1
1
作者 周奕希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第3期76-80,共5页
西方文论话语中的"后理论",实际上标志着全球化语境下文学理论发展的基本形态,既表现出"反理论"的倾向,即对此前盛行的后现代文化理论的解构和批判,同时也呈现出一种新趋向,即对文学理论发展困境的反思,在传统与后... 西方文论话语中的"后理论",实际上标志着全球化语境下文学理论发展的基本形态,既表现出"反理论"的倾向,即对此前盛行的后现代文化理论的解构和批判,同时也呈现出一种新趋向,即对文学理论发展困境的反思,在传统与后现代理论之间重新启航。对当下文学理论发展症结的诊断,提供了理论教学转向的基本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理论时代” “理论之后” 文学理论 教学 转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伊格尔顿的“文学与道德”观
2
作者 郭玉生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21年第2期131-140,共10页
伊格尔顿站在马克思主义现实批判的立场,吸收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伦理学思想,认为文学运用仪式、表演、修辞、话语等多种手段,建立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实践关系。一方面在言语行为中实现了自身的目的,即亚里士多德意义上的最高的善,另一方面... 伊格尔顿站在马克思主义现实批判的立场,吸收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伦理学思想,认为文学运用仪式、表演、修辞、话语等多种手段,建立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实践关系。一方面在言语行为中实现了自身的目的,即亚里士多德意义上的最高的善,另一方面通过读者不断体味文学作品所展示的言语行为,对社会产生道德效应,修复人类生存处境。因此,文学成为了在言语行为中自我实现、自我完成的事件,而道德性是构成文学共相的主要特征。文学作为人类实践活动的一种形式,是人类应对和处理现实问题的策略,道德意义在此具有关键作用。伊格尔顿高度评价了亚里士多德的关于“怜悯”与“恐惧”的悲剧观念,但他不同意亚里士多德只是以自我为中心理解德性,认为应该从马克思的观点出发,揭示德性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呈现,具有互惠性。基于此,伊格尔顿运用精神分析学说阐述了当代社会文化语境中悲剧的伦理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论之后” 伊格尔顿 文学 道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