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马克思“现实的人”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数字化发展 被引量:3
1
作者 李德煌 陈红升 张毅翔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4-37,共4页
“现实的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出发点,思想政治教育应以马克思“现实的人”理论为出发点,对当前人们的客观存在方式、特点规律等进行理论反思。当前,数字信息环境是“现实的人”存在发展的主要实践空间,其时空维度的非线性拓展加剧了... “现实的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出发点,思想政治教育应以马克思“现实的人”理论为出发点,对当前人们的客观存在方式、特点规律等进行理论反思。当前,数字信息环境是“现实的人”存在发展的主要实践空间,其时空维度的非线性拓展加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复杂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数字化发展须适应信息时代的环境变迁,在价值引领、内容甄别、规律探索、技术手段上不断创新,发挥其在信息虚拟空间领域的“生命线”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实的人” 数字信息环境 思想政治教育 数字化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实的人”与“惟一者”:马克思与施蒂纳的主体论之别 被引量:3
2
作者 刘森林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2008年第3期5-12,共8页
马克思与施蒂纳的争论关涉到如何理解形而上学、本质主义在马克思哲学中的地位问题。马克思受施蒂纳影响而提出的"现实的人",与施蒂纳主张的"惟一者"虽然都具有主体自持性的特点,但在是否追求本质(精神)世界,是否... 马克思与施蒂纳的争论关涉到如何理解形而上学、本质主义在马克思哲学中的地位问题。马克思受施蒂纳影响而提出的"现实的人",与施蒂纳主张的"惟一者"虽然都具有主体自持性的特点,但在是否追求本质(精神)世界,是否承担对虚无的充实,是否追求永恒、普遍、整体,"现实"或"感性"中是否还拥有超出离散性原子事实的整体性维度及与此相关的超验性维度,对人、现实、历史的理解还是否需要保持辩证法的框架等方面,存在根本性的差异:马克思的回答是肯定的,施蒂纳是否定的。马克思的"现实的人"仍然具有以"现实"、"感性"为根基的"本质性"、"普遍性"、"神圣性"和某种意义上的"抽象性"。所谓马克思反现代性、反本质主义和反传统形而上学,也只能在这样有限的限度内理解,否则就等于把马克思施蒂纳化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实的人” “惟一者” 主体 马克思 施蒂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实的人”的价值认同与价值选择及其矛盾悖逆──兼及实践中的世俗难题及其解决 被引量:1
3
作者 黄陵东 《东南学术》 CSSCI 1997年第S1期38-43,共6页
关键词 价值选择 价值认同 “现实的人” 理论与实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实践模式 理想与现实 世俗层面 观念认同 真理与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命历程理论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个体叙事的生成与建构 被引量:1
4
作者 姜甜甜 叶方兴 《湖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8-55,共8页
将生命历程理论引入思想政治教育,建构思想政治教育个体叙事,旨在通过教育对象述说个体生命在社会历史中的生成过程,揭示社会历史演化的普遍规律,以有效达成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这一叙事方式基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以个体生命历程为... 将生命历程理论引入思想政治教育,建构思想政治教育个体叙事,旨在通过教育对象述说个体生命在社会历史中的生成过程,揭示社会历史演化的普遍规律,以有效达成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这一叙事方式基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以个体生命历程为切入点,聚焦个体思想政治观念的生成、变化与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个体叙事的开展帮助教育者进入个体心灵世界,把握人的思想发展与内在需要。同时,它又能表现个体与社会互动的过程,揭示教育对象生命历程背后的政治框架,帮助教育者从个体视角建构国家叙事,以增进个体的国家认同。建构思想政治教育个体叙事需要在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指导下,结合生命历程理论的一般原理,以“现实的人”作为叙事的立足点,以倾听、反思、关怀、提升教育对象构建叙事过程,以个体生命中的标识性事件充盈叙事内容,并深入分析和把握个体所述事件,将其积极反馈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历程理论 个体叙事 “现实的人” 思想政治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实的人与人的现代化 被引量:2
5
作者 韩成 《学海》 1996年第6期53-56,共4页
现实的人与人的现代化韩成“认识自我乃是哲学探究的最高目标。”①对人类自身的认识——人的哲学,既是哲学发展的内在逻辑,也是我们时代的伟大课题。人是什么?中国先哲说:“天地之间最为贵者”;西方哲人说:“人是万物之灵”;德... 现实的人与人的现代化韩成“认识自我乃是哲学探究的最高目标。”①对人类自身的认识——人的哲学,既是哲学发展的内在逻辑,也是我们时代的伟大课题。人是什么?中国先哲说:“天地之间最为贵者”;西方哲人说:“人是万物之灵”;德国19世纪的资产者感叹道:“一半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的现代化 “现实的人” 马克思恩格斯 主体性 社会现代化 实践活动 恩斯特·卡西尔 人的发展 物质生活条件 人与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现实的个人”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被引量:5
6
作者 张国富 孙金华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6-19,共4页
马克思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深刻论述了"现实的个人"这个唯物史观的前提和出发点,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学习《德意志意识形态》,把握其"以人为本"的精神实质,对我们深刻理解和实践以人为... 马克思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深刻论述了"现实的个人"这个唯物史观的前提和出发点,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学习《德意志意识形态》,把握其"以人为本"的精神实质,对我们深刻理解和实践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恩格斯 “现实的个人” 当代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实抽象”:商品交换中生成的认知机制——索恩-雷特尔《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解读 被引量:3
7
作者 张义修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6-29,共4页
索恩-雷特尔对"批判理论"和当代左翼批判思潮有重要影响。他从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出发,提炼出一套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方案,翻转了康德认识论的思路:并不存在先验的认知机制,而是在商品交换实践中生成了"现实抽象&q... 索恩-雷特尔对"批判理论"和当代左翼批判思潮有重要影响。他从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出发,提炼出一套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方案,翻转了康德认识论的思路:并不存在先验的认知机制,而是在商品交换实践中生成了"现实抽象"。这种"现实抽象"的实质是"交换抽象",社会化的交换行为逻辑塑造了思维的抽象逻辑,进而催生出交换与劳动的分离、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对立、理性体系对劳动者阶层的剥削。但索恩-雷特尔在论述"现实抽象"时对生产环节的刻意回避也使其理论面临顾此失彼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索恩-雷特尔 “现实抽象” 商品交换 认识论 《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构基于“现实”假设的决策理论 被引量:3
8
作者 郑丽勇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7年第2期48-52,共5页
决策者作为现实生活中的人,是理性与非理性的结合体。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只是人类的理性本性之所在,决策者在各种现实约束条件下追求其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经济利益只是决策者价值判断准则体系中一部分,尤其在纯经济决策中,经济利益是价... 决策者作为现实生活中的人,是理性与非理性的结合体。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只是人类的理性本性之所在,决策者在各种现实约束条件下追求其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经济利益只是决策者价值判断准则体系中一部分,尤其在纯经济决策中,经济利益是价值的主体,但并不排除其它非理性价值因素对决策者价值判断的影响。现实的决策价值准则体系既包含理性的经济利益,也包含非理性的情感偏好、习俗、文化、宗教等因素;决策者的决策能力既包含理性认知能力又包含非理性认知能力。理性认知能力不仅是有限的(西蒙的假设),而且还是动态变化的。非理性认知能力(非逻辑思维)是创新性决策不可或缺的要素,与理性认知能力一样,非理性认知能力也具有变量特征,它同样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此,基于“现实”假设的决策理论,遵循受现实约束条件限制的最大化原则,决策价值准则体系既包含经济理性,又包含其它非理性因素,决策思维方式既包含理性的逻辑思维又包含非理性的感性思维,基于“现实”假设的决策理论是理性与非理性的整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性 非理性 “现实”假设 决策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瞿秋白现实主义文学思想的建构——基于《“现实”》中俄文本对勘的视角 被引量:2
9
作者 杨慧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05-112,共8页
在《"现实"》一书中,瞿秋白秉承自己的问题意识和理论框架,对俄文原文进行了大量的增删、注解和阐述。通过与原文的对话乃至博弈,瞿秋白确立了以无产阶级为主体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想。中俄文本对勘提供了天然的比较研究视野,并... 在《"现实"》一书中,瞿秋白秉承自己的问题意识和理论框架,对俄文原文进行了大量的增删、注解和阐述。通过与原文的对话乃至博弈,瞿秋白确立了以无产阶级为主体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想。中俄文本对勘提供了天然的比较研究视野,并生动展现了瞿秋白文本及思想的生成过程,这在新的层面开启了辨识瞿秋白现实主义美学特质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瞿秋白 现实主义 “现实”》 文本对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现实的个人”到“真正的共同体”——新唯物主义的人学致思理路 被引量:2
10
作者 康渝生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66-71,共6页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开山之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基于"生活决定意识"的理论立场,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次系统阐发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透视马克思主义哲学向现实生活世界回归的理论进程,不难梳理出内蕴于唯物...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开山之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基于"生活决定意识"的理论立场,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次系统阐发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透视马克思主义哲学向现实生活世界回归的理论进程,不难梳理出内蕴于唯物史观之中的人学致思理路。在批判以往哲学将"人的本质"抽象化的理论传统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确立并系统阐发了新唯物主义的理论前提——"现实的个人",从而确立了哲学回归现实生活世界的逻辑起点。着眼于"人是类存在物"的基本立场,马克思将唯物史观的理论视角从"现实的个人"拓展到"人类社会",系统阐发了"真正的共同体"思想,彰显了新唯物主义的理论旨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实的个人” “真正的共同体” 唯物史观 新唯物主义 人学致思理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实中的个人与游戏——对人类游戏本质属性逻辑起点的审视 被引量:1
11
作者 韩晓东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6-28,共3页
为了提高自身的生存能力及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现实中的个人自觉不自觉地把参与游戏活动作为自身求得发展、获得愉快享受的一种手段与方式。在对相关游戏理论流派分析的基础上,文章将游戏本质属性的逻辑起点界定为"现实中的... 为了提高自身的生存能力及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现实中的个人自觉不自觉地把参与游戏活动作为自身求得发展、获得愉快享受的一种手段与方式。在对相关游戏理论流派分析的基础上,文章将游戏本质属性的逻辑起点界定为"现实中的个人",并进一步探讨游戏与人的全面发展之间存在的规律性关系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戏 本质属性 个人 逻辑起点 “现实中的个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索恩-雷特尔“现实抽象”的三重维度 被引量:1
12
作者 周嘉昕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1-25,共5页
随着全球化、金融资本和信息社会的发展,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批判理论也在新的历史语境中被不断重新激活。构成其理论资源之一的是,索恩-雷特尔在当代激进哲学中的重新发现。商品形式之于思维形式的作用价值、抽象劳动基础上资本对社会... 随着全球化、金融资本和信息社会的发展,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批判理论也在新的历史语境中被不断重新激活。构成其理论资源之一的是,索恩-雷特尔在当代激进哲学中的重新发现。商品形式之于思维形式的作用价值、抽象劳动基础上资本对社会的统治、当代犬儒主义意识形态背后的"一般智力",构成了当代西方激进哲学视阈中索恩-雷特尔的三种研究路向,或者说,"现实抽象"概念的三重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实抽象” 索恩-雷特尔 商品形式 社会劳动 “一般智力” 《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杜勃罗留波夫:文学社会学批评的现实之维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志耕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25-133,共9页
别林斯基是19世纪俄国文学社会学批评的先驱,但其文学论说中一直保持着思想与艺术并重的立场。随着时代的变化,杜勃罗留波夫把俄国的文学社会学批评的现实之维彰显到极致。他将"人民性"概念中的"民族性"含义具化为&... 别林斯基是19世纪俄国文学社会学批评的先驱,但其文学论说中一直保持着思想与艺术并重的立场。随着时代的变化,杜勃罗留波夫把俄国的文学社会学批评的现实之维彰显到极致。他将"人民性"概念中的"民族性"含义具化为"底层性",对作品的评判过分信赖其现实意义而忽略其艺术价值,这引起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作家的不满,但杜勃罗留波夫的这种"现实的批评"实质上是适应俄国社会转型的现实需求而产生的,从而以更明确的方式把文学的艺术批评转化为现实的社会批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勃罗留波夫 社会学批评 人民性(民族性) “现实的批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塑人的主体性:马克思人学研究主体性范式的理论变革 被引量:2
14
作者 邵芳强 张婕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20-130,160,共12页
人的主体价值虚无的现代性危机以及重塑人的主体性的现代哲学难题,肇始于西方哲学人学研究在二元论传统中确立“理性主体”至上权威的主体性范式。马克思在历史唯物主义中破解了西方哲学人学研究主体性范式的历史缺场、对象悬置、逻辑... 人的主体价值虚无的现代性危机以及重塑人的主体性的现代哲学难题,肇始于西方哲学人学研究在二元论传统中确立“理性主体”至上权威的主体性范式。马克思在历史唯物主义中破解了西方哲学人学研究主体性范式的历史缺场、对象悬置、逻辑倒置与虚幻实现,在现实历史领域中重塑“现实的人”的主体存在基础,在社会历史实践中重构“历史的主体”的主体实践逻辑,在真正共同体中重建“个体—主体”价值同一的主体实现场域。最终,马克思在现实、历史与类特性中重塑起人的主体性,实现了人的主体性研究论域从认识论向实践论、研究对象从抽象主体向实践主体、生成逻辑从思辨逻辑向实践逻辑、实现场域从虚幻共同体向真正共同体的四重理论变革,在人类共同体形态演进中描绘出一幅消解理性主体异化、释放人的主体潜能的文明图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学研究 主体性 “现实历史” “现实的人” “历史的主体” 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海遐思录(之二十)——从影片《埃莲狄拉》看魔幻现实主义
15
作者 郑雪来 《电影评介》 2009年第3期1-2,44,共3页
魔幻现实主义是20世纪上半期在拉丁美洲兴起的重要文学现象。从其代表作《百年孤独》和《佩德罗·帕拉莫》中可窥见魔幻现实主义的一些主要艺术特点:继承印第安人讲故事的传统;鬼魂;预示;夸张与典故的运用。影片《埃莲狄拉》充分反... 魔幻现实主义是20世纪上半期在拉丁美洲兴起的重要文学现象。从其代表作《百年孤独》和《佩德罗·帕拉莫》中可窥见魔幻现实主义的一些主要艺术特点:继承印第安人讲故事的传统;鬼魂;预示;夸张与典故的运用。影片《埃莲狄拉》充分反映了这一文学流派的一些典型特点,即"魔幻"与"现实"的紧密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魔幻现实主义 《埃莲狄拉》 《百年孤独》 《佩德罗·帕拉莫》 “魔幻”与“现实”的结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实的个人”及其全面发展 被引量:2
16
作者 陈旭雯 刘星昊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14-117,共4页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本身出发",把自己的学说归结为"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揭示了人的自由本质。"现实的个人"是历史的主体,扮演了"剧中人物和剧作者"的双...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本身出发",把自己的学说归结为"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揭示了人的自由本质。"现实的个人"是历史的主体,扮演了"剧中人物和剧作者"的双重角色。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现实的人的自我发展和解放的过程;现实的个人的自由个性和全面发展体现了历史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实的个人” 哲学意蕴 全面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读宫崎骏动漫中的“现实世界”和“异世界” 被引量:3
17
作者 李芳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43-44,共2页
本文通过分析宫崎骏的四大代表作的构造,解读其作品中体现的"现实世界"和"异世界",最终得到下述结论:(1)宫崎骏每部作品基本都由"现实世界"和"异世界"构成。但每部作品的两个世界又各有不同。(2)"现实世界"和"异世界"... 本文通过分析宫崎骏的四大代表作的构造,解读其作品中体现的"现实世界"和"异世界",最终得到下述结论:(1)宫崎骏每部作品基本都由"现实世界"和"异世界"构成。但每部作品的两个世界又各有不同。(2)"现实世界"和"异世界"基本以依托魔法、异类、空中飞行物等的形式来界定。(3)"异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的关系有对立、有融合、有表里统一,纷繁复杂。当二者关系为对立关系时,经常有居间人出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实世界” “异世界” 对立 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实中的艺术与艺术中的现实 被引量:2
18
作者 赵文华 《河北学刊》 2003年第4期76-76,共1页
关键词 艺术创造 艺术家 艺术作品 审美意识 “现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现实的个人”看唯物史观
19
作者 陈章龙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4年第3期27-31,共5页
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他们所进行的物质生产活动,以及在这种生产中所形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就是“现实的个人”的科学内涵。正是从这种“现实的个人”出发,才产生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从而产生并决定政治关系、国家和... 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他们所进行的物质生产活动,以及在这种生产中所形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就是“现实的个人”的科学内涵。正是从这种“现实的个人”出发,才产生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从而产生并决定政治关系、国家和意识形态,因而,马克思恩格斯才得以科学地理解人类社会及其历史,从而创立科学的历史观,即从“现实的个人”出发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历史观的科学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实的个人” 有生命的个人 马克思恩格斯 生产关系 唯物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 生产力 市民社会 交往形式 物质生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实的个人”及其逻辑进程─—简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唯物史观的理论构架
20
作者 何进 《理论学习月刊》 1998年第9期29-32,28,共5页
关键词 “现实的个人” 唯物史观 《德意志意识形态》 市民社会 逻辑进程 交往形式 物质生活条件 物质生活资料 生产力发展 基础和上层建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