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现实的个人”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被引量:5
1
作者 张国富 孙金华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6-19,共4页
马克思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深刻论述了"现实的个人"这个唯物史观的前提和出发点,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学习《德意志意识形态》,把握其"以人为本"的精神实质,对我们深刻理解和实践以人为... 马克思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深刻论述了"现实的个人"这个唯物史观的前提和出发点,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学习《德意志意识形态》,把握其"以人为本"的精神实质,对我们深刻理解和实践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恩格斯 “现实的个人” 当代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现实的个人”到“真正的共同体”——新唯物主义的人学致思理路 被引量:2
2
作者 康渝生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66-71,共6页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开山之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基于"生活决定意识"的理论立场,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次系统阐发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透视马克思主义哲学向现实生活世界回归的理论进程,不难梳理出内蕴于唯物...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开山之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基于"生活决定意识"的理论立场,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次系统阐发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透视马克思主义哲学向现实生活世界回归的理论进程,不难梳理出内蕴于唯物史观之中的人学致思理路。在批判以往哲学将"人的本质"抽象化的理论传统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确立并系统阐发了新唯物主义的理论前提——"现实的个人",从而确立了哲学回归现实生活世界的逻辑起点。着眼于"人是类存在物"的基本立场,马克思将唯物史观的理论视角从"现实的个人"拓展到"人类社会",系统阐发了"真正的共同体"思想,彰显了新唯物主义的理论旨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实的个人” “真正的共同体” 唯物史观 新唯物主义 人学致思理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实的个人”及其全面发展 被引量:2
3
作者 陈旭雯 刘星昊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14-117,共4页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本身出发",把自己的学说归结为"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揭示了人的自由本质。"现实的个人"是历史的主体,扮演了"剧中人物和剧作者"的双...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本身出发",把自己的学说归结为"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揭示了人的自由本质。"现实的个人"是历史的主体,扮演了"剧中人物和剧作者"的双重角色。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现实的人的自我发展和解放的过程;现实的个人的自由个性和全面发展体现了历史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实的个人” 哲学意蕴 全面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现实的个人”看唯物史观
4
作者 陈章龙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4年第3期27-31,共5页
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他们所进行的物质生产活动,以及在这种生产中所形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就是“现实的个人”的科学内涵。正是从这种“现实的个人”出发,才产生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从而产生并决定政治关系、国家和... 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他们所进行的物质生产活动,以及在这种生产中所形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就是“现实的个人”的科学内涵。正是从这种“现实的个人”出发,才产生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从而产生并决定政治关系、国家和意识形态,因而,马克思恩格斯才得以科学地理解人类社会及其历史,从而创立科学的历史观,即从“现实的个人”出发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历史观的科学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实的个人” 有生命的个人 马克思恩格斯 生产关系 唯物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 生产力 市民社会 交往形式 物质生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实的个人”及其逻辑进程─—简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唯物史观的理论构架
5
作者 何进 《理论学习月刊》 1998年第9期29-32,28,共5页
关键词 “现实的个人” 唯物史观 《德意志意识形态》 市民社会 逻辑进程 交往形式 物质生活条件 物质生活资料 生产力发展 基础和上层建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马克思“各个人的出发点总是他们自己”的再解读
6
作者 周萍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9,共5页
"各个人的出发点总是他们自己",并不是说从个人的意识出发,而是从"现实的个人"出发。这意味着每个人总是从他们的需要、需要借以满足的活动,以及个人所处的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一系列现实规定性的总和出发。但... "各个人的出发点总是他们自己",并不是说从个人的意识出发,而是从"现实的个人"出发。这意味着每个人总是从他们的需要、需要借以满足的活动,以及个人所处的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一系列现实规定性的总和出发。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私有制和雇佣劳动造成了个人的一切制约性与片面性,各个人从自己出发只能是从自己的片面性出发,这种异化现象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得到根本克服。那时,各个人只有从自己出发才能真正实现个人的自由;而只要他们从自己出发,便能实现这种自由。可见,这个命题是唯物史观的一个本真反映和重要体现。它既与现实历史过程相符合,在逻辑上也是自洽的,因而其正确性与深刻性是不容置疑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实的个人” 生产力 生产关系 异化 共产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个人自主活动”与社会发展形态
7
作者 刘国华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1年第2期63-65,共3页
本文通过把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个人自主活动”概念与《(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社会发展理论联系起来考察后,认为“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不过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也就是“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的自主活动能力不... 本文通过把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个人自主活动”概念与《(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社会发展理论联系起来考察后,认为“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不过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也就是“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的自主活动能力不断从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中提升的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主活动 “现实的个人” 社会发展形态 “三形态” 新历史观 交往形式 “五形态说” 马克思 有生命的个人 群体本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党内政治生态的生成逻辑与系统治理 被引量:11
8
作者 刘先春 敖小茂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21-125,共5页
党内政治生态是党内政治生活长期累积而呈现出的总体结果,以作为"现实的个人"的党员尤其是党员干部为生命载体。"现实的个人"所具有的公益性的精神追求和自利性的物质追求的双重属性,决定了必须以党内制度法规的强... 党内政治生态是党内政治生活长期累积而呈现出的总体结果,以作为"现实的个人"的党员尤其是党员干部为生命载体。"现实的个人"所具有的公益性的精神追求和自利性的物质追求的双重属性,决定了必须以党内制度法规的强制约束力来构筑权力运行的空间,以党内政治文化的渗透力来引导党内政治生活。因此,党内政治生态的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从激发党员干部精神需求、完善党内制度规范、培厚党内政治文化、清除党内毒瘤等方面实现综合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实的个人” 党内政治生态 系统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德格尔的“此在”范畴——基于马克思文本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邓晓臻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0-23,共4页
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中,"此在"既指生存着的人,也指人的生存。作为生存着的人,它接近于马克思的"现实的个人",却没有明确的社会历史规定性和价值规定性;作为人的生存,它接近于马克思的"人的感性活动&quo... 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中,"此在"既指生存着的人,也指人的生存。作为生存着的人,它接近于马克思的"现实的个人",却没有明确的社会历史规定性和价值规定性;作为人的生存,它接近于马克思的"人的感性活动",却不是不断与其周围世界进行物质、信息和价值交换的开放系统。海德格尔赋予"此在"优先地位,却没有赋予它元存在地位;相反,马克思把人的感性活动看作元存在,赋予存在彻底的人文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德格尔 此在 马克思 “现实的个人” 人的感性活动 生存论转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提升意识形态建设的思维方式 被引量:1
10
作者 褚凤英 《理论探索》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26-28,共3页
从"社会需要"出发是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传统思维方式,而从"现实的个人"出发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和研究社会历史现象的根本观点和方法。在马克思主义看来,意识形态作为社会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其存在的根基在于人的现... 从"社会需要"出发是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传统思维方式,而从"现实的个人"出发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和研究社会历史现象的根本观点和方法。在马克思主义看来,意识形态作为社会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其存在的根基在于人的现实生活和实践活动,人的生活世界是意识形态存在的基础。当前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应实现思维方式的提升,把"现实的个人"作为意识形态建设的出发点,关注人的现实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识形态 思维方式 “社会需要” “现实的个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的人权理论文本探析——兼论马克思在思维方式上实现的革命
11
作者 刘伟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94-99,共6页
"人的本质"是"人权"依附的载体,对"人的本质"的理解决定着对"人权"理论的理解。因此,要想彻底批判西方资产阶级的"人权"理论,首先必须要对其逻辑前提,即对"人的本质"的先... "人的本质"是"人权"依附的载体,对"人的本质"的理解决定着对"人权"理论的理解。因此,要想彻底批判西方资产阶级的"人权"理论,首先必须要对其逻辑前提,即对"人的本质"的先验预设进行"前提性批判"。而对"人的本质"的理解,又源出于西方形而上学及其视域下的思维方式。因此,"人权"、"人的本质"和"形而上学"三者之间,在理论上是一种逻辑上的包涵和承载关系。马克思在扬弃了形而上学及其视域下的思维方式以后,又提出了"现实的个人"的概念,从而使"人权"有了现实的理论根基。马克思的"人权"理论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人权理论和人权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权 人的本质 形而上学 思维方式革命 “现实的个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群众哲学的理论进路 被引量:3
12
作者 孙宜芳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8,106,共9页
从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视角考察,马克思认为,由“个体构成的群众”是革命的依靠力量,于是便立足于“现实的个人”,通过对旧唯物主义群众观的批判,为建构马克思群众哲学提供了科学的逻辑前提,开启了马克思群众哲学的逻辑起点,并运用... 从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视角考察,马克思认为,由“个体构成的群众”是革命的依靠力量,于是便立足于“现实的个人”,通过对旧唯物主义群众观的批判,为建构马克思群众哲学提供了科学的逻辑前提,开启了马克思群众哲学的逻辑起点,并运用阶级和阶层分析法对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中的群众展开划分,发现“人民”是革命的根本依靠力量,赋予“人民”是马克思群众哲学逻辑主旨的鲜明意蕴,进而又围绕着每一个人都彻底解放,在对“自由人联合体”的探索中,走向了马克思群众哲学的逻辑归宿。马克思群众哲学的这条认识理路,内在地包含着从“现实的个人”到“人民”,再到“自由人联合体”的分析路径。准确把握这一理论进路,不仅对于进一步开辟唯物史观研究新视角具有重要学术价值,而且对于彰显新时代人民主体理念也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群众哲学 “现实的个人” 人民 自由人联合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破解犹太人问题之谜:《论犹太人问题》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建构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西祥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40-147,共8页
在思想史中理解《论犹太人问题》,对《论犹太人问题》进行症候阅读,要深入到《论犹太人问题》文本中,重新解读马克思提出的重要理论问题。马克思在政治解放和人的解放的辨析中,探讨了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的关系,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重要... 在思想史中理解《论犹太人问题》,对《论犹太人问题》进行症候阅读,要深入到《论犹太人问题》文本中,重新解读马克思提出的重要理论问题。马克思在政治解放和人的解放的辨析中,探讨了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的关系,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重要的方法论即从市民社会出发来理解国家,从尘世到天国而不是从天国到尘世的唯物主义基本方法;马克思在分析人权、犹太精神等问题时,提出了“现实的个人”的概念,从而为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的“现实的个人”概念提供了思想基础。《论犹太人问题》实际上还论及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基本原理、人类社会形态的发展问题、现实的人的问题、实践问题、资本主义社会批判和人的解放等,在多个维度上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建构提供了思想来源,形成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框架。忽视《论犹太人问题》,将无法完整理解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的整体历程,尤其无法理解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形成过程,因此,需要不断回到这一文本,并在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史的语境中发掘其重要的思想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犹太人问题》 历史唯物主义 政治解放 市民社会 “现实的个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生态人”假设到人的“生态化”生活方式
14
作者 袁云 《天津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2012年第3期45-48,共4页
随着生态环境问题的加剧,"生态人"的假设模型成了学术界的热点之一。但是,马克思理论探索的出发点是处于具体历史境遇中的"现实的个人"和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而不是提出某种人性假设,或者设计某种自然状态。因此,... 随着生态环境问题的加剧,"生态人"的假设模型成了学术界的热点之一。但是,马克思理论探索的出发点是处于具体历史境遇中的"现实的个人"和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而不是提出某种人性假设,或者设计某种自然状态。因此,对于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根据马克思理论探索的前提和方法论,我们的任务不是提出"生态人"的假设模型,而是提出人的"生态化"生活方式,阐明形成"生态化"生活方式的物质基础、制度保障、文化观念支撑和社会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人” “现实的个人” 自然观 “生态化”的生活方式 唯物史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