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主体-技术-制度”框架的典型国家和地区银发经济发展比较
1
作者 李磊 肖慧婷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0-76,共17页
发展银发经济已成为世界各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普遍选择。本文通过构建“主体-技术-制度”分析框架,对美国以市场参与、金融资本助力的银发经济合作发展模式,欧盟以科技引领、注重老年赋能的智慧发展模式及日本以家庭主导、介护保险... 发展银发经济已成为世界各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普遍选择。本文通过构建“主体-技术-制度”分析框架,对美国以市场参与、金融资本助力的银发经济合作发展模式,欧盟以科技引领、注重老年赋能的智慧发展模式及日本以家庭主导、介护保险支撑的服务优先发展模式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主体次序方面,美国以自由主义为导向,强调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优势;欧盟以人本主义为导向,强调老年群体的价值潜能挖掘;日本以孝道伦理为导向,强调家庭养老功能的恢复重塑。技术应用方面,美国注重需求挖掘与信息共享;欧盟强调情感慰藉和老年人行动能力提升;日本重视减轻照料负担,以此促进居家、社区、机构服务融合。制度设计方面,美国以保护权益和加强监管为核心;欧盟以产业规划和老年赋能为核心;日本以社会保障和消费支持为核心,上述国家和地区均高度重视多元主体协同合作,以政策法律、标准规范助推银发经济创新融合与转型升级。借鉴先发老龄化国家发展银发经济的实践经验,我国推动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一要发挥政府元治理作用,建立健全政策协同、信息共享和产业联动机制,构建发展银发经济的治理共同体;二要实施创新引领发展战略,提升银龄产品与服务的核心竞争力;三要加强政策设计与制度规范,通过银龄品牌建设助推银发经济产业链、价值链跃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发经济 主体-技术-制度”分析框架 产业联动 治理共同体 银龄产品 案例比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体-行为-客体语义分析构建技术功效矩阵
2
作者 张瑞年 高常青 +2 位作者 时子皓 刘永旭 杨波 《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89-598,共10页
针对准确定义技术、功效主题的关键问题,通过分析技术、功效主题在构建技术功效矩阵中的语义共现性,提出一种基于主体-行为-客体语义分析的技术功效矩阵构建方法;基于目标领域制定检索表达式,在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数据库中下载相关专利... 针对准确定义技术、功效主题的关键问题,通过分析技术、功效主题在构建技术功效矩阵中的语义共现性,提出一种基于主体-行为-客体语义分析的技术功效矩阵构建方法;基于目标领域制定检索表达式,在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数据库中下载相关专利信息数据,并预处理专利数据,得到目标专利信息文档;利用Python语言编程,采用中文分词工具包语言技术平台提取专利信息文档的主体-行为-客体语义结构,结合目标领域语料库、词频-逆文本频率和余弦相似度计算主题词的语义相似度;利用聚类算法Louvain算法实现社区网络划分,以凝练技术、功效主题,并通过主体-行为-客体语义结构的共现关系构建技术功效矩阵;以海底电缆反应力锥切削技术为例,通过专利实例分析验证所提出方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在分析大量专利实例以构建技术功效矩阵时,所提出的方法可以有效地实现专利实例中主体-行为-客体语义结构的社区网络划分;通过分析社区网络中节点主题的权重确定社区网络主题,提高了主题凝聚的准确性;在海底电缆反应力锥切削技术的专利实例分析中,利用主体-行为-客体语义结构和Louvain算法凝聚了7个技术主题、9个功效主题,验证了所提出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行为-客体 语义分析 技术功效矩阵 专利文本 聚类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环境治理:制度、技术与效能——基于中央政策文本分析
3
作者 邓学衷 唐滔 《智慧农业导刊》 2024年第13期82-86,共5页
基于新公共治理理论的“制度-技术-效能”框架,运用词频和词频聚类分析法,对1978—2022年中国中央政府机构关于乡村环境治理政策文件进行文本分析发现,乡村环境治理政策的阶段性演变逐步聚焦到治理效能,政策的制度设计走向系统化和协调... 基于新公共治理理论的“制度-技术-效能”框架,运用词频和词频聚类分析法,对1978—2022年中国中央政府机构关于乡村环境治理政策文件进行文本分析发现,乡村环境治理政策的阶段性演变逐步聚焦到治理效能,政策的制度设计走向系统化和协调性,技术工具转向开发和运用适用技术进行精细化治理,以实现乡村绿色发展和全面振兴的效能目标。为此,乡村环境治理实践应立足于治理区域的实际情况,强化治理机制的协同效能、提升数字化治理效能、增强适应性治理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环境治理 “制度-技术-效能”分析框架 政策文本 治理效能 词频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医保基金监管效能的影响因素与提升策略研究——基于TOE框架与fsQCA实证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刘艳花 《卫生经济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2-38,共7页
目的:探究医保基金监管效能的影响因素,为提升医保基金监管效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基于技术-组织-环境框架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分析医保基金监管效能各因素之间的联动关系。结果:各部门合作次数、典型案例数量和违规主体类型数... 目的:探究医保基金监管效能的影响因素,为提升医保基金监管效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基于技术-组织-环境框架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分析医保基金监管效能各因素之间的联动关系。结果:各部门合作次数、典型案例数量和违规主体类型数量是核心条件,智能监控技术的有效性依赖于组织和管理的支持,政策法规和公众参与对提升监管效能至关重要,同时强化监管队伍能力也是关键因素。结论:提升医保基金监管效能需要构建一个多维度的监管框架,进一步优化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基金监管模式,对不同的主体采取差异化管理措施,通过数字赋能医保基金监管,全面加强医保基金监管队伍能力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保基金 监管效能 技术-组织-环境框架 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酮类化合物与β-环糊精包合物的光谱学表征 被引量:7
5
作者 宋晓虹 刘晓红 +1 位作者 陈荣礼 林永成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36-38,共3页
用X_射线粉末衍射、差热分析、紫外和红外吸收光谱等测试方法对4种黄酮类化合物与 β_环糊精的包合物进行了表征 ;比较了包合物与游离主、客体的光谱性质的差异。
关键词 黄酮类化合物 β-环糊精 包合物 光谱学 主体 客体 差热分析 红外吸收光谱 药理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OE框架下消防安全监管能力组态路径分析 被引量:6
6
作者 董昌其 刘纪达 赵泽斌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53-160,共8页
为提升消防安全监管效能,根据技术-组织-环境(TOE)框架,构建消防安全监管TOE三维分析框架,应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研究不同因素条件与监管绩效的因果机制,归纳出实现监管绩效良好的5条组态路径,即技术支撑-动态化治理型、... 为提升消防安全监管效能,根据技术-组织-环境(TOE)框架,构建消防安全监管TOE三维分析框架,应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研究不同因素条件与监管绩效的因果机制,归纳出实现监管绩效良好的5条组态路径,即技术支撑-动态化治理型、技术支撑-常态化监管型、专常并重-技术促进型、环境塑造-动态治理型、环境塑造-监管并重型。结果表明:经济领先地区借助财政优势可以采用技术支撑-动态化治理型和技术支撑-常态化监管型2种路径,提高消防安全监管绩效;经济欠佳地区偏向专常并重-技术促进型、环境塑造-动态治理型、环境塑造-监管并重型3条路径。糅合日常与专项等不同治理手段并致力于消防安全环境塑造,能够有效提升消防安全监管绩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组织-环境(TOE)框架 消防安全监管 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 组态分析 消防安全绩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三维足迹家族模型的资源环境可持续性评价
7
作者 任黎 朱佳晨 宋姝萍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35-39,共5页
为探讨资源环境可持续评价研究的重要性,通过建立以生态足迹、水足迹与碳足迹为基本成员的足迹家族模型,引入多个资源环境压力指标,并基于DPSIR框架,运用综合集成法分析确立资源环境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由随机森林法与层次分析法确定... 为探讨资源环境可持续评价研究的重要性,通过建立以生态足迹、水足迹与碳足迹为基本成员的足迹家族模型,引入多个资源环境压力指标,并基于DPSIR框架,运用综合集成法分析确立资源环境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由随机森林法与层次分析法确定各项指标的组合权重,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分析区域资源环境压力状况与可持续性状况,进而开展了基于三维足迹家族模型的南京市资源环境可持续评价研究。结果表明,2012~2021年南京市水土资源均有占用存量资本,但占用情况整体呈下降趋势,碳足迹处于低压力范围,资源环境可持续性逐年向好;2012~2019年南京市资源环境可持续状况为弱可持续,2020~2021年为强可持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足迹家族模型 资源环境可持续性评价 DPSIR框架 随机森林-层次分析法组合权重 南京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OE框架下智慧城市治理路径的前因组态研究——基于35个重点城市的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 被引量:20
8
作者 李友东 闫晨丽 赵云辉 《技术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40-151,共12页
作为一种新型的城市治理模式,智慧城市为经济社会赋能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但现有研究缺乏对智慧城市影响因素和治理路径的深入探讨。针对这一现象,在技术-组织-环境(TOE)框架基础上,构建了智慧城市治理的理论分析框架,并运用模糊集定性比... 作为一种新型的城市治理模式,智慧城市为经济社会赋能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但现有研究缺乏对智慧城市影响因素和治理路径的深入探讨。针对这一现象,在技术-组织-环境(TOE)框架基础上,构建了智慧城市治理的理论分析框架,并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法对中国35个重点城市案例进行组态分析,研究发现:大数据发展水平缺乏是低水平智慧城市治理绩效的瓶颈条件;高水平智慧城市治理绩效存在4条“殊途同归”的驱动路径,具体分为两种模式,分别是“技术+组织”主导下的治理模式,“组织+环境”主导下的治理模式;低水平治理的前因组态与高水平治理的前因组态形成非对称关系。研究结论有助于加深对智慧城市的治理路径与作用机理的深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慧城市 技术-组织-环境(TOE)框架 治理路径 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 大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类农业文化遗产价值实现的路径研究——基于31个典型案例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马婕 叶超杨 毛丽玉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1-174,共14页
茶类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实现是其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基于“技术-组织-环境”(Technology-Organization-Environment,TOE)框架,探讨技术、组织和环境3类因素对茶类农业文化遗产价值实现的组态效应以及不同因素之间的联动匹配... 茶类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实现是其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基于“技术-组织-环境”(Technology-Organization-Environment,TOE)框架,探讨技术、组织和环境3类因素对茶类农业文化遗产价值实现的组态效应以及不同因素之间的联动匹配关系。基于31个典型茶类农业文化遗产案例作为研究样本,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uzzy-sets 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FsQCA)的方法挖掘茶类农业文化遗产价值实现的影响因素和驱动路径。研究发现:(1)茶类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实现是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2)高水平茶类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实现是核心条件联带边缘条件发挥作用的结果,其典型模式为“组织环境协同型”“社会资源主导型”和“综合联动型”3种;(3)非高水平与高水平茶类农业文化遗产价值实现的驱动组合存在非对称性。因此,为促进我国茶类农业文化遗产价值实现,可以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和外在条件因素选择不同的实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类农业文化遗产 “技术-组织-环境框架 价值实现路径 组态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互利共赢,还是独善其身?“双碳”目标下绿色智慧城市建设的组态分析 被引量:6
10
作者 李友东 闫晨丽 +1 位作者 赵云辉 支华炜 《系统管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59-274,共16页
绿色智慧城市是应对“双碳”目标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战略布局。现有研究主要面向绿色层面或智慧层面,“绿色”与“智慧”的协同效应尚未得到充分关注,两者融合发展的路径规律有待揭示。鉴于此,从组态视角出发,在TOE框架下构建理论模型... 绿色智慧城市是应对“双碳”目标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战略布局。现有研究主要面向绿色层面或智慧层面,“绿色”与“智慧”的协同效应尚未得到充分关注,两者融合发展的路径规律有待揭示。鉴于此,从组态视角出发,在TOE框架下构建理论模型,并运用NCA和fsQCA相结合的方法,以中国234个地级市为研究案例,探索绿色智慧城市建设的前因组态。结果显示:单个条件不构成高绿色智慧建设水平的必要条件,但是“数字化水平+城市化水平”和“注意力分配+上级压力”两个集合构成高绿色智慧建设水平的必要条件;共存在5条驱动绿色智慧城市建设的路径,具体分为数字化和城市化双元驱动型、上级压力和政府注意力双元驱动型以及数字化和城市化双元逻辑下上级压力和政府注意力驱动型3种类型,其中“数字化水平+城市化水平”和“注意力分配+上级压力”两组条件存在互利共栖(或共生)的关系;在分区域研究中,中国东、中、西部地区的建设路径也存在明显差异和替代关系。研究结论为揭示绿色智慧城市的作用机理和建设路径提供了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智慧城市 前因组态 技术-组织-环境框架 必要性分析 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构组织化农业推广框架模型的理论探索 被引量:16
11
作者 王海峰 陶佩君 +1 位作者 陈曦 赵国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90-98,共9页
H·阿尔布列希建构的"组织化的农业推广框架模型"的目标团体系统(农户)松散化,没有实现组织化,进而无法反映现代农业推广系统中的主体多元化、客体多样化、推广方式和过程市场化等新特征,已无法指导现代农业推广的实践和... H·阿尔布列希建构的"组织化的农业推广框架模型"的目标团体系统(农户)松散化,没有实现组织化,进而无法反映现代农业推广系统中的主体多元化、客体多样化、推广方式和过程市场化等新特征,已无法指导现代农业推广的实践和理论研究,必须重构。为从整体上反映现代农业推广系统,依据该系统的开放复杂性和多学科融合性,利用拓展物理事理人理方法论的主体-客体-交互作用方法论,重构了组织化的农业推广框架模型。该模型的主体系统包括政府、大学科研院所、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和社会团体四大类主体中的各种推广组织,强调主体间的协作关系,期望通过构建四螺旋多元协作推广主体系统来实现农业推广组织体系的创新。该模型的客体系统从农业科技成果拓展到市场信息、管理知识和创新能力,以反映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在发展中的需求变化,模型的实践过程系统则反映了农业推广的市场化和产业化目标,并强调推广方式和手段的创新,以期为研究现代农业的多元推广机制和过程提供一个基础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农业推广 组织化农业推广框架模型 物理事理人理方法论 主体-客体-交互作用方法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市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60
12
作者 彭立颖 童行伟 沈永林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2008年第3期186-194,共9页
该研究以上海市为实例,验证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假设,分析了影响EKC路径的驱动因子,旨在为其它地区设计适当的发展战略提供参考,以便尽早跨越EKC拐点。研究采用上海市1981-2005年期间的序列数据,对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进... 该研究以上海市为实例,验证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假设,分析了影响EKC路径的驱动因子,旨在为其它地区设计适当的发展战略提供参考,以便尽早跨越EKC拐点。研究采用上海市1981-2005年期间的序列数据,对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进行回归分析,解析了全市烟尘排放量、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COD排放量和全市SO2排放量等4项环境污染排放量指标的演变轨迹和阶段特征。结果表明:这4项环境指标同人均GDP的拟合曲线呈现典型EKC特征,即倒U形。上海市在人均GDP5 700元跨越了工业废水排放量和工业COD排放量这2项指标的拐点,在人均GDP11 300元跨越了SO2排放量的拐点(人均GDP值均为1990年不变价),烟尘排放量的拐点更低。研究还利用压力-状态-响应(PSR)政策分析框架,通过分析产业结构、环保投资和环境管理的变化趋势,探讨了上海市EKC演变的驱动因子。结论建议:各地应因地制宜,积极寻求本地区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决策和环境决策,争取尽早跨越EKC拐点,实现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解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fEKG) 经济增长 环境污染 压力-状态-响应(PSR)分析框架 上海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田环境中农药残留比例型荧光传感系统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徐霞红 权浩然 +3 位作者 何开雨 王柳 王新全 王强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229-234,共6页
为监测农业环境中有机磷农药的残留,从种养源头管控农产品安全,基于锆离子和1,2,4,5-四(4-羧苯基)苯(H4TCPB)合成了蓝色荧光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OFs)ZrTCPB,并与红色荧光量子点QDs组装成双荧光QDs@MOFs复合物,基于ZrTCPB对有机磷农药特... 为监测农业环境中有机磷农药的残留,从种养源头管控农产品安全,基于锆离子和1,2,4,5-四(4-羧苯基)苯(H4TCPB)合成了蓝色荧光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OFs)ZrTCPB,并与红色荧光量子点QDs组装成双荧光QDs@MOFs复合物,基于ZrTCPB对有机磷农药特异性荧光淬灭效应,构建比例型荧光化学传感器系统,实现了有机磷农药的快速、灵敏、可视化检测。甲基对硫磷与对硫磷的检测限(LOD)分别为1.9μg/L和4.9μg/L,线性检测范围为0.005~2 mg/L。研究表明,该荧光分析法能有效用于农业环境水样中甲基对硫磷及对硫磷的现场快速测定,甲基对硫磷回收率为93.23%~116.46%,平均相对标准偏差(RSD)为5.29%,对硫磷回收率为92.52%~107.83%,平均RSD为5.74%。该方法在环境样品农药残留快速监测方面具有巨大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环境 农药残留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 荧光分析 传感器 快速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市典型高层建筑结构基本自振周期测试与回归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闫培雷 孙柏涛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5期103-108,共6页
高层建筑的基本自振周期是十分重要的结构动力特性,通过对特定结构形式的高层建筑进行现场测试,归纳总结一定规律,给出结构自振周期经验公式,可快速估算结构的动力特性及其承受的地震作用和风荷载。基于上海市9幢典型高层建筑的动力性... 高层建筑的基本自振周期是十分重要的结构动力特性,通过对特定结构形式的高层建筑进行现场测试,归纳总结一定规律,给出结构自振周期经验公式,可快速估算结构的动力特性及其承受的地震作用和风荷载。基于上海市9幢典型高层建筑的动力性能现场测试数据,识别了结构的基本自振周期并进行了统计分析;针对现行规范中有关高层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基本自振周期经验公式是基于高度在50 m以下的结构实测数据拟合而成的现状,给出了高度在30~130 m之间的结构在水平纵横两个方向上的基于结构高宽比的基本自振周期经验公式;首次给出了高度在90~190 m之间高层框架-核心筒结构在水平纵横两个方向上基本自振周期经验公式。给出的公式可供结构设计人员在高层建筑的初始设计阶段参考使用,该公式是对我国《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的补充和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框架-剪力墙结构 框架-核心筒结构 环境激励法 基本自振周期 回归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和黄河流域资源环境水平差异及成因测度 被引量:6
15
作者 郝佳馨 胡健 张文彬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0-48,共9页
科学评价长江经济带和黄河流域资源环境水平差异及成因是实现两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该研究基于“压力-状态-响应”理论框架构建了由3大系统、9个支柱、28个独立指标组成的长江经济带和黄河流域资源环境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 科学评价长江经济带和黄河流域资源环境水平差异及成因是实现两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该研究基于“压力-状态-响应”理论框架构建了由3大系统、9个支柱、28个独立指标组成的长江经济带和黄河流域资源环境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CRITIC-熵权法组合权重赋权、TOPSIS模型对资源环境水平进行测度,并引入核密度估计、Dagum基尼系数及QAP分析模型,从压力系统、状态系统、响应系统细化分布特征、区域差异以及差异成因,从而进一步探究长江经济带和黄河流域的资源环境水平差异。研究发现:①长江经济带和黄河流域资源环境水平呈现“南高北低”的分异格局,状态系统是制约长江经济带和黄河流域资源环境水平发展的短板。②长江经济带和黄河流域资源环境水平总体差异较低,区域内差异是总体差异最主要的来源。③状态系统差异是导致长江经济带和黄河流域资源环境水平差异的主要成因,响应系统差异是长江经济带资源环境水平区域内差异的主要成因,状态系统差异是黄河流域资源环境水平区域内差异的主要成因。毫无疑问,加强顶层设计,强化中央与地方政府动态联动,引导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逐步构建和完善生态环境污染治理联防联控体系,形成资源环境“压力-状态-响应”系统良性互动,是实现中国资源环境水平空间合理布局,提升资源环境整体水平的重要途径。依托长江经济带与黄河流域重大战略布局,充分释放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等沿线城市群规划的国家政策红利,利用流域的区位和要素优势,加强流域内、流域间的交流学习,形成中国南北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格局,是实现资源环境水平整体提升,缩小南北差异的重要抓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环境水平 “压力-状态-响应”理论框架 基尼系数 QAP回归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国家安全观的历史演进与战略选择 被引量:28
16
作者 钟开斌 《中国软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23-30,共8页
国家安全观是国家安全战略的思想基础。本文构建了一个"环境-客体-主体"分析框架,从国家安全形势(环境)、国家安全威胁(客体)、国家安全维护(主体)三个维度,来考察国家安全观的演进过程。研究发现,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先后... 国家安全观是国家安全战略的思想基础。本文构建了一个"环境-客体-主体"分析框架,从国家安全形势(环境)、国家安全威胁(客体)、国家安全维护(主体)三个维度,来考察国家安全观的演进过程。研究发现,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先后经历了传统国家安全观(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转型国家安全观(改革开放后至中共十八大)、总体国家安全观(中共十八大之后)三个阶段;在这三代国家安全观时期,中国的国家安全形势、国家安全威胁和国家安全维护行为具有明显不同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研究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逻辑构成、绘制新时代国家安全风险的基本图谱、谋划国家安全体系的总体布局、加强国家安全基础研究和科技攻关等推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观 国家安全 总体国家安全观 “环境-客体-主体”分析框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组态路径研究——基于fsQCA方法的探索
17
作者 王瑞 袁勤俭 《旅游科学》 2025年第8期38-58,共21页
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有助于优化文旅产业供给侧改革,释放文旅消费潜力,推动行业创新发展。探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组态路径有助于阐释文旅融合驱动因素间的并发协同效用,为制订文旅融合政策提供参考。文章基于技术-组... 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有助于优化文旅产业供给侧改革,释放文旅消费潜力,推动行业创新发展。探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组态路径有助于阐释文旅融合驱动因素间的并发协同效用,为制订文旅融合政策提供参考。文章基于技术-组织-环境框架,将文旅融合的驱动因素归为技术、组织和环境三大维度六项要素,采集我国31个省区市文旅融合发展相关数据,利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探究驱动我国区域文旅融合发展的组态路径。结果表明,促进文旅产业高水平融合的组态路径包括技术驱动型、组织叠加型和技术-组织-环境协同型路径,阻碍文旅产业融合的组态路径包括技术缺位型、基础薄弱型、环境依赖型和组织乏力型路径。技术因素是文旅融合发展必不可少的驱动因素,组织因素和环境因素在文旅融合发展过程中分别扮演着保障者和调控者的角色。文章不仅为文旅融合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考框架,也为我国各地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实践提供了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旅融合 技术-组织-环境框架 组态路径 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