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刻奇”与“狂欢”——《武林外传》语言特点简析 被引量:2
1
作者 贺闱 刘顺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9期60-60,共1页
刻奇与狂欢间构成《武林外传》剧独特语言魅力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 武林外传 语言 “刻奇” “狂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步之遥》影像“狂欢”与老上海摩登 被引量:1
2
作者 李锋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0-32,共3页
电影《一步之遥》中充满着影像的"狂欢"场面,姜文试图采用这种方式表现老上海洋场的浮华景象与当时民众的心态。本文结合巴赫金的"狂欢"理论,从叙事结构、"摩登"主题及创作手法等方面分析姜文的主观性创... 电影《一步之遥》中充满着影像的"狂欢"场面,姜文试图采用这种方式表现老上海洋场的浮华景象与当时民众的心态。本文结合巴赫金的"狂欢"理论,从叙事结构、"摩登"主题及创作手法等方面分析姜文的主观性创作风格与他利用各种商业片组织形式向各位影业大师们作"狂欢式"的致敬方式。将影片中老上海各种摩登视觉元素的真实存在性与主观设置性,与当时的时代特征与故事原型相结合进行比较性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步之遥》 姜文 巴赫金“狂欢”理论 老上海摩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选秀节目中“出位”评委的表演所带来的大众“狂欢”效果 被引量:1
3
作者 骆剑婷 《社会科学家》 CSSCI 2007年第S1期22-23,共2页
在这几年非常火爆的电视平民选秀节目中,有一群人并不是参赛选手却也引发了热烈的讨论,那就是选秀节目中的"出位"评委。本文从"出位"评委的表演受到极大关注这一现象入手,结合巴赫金的狂欢理论,着重分析了为什么评... 在这几年非常火爆的电视平民选秀节目中,有一群人并不是参赛选手却也引发了热烈的讨论,那就是选秀节目中的"出位"评委。本文从"出位"评委的表演受到极大关注这一现象入手,结合巴赫金的狂欢理论,着重分析了为什么评委的"出位"表演能够形成社会话题,带给大众"狂欢"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位”评委 大众“狂欢” 选秀节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维吾尔民族文化与王蒙小说“狂欢化”语言风格的形成
4
作者 邓永江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5-133,共9页
二十世纪六十至八十年代,王蒙在新疆生活了十六年,并通过熟练掌握维吾尔语深入多民族文化内核。这段经历成为王蒙新时期“思想和文学创作新的出发点”。在某种程度上,王蒙新时期创作主题的拓展、新的语言风格的形成等都离不开他的“新... 二十世纪六十至八十年代,王蒙在新疆生活了十六年,并通过熟练掌握维吾尔语深入多民族文化内核。这段经历成为王蒙新时期“思想和文学创作新的出发点”。在某种程度上,王蒙新时期创作主题的拓展、新的语言风格的形成等都离不开他的“新疆经验”,尤其是维吾尔语言文化经验。例如,王蒙在《这边风景》中,就表现出了比较明显的汉/维双语混合思维下的汉语叙事特征,使其小说语言呈现出了“多声部”的现象。这一创作经验为其“狂欢化”语言风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蒙 语言风格 维吾尔语 “狂欢化” 《这边风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英文恐怖电影的“狂欢化”特性研究
5
作者 刘英昕 李敏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3期19-20,共2页
恐怖电影在电影类型之中是一个异类的存在。英文恐怖电影更与西方世界文化观念的变迁密切相关,在电影场景的设置、叙事视角的设置及人类心理展现等方面都极有代表性。本文借用巴赫金"狂欢化"的理论,从视觉、言语和自我三个角... 恐怖电影在电影类型之中是一个异类的存在。英文恐怖电影更与西方世界文化观念的变迁密切相关,在电影场景的设置、叙事视角的设置及人类心理展现等方面都极有代表性。本文借用巴赫金"狂欢化"的理论,从视觉、言语和自我三个角度分析英文恐怖电影的"狂欢化"特性,从而更加深入地揭示出此类型电影对人类的宣泄本能、后现代的颠覆意识的集中展现,对了解西方文化生产也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恐怖电影 “狂欢化” 宣泄 颠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狂欢化”与贺岁片的叙事策略
6
作者 陈建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41-42,共2页
每年随着元旦的临近和春节的到来,国产贺岁片将在各贺岁档期陆续上演。贺岁片作为一种影视文化现象,受到广大观众的期待与欢迎。贺岁片一般由强大的演员阵容组成,配合男女老少成宜的喜剧题材,在增加节日气氛的同时,大搞商业炒作,... 每年随着元旦的临近和春节的到来,国产贺岁片将在各贺岁档期陆续上演。贺岁片作为一种影视文化现象,受到广大观众的期待与欢迎。贺岁片一般由强大的演员阵容组成,配合男女老少成宜的喜剧题材,在增加节日气氛的同时,大搞商业炒作,为电影公司及其加盟演员作一番广告。在大众消费文化日益发展的环境下,“狂欢化”景观随着商品的不断扩张,已经冲出文学作品的范围,浸透到了电影领域。本文借助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来探讨国产贺岁片的“狂欢化”现象及其叙事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狂欢化”理论 叙事策略 贺岁片 大众消费文化 演员阵容 电影公司 文化现象 节日气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巴赫金的“文化狂欢”理论分析贺岁电影《桃花运》 被引量:1
7
作者 卢慧娟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35-36,共2页
狂欢节是欧洲传统的民间节日庆典,一年一度在罗马、佛罗伦萨、威尼斯、巴黎、里昂和科隆等城市举行。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即从西方狂欢节引申,用以概括一种带有喜剧色彩的文艺作品的特征,已被文学和文艺评论者用来赏析文学和文... 狂欢节是欧洲传统的民间节日庆典,一年一度在罗马、佛罗伦萨、威尼斯、巴黎、里昂和科隆等城市举行。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即从西方狂欢节引申,用以概括一种带有喜剧色彩的文艺作品的特征,已被文学和文艺评论者用来赏析文学和文艺作品。本文通过“狂欢化”理论来分析2008年贺岁片《桃花运》中“文化大众化”,便于人们了解当今大众文化的渊源、内涵和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大众化 狂欢 巴赫金 桃花 “狂欢化”理论 电影 文艺作品 节日庆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喜剧电影发生机制探析 被引量:3
8
作者 戴旋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61-64,共4页
“感于物而后动”,因现实的事物感动主体心灵促使艺术的发生,这同样适用于当代喜剧电影生产。当代喜剧电影的发生机制大体有如下几类模式:康德“心理效应”式、黑格尔“矛盾冲突”式、苏珊·朗格“生存感受”式、巴赫金“狂欢化”式... “感于物而后动”,因现实的事物感动主体心灵促使艺术的发生,这同样适用于当代喜剧电影生产。当代喜剧电影的发生机制大体有如下几类模式:康德“心理效应”式、黑格尔“矛盾冲突”式、苏珊·朗格“生存感受”式、巴赫金“狂欢化”式,不同的喜剧模式包含一定的审美观,展现了各自的审美蕴含和审美价值。这些模式抓住了观众消费心理需求,共同创造了一个欢声笑语的当代喜剧电影世界,彰显了中国喜剧电影的文化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喜剧电影发生机制 “心理效应” “矛盾冲突” “生存感受” “狂欢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为事件“记者节”的反思 被引量:2
9
作者 李晓洁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1年第3期135-139,共5页
新中国的“记者节”已经掀过了她的第一页 ,如何反思她 ,成为新闻工作者的重要课题。假如借社会学学理框架对之做分析。“记者节”就不仅是一次社会活动 ,她更应被视为一次拷问现状、理念的社会伦理事件。就表征方式而言 ,“记者节”则... 新中国的“记者节”已经掀过了她的第一页 ,如何反思她 ,成为新闻工作者的重要课题。假如借社会学学理框架对之做分析。“记者节”就不仅是一次社会活动 ,她更应被视为一次拷问现状、理念的社会伦理事件。就表征方式而言 ,“记者节”则表现为“注释性”脚本、“狂欢性”脚本、“敬畏性”脚本三种形态。社会对“记者节”的期待与她的实存表现有一定的距离 ,需要人们认知与反思 ,而后付出努力 ,保障新闻传播不脱其“交通心灵工具”的天然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记者节 伦理事件 “注释性”脚本 “狂欢性”脚本 “敬畏性”脚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1世纪诗歌叙事的演进与困惑
10
作者 罗麒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94-98,共5页
21世纪的诗歌叙事对20世纪90年代诗歌实现了本质性超越,它不仅解构冷艳清高的精英吟唱,甚至清除了后者从身边事物寻找哲理和意义的"睿智身段";其具体表现是故意停留在事件本身中,呈现为一种从叙事到叙事的"不前进"... 21世纪的诗歌叙事对20世纪90年代诗歌实现了本质性超越,它不仅解构冷艳清高的精英吟唱,甚至清除了后者从身边事物寻找哲理和意义的"睿智身段";其具体表现是故意停留在事件本身中,呈现为一种从叙事到叙事的"不前进"的叙事结构,并且叙事技巧日趋"后现代"与多元化,或进行"无逻辑"叙事,或使多种文体、语体进入诗歌成为抒发情感的艺术手段。21世纪诗歌叙事存在着"狂欢化"的隐忧:"诗味儿"丧失,"身体叙事"导致的精神退化,经典化焦虑的加重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1世纪诗歌 叙事结构 “狂欢化”隐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调音师》中的“梅尼普讽刺”
11
作者 雅茹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1期134-136,共3页
由里兰姆􀅰拉格万执导的印度电影《调音师》(Andhadhun)通过人物的奇特境遇和剧情的闹剧式反转,对一些现代社会问题进行了隐喻性描写,其影片结构与人物刻画等方面均暗含有巴赫金理论中的“梅尼普讽刺”(Menippean satire)的艺... 由里兰姆􀅰拉格万执导的印度电影《调音师》(Andhadhun)通过人物的奇特境遇和剧情的闹剧式反转,对一些现代社会问题进行了隐喻性描写,其影片结构与人物刻画等方面均暗含有巴赫金理论中的“梅尼普讽刺”(Menippean satire)的艺术特征。除“梅尼普体”的外在可塑性使之可被融进电影题材,这与印度的社会背景及民众精神趋势也密切相关。影片中的“梅尼普讽刺”铺设出“狂欢化”氛围,提升了电影的艺术深度与伦理高度,同时也颇具现实政论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音师》 “梅尼普讽刺” “狂欢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