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山水诗与“物色”论 被引量:6
1
作者 孙蓉蓉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24-130,共7页
形成于东晋的山水诗,是我国诗歌创作的一个新的发展。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篇中,专门对山水诗作了系统的研究,提出了如"随物宛转"、"与心徘徊"、"以少总多"和"江山之助"等一系列的理... 形成于东晋的山水诗,是我国诗歌创作的一个新的发展。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篇中,专门对山水诗作了系统的研究,提出了如"随物宛转"、"与心徘徊"、"以少总多"和"江山之助"等一系列的理论。这些理论不仅是对当时山水诗创作的总结和概括,而且它还深刻地影响到后来的山水诗创作。并且,后来的批评家们在刘勰"物色"论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提出了"意境"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水诗 “物色”论 盛唐山水诗 “意境”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物色”别解与“审美心理”试说——《文心雕龙》偶探之六 被引量:9
2
作者 陈良运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38-43,共6页
《物色》题解已有二说 :一是据《周礼·夏官·校人》注“物 ,色也”和李善《文选注》“有物有文曰色” ,二字限于“物”之一义 ,这种“同义反复” ,在《文心雕龙》标题中绝无仅有。二是据佛典“色”即“色相” ,此即是定语结构... 《物色》题解已有二说 :一是据《周礼·夏官·校人》注“物 ,色也”和李善《文选注》“有物有文曰色” ,二字限于“物”之一义 ,这种“同义反复” ,在《文心雕龙》标题中绝无仅有。二是据佛典“色”即“色相” ,此即是定语结构的“物之色相”。本文试作第三解 :据《左传》“物”有“相也”即观察、选择之义、庄子“物物者 ,与物无际”等 ,“物”有动词之用 (今之“物色”已成为完整的动词 ) ;又“色”之古义通于“美” ,由此 ,“物色”则成了“观察、审视万物美相”的动宾短语 ,与今之常语“审美”近似。细酌《物色》全文 ,刘勰阐述的正是诗人向审美对象“移情”(“物以情迁”、“情往似赠”)的心理活动 ,应是中国最早的一篇审美心理学专论。它置于《时序》之后《才略》之前 ,合乎《文心雕龙》全书的逻辑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心雕龙》 审美心理 审美对象 刘勰 “物色 文学评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说“物色”——兼论合成词的两可结构方式 被引量:4
3
作者 黄芬香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30-132,共3页
组合式合成词的构造方式一般分为五种,语汇中的大多数合成词都可以据此划分为不同的类别,但有些词,由于其构词语素间的意义关系比较复杂,可以有两可的情况,“物色”一词就是这样。以“物色”的现代常用义为着眼点,从“物”和“色”的语... 组合式合成词的构造方式一般分为五种,语汇中的大多数合成词都可以据此划分为不同的类别,但有些词,由于其构词语素间的意义关系比较复杂,可以有两可的情况,“物色”一词就是这样。以“物色”的现代常用义为着眼点,从“物”和“色”的语素义入手,分析二者之间的意义组合关系,是探寻其结构方式的基本依据。按此分析,“物色”既可以是并列式合成词,也可以是支配式合成词。语汇中类似“物色”这种具有两可结构方式的词还有一些。尽管人们对这些词的构成方式看法不一,但其语素间的组合关系可以做不同的分析,且具有一定的理据,这是不争的事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词 “物色 结构关系 语义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