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源-汇”理论的深圳河湾流域非点源污染风险评价 被引量:1
1
作者 李洪庆 陈明慧 +2 位作者 程飞飞 宋红艳 鞠琴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217-224,共8页
非点源污染影响因素复杂,实时监测与模拟具有难度,而景观生态风险评价从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的角度为区域污染风险评价与识别提供了新的思路。以深圳河湾流域为案例,基于“源-汇”理论,通过源汇景观识别、景观空间负荷对比指数评价污染风... 非点源污染影响因素复杂,实时监测与模拟具有难度,而景观生态风险评价从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的角度为区域污染风险评价与识别提供了新的思路。以深圳河湾流域为案例,基于“源-汇”理论,通过源汇景观识别、景观空间负荷对比指数评价污染风险,且与实地监测污染物数据进行数值与空间相关性分析,验证其结果准确性与科学性。研究结果表明:1)污染物监测数据表明流域内雨季总氮、总磷平均浓度超标率为12.99%、11.89%,非雨季超标率为8.61%、9.44%,雨季风险高于非雨季,5、7、9、10、12、13号子流域水环境质量相对较差,下游污染风险高于上游,沿海污染风险高于非沿海。2)非点源污染风险指数法评价结果表明7、9、10、12、13号子流域处于污染高风险区,集中在布吉河流域与福田河下游,占流域总面积的16.93%。3)两种风险结果具有一致性,数值上具有高度显著性,空间上具有聚集性。基于“源-汇”理论的非点源污染风险指数法适用于区域非点源污染风险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源-汇”理论 非点污染风险指数 污染风险 深圳河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景观生态学“源-汇”理论的市域尺度生态功能分区——以内蒙古通辽市为例 被引量:30
2
作者 张云路 李雄 田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65-72,共8页
市域尺度的生态功能分区对于市域生态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起着不可替代的指导作用。现阶段较为被动而静态的功能分区研究忽视了市域生态资源在城镇化发展中的剧烈变化。而景观生态学的"源-汇"概念和相关手段,将区域生态... 市域尺度的生态功能分区对于市域生态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起着不可替代的指导作用。现阶段较为被动而静态的功能分区研究忽视了市域生态资源在城镇化发展中的剧烈变化。而景观生态学的"源-汇"概念和相关手段,将区域生态功能空间格局与不断变化的生态过程之间建立了联系,在生态功能分区科学理性的研究实践中运用前景广阔。运用景观生态学"源-汇"理论,以内蒙古通辽市为例,通过对于研究区域中"源"景观的划分,设定不同景观要素的阻力值,构建基于"源"动态特征的最小累计阻力模型,计算得出阻力面。并进一步通过寻找阻力面突变点来确定分区阈值,最终确定通辽市域尺度生态功能的5大分区,最后提出有针对性的分区管控措施与指引。研究将市域生态要素在城市化下的动态演变与生态安全格局进行有机关联并制定科学的分区策略,为市域生态空间的优化及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源-汇”理论 景观生态学 市域尺度 生态功能分区 阻力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源-汇”理论和生态阻力面(UEER)模型的新疆和田地区沙源扩散路径 被引量:7
3
作者 汉瑞英 赵志平 +4 位作者 肖能文 史娜娜 张风春 高晓奇 刘高慧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701-710,共10页
厘清沙源扩散路径是荒漠化防治的重要方面。基于“源-汇”景观生态学理论,以新疆和田地区为研究对象,应用生态阻力面(UEER)模型提取沙源地、构建沙源扩散生态阻力面,共提取了和田地区128条沙源潜在扩散路径,并通过重力模型筛选出71条沙... 厘清沙源扩散路径是荒漠化防治的重要方面。基于“源-汇”景观生态学理论,以新疆和田地区为研究对象,应用生态阻力面(UEER)模型提取沙源地、构建沙源扩散生态阻力面,共提取了和田地区128条沙源潜在扩散路径,并通过重力模型筛选出71条沙源扩散重要路径,识别出48个沙源扩散节点,其中Ⅰ类沙源扩散节点31个,Ⅱ类沙源扩散节点17个。结果表明:新疆和田地区沙源高度扩散风险区域面积为11267.8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5.54%,主要分布于和田县中部、墨玉县北部、民丰县中部及南部,其中一级源地面积为8290.18 km^2,二级源地面积为1955.76 km^2,三级源地面积为1021.93 km^2;沙源扩散路径密度较高的区域集中分布于和田地区西北部,该区域沙源扩散作用最强,东南部沙源扩散作用较集中,中部沙源扩散路径较少,沙源扩散作用最弱;Ⅰ类沙源扩散节点位于绿洲、荒漠交错区域,是防沙治沙的关键节点。上述研究结果可为新疆和田地区荒漠化防治决策提供依据,同时作为对“源-汇”理论应用于沙源扩散路径的探索,为今后类似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散路径 扩散节点 “源-汇”理论 生态阻力面模型 荒漠化 分级 新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源-汇”理论的海口城市景观格局与热岛效应响应机制 被引量:12
4
作者 李玉杰 马昊 +2 位作者 邓涛 张源 付晖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223-232,共10页
城市化引起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加剧了热环境恶化。以2000、2005、2010、2015年和2018年5期Landsat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选择热场变异指数、汇源景观贡献度和景观效应指数,分析海口陆域在城乡梯度上的源汇景观格局对城市热环境的贡献及其... 城市化引起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加剧了热环境恶化。以2000、2005、2010、2015年和2018年5期Landsat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选择热场变异指数、汇源景观贡献度和景观效应指数,分析海口陆域在城乡梯度上的源汇景观格局对城市热环境的贡献及其生态效应。结果表明:1)热岛梯度演变集中于西海岸、中心城区和江东新区等区域。2)不同汇源景观的平均热场变异指数不同,呈裸地>人工表面>源景观>灌木草地>农田>汇景观>林地>水体的规律。3)源、汇景观在中心城区对热岛贡献值最大,沿着梯度方向对热岛贡献度逐渐降低;随着城镇不断扩张,在城乡梯度方向汇区比例不断增大、源区比例不断减小,导致了热岛的空间转移与扩散。4)景观效应指数在中心城区段(T1~T7)沿城乡梯度快速递减且促进热岛比例大;在郊区段(T8~T21)波动上升且缓解热岛比例大。由此,提出基于区域景观系统理论的热岛缓解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格局 地表城市热岛 梯度分析 “源-汇”理论 海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源-汇”理论的汾河太原段非点源污染识别 被引量:3
5
作者 付绍桐 甄志磊 +2 位作者 刘旭 王倩 马浩天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6-121,127,共7页
“源”“汇”景观格局是指既能促进非点源污染过程的正向演变,又能阻止/延缓生态过程的景观类型或单元。采用2020年太原市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分类提取研究区景观格局分布信息,基于“源”“汇”理论和洛伦兹曲线分析景观空间分布对非点源... “源”“汇”景观格局是指既能促进非点源污染过程的正向演变,又能阻止/延缓生态过程的景观类型或单元。采用2020年太原市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分类提取研究区景观格局分布信息,基于“源”“汇”理论和洛伦兹曲线分析景观空间分布对非点源污染的影响,并提出非点源污染防治的景观格局优化建议。结果表明:太原市非点源污染风险总体较高,“源”景观为主导作用的景观单元占62.87%。太原市中部非点源污染风险较高、东西山区较低。以“源”景观为主的景观类型位于太原市中部汾河两岸的建设用地,为极高风险区,占整体区域面积的17.69%,而太原市东西两侧山体以“汇”景观类型(主要是林地)为主,污染风险较小。基于坡度因子和河道距离因子的“源”“汇”景观污染负荷之比均大于1,在坡度要素中“汇”景观广泛分布于高坡度区,景观布局合理;河道距离要素中“源”景观分布在距河道近的区域,易导致非点源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点污染 汾河太原段 “源-汇”理论 景观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源-汇”理论的成都棕地面源污染风险评价
6
作者 陈琪 黄瑞 +1 位作者 李金芮 刘百川 《绿色科技》 2022年第22期145-149,共5页
成都四环内现存的大量棕地,对成都市大力发展公园城市有极大的阻碍作用,不仅破环城市的形象,也对整个成都市的水资源形成了巨大的潜在威胁。以成都四环内主要水域100 m缓冲区范围内现存棕地为研究对象,利用“源-汇”理论研究了棕地形成... 成都四环内现存的大量棕地,对成都市大力发展公园城市有极大的阻碍作用,不仅破环城市的形象,也对整个成都市的水资源形成了巨大的潜在威胁。以成都四环内主要水域100 m缓冲区范围内现存棕地为研究对象,利用“源-汇”理论研究了棕地形成的面源污染风险及划分污染风险等级。通过GIS、ENVI等技术手段,将棕地作为污染源,对其所在空间位置的各种人为因素与自然因素的差异性,将各指标因子进行叠加分析。得到成都市四环内棕地污染向环境中扩散的最小累计阻力值,并根据阻力值划分出了污染风险等级。结果表明:成都市主要极高风险区主要集中在金牛区、成华区、青羊区,主要的水系中的府河、清水河、摸底河都从极高风险去中穿过。对于城市主要集中治理棕地以及城市水资源保护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地 “源-汇”理论 污染 最小累计阻力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源-汇”理论与电路理论的城市热源汇聚路径研究:以重庆市南岸区为例
7
作者 陈丹 王福海 肖悦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47-155,共9页
【目的】厘清城市热源汇聚路径已经成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土地利用结构的重要途径。【方法】基于“源-汇”景观生态学理论,以重庆市南岸区为研究对象,采用均值-标准差法划分城市地表温度提取热源地,并构建热源扩散阻力面,应用电路理论... 【目的】厘清城市热源汇聚路径已经成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土地利用结构的重要途径。【方法】基于“源-汇”景观生态学理论,以重庆市南岸区为研究对象,采用均值-标准差法划分城市地表温度提取热源地,并构建热源扩散阻力面,应用电路理论提取热源汇聚路径,统计汇聚路径多环缓冲区内土地利用类型、NDVI、高程与坡度现状,分析汇聚路径内在机理。【结果】结果显示:(1)热源共计24块,面积合计12.64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4.82%,主要分布于南坪、弹子石、茶园、东港工业园四大组团;(2)热源汇聚路径共计42条,热源汇聚路径密度较高的区域集中分布于茶园组团内部以及与南坪、弹子石、茶园三大组团之间,该区域热源汇聚作用最强,弹子石组团与东港工业园组团之间汇聚路径仅有一条,热源的汇聚作用最弱;(3)耕地、水域、林地面积占比随着热源缓冲区范围增加而呈现增加的趋势,建设用地、草地、未利用地面积占比随着热源缓冲区范围增加而呈现减少的趋势。【结论】结论表明:山地城市热源汇聚路径和主控因素的空间演化特征,在距离汇聚路径100 m范围内温度主控因子贡献度排序分别为NDVI>坡度>高程;200~600 m缓冲区范围内温度主控因子贡献依次为坡度>高程>NDVI;700 m缓冲区范围内主控因子的贡献为坡度>NDVI>高程;800~1000 m缓冲区范围内主控因子贡献为NDVI>坡度>高程。研究结果能够为改善城市热环境、提高城市居住适宜度提供依据,也对“源-汇”理论应用于城市热环境热源汇聚路径进行探索,为类似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源-汇”理论 电路理论 城市热 聚路径 重庆市南岸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源-汇”景观的典型半城市化小流域非点源污染风险评价 被引量:7
8
作者 余子贤 钱瑶 +2 位作者 李家兵 李小梅 唐立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0期8276-8287,共12页
小流域的水质恶化主要由点源污染和非点源污染引起,随着点源污染控制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非点源污染已成为首要污染源。当前对非点源污染的管控仍存在难监测和难治理的问题,明晰非点源污染发生风险以及背后的原因是亟需解决的问题,因此... 小流域的水质恶化主要由点源污染和非点源污染引起,随着点源污染控制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非点源污染已成为首要污染源。当前对非点源污染的管控仍存在难监测和难治理的问题,明晰非点源污染发生风险以及背后的原因是亟需解决的问题,因此开展非点源污染风险分析和评价具有重要意义。采用高分辨率影像解译了2010年、2015年和2020年三期厦门市后溪流域土地利用数据;基于“源-汇”景观格局方法计算研究区网格单元的网格污染指数(GPI);结合土地利用变化数据分析非点源污染风险的时空变异,对风险区成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当前,“汇”景观占流域面积的67.86%,非点源污染发生风险分布呈现北低南高;十年中,非点源污染风险呈现上升趋势,目前非点源污染发生风险处于低风险水平(GPI=0.27)。通过分析风险区的土地利用构成发现耕地面积的缩减(减少67.08%)和建设用地面积扩张(增加43.02%)是污染风险发生变动的主要原因。计算了风险区转移矩阵,发现非点源污染发生风险区呈现出中高风险区向低风险区和“汇”景观区域转移的趋势。基于“源-汇”景观格局理论计算的网格污染指数(GPI)可以有效地对流域非点源污染风险值进行表征,是评价和分析流域非点源污染发生风险的可用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点污染 “源-汇”理论 后溪流域 厦门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矿产资源开发的水污染风险评估——以辽宁省为例
9
作者 庞天一 黄栋 张业辉 《环境污染与防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4-90,I0005,共8页
矿产资源开发对地表水环境的污染风险评估是指导区域水环境保护和采矿产业布局优化调整的关键环节。基于矿产资源国情调查数据,揭示了辽宁省矿区的空间分布特征,选定阻力因子构建阻力面,引入最小累积阻力(MCR)模型定量评估矿区的水污染... 矿产资源开发对地表水环境的污染风险评估是指导区域水环境保护和采矿产业布局优化调整的关键环节。基于矿产资源国情调查数据,揭示了辽宁省矿区的空间分布特征,选定阻力因子构建阻力面,引入最小累积阻力(MCR)模型定量评估矿区的水污染风险,探究其风险空间分布特征并提出相应的风险防控建议。结果表明:辽宁省矿区数量多(2 125个),分布广泛,矿区密度总体表现为东部>北部>西部>中部;区域综合阻力值总体较低,整体遵循“西高东低”的阻力递减规律;极高风险矿区占总数的36.19%(769个),丹东市、大连市矿区是水污染高风险核心区;针对不同区域的源、汇和阻力面特征,对不同风险的各类矿区需采取差异化的风险防控措施。本研究可为生态文明背景下区域矿产资源开发的合理调整与规划提供科学参考,为其他区域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风险评估提供方法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源-汇”理论 非点污染 水污染风险 辽宁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形态空间格局分析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的城市热环境生态网络优化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潘振华 周媛 +3 位作者 姚婧 宁顺斌 罗于舒 汪曼林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85-1093,共9页
【目的】建立合理的城市热环境生态网络,以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方法】以成都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对象,基于“源-汇”理论,利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方法(MSPA)与景观连通性指数,分别筛选研究区内景观稳定性好、连通性高的“源”“汇”景观... 【目的】建立合理的城市热环境生态网络,以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方法】以成都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对象,基于“源-汇”理论,利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方法(MSPA)与景观连通性指数,分别筛选研究区内景观稳定性好、连通性高的“源”“汇”景观作为生态源地;运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重力模型以及水文分析模块构建和筛选研究区内的重要生态廊道,从而建立缓解城市热环境问题的多层级“源-汇”景观网络。【结果】分别筛选出24个具有重要连通性的“源”“汇”核心斑块作为重要生态源地。构建“源-源”廊道102条,“汇-汇”廊道141条,“源-汇”廊道325条,生态节点103个,障碍点148个。通过综合相交分析,一级补偿廊道主要由岷江、毗河和其他河道构成,二级输送廊道主要分布在“汇”景观较为密集的区域,三级作用廊道主要分布在高强度建设区域。【结论】基于“源-汇”理论构建的多层级生态网络优化格局是有效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重要举措。图4表3参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态空间格局分析方法(MSPA)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源-汇”理论 城市热环境 景观生态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信江多流域土地利用空间负荷的河流氮磷输出响应
11
作者 李梦冰 周丙娟 +3 位作者 孙聪康 陈勇 罗凯 王金亮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85-798,共14页
【目的】近年来流域水体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总氮和总磷已成为水体污染衡量指标之一,河流氮磷浓度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流域土地利用的影响,为保障信江流域水环境安全,开展土地利用空间负荷的氮磷输出响应研究对判定流域养分流失风险级别... 【目的】近年来流域水体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总氮和总磷已成为水体污染衡量指标之一,河流氮磷浓度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流域土地利用的影响,为保障信江流域水环境安全,开展土地利用空间负荷的氮磷输出响应研究对判定流域养分流失风险级别、划定流域优先治理区、促进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具有重大意义。【方法】选取信江流域的16个子流域作为研究区,利用2000年和2020年地表覆盖数据、高程数据、河网数据和2020年河流断面总氮与总磷监测数据,参考“源-汇”理论并利用洛伦兹曲线,构建土地利用空间负荷比指数,最后通过皮尔逊相关性分析,探讨流域氮磷输出与土地利用的时空关系。【结果】①相对高程、坡度、相对距离和综合的LWLI指数均值不超过0.3,表明流域当前土地利用的氮磷污染风险较低。②从三类空间要素对污染负荷贡献的角度来看,结果显示由大到小依次为LWLI_(s)、LWLI_(e)和LWLI_(d),表明相对高程和坡度对流域空间污染负荷的影响更为显著,因此,流域内位于中高海拔、坡度陡峭地区的土地利用类型应成为重点关注对象。③从“源-汇”地类结构和土地利用空间负荷的角度分析土地利用与氮磷输出的Pearson关系,发现土地利用空间负荷比指数同氮磷浓度的相关系数要比源汇地类面积结构的更高,存在更显著的相关性,能更有效表征流域的总氮、总磷流失量。【结论】从“源-汇”视角出发,将“源-汇”理论应用于流域土地利用空间负荷时空演变分析,定量分析多流域土地利用空间负荷与河流水质的关系,为水污染的治理和管理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可进一步为信江流域区划研究提供基础,为信江流域的水污染防治和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优化提供借鉴经验,为信江流域改善生态环境和水质等方面提供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江流域 土地利用格局 “源-汇”理论 土地利用空间负荷 洛伦兹曲线 氮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被状况区划及预测模型研究
12
作者 白晋晋 徐明德 +2 位作者 白波 赵文江 张月婷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76-81,共6页
基于遥感数据计算植被覆盖度(FVC),以沁水县为例,引入"源-汇"理论及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评估植被状况并进行区域划分,依据区划结果提出具体管控措施。同时构建像元趋势外推模型,以2016年FVC为参照验证模型精度并对研究区未... 基于遥感数据计算植被覆盖度(FVC),以沁水县为例,引入"源-汇"理论及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评估植被状况并进行区域划分,依据区划结果提出具体管控措施。同时构建像元趋势外推模型,以2016年FVC为参照验证模型精度并对研究区未来植被覆盖度进行预测。结果表明模型预测结果与遥感数据反演结果差异较小,均方根误差(RMSE)0.098,相关系数(R2)0.804,说明像元趋势外推模型在FVC预测方面具有一定的适用性。沁水县2016年后植被状况以稳定和改善为主,在外界干扰因素稳定的情况下将达到稳定状态。研究将植被状况的静态格局、生态过程及动态趋势有机联合起来并制定合理的分区管控措施,为植被的有效保护及区域经济生态的协调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度 “源-汇”理论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区划 像元趋势外推模型 沁水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