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含J-型浓度-效应关系农药的联合毒性评估 被引量:1
1
作者 周娜娜 张瑾 +3 位作者 骆纵纵 陶梦婷 宋崇崇 卞志强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94-100,共7页
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一些污染物的浓度-效应曲线(CRC)呈J-型,即低浓度刺激高浓度抑制,而目前关于含有J-型CRC的污染物的联合毒性相互作用研究尚少。已有研究发现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抗蚜威(PIR)对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的CRC... 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一些污染物的浓度-效应曲线(CRC)呈J-型,即低浓度刺激高浓度抑制,而目前关于含有J-型CRC的污染物的联合毒性相互作用研究尚少。已有研究发现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抗蚜威(PIR)对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的CRC呈J型,因此,该研究采用直接均分射线法设计了4种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涕灭威(ALD)、残杀威(BAY)、呋喃丹(CAR)、灭多威(MET)分别与PIR构成的二元混合物体系:PIR-ALD(J-S型)、PIR-BAY(J-S型)、PIR-CAR(J-S型)、PIR-MET(J-S型),共20条具有不同浓度配比的射线,应用时间微板毒性分析法(t-MTA)测定二元混合物体系对C.pyrenoidosa在不同暴露时间(12、24、48、72和96 h)的生长抑制毒性,应用拓展等效线图法进行混合物组分间的毒性相互作用的定性分析。结果表明,PIR-ALD(J-S型)混合体系呈现S和J型2种浓度-效应关系,PIR-BAY、PIR-CAR、PIR-MET混合后均呈S型浓度-效应关系;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和浓度的增加,3组二元混合物体系(PIR-ALD、PIR-CAR、PIR-MET)对C.pyrenoidosa的毒性均逐渐增强,即具有时间和浓度依赖毒性,而PIR-BAY混合体系在暴露时间内无明显毒性;依据拓展等效线图法,在暴露时间96 h时,4组二元混合体系(PIR-ALD、PIR-BAY、PIR-CAR、PIR-MET)的5条混合射线(R1、R2、R3、R4、R5)在EC_(10)、EC_(20)、EC_(30)、EC_(40)、EC_(50)效应水平下,呈现毒性相互作用,即拮抗作用或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核小球藻 拓展等效线法 J型浓度-效应关系 协同作用 拮抗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部分含J-型剂量-效应关系二元混合物的毒性效应 被引量:9
2
作者 窦容妮 刘树深 +2 位作者 刘海玲 王丽娟 覃礼堂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2010年第4期498-504,共7页
低剂量刺激高剂量抑制的Hormesis效应常常呈现J-型剂量-效应关系,如何评价Hormesis污染物及其混合物的毒性目前尚未解决.选择微板毒性分析法(Microplate Toxicity Analysis,MTA)获得的具有J-型剂量-效应关系的丙酮、乙腈及S-型剂量效应... 低剂量刺激高剂量抑制的Hormesis效应常常呈现J-型剂量-效应关系,如何评价Hormesis污染物及其混合物的毒性目前尚未解决.选择微板毒性分析法(Microplate Toxicity Analysis,MTA)获得的具有J-型剂量-效应关系的丙酮、乙腈及S-型剂量效应关系的二甲亚砜为混合物组分,以直接均分射线法构建丙酮-二甲亚砜(J-S型)、乙腈-二甲亚砜(J-S型)和丙酮-乙腈(J-J型)3个二元混合物体系,利用不同效应浓度水平下以浓度加和为参考模型的多个等效线图分析污染物的毒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所有二元混合物仍然具有J-型浓度-效应关系特征,除丙酮-乙腈二元混合体系在1个效应浓度水平下可能呈现协同特征外,其余二元混合物在不同效应浓度水平均表现为拮抗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型剂量-效应关系 直接均分射线法(EquRay) 浓度加和 等效线图 拮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水中双酚A 被引量:49
3
作者 李英 王楼明 +4 位作者 张琛 叶锐均 张昱 刘丽 刘志红 《质谱学报》 EI CAS CSCD 2005年第1期18-21,共4页
基于固相微萃取技术 (SPME)具有前处理方法操作简单、避免使用有机溶剂、回收率高等优点 ,且容易与其它分析仪器联用 ,建立了一种顶空衍生固相微萃取 -气相色谱 -质谱法 (SPME-GC/MS)测定水中双酚 A的分析方法。通过优化 SPME纤维头、... 基于固相微萃取技术 (SPME)具有前处理方法操作简单、避免使用有机溶剂、回收率高等优点 ,且容易与其它分析仪器联用 ,建立了一种顶空衍生固相微萃取 -气相色谱 -质谱法 (SPME-GC/MS)测定水中双酚 A的分析方法。通过优化 SPME纤维头、萃取温度和时间、解吸时间、搅拌速度、p H值等萃取条件及衍生化温度和衍生化时间等衍生化条件 ,实现了水中痕量双酚 A的快速测定。结果表明 :用 85 μm的聚丙烯酸酯 (PA)萃取涂层对水中的双酚 A萃取效果很好 ,双酚 A在 0 .0 1~ 1 0 0 μg/L的质量浓度范围内 ,线性良好 ,相关系数 >0 .999,方法的检测限为 2 .5 ng/L (S/N =3 ) ,相对标准偏差 (n=7)为 3 .1 3 % ,回收率为 86.3 %~ 95 .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相色谱-质谱法 双酚A 固相微萃取技术 相对标准偏差 前处理方法 聚丙烯酸酯 衍生化 有机溶剂 仪器联用 SPME 萃取温度 解吸时间 搅拌速度 萃取条件 快速测定 萃取效果 浓度范围 关系 回收率 pH值 检测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K-PD模型在静脉麻醉中的应用 被引量:1
4
作者 李岩 张卫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57-459,共3页
现代药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由药动学和药效学构成。药物动力学(PK)是研究药物体内过程动态规律的科学;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原理与规律的科学,描述随着浓度变化出现的药理效应,并对效应的时间过程进行分析。单一的药物动力... 现代药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由药动学和药效学构成。药物动力学(PK)是研究药物体内过程动态规律的科学;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原理与规律的科学,描述随着浓度变化出现的药理效应,并对效应的时间过程进行分析。单一的药物动力学或药效学无法很好描述药物浓度-时间-效应三者之间的关系,必须把两者结合起来。因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麻醉 PD模型 药物体内过程 药物动力学 应用 药物浓度 现代药理学 时间-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规格5-ISMN-SRC体外释放度与体内吸收的相关性 被引量:1
5
作者 荣征星 陈钧 +3 位作者 黄霞 蒋新国 姜昌斌 陈红专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575-578,共4页
目的评价两种规格5-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胶囊(5-ISMN-SRC)体外释放度与体内吸收的相关性,为5ISMNSRC的质量控制提供依据。方法应用ZRS8G智能溶出仪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两种规格5-ISMN-SRC(25、50mg)在两种pH介质(pH为1.0和6.8)中... 目的评价两种规格5-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胶囊(5-ISMN-SRC)体外释放度与体内吸收的相关性,为5ISMNSRC的质量控制提供依据。方法应用ZRS8G智能溶出仪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两种规格5-ISMN-SRC(25、50mg)在两种pH介质(pH为1.0和6.8)中的释放度;采用气相色谱法(GC)测定志愿受试者分别口服两种规格药物后不同时间的血药浓度(n=22、21),按WagnerNelson公式计算一定时间段药物的体内吸收百分率。结果两种规格5-ISMN-SRC在pH为1.0和6.8介质中的体外释药行为基本符合零级动力学过程,5ISMN释放与pH无明显关系。口服5-ISMN-SRC,规格为25mg较50mg的体内药动学参数AUC0T、AUC0∞和Cmax显著降低(P<0.01),但Tmax无明显差异(P>0.05)。两种不同介质(pH为1.0和6.8)的体外累积释放百分率与体内吸收百分率的回归分析表明,5-ISMN-SRC为25mg规格的相关系数r为0.9641和0.9526,50mg的相关系数r为0.9846和0.9680,均大于临界值r1-0.01。结论两种规格5ISMNSRC的体外释放度与体内吸收具有显著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释放度 体内吸收 相关性 5-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胶囊 5-ISMN 高效液相色谱法 关系 志愿受试者 气相色谱法 零级动力学 药动学参数 百分率 质量控制 血药浓度 不同时间 体外释药 回归分析 累积释放 介质 pH 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右美托咪啶对机械性疼痛刺激的镇痛有效浓度测定 被引量:3
6
作者 邬子林 周志飞 +2 位作者 邓瑞华 刘湘玉 佘守章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729-732,共4页
目的:测定右美托咪啶对志愿者机械性疼痛刺激的镇痛有效浓度.方法:征集健康志愿者50名(ASA-I级)随机分为5个组,每组10例,并接受机械性疼痛刺激和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scale,VAS)分别以血浆靶浓度(0.9 ng/ml、1.04 ng/ml... 目的:测定右美托咪啶对志愿者机械性疼痛刺激的镇痛有效浓度.方法:征集健康志愿者50名(ASA-I级)随机分为5个组,每组10例,并接受机械性疼痛刺激和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scale,VAS)分别以血浆靶浓度(0.9 ng/ml、1.04 ng/ml、1.2 ng/mi、1.39 ng/ml和1.6 ng/ml)靶控输注右美托咪啶,于靶控输注后5min (T1)、10min (T2)、15min (T3)、20min (T4)和30min (T5)等时点唤醒VAS评分,若唤醒困难或任何时间点VAS <10 mm为镇痛有效,并记录为阳性,并于相应时间点记录BIS值、HR、MAP和SpO2.采用概率单位法(probit)回归分析计算两组的浓度-效应曲线方程及其痛觉消失的EC50和EC95.结果:五组间随着靶浓度增加和时间推移,BIS值逐步下降,痛觉消失发生率逐渐上升(P<0.05).痛觉消失的EC50、EC9s分别为1.162(1.063~1.267) ng/ml和1.572(1.402~2.075) ng/ml.与基础值比较,各组MAP、HR于靶控输注10min时后开始逐渐下降(P<0.05).结论:DEX对机械性疼痛刺激具有明显的镇痛作用,EC50、EC95分别为1.162 ng/ml和1.572 ng/ml,合并血压和心率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美托咪啶 靶控输注 机械性疼痛 镇痛 浓度-效应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纳米颗粒对人肺腺癌细胞株A549的毒性效应 被引量:1
7
作者 吴玉呈 刘正霞 +2 位作者 郭志睿 周萍 鲁翔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17-421,共5页
目的:探讨直径4 nm的金颗粒对人肺腺癌细胞株A549的毒性以及浓度-效应关系。方法:在A549细胞培养液中,分别加入柠檬酸钠溶液(对照组)以及浓度分别为12.5、25.0和50.0μg/ml的直径4 nm的金颗粒溶液孵育48 h。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鉴... 目的:探讨直径4 nm的金颗粒对人肺腺癌细胞株A549的毒性以及浓度-效应关系。方法:在A549细胞培养液中,分别加入柠檬酸钠溶液(对照组)以及浓度分别为12.5、25.0和50.0μg/ml的直径4 nm的金颗粒溶液孵育48 h。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鉴定金纳米颗粒并观察其在细胞内的分布情况;采用细胞增殖和毒性试剂盒检测细胞活力;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A549的细胞周期和凋亡。结果:TEM显示金纳米颗粒大小及形态均一,主要分布于A549细胞的微小囊泡、胞浆、溶酶体以及细胞核周围。与对照组相比,4 nm金颗粒能显著降低细胞活力(P<0.05),且具有浓度-效应关系。流式细胞检测结果显示,较高浓度(25及50μg/ml)4 nm金颗粒处理后,A549细胞凋亡比例显著增加(P<0.05),但细胞周期未见显著性差异。结论:直径4nm的金颗粒能显著降低A549的细胞活力,促进A549凋亡,且具有浓度-效应关系,为肺癌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纳米颗粒 A549 毒性 浓度-效应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芥子穴位给药配伍对延胡索乙素药效动力学影响的研究
8
作者 高远 李冀 +1 位作者 韩东卫 周梦丹 《世界中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18,共5页
目的:探讨“冬病夏治”全方配伍和无白芥子配伍延胡索乙素在模型家兔“肺俞”穴皮下药代动力学特征及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PK-PD)模型的相关性。方法:支气管哮喘模型家兔随机分成延胡索单方组、缺白芥子组、全方组,微透析技术收集14 ... 目的:探讨“冬病夏治”全方配伍和无白芥子配伍延胡索乙素在模型家兔“肺俞”穴皮下药代动力学特征及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PK-PD)模型的相关性。方法:支气管哮喘模型家兔随机分成延胡索单方组、缺白芥子组、全方组,微透析技术收集14 h穴位皮下透析液,液相色谱-质谱法(Liquid Chromatography Mass Spectrometry,LCMS)法检测方中君药延胡索主要成分延胡索乙素浓度,获得药代动力学参数;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对应时间点模型动物血清中IgE水平,获得药效学参数;对药动学、药效学参数进行PK-PD模型拟合。结果:白芥子配伍后的药峰浓度(C_(max))、药时曲线下面积(AUC_(0-t))、平均滞留时间(MRT_(0-t))均显著增加(P<0.01,P<0.01,P<0.05),达峰时间(T_(max))提前(P<0.01);“浓度-时间-效应”三维曲线表明,方中有白芥子配伍时,药效出现更快、消退更慢,起效时间晚于峰浓度,具有一定滞后性。结论:动力学参数、PK-PD模型结果表明,白芥子配伍能够改变“方中君药”——延胡索的主要成分延胡索乙素穴位局部的皮下分布,促进方中君药有效成分快速吸收,延长滞留时间,在方剂中起到主药、改善其他药物分布的“双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芥子 穴位给药 配伍研究 延胡索乙素 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模型 “冬病夏治”方 “浓度-时间-效应”三维关系 滞后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塑料对湖泊生态系统初级生产者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吴凡 哈咸瑞 +1 位作者 黎佳佳 高扬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465-4477,共13页
塑料的广泛应用导致大量微塑料进入环境,尤其是水环境,从而产生环境风险。浮游植物等自养生物是湖泊系统的主要初级生产者,是湖泊食物链的关键组成部分,为食物链的上游提供能量和物质基础。同时,浮游植物也是对微塑料响应最敏感的类群... 塑料的广泛应用导致大量微塑料进入环境,尤其是水环境,从而产生环境风险。浮游植物等自养生物是湖泊系统的主要初级生产者,是湖泊食物链的关键组成部分,为食物链的上游提供能量和物质基础。同时,浮游植物也是对微塑料响应最敏感的类群。了解湖泊浮游植物等初级生产者对微塑料的响应是探究微塑料对湖泊生态系统功能影响的重要基础。总结了全球湖泊生态系统微塑料的丰度、类型、尺寸、来源等分布特征,系统分析了微塑料暴露对浮游植物等初级生产者细胞结构、基因表达和生长,以及对浮游植物叶绿素a含量、光合活性的影响,并总结了其中的影响机制。总体而言,微塑料会降低初级生产者的叶绿素a含量,剂量越高、尺寸越小,这种抑制作用越强烈;同时,微塑料也会作用于初级生产者,造成细胞膜损伤、DNA损伤,调控其相关功能基因表达,抑制其生长和光合活性等。然而,湖泊生态系统微塑料的实际检出浓度远低于室内暴露实验中的添加剂量,微塑料结构和组分也更为复杂,野外观测结果与室内培养实验之间还不能建立直接的对应关系。因此,未来的相关研究应集中在如何有效联系野外观测结果与室内培养实验结果,进一步聚焦建立可靠的、可应用推广的微塑料浓度与初级生产者之间的剂量-效应关系模型,探究微塑料对湖泊初级生产者的作用机制,为刻画微塑料对湖泊生态系统初级生产者及其功能的作用机制提供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浓度 初级生产者 细胞结构 光合作用 叶绿素A 剂量-效应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0^#柴油水溶性成分对僧帽牡蛎DNA损伤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7
10
作者 郁昂 陈荣 +1 位作者 王重刚 郑微云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10-14,共5页
在实验条件下,将僧帽牡蛎(Ostreacucullata)分别置于含有低(0.5mg/L)、中(2mg/L)和高(5mg/L)3种浓度0#柴油水溶性成分的海水中,利用碱解旋法测定消化腺和鳃DNA损伤的程度。结果表明,DNA损伤的程度随污染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并存在一定的剂... 在实验条件下,将僧帽牡蛎(Ostreacucullata)分别置于含有低(0.5mg/L)、中(2mg/L)和高(5mg/L)3种浓度0#柴油水溶性成分的海水中,利用碱解旋法测定消化腺和鳃DNA损伤的程度。结果表明,DNA损伤的程度随污染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并存在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解除污染后,DNA损伤恢复到对照水平。DNA损伤可作为监测海洋石油污染的生物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损伤 水溶性成分 牡蛎 初步研究 剂量-效应关系 对照 监测 消化腺 浓度 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醋酸盐类城市道路抑尘剂的生态毒性及生物降解特性 被引量:6
11
作者 凌文翠 李真真 +2 位作者 孙长虹 方瑶瑶 刘桂中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643-1650,共8页
醋酸盐类抑尘剂因其具有良好的抑尘效果和生态友好性,被越来越多地用于城市道路抑尘.为了揭示醋酸盐类抑尘剂的水生态效应,选取水环境中占据不同生态位的4种水生生物(发光细菌、羊角月牙藻、大型溞和青鳉鱼)进行急性毒性测试.结果表明... 醋酸盐类抑尘剂因其具有良好的抑尘效果和生态友好性,被越来越多地用于城市道路抑尘.为了揭示醋酸盐类抑尘剂的水生态效应,选取水环境中占据不同生态位的4种水生生物(发光细菌、羊角月牙藻、大型溞和青鳉鱼)进行急性毒性测试.结果表明:4种水生生物对醋酸盐类抑尘剂的敏感程度依次为羊角月牙藻〉大型溞〉青鳉鱼〉发光细菌.确定了抑尘剂与大型溞、发光细菌、青鳉鱼的剂量-效应关系,抑尘剂对三者的EC50/LC50(半数效应浓度/半致死浓度)分别为1.29、37.6、32.7 g/L.抑尘剂对羊角月牙藻的急性毒性及其质量浓度之间没有呈现出明确的数量关系,但是可推断EC50为mg/L量级.以此为基础,推断醋酸盐类抑尘剂的预测无效应浓度范围为21.8~177μg/L.不同温度下抑尘剂在水中的生物降解速率结果显示,在5和25℃时,醋酸盐类抑尘剂均易被降解,主要是微生物和藻类的共同降解作用所致.研究显示,醋酸盐类抑尘剂易于生物降解且生态毒性较低,但在使用时应注意区域总量控制,以防止对水生生物造成潜在威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抑尘剂 剂量-效应关系 生态毒性 预测无效应浓度 生物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硝酸钠对鲫鱼肝脏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27
12
作者 谭树华 罗少安 +2 位作者 梁芳 严芳 何典翼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6-18,共3页
采用室内模拟方法,研究了不同亚硝酸钠浓度(0.5mg/L、1.0mg/L、2.0mg/L和3.0mg/L)处理不同时间后对鲫鱼肝脏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处理后24h,各浓度处理组的CAT活性增加;当处理时间延长时,2.0mg/L和3.0mg/L处理组... 采用室内模拟方法,研究了不同亚硝酸钠浓度(0.5mg/L、1.0mg/L、2.0mg/L和3.0mg/L)处理不同时间后对鲫鱼肝脏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处理后24h,各浓度处理组的CAT活性增加;当处理时间延长时,2.0mg/L和3.0mg/L处理组CAT活性受到抑制,抑制程度与其剂量高低和暴露时间的长短呈正相关,表现出显著的浓度-效应和时间-效应关系;而0.5mg/L和1.0mg/L处理组CAT活性在暴露后48h显著升高,在96h时下降至稍低于对照组。结果表明,CAT活性对亚硝酸钠胁迫较为敏感,提示有可能成为水体中亚硝酸盐氮浓度升高的一个合适的生物指示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鲫鱼肝脏 过氧化氢酶 亚硝酸钠 过氧化氢酶活性 肝脏 鲫鱼 过氧化氢酶(CAT) 时间-效应关系 CAT活性 处理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番茄红素对实验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8
13
作者 卢锋 乔玲 马远方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51-155,共5页
目的:应用中药血清药理学方法,观察番茄红素对实验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用6周龄,体重为18-20g的BALB/e小鼠200只,设0、10、15和20mg/kg·bw四个番茄红素水平处理。于给药后0.5、1、1.5、2、2.5、3、3.5、4、4.5和... 目的:应用中药血清药理学方法,观察番茄红素对实验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用6周龄,体重为18-20g的BALB/e小鼠200只,设0、10、15和20mg/kg·bw四个番茄红素水平处理。于给药后0.5、1、1.5、2、2.5、3、3.5、4、4.5和5小时分别无菌条件下取血,分离血清进行脾脏T细胞增殖活性和分泌IL-2、IL-4活性、NK细胞杀伤活性等免疫功能检测。结果:不同剂量番茄红素对脾淋巴细胞增殖、IL-2、IL-4产生有促进作用,且不同时相有所波动;能明显增强NK细胞活性,以高剂量组最为明显,作用时间较长;其药效影响集中在给药后0.5~3小时。结论:适宜剂量的番茄红素能增强特异性与非特异性免疫,表明有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红素 免疫功能 剂量-时间-效应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雏鸡感染堆型艾美耳球虫及体内一氧化氮的生成 被引量:3
14
作者 申兆菊 蒋金书 朱蓓蕾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3-7,共5页
本研究利用 Griess反应监测了雏鸡感染堆型艾美耳球虫 (Eimeria acervulina)后血浆 NO- 2 水平与球虫卵囊感染剂量之间的剂量 -效应关系以及与感染时间之间的时间 -效应关系。在剂量 -效应关系试验中 ,以 1.0× 10 3~ 2 .7× 1... 本研究利用 Griess反应监测了雏鸡感染堆型艾美耳球虫 (Eimeria acervulina)后血浆 NO- 2 水平与球虫卵囊感染剂量之间的剂量 -效应关系以及与感染时间之间的时间 -效应关系。在剂量 -效应关系试验中 ,以 1.0× 10 3~ 2 .7× 10 4个卵囊 /只鸡的剂量给雏鸡感染 E.acervulina后 ,其血浆 NO- 2 水平随着感染剂量的增加而升高。在时间 -效应关系试验中 ,以 2 .7× 10 4个卵囊 /只鸡的剂量感染雏鸡后 ,其血浆 NO- 2 水平逐步升高 ,至感染后第 4天末达到最高值。本试验结果表明 ,雏鸡血浆 N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氧化氮 雏鸡 堆型艾美耳球虫 剂量-效应关系 时间-效应关系 感染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金属混合物对鲫淋巴细胞DNA损伤的研究 被引量:10
15
作者 胡晓磐 时夕金 周建华 《水利渔业》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1-12,共2页
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研究了重金属混合物对鲫淋巴细胞DNA的损伤。结果表明:重金属混合物对鲫淋巴细胞DNA有损伤作用,随着剂量增加,损伤加重,在实验浓度范围内,存在剂量-效应关系,但与作用时间无明显的相关性。DNA损伤可望成为水环... 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研究了重金属混合物对鲫淋巴细胞DNA的损伤。结果表明:重金属混合物对鲫淋巴细胞DNA有损伤作用,随着剂量增加,损伤加重,在实验浓度范围内,存在剂量-效应关系,但与作用时间无明显的相关性。DNA损伤可望成为水环境基因毒剂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细胞DNA损伤 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 剂量-效应关系 损伤作用 毒剂 基因 相关性 重金属 水环境 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雌、孕激素对子宫内膜癌细胞孤儿受体ERRα的调控作用 被引量:3
16
作者 高敏 魏丽惠 +4 位作者 孙蓬明 王建六 赵丹 赵超 王志启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81-283,共3页
目的:探讨孤儿受体ERRα与雌激素(E)、孕激素(P)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在子宫内膜癌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 PCR)方法,检测不同浓度(10-10, 10-8, 10-6 mol/L)17β雌二醇(17βE2 )作用于Ishikawa细胞系不同时间(0min... 目的:探讨孤儿受体ERRα与雌激素(E)、孕激素(P)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在子宫内膜癌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 PCR)方法,检测不同浓度(10-10, 10-8, 10-6 mol/L)17β雌二醇(17βE2 )作用于Ishikawa细胞系不同时间(0min, 15min, 30min和24h)后ERRαmRNA的变化,并应用ER拮抗剂ICI182780同时作用细胞,观察是否可阻断E2 对ERRα的调控作用;检测不同浓度孕酮( 10-8, 10-7, 10-6, 10-5 mol/L)作用于Ishikawa细胞系24h后ERRαmRNA的变化。结果: 10-10 mol/L17βE2 作用于Ishikawa细胞系15min, 30min及24h后ERRαmRNA水平与未加E2 相比均稍有增加,而10-8, 10-6 mol/L17βE2 作用于细胞系15min, 30min及24h后ERRαmRNA明显减小,以10-8 mol/L作用后减少最明显。同时加入E2 和ICI182780作用于细胞系后,E2对ERRαmRNA的减小作用被阻断。10-8mol/L孕酮作用于细胞系24h后,ERRαmRNA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变化,但加入10-7, 10-6和10-5 mol/L孕酮后,ERRαmRNA表达均出现明显增加。结论: 17βE2 可减少子宫内膜癌细胞系Ishikawa细胞ERRαmRNA的表达,此减少作用是通过ER介导完成的。孕酮可增加ERRαmRNA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RR 调控作用 孤儿受体 孕激素 ICI182780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ΑMRNA mol/L 17Β-E2 17β-雌二醇 MRNA水平 mRNA表达 不同浓度 子宫内膜癌 24h 相互关系 PCR) 不同时间 癌细胞系 孕酮 雌激素 拮抗剂 对照组 A细胞 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芥中毒小鼠微量血细胞DNA损伤的检测
17
作者 张慧丽 景洪江 +3 位作者 余卫 江云 卢波 陈志龙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98-298,共1页
目的 为探讨硫芥对小鼠外周血细胞DNA损伤的剂量 效应和时间 效应关系 ,为寻找硫芥中毒早期亚临床损伤的诊断指标 ,提供动物体内实验的数据。方法 昆明种小鼠 ,硫芥纯度 97.3% ,用1,2 丙二醇稀释成所需浓度 ,在颈背部皮下注射。随... 目的 为探讨硫芥对小鼠外周血细胞DNA损伤的剂量 效应和时间 效应关系 ,为寻找硫芥中毒早期亚临床损伤的诊断指标 ,提供动物体内实验的数据。方法 昆明种小鼠 ,硫芥纯度 97.3% ,用1,2 丙二醇稀释成所需浓度 ,在颈背部皮下注射。随机分为丙二醇溶剂组 ,硫芥中毒组 (自身对照 ) :18mg·kg- 1(LD50 ) ,2 4mg·kg- 1(LD70 ) ,30mg·kg- 1(LD90 ) ,正常观察组和中毒观察组 ,每组 10只小鼠(18mg·kg- 1组除外 )。剪尾采血 5 μL ,采血时间为0 ,2 ,4 ,8,2 4 ,72和 12 0h。应用单细胞凝胶电泳(SCGE)技术进行制片、铺胶、裂解、电泳、染色。荧光显微镜下目镜测微尺测量 ,彗星细胞DNA迁移度(μm)和彗星细胞DNA迁移率 (% ) ,统计分析用SPSS10 .0分析软件及卡方检验。结果 ①硫芥中毒后受损细胞 (即拖尾细胞 )DNA迁移率 4h达到峰值 ,低、中、高 3个剂量组分别为 35 .3% ,5 7.8% ,72 % ,显著高于自身对照 (P <0 .0 1) ,8h后逐渐降低 ,72h后低剂量组接近正常值 (P >0 .0 5 )。②DNA迁移度 (拖尾长度 ) 4h达到第一个峰值 ,低、中、高 3个剂量组分别为 (16 .0 0± 1.99) ,(2 2 .0 5± 1.0 0 ) ,(35 .90± 1.2 9) μm ,显著高于自身对照 (P <0 .0 1) ,2 4h出现第二个峰值 ,其后随时间延长逐渐下降。上述结果提示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芥中毒 DNA损伤 剂量-效应关系 时间-效应关系 单细胞凝胶电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