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深水块状砂岩“泥包砾”结构成因机制 被引量:5
1
作者 廖建波 李相博 +4 位作者 赵惠周 张晓磊 李智勇 完颜容 王菁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6-53,共8页
通过元素地球化学分析、X-衍射全岩分析、岩石薄片分析等试验方法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块状砂岩中"泥包砾"结构成因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结构中泥质包壳层Fe/Mn值较低、MnO_2含量较高,Th/U值较高、δU小于1,Sr/Ba值较低... 通过元素地球化学分析、X-衍射全岩分析、岩石薄片分析等试验方法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块状砂岩中"泥包砾"结构成因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结构中泥质包壳层Fe/Mn值较低、MnO_2含量较高,Th/U值较高、δU小于1,Sr/Ba值较低,反映近岸、偏氧化及低古盐度的浅水地球化学特征,和与其伴生的半深湖层状泥岩的沉积介质环境存在较大差异性;结构中内核的主要成分为砂质、泥质或白云石团块,形成于滨浅湖或三角洲前缘环境;"泥包砾"结构非瞬态形成,而是贯穿长7—长6_3期三角洲前缘砂泥岩软沉积物往深湖区块体搬运的全过程,经历浅湖相团块形成、结构初始形成、岩性混合转移、最终停积定型4个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包砾”结构 延长组 沉积环境 地球化学 深水沉积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